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向.doc_第1页
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向.doc_第2页
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向.doc_第3页
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向.doc_第4页
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向.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主义向度郇庆治 李云爱内容提要可持续发展尽管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它本身却仍是不明晰的、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概念。生态主义理论是西方本世纪中叶后期兴起的一种基于自然价值观念认可的对既存经济与社会制度全面变革的系统主张。它所坚持的生态社会发展观和绿色文明观,尽管有着自身的局限,却为我们展示了理解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主义向度。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主义 绿色文明作者简介郇庆治,山东大学欧洲研究所博士。邮码:250100。李云爱,潍坊高等专科学校讲师,邮码:261000。在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正式被政治领袖们接纳,标志着人类发展与发展观念本身由于环境关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证明,世界并未由于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而改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发展方式的可持续性远不是一回事。我们在给予世界环发大会太多期望的同时,过低估计了社会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显然还不到收获的季节,许多事情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一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它本身确是不明晰的、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概念。这一方面是由于可持续性本身的多义性可能造成的岐见,正如T.卢克(T.Luke)分析指出的,“作为一个社会目标,可持续性充满未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多长时间的可持续性?一代,一个世纪,一千年,还是一万年;其次是人类哪一层次占用的可持续性?一个家庭,地方性村庄,主要城市,整个民族,还是全球经济;再次是对于谁的可持续性?所有现在活着的人,所有将来活着的人,所有现在活着的生物,还是所有将来活着的生物;再次是什么条件下的可持续性?当代跨民族的资本主义,较小影响的新石器时代的狩猎和采集,还是某种全球性帝国;最后是什么的可持续发展?个人的收入,社会整体性,国民产值,物质节约,个人消费,还是生态多样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基于不同的利益理解这一概念,莱勒(Lele)对此描绘到,“可持续发展就像是一种超级粘合剂,把志趣截然不同的人们从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工业主义者和风险最小的维持生存的农民,到追求社会平等的工人、关心环境或爱护野生动物的绿色运动分子、以增长为目标的决策者及着眼于某一目的比如选票的政治家联系在了一起”。结果,这也使得我们透过表面的喧闹理性思考这一理论时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竟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的理解。从国内外学者对它的各种定义和诠释来看,可持续发展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环境与发展的并列或结合,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发展的一种修饰与限定。因而,我们对可持续性发展既可以做出经济增长、生态稳定和社会秩序等不同视角的注解,也可以纯粹从现有发展成果与状态的延续来界定这种可持续性,而后者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类现存福利目标的延续,以及人类为了维护现有的生活水准或者后代为了达到不低于前人的物质条件可以采取不受限制的手段,可持续性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绿色内涵。比如,拥有亿万资财的瑞士实业家和商界持续发展理事会主席施米德海因尼(S.Schmidheiny)在他变化着的过程中就阐述了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自由主义的理解。他提出了五个基本观点:一是市场之所以没有充分考虑与环境退化有关的外在代价是由于政府和公民参与造成的“市场缺陷”。二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商家过去将污染转嫁给社会的代价外在化转变为转移给消费者的内在化,以便消费者寻求污染较小的代用品,三是公司要通过加强管理能源与材料,这与企业效益的提高是一致的。四是国际范围内最有效的举措是使各种环境规则与自由贸易的需求相一致。五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最好是通过商界的自由竞争来实现,政府的介入要减少到最少程度。可以说,这种可持续发展观就与合生态学原则相去甚远。这种观点对可持续性的理解也许不过是一种极端化的“浅”绿之见,但它出自当今世界最大跨国公司联合组织主席之口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既体现了对现代社会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大规模商品生产与财富占有集团的生态意识水平,也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完全可以做出迥然而异的阐释。应该说,早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一种基于传统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担心的生态可持续性。1972年增长的极限和为了生存的蓝图两个报告在批评传统工业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的同时,就提出了未来社会的持续性问题,“可以世世代代维持的社会”和“稳定的社会”都有可持续的含义。但是,从它们的主旨看,强调的显然是一种生态关心而不是发展视角,前者甚至提出了“零增长”的概念。1981年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Lester R.Brown)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它的主题仍是要求人们正视世界人口增加和财富增长导致的自然生态压力的加大及其日益暴露的现行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性的含义始于80年代中期,这在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1987年报告共同的未来中明显表现出来。它将可持续发展明确界定为,“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发生这种视角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是世界贫富悬殊和差距扩大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环境危机全球化的主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财富均衡也就成为主要的解决思路。这一点我们从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达国家的较大让步中仍然可以看出来,当然从那以后的情况似乎是每况愈下。可持续性与发展的连结就积极的方面而言,他强调了探索一种可持续社会发展模式的意义,既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能将这种满足维持下去,当然也就解决了作为现实问题存在的环境难题。但是,它本质上体现的确是一种基于人类自身发展利益的折衷与妥协,也就包含了许多歧异性的和容易引起误解的方面,最突出的是不同国家理解可持续发展时的重点有很大差别。发达国家虽然相对多地把生态关心挂在嘴上,但他们更关心的似乎是目前高消费水平甚至是与其他国家比较差别的持续,实质是一种富足状态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关心的则是它们过去受到抑制的发展权利的实现,而实现这种历史权利的手段仍是历史性的,即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扩展与持续。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当然不会只是认识自身的原因,但它却表明一个事实,一种真正合生态学的可持续性原则还未成为现实政治中的共识,同样可以确信的是,人类依此理解的可持续发展就不会是真正可持续的。因而,我们虽然目前不能、以后恐怕也未必能对可持续性的诸多方面都提出准确的解释,比如我们很难断定现在的生态化选择究竟在多大范围多长时间内是有益的,而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不在于我们给它怎样的名称,如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发展等等,而在于如何实现生态理性、社会理性和经济理性的内在融合,从而促成一种以可持续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生产生活模式,但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应是基于自然生态关心的生态可持续性或环境可持续性,也就是生态主义理论的生态发展或环境发展。在他看来,生态化不仅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性方面,也意味着对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性限制与改变,而人类思考的基点应是现代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化,目标是使所有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并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这种观点或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视野也许不是一种数学化明晰的理论,却应成为我们明确坚定的原则立场。否则,不可持续的现存发展模式将依然持续,而可持续理论则会走向它的反面。二生态主义理论是一种西方本世纪中叶后兴起的基于自然价值观念认可的对人类既存经济与社会制度全面改革的系统主张。生态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应该说也是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相联系的,只不过主要是在否定的意义上。在它看来,工业化以来的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基础上的,而人类目前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都是保护和鼓励这一模式的。从自然的征服观念到自然的资源化、工具化,再到自然成为公共垃圾场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即使其中某一个环节发生某些变化,也是局部性的,不会改变社会整体的反生态性质和不可持续性。它认为,根本性变革的关键在于颠倒思考这一问题的方法,人类真正积极的生存方式的首要特征应是基于自然整体及其生态平衡尊重的可持续性,而不是物质财富量的无限增长,而且只有生态全面平衡前提下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也就是说,生态主义的主旨是给传统的增长以可持续性的限制,而不是使增长成为持续性的。生态主义从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等报告和能源危机中形成的基本理念就是自然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一开始主要是从资源的有限性方面,后来扩展到地球的生态容限方面。比如,英国绿党在成立之初就接受了为了生存的蓝图中的上述看法,到1997年大选时,它仍在其竞选声明中坚持这一观点。在它看来,这种对经济总量的无限追求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因为即使按照3%的经济增长率,人类200年后一天的物质消耗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年,这在环境容量有限的地球上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没有持续性可言。因而,生态主义绿色理论更多的是在生态健全的意义上使用可持续性这一概念。如美国绿党党纲指出的:“将经济体制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不最终破坏地球与自然生态联系起来”,可持续性明显是在限制和改造现行经济体制的含义上使用的。也就是说,生态主义虽然将可持续性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讨论,但关心的重点则是自然生态的稳定持续,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生态可持续性。生态主义绿色理论本质上是反对经济的量的扩张的,尽管具体观点上作了一些保留。它认为理想的经济模式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就是一个充足但不是越多越好的社会;我们消耗的物质财富不比现在更多,但将有着更有意义的生活。发达国家根本不必要再追求经济量的增加,应该在经济规模稳定的基础上更多地致力于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的恢复并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虽不能立即停止量的增长,但应尽快改变目前依赖和模仿少数发达国家传统模式的现状。因此,这将不仅意味着对我们的物质消费需求有所限制,而且现在某些方面的消费量要有所减少。因而,生态主义绿色理论的发展观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视角下对发展问题所作的阐释,是一种生态发展观。绿色发展或生态发展的首要目标是通过使经济活动基于人们的基本需要和合生态的方式以保持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是与自由市场经济或国家控制经济所追求的无条件的增长与扩大相对立的。生态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用生态理性绿色现代经济。生态理性的核心内容包括坚持环境容量对人类经济总体规模的限制性,坚持区域经济活动与地方生态系统协调一致的必要性,坚持经济决策中环境考虑的优先性等。在此原则下,人类要重新组织区域和全球经济。总之,经济的绿化是生态发展观的主题。生态发展观和生态现代化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后者是对70年代以来普遍认为是对立关系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的阐释。80年代后特别是欧洲社会民主党纲领更新期间,英国和德国的一些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经济增长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仍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经济的生态现代化的观点。它认为,由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公司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市场机会的认识、绿色党团对政府和企业影响的扩大等因素,生态化的现代化已是可以实现的。这一看法为社会民主党所普遍接受,并作为它们绿色转向的组成部分。但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强调经济增长或现代化的无可置疑的优先地位仍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点,也是它与生态发展观的主要分歧。困难在于如何理解生态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是完全等同意义上的概念。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二者文词含义上的接近性暂且不论,生态主义在阐述自己的发展观时确实大量使用近似的表述,如“可持续的世界经济将能使现代人在满足其需要时不破坏未来几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等等,就很难看出它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区别。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内在一致的。理由就在于可持续性的含义并不总是能够理解成生态可持续性,还可以是既存经济模式或政治制度的延续,而前者才是生态发展观所始终坚持的。也许,我们可以用审视视角的不同来解释它们观点之间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理论着眼于克服环境问题以实现现有发展成就的持续性,生态发展观则致力于以生态可持续原则为基础构建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比如,同样是保护野生动物,生态发展观认为这是人类应承担的自然义务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就违背了人类作为地球公民的应尽责任,最终也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存在,因而一切与这一最高目的相冲突的所谓发展是不道德的,最终也是不可能的;可持续发展观则认为野生动物和其他自然存在虽然没有独立的价值利益,但它们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任何活动包括发展都不应该破坏这一环境,否则,人类失去了自己的生存基础,发展也就没有意义,因而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同时要顾及野生动物的生存需要。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生态主义绿色理论认为,可持续性原则是我们从自然生态中学到的最基本的生存智慧。人类应该依此为契机反思现代社会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克服其不可持续性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在地球上真正理智生存的方法。也就是说,这将是我们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存艺术的过程,因而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变迁而不单单是个我们通常理解的发展问题。三生态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型态,他的基本特征是对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而呈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新的文明,是因为人们需要产生的方式和种类及社会满足成员需求的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生态化变革。人们将不再要求他所不需要的东西,社会也将不再仅仅为了经济利益或资本的要求而生产,经济生活只是社会成员丰富生活总体的一部分。在这个社会中,人类仍有现代经济产业分类意义上的农业和工业,但它们都将采用生态化的原则,比如基于自足目的、分散经营、基层负责管理等等组织生产,而工农业生产只是他们整个生活的基础。因此,生态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文明,它将致力于反对现代文明的反自然性,因而是后现代而不是反现代文明的。强调这一点是必要的。西方早已完成工业化国家的人们往往只从后工业化的视野看待农业文明的某些特质,如有机农业传统及人与自然的古朴协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等等,认为农业化国家最好保持前工业化的状态。我们并不认为他们的这一观点总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但这一愿望的现实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的。工业化以来的实践表明,任何一个人类民族要想在工业化大潮中生存下去,除了加入这一历史洪流之外没有别的手段。这一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土著民族和原始部落,印第安人的命运是所有这些人类民族命运的缩影。生态主义虽然承认原始部族的生态智慧对于现代人的启示价值,却对它们逐渐走向灭绝的现实无可奈何;而那些大谈发展中国家少数民族生存权的人权卫士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历史上是谁将那么多的少数民族最终推向了绝境。因此,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为了民族生存而现代化的历史权利,并由此走向现代的绿色文明。同时,绿色文明的实现虽是从反现代文明的环境污染问题起步的,但却并不仅限于此。绿色文明的基本目标当然是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这不仅包括工业时代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也包括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破坏。但是,我们不能由此产生一个假象,以为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跨跃只是个黑色屏障,或者说,我们只要解决了环境问题就会步入一个绿色时代。其实,这只是个误解,就像环境破坏只是工业社会内在弊病的自然表现一样,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借助于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改变才能实现。生态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不改变现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绿色变革是很难实现的,而既存经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又缺乏有效的现实途径和确定的社会载体。因而,真正超越工业文明意义上的绿色文明远超出人们通常的理解。绿色文明确实是一个后工业的社会,但它不应是托夫勒、贝尔等未来学家所预言的那种“后工业社会”,即现行物质技术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其本质是人类现代问题的技术化解决。绿色文明的核心则是基于新的价值理念的人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建,这种重建的目标是实现传统经济理性对社会与生态理性的服从,而这三者协调的基础是社会成员价值意识和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更新。也就是说,后工业的绿色文明和“后工业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首先是文明观念的更新即文明意味着确立一种人类在地球上理智生存的模式,而不是借助物质扩张和技术进步而来的自然统治。从生态主义的视野看,绿色文明观应包括以下三点:绿色文明是基于模式多元原则的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多样性相一致,人类文明模式也应当是多元化的,而不应当是单一的。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在大部分时间内也是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的。这不仅构成了人类现代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也是符合生态多样性的原则的。近代文明的兴起和全球化扩张,虽然遭到了各个区域文明不同形式的反抗,但它仍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和渗透力将整个世界纳入一个单一的体系之中,并改变着人们的文明与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趋同,必然导致文化多样性的逐渐消失,而文化多样性的消亡,则意味着文化进步可能性的丧失。这一道理和自然生态的法则是一样的。因而,绿色文明始于一个古老但富有生命力的文明观念,文明意味着人类掌握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的关键之点就是,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周围环境的特性,必须做到真心地爱护它,谨慎地利用它。绿色文明是基于成果分享原则的文明。无论从文明多元性还是从文明本身多层面而言,文明都包含着不同民族或社会成员之间分享的含义。它既包括精神文化方面成果的分享,也包括物质成果方面的分享。随着近代工业文明成长起来的,是一种对物质文明成果的个人或民族化占有和精神文化的商业化,人类文明成果被日益赋予私人或国家的法权和价值认可,而在占有欲和商业原则支配下的工业文明的发展,已暴露出为我们所深刻感受到的历史局限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类物质财富的严重不均衡分配和全球性自然生态破坏,表明这种以攫取和占有为目标的文明正变得越来越不文明。绿色文明则反其道而行之,分享将成为这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它所信奉的是,所有文明创造的目的只能是为了丰富方便人类的生活,而不是资本的增值利益或少数人的特权。绿色社会的分享不仅体现为人们对全球或区域自然生态基础的共享,更表现在人们对物质精神文明成果的共享。绿色文明之所以文明,不是因为物质财富的更多生产和私人化占有,而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文明的对待其他生命存在和使用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即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分享。绿色文明是基于行为合作原则的文明。任何社会的成功组织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这本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事实。但这一简单的真理在近代社会却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被遗忘了。哲学是个人主义的哲学,政治学是斗争的政治学,经济学则是竞争的经济学,文明似乎就是为了找到彼此能够接受的竞争的规则。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无疑是工业文明的第一生活准则,但我们却不能将现代社会中合作精神的缺乏归罪于达尔文,他不过是无意中道出了一个社会的真理。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而生态主义则干脆将现代社会的生态灾难归之于统治型的社会结构。绿色文明则力图将人类文明置于合作与团结的人性基础之上,相信人们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共享周围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的物质财富,并和平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结果,人们会因此有一种更能持续有意义的生活,但却可以避免工业文明带来的对他人和公共环境的破坏。对合作与团结的崇尚和对无度竞争的限哦制,是绿色文明的另一特征。生态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上述阐释,为我们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向度,也可以让我们大致估量出20世纪末人类现实与一种绿色文明的实际距离。承认生态文明目标及现实道路的艰巨性,可以使我们对目前所从事的一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人类21世纪的未来给予合理的期望。工业主义现实超越的步履艰难、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困难重重都表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虽有一种对绿色文明的希望,但我们显然还未为此做好充分准备。因为,绿色文明不只是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