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与反应时PPT课件_第1页
注意与反应时PPT课件_第2页
注意与反应时PPT课件_第3页
注意与反应时PPT课件_第4页
注意与反应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反应时(1),反应时间(reactiontime,RT)是心理实验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反应变量之一。反应并不能在给予刺激的同时就发生。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2,第一节反应时(2),反应时概念: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开始做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3,(一)反应时研究简史,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人差方程”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的差异。1850年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的反应时ABC1879年,冯特及其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指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兴起。,.,4,(二)速度准确性权衡,目的:建立一个衡量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性的标准来指导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内在联系(实验举例),.,5,(三)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影响因素:练习与疲劳肌肉特性(反应极限),.,6,选择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影响因素:选择的数目感觉通道,.,7,(四)反应时新法,减数法:一种用减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唐德斯的ABC反应时任务A反应:简单反应基线时间B反应:选择反应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C反应:辨别反应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8,唐德斯的ABC反应时任务,.,9,Posner的实验,Posner等曾设计过一个实验,运用反应时相减法来证实,短时记忆的信息除听觉编码之外,是否还存在视觉编码的问题。他们在实验中安排了两种材料:一种是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如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两个字母如Aa。并安排了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同时呈现;另一种是继时呈现,时间间隔为0.5s、1s和2s。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反应都是“相同”。,.,10,Posner的实验结果,.,11,Posner的实验结论,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12,加因素法,加因素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的提出,标志着反应时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侧重:证实加工阶段的存在及其顺序,.,13,Sternberg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测题的质量刺激编码过程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反应的类型二择一决策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14,.,15,.,16,测量反应时间的注意事项,避免过早的反应以及其他错误的反应“假反应”“侦察实验”反应数目要和刺激数目相等,.,17,第二节注意,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18,注意的三大理论,过滤器理论英布罗德本特1)注意的最基本功能是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2)“双耳分听技术”实验范式3)三种主要的模型,.,19,(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称之为“单通道模型”。,.,20,(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21,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右耳:4,9,3左耳:6,2,7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22,结果: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23,支持证据:,Cherry(1953)的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化都觉察不到。,.,24,不符证据:,格雷、韦德伯恩有意义材料的分听实验材料呈现:左耳:OB、2、TIVE右耳:6、JEC、9左耳:DEAR、5、JANE右耳:3、AUNT、4结果:被试按意义再现材料,.,25,(二)衰减模型,Treisman(1960)的追随耳程序实验材料呈现:左耳(追随耳):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ofonahill.结果:被试均报告听到的为Thereisahouseona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26,解释: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指导语(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推论证明: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27,(二)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4)的衰减模型理论1)过滤器并非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不只一个信息通道;2)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过滤器后,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工。,.,28,(二)衰减模型,.,29,解释: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都先通过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然后都经过过滤器。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经过过滤器时受到衰减,以虚线表示;而非追随耳的信息未衰减,仍以实线表示。为了解释受到衰减的非追随耳的信息如何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Treisman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30,已储存的信息如字词(在图中以圆圈表示)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时其强度没有衰减,可顺利地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而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其强度减弱,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难于识别。但是,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虽然有较低的阈值,却仍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31,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比较,基本共同点: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又称知觉选择模型。区别:单通道与否,.,32,(三)反应选择模型,多依奇和多依奇(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33,基本假定: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感觉通道,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即输出。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34,支持实验:,哈德威克(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35,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主要不同点: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36,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而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37,二、资源限制理论,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但并没有用这种思想来具体说明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AttentionandEffort)一书中提出资源限制理论(又称注意分配模型),把注意看作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心理资源,认为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38,资源限制模型,.,39,Kahneman认为,人可利用的资源总是和唤醒相连的,其资源的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而变化。资源分配方案是决定注意分配的关键。可利用能量当前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估计(评估)个人的长期意向,.,40,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唤醒水平,使可利用的能量增加或减少,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分配方案;个人长期意向反映着不随意注意的作用,即它要求将能量分配给新异的刺激、突现刺激和自己的名字等;当前意愿体现着完成当前作业的要求和目的等。从这个模型可知,只要不超过可利用的能量,人就可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41,三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当整个情境要求不超过可用容量时,被试能处理互相竞争的刺激;第二个假设:当所需资源超过容量时,非目标任务的信息加工必然受影响。第三个假设:认为分配决策有弹性,能改变来适应输入刺激的资源需要。,.,42,支持实验:,Posner和Boies(1971)的实验:被试要同时做两个实验项目。主要项目(即被试必须集中注意的)使字母配对项目。视觉警告信号出现后,被试先看到一个字母,如T,约持续50ms。第二个字母于1s后出现,被试决定是否与第一个字母相同,以按键表示。如果字母相同,被试以右手食指按键,如果字母不同,被试以右手中指按键。第二个实验项目是听觉侦察项目,以耳机呈现声音刺激几次,被试若听到声音,则以左手食指尽快按键表示。,.,43,实验步骤图示:,.,44,结果图示:,.,45,解释(1),第一点显示声音出现在警告信号之前,侦察出声音的平均反应时间,这点是作为比较的基础;如果声音出现在字母前,合理的假定是认为被试能集中所有注意力在声音上;反之,声音出现在字母后,很可能由于被试把认知资源分配在主要实验项目上,而增加反应时间。,.,46,解释(2),当警告信号出现时,及稍后,声音侦察反应时间减少。警告信号的功能是在增加被试的警觉性,增加可用资源。在第四点的反应时间最少,这是当被试已辨认出第一个字母,声音立刻呈现的情形。,.,47,解释(3),警告信号的警觉效果并不持久,在延长时距中(即第二个字母尚未出现),被试可能从感觉记忆中引出第一个字母的代码,并在工作记忆中产生较持久的认知代号,这解释第6点增加反应时间的理由;反应时间增加最多的是第7点和第8点,在这两点以上,第二个字母已经出现,被试忙着分类、辨认并判断。这些活动占用了被试大多数的可用资源,剩下少之又少的资源来处理声音。因此听觉侦察反应项目的成绩必然退步。,.,48,对资源限制模型的疑问,到底什么是心理资源?心理资源的本质是什么?心理能量?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作结果?资源分配的内部机制是什么?如何运作?,.,49,两种加工过程理论及其实验依据,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50,(一)练习与自动加工,Shiffrin和Schneider(1977)视觉搜索实验:在该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自变量:练习与否因变量:反应时间,.,51,结果: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经过反复练习之后,被试对6个目标物的反应与对一个目标物的反应,速度趋于相同。解释:经反复练习,被试对于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自动化。,.,52,(二)两种加工的支持实验,Shiffein和Schneider的记忆扫描实验: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再认项目中是否有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同一范畴:均为字母或数字;不同范畴:一为字母;一为数字。,.,53,结果:在相同范畴下,当项目数均为1个时,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120ms;而项目数均为4个时,要达到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在不同范畴下,不论项目数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就可达到80%以上的正确反应率。,.,54,说明:在不同范畴下,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55,解释推论:采用加工方式不同,导致表现出的判定速度不同。在相同范畴下,被试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同范畴下,被试进行的是自动加工,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被试在不同范畴下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56,三、特征整合论,Neisser提出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加工。前注意加工是自动的,可能是平行加工;集中注意加工则是系列加工。在此基础上,特雷斯曼(1977,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核心思想: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阶段:前注意阶段特征整合阶段,.,57,Treisman的视觉搜索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视觉呈现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要求他们从其中搜寻一个特定的靶子,这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如兰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S)。同时,记录被试的反应及所用的时间。,.,58,结果:当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观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有很大影响,项目数越多,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当靶子是一个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靶子所需的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59,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卡,所有的刺激分(a)、(b)两类,如下图所示。在(a)类中靶子是0,干扰项是Q;而在(b)类中靶子是Q,干扰项是0。所有刺激卡中靶子只有一个或无,干扰项可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的数目;靶子和干扰项在画面上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有”或“无”的反应。,Treisman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举例,.,60,.,61,结果:在(b)类刺激卡中搜索Q要显著地快于在(a)卡中搜索0。解释:在(b)卡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是否“有”一竖线,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而在(a)卡中搜索0,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无”一竖线,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推论: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62,第三节注意的反应时方法,注意的研究方法自变量:注意的状态因变量:反应时准确性电生理学指标,.,63,(一)提示范式,基本原理: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刺激可能出现的位置。(注意指向的引导)空间提示(典型)有效提示:提示点与目标呈现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