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题.doc_第1页
生理学复习题.doc_第2页
生理学复习题.doc_第3页
生理学复习题.doc_第4页
生理学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 论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A. 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B. 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 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2. 下列关于生理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B. 是一门实验性科学C. 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D. 其研究对象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E. 须从系统器官和细胞分子二个水平进行研究3. 下列哪个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A. 细胞和分子水平 B. 组织和细胞水平 C. 器官和组织水平D. 器官和系统水平 E. 整体水平4. 在生理学中,对下列哪一项功能活动的描述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A. 条件反射 B. 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D. 防御反应 E. 基础代谢5. 医学生理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下列哪个水平的知识?A. 细胞和分子水平 B. 组织和细胞水平 C. 器官和组织水平D. 器官和系统水平 E. 整体水平6. 下列各项实验中,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A. 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 B.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 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 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 活体家兔血压描记7. 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A. 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D. 多个水平研究结果的综合有助于阐明生理功能机制E. 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8.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液 E. 组织液9. 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A. 组织液 B. 血浆 C. 淋巴 D. 脑脊液 E. 房水10. 内环境的稳态A. 是指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B.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C. 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D. 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E.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1. 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 B. 导致尿量明显增多 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 E. 使水和电解质紊乱*12. 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A. 排出过多的CO2 B. 克服呼吸困难 C. 缓解机体缺氧D. 适应心功能改变 E. 适应呼吸功能改变*13. 酸中毒时,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是A. 水重吸收增多 B. Na+-H+交换增加 C. Na+-K+交换增加D. NH3 分泌减少 E. HCO3重吸收减少14. 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D. 旁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15. 阻断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是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自身调节D.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16. 应急反应时血中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引起心血管和呼吸等活动加强,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旁分泌调节D. 神经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17. 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旁分泌调节D. 自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18. 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在胰岛内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激素远距调节D. 旁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19. 大量饮清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旁分泌调节D. 神经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20. 组织代谢活动增强时,毛细血管床因代谢产物堆积而开放,这种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D. 神经分泌调节 E. 局部体液调节21. 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于一定范围内变动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神经分泌调节D. 旁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22. 非自动控制见于A. 排尿反射 B. 应激反应 C. 体温调节D. 分娩过程 E. 血液凝固23. 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依靠体内的A. 非自动控制系统 B. 负反馈控制系统 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 E. 自主神经系统*24. 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血中ACTH 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控作用?A. 神经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正反馈控制D. 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25.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A. 非自动控制系统 B. 负反馈控制系统 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 E.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26. 下列哪一生理或病理过程属于正反馈?A. 体位由卧位转变为直立时,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使血压回升B. 激素水平降低时,相应受体的亲和力和在膜上表达的数量均增加C. 大失血使血压降低,心脏血供不足,心输出量减少而进一步降低血压D. 应激反应中,血中ACTH 和肾上腺糖皮质素水平持续升高E. 有关寒冷信息通过视、听等感觉传入中枢即引起产热增加*27. 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A. 非条件反射 B. 非自动控制 C. 正反馈控制D. 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28. 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A. 快速生效 B. 产生震荡 C. 无预见性D. 适应性差 E. 不会失误二、名词解释1. physiology2. internal environment*3. homeostasis4. nervous regulation5. reflex6. humoral regulation7. neurohumoral regulation8. neurocrine9. autoregulation10. negative feedback11. set point12. positive feedback*13. feed-forward三、问答题1. 为什么生理学研究必须在三个不同水平进行?*2. 内环境的稳态具有什么生理意义?机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调节?4. 举例说明体内负反馈和正反馈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1.D 2.E 3.A 4.B 5.D 6.C 7.D 8.C 9.B 10.B 11.E 12.A 13.B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E 21.E 22.B 23.B 24.D 25.C 26.C 27.E 28.A难题题解11. 大量发汗可引起高渗性脱水,此时需要补充水分,但须同时补充适量的NaCl,快速饮用白开水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使内环境的稳态遭受破坏。相比之下,其他备选答案中出现的现象,危害性不如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大。12. 机体发生酸中毒而进行代偿时,肺通气量增加,可使机体排出大量CO2,减少体内H+的大量堆积,有利于保持体内酸碱平衡,而与呼吸困难、缺氧,以及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适应无关。13. 酸中毒时,肾小管泌H+活动加强,将体内过多的酸性物质排出,从而保持机体的酸碱平衡。Na+-H+交换是泌H+的方式,Na+-H+交换增强则泌H+活动加强;而Na+-K+交换与Na+-H+交换相互竞争,所以Na+-K+交换增强则Na+-H+交换受抑,不利于泌H+;泌NH3 有利于泌H+,但泌NH3 减少则不利于泌H+;HCO3是体内的碱储备,HCO3重吸收减少也不利于纠正酸中毒;水重吸收增加与纠正酸中毒关系不大。16. 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支配,肾上腺髓质内的嗜铬细胞相当于交感节后神经元,但它们是内分泌细胞。应急反应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可作用于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使之活动增强。调节的前半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后半部分属于体液调节,因此称为神经-体液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18. 在胰岛内有多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在胰岛组织中扩散至邻旁细胞而产生调节作用,这种体液调节方式称为旁分泌。由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刺激B 细胞分泌胰岛素,而D 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则可抑制B 细胞分泌胰岛素,这些调节作用都是通过旁分泌的形式进行的。19. 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引起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由于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使肾对水重吸收增加,因此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可使尿量增多。由于这种激素是由神经细胞所分泌,因而称为神经分泌调节。20. 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增强时,由于堆积的代谢产物可刺激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之舒张,部分毛细血管床因而开放,这种由局部代谢产物引起的调节作用可归入体液调节的概念中,称为局部体液调节,有时也称为代谢性自身调节而归入自身调节的概念中,但本题无自身调节的选项。22. 因为五个备选答案中只有应激反应时,才存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ACTH 的非自动控制系统的活动。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和分娩过程都是正反馈;而体温调节则是负反馈,正、负反馈都属于自动控制系统。24. 正常情况下,血中存在一定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并对腺垂体释放ACTH 起反馈抑制作用,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使该负反馈作用突然去除,因而血中ACTH 浓度升高。26. 正反馈是指控制部分在接受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后发出纠偏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与原先相同的方向变化,而负反馈则是指控制部分在接受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后发出纠偏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与原先相反的方向变化。因此,判断正、负反馈不能简单依据反馈信息是加强还是减弱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选项中只有C 符合正反馈定义,A、B 两项是负反馈,D 属于非自动控制,E 则为前馈。27. 因为动物见到食物就分泌唾液是一种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一种前馈控制系统的活动;而其他备选答案都不正确。28. 因为前馈信号超前于反馈信号到达控制部分,因此它克服了反馈的“滞后”和“震荡”缺点,并具有预见性,因而也更具有适应性,但有时会失误。二、名词解释1. 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对医学生来说,是一门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2. 多细胞机体中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极为重要。3. 初指内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已扩展到各组织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 多细胞生物体通过反射活动而影响其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在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占主导地位,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包括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5.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6. 多细胞生物体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内分泌激素、生物活性物质或某些代谢产物等)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主要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它和神经调节相互补充,构成人体内两种主要的调节方式。7. 神经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而实现的一种生理功能调节方式,体内有些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受神经支配,这些支配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激素释放或使激素释放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激素对效应器产生调节效应。8. 某些神经元可通过分泌激素而实现生理功能调节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特殊的体液调节方式,释放的激素通常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靶细胞。9. 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是依靠自身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它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起一定的辅助作用。10. 在体内自动控制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后者的输出变量朝着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即通过反馈使某种过强的生理活动减弱,或使某种过弱的活动加强,其意义在于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11. 在机体许多生理功能的负反馈控制中设置的一个工作点,即规定受控部分的活动度仅在此工作点上下作小范围变动,当活动度过大而偏离此工作点时,机体即通过负反馈机制进行纠偏,使之重新回到工作点附近,从而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12. 在体内自动控制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后者的输出变量朝着与原来相同的方向变化。即通过反馈使某种生理活动不断加强(或减弱)并维持于高(或低)水平,直至该活动过程结束为止。13. 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中,某种干扰信息可先于反馈信息到达控制部分而纠正可能出现的控制信息偏差,因而可更快地对某种生理活动进行控制。三、问答题1. 人体各器官的功能由构成该器官的各种细胞的特性所决定,而细胞的特性又与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理化特性密切有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最为深刻的本质。但该水平的研究通常是在离体情况下进行,缺乏与整体的联系,离体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的实验结果一般不能直接用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同样,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及其内在机制,但该水平的研究结果与整体的实际情况仍有一定差别。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接近实际,但实验受诸多因素影响,且不能深入追究其细微机制。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三个水平的研究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又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完整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所以,生理学研究必须在三个不同水平进行。2. 在人和高等动物,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乃至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生化反应,因此内环境中需有足够的营养物质、O2和水,以及合适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另外,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及分布,是某些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生物电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酸中毒、缺氧、离子浓度改变等都将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紊乱,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代谢将不断消耗O2 和营养物质,并不断产生CO2和H+等代谢产物,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也可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但机体可通过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使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如代谢需要的O2 和营养物质可由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进入体内,而代谢产生的CO2和H+等则通过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当发生酸中毒时,呼吸活动加强,由肺呼出过多的CO2,并通过加强肾小管的分泌而使H+排出增多,从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而碱中毒时则发生相反的活动改变。此外,血液、循环系统参与物质运输等,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各器官系统和组织细胞功能等也是内环境维持相对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 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神经调节是指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其特点是迅速、精确而短暂,并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包括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调节通常由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刺激信息传入中枢,经过神经中枢的分析和综合等处理后发出指令,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产生一定效应。如火焰灼痛局部皮肤引起肢体肌肉收缩而产生躲避性躯体运动。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特点一般为缓慢、持久而弥散,且主要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体液调节中最主要的是激素远距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被运输到全身,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影响靶细胞的活动,从而发挥调节作用。如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对靶细胞的作用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体液调节还包括激素的非血液途径(如旁分泌和自分泌等),以及非激素类体液因子(如生物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在局部组织发挥的调节作用。自身调节是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而由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其特点是调节范围相对局限,也不十分灵敏,但仍有一定调节作用,可对神经、体液调节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小动脉灌注压突然升高时,血管壁因受牵拉刺激增加而收缩,小动脉口径变小,灌注量减少;当小动脉灌注压突然降低时则发生相反变化,从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局部组织的血液灌注量相对稳定。4. 在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中,一方面,控制部分发出信息控制受控部分的活动;另一方面,受控部分也不断有信息返回控制部分,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就是反馈控制。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与原变化相反的方向发展为负反馈;而反馈信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与原变化相同的方向发展则为正反馈。负反馈控制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例如,当动脉(受控部分)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抑制心血管中枢(控制部分)的活动,使血压下降;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也可通过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使血压升高,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正反馈的生理意义在于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中枢(控制部分)发动排尿后,由于尿液刺激了后尿道(受控部分)的感受器,受控部分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选择题1. 下列哪种脂质成分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膜内侧,并与第二信使DG和IP3的产生有关?A. 磷脂酰肌醇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乙醇胺D. 磷脂酰丝氨酸 E. 鞘脂2. 下列哪种因素可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A. 膜蛋白的含量 B. 膜蛋白的种类 C. 膜上的水通道D. 脂质分子的排列形式 E. 糖类的含量和种类3. 推测膜蛋白肽链中可能存在的跨膜螺旋数目,其主要依据是肽链中所含的A. 氨基酸总数目 B. 疏水性氨基酸数目 C. 亲水性氨基酸数目D. 疏水性片段数目 E. 亲水性片段数目4. 细胞膜内、外Na+和K+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是A. 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较大 B. 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较大C. Na+和K+跨膜易化扩散的结果 D. Na+-Ca2+跨膜交换的结果E. 膜上Na+泵的活动5. 关于Na+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 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 B. 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C. 以主动转运为唯一方式 D. 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E. 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6. 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A. 单纯扩散 B. 经载体易化扩散 C. 经通道易化扩散D. 原发性主动转运 E. 继发性主动转运7. 关于Ca2+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 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 B. 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C. 有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 D. 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E. 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8. 在膜蛋白的帮助下,某些蛋白质分子选择性进入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是A. 原发性主动转运 B. 继发性主动转运 C. 经载体易化扩散D. 受体介导入胞 E. 液相入胞9. 允许水溶性小分子和离子等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 化学性突触 B. 紧密连接 C. 缝隙连接 D. 桥粒 E. 曲张体10. 在跨膜物质转运中,转运体和载体转运的主要区别是A. 被转运物完全不同 B. 转运速率有明显差异C. 转运体转运没有饱和现象 D. 转运体可同时转运多种物质E. 转运体转运需直接耗能11.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性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 化学性突触 B. 紧密连接 C. 缝隙连接 D. 桥粒 E. 曲张体12. 下列哪种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无饱和现象?A. 原发性主动转运 B. 受体介导入胞 C. 单纯扩散D. 易化扩散 E. Na+-Ca2+交换13.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 要消耗能量 B. 顺浓度梯度 C. 需膜蛋白帮助D. 被转运物都是小分子 E. 有饱和现象14. ACh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实现跨膜信号转导的结构属于A. 化学门控通道 B. 电压门控通道 C. 机械门控通道D. 酶耦联受体 E. G蛋白耦联受体15. 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结构上的两个ACh结合位点位于A. 两个亚单位上 B. 两个亚单位上C. 一个亚单位和一个亚单位上 D. 一个亚单位和一个亚单位上E. 一个亚单位和一个亚单位上16. 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螺旋的膜蛋白是A. G 蛋白 B. 腺苷酸环化酶 C. 配体门控通道D. 酪氨酸激酶受体 E. G 蛋白耦联受体17. 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A. cAMP B. IP3 C. Ca2+ D. ACh E. DG*18. 视杆细胞产生超极化的感受器电位由下列哪种改变而引起?A. Cl内流增加 B. K+外流增加 C. Na+ 内流减少D. Ca2+内流减少 E. 胞内cAMP 减少19. 下列哪种物质是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A. ANP B. ACh C. DA D. NA E. IGF20. 下列哪种物质是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A. ANP B. ACh C. DA D. NA E. IGF21. 完全由膜固有电学性质决定而非离子通道激活所引起的电活动是A. 动作电位 B. 局部反应 C. 终板电位D. 电紧张电位 E. 突触后电位*22. 神经细胞在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A. K+和Na+ B. K+和Cl C. Na+和Cl D. Na+和Ca2+ E. K+和Ca2+*23.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A. Na+ B. K+ C. Cl D. Ca2+ E. 任意一价阳离子24. 在神经轴突膜内外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 等于K+的平衡电位 B. 等于Na+的平衡电位 C. 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 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5.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A. 仅有少量K+外流 B. 仅有少量Na+内流C. 没有K+和Na+的净扩散 D. 有少量K+外流和Na+内流E. 有少量K+和Na+的同向流动26. 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27.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28. 神经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29.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与K+通道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都有开放状态 B. 都有关闭状态 C. 都有激活状态D. 都有失活状态 E. 都有静息状态30. 生理学所说的可兴奋组织A. 仅指神经 B. 仅指肌肉 C. 仅指腺体D. 包括神经和腺体 E. 包括神经、肌肉和腺体31. 可兴奋组织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表现是产生A. 动作电位 B. 局部电位 C. 收缩 D. 分泌 E. 收缩和分泌*32. 将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通以直流电刺激时,兴奋A. 发生于刺激电极正极处 B. 发生于刺激电极负极处C. 同时发生于两个刺激电极处 D. 在两个刺激电极处均不发生E. 先发生于正极处,后发生于负极处33. 细胞内侧负电位值由静息电位水平加大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 超射 E. 极化34. 神经细胞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中,Na+的电化学驱动力A. 持续增大 B. 持续减小 C. 由大变小而后恢复D. 由小变大而后恢复 E. 没有变化35. 假定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Na+平衡电位为+60 mV,则Na+的电化学驱动力为A. 130 mV B. 80 mV C. 10 mV D. +10 mV E. +130 mV36. 骨骼肌终板膜上ACh受体阳离子通道与ACh结合而使Na+内流远大于K+外流,是因为A. ACh 受体阳离子通道对Na+通透性远大于K+B. 细胞膜两侧Na+浓度差远大于K+浓度差C. Na+的电化学驱动力远大于K+的电化学驱动力D. Na+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近E. K+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远37.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中,膜电位值超过0mV的部分称为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复极化 D. 超射 E. 极化38.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中,膜内外两侧电位发生倒转,称为A. 去极化 B. 复极化 C. 超极化 D. 反极化 E. 极化39. 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 仅因Na+通道失活所致 B. 仅因K+通道激活所致C. 由Na+通道失活和K+通道激活共同引起 D. 仅因Cl通道激活所致E. 由K+通道和Cl通道一同激活所致*40. 将神经细胞由静息电位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 mV 水平时A. 先出现内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B. 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C. 仅出现内向电流D. 仅出现外向电流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流41. 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替代浸浴液中的Na+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 逐渐增大 B. 逐渐减小 C. 基本不变D. 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42. 神经轴突经河豚毒素处理后,其生物电的改变为A.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C. 静息电位绝对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 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 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43. 可兴奋细胞电压钳实验所记录的是A.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 B. 离子电流本身 C. 膜电位D. 动作电位 E. 局部电位44. 可兴奋细胞的正后电位是指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电位D.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超极化电位E. 锋电位之后的缓慢去极化和超极化电位45. 可兴奋细胞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46. 在可兴奋细胞,能以不衰减的形式在细胞膜上传导的电活动是A. 动作电位 B. 静息电位 C. 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47. 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 各自平衡电位 B. 细胞的阈电位 C. Na+-K+泵的活动程度D. 绝对不应期长短 E. 刺激的强度48. 细胞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电活动过程是A. 形成静息电位的K+外流 B. 动作电位去极相的Na+内流C. 动作电位复极相的K+外流 D. 复极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 静息电位时极少量的Na+内流49.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生物电的改变为A.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 静息电位绝对值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改变50. 采用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A. 静息电位 B. 锋电位 C. 锋电位和后电位D. 单相动作电位 E. 双相动作电位51. 用作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通常是A. 组织反应强度 B. 动作电位幅度 C. 动作电位频率D. 阈刺激或阈强度 E. 刺激持续时间52. 阈电位是指一种膜电位临界值,在此电位水平上,神经细胞膜上的A. Na+通道大量开放 B. Na+通道少量开放 C. Na+通道开始关闭D. K+通道大量开放 E. K+通道开始关闭53. 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的阈电位值较其静息电位值A. 小4050 mV B. 小1020 mV C. 小,但很接近D. 大1020 mV E. 大4050 mV54. 神经纤维上前后两个紧接的锋电位,其中后一锋电位最早见于前一锋电位兴奋性周期的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D. 低常期 E. 低常期之后55. 如果某细胞兴奋性周期的绝对不应期为2 ms,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 5 次 B. 50 次 C. 100 次 D. 400次 E. 500次56. 神经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57.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的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A. 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导到另一端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 将在中点相遇后停止传导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58.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共同点是A. 反应幅度都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 B. 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C. 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 都有不应期E. 都有Na+通道的激活59. 局部反应的时间总和是指A.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0. 局部反应的空间总和是A.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1. 下列哪一过程在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中起关键作用?A. 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 B. 神经末梢去极化C. 神经末梢处的Na+内流 D. 神经末梢处的K+外流E. 神经末梢处的Ca2+内流62. 在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离子是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63. 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浆内的Ca2+来自A. 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Ca2+内流B. 细胞膜上NMDA 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Ca2+内流C. 肌浆网上Ca2+释放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内Ca2+释放D. 肌浆网上Ca2+泵的反向转运E. 线粒体内Ca2+的释放64.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A. 乙酰胆碱合成加速 B.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C. 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D. 乙酰胆碱水解减慢 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变异65.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冲动的反应降低是由于A. 递质含量减少 B. 递质释放量减少 C. 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 受体数目减少或功能障碍 E. 微终板电位减小66. 下列哪种毒素或药物能阻断骨骼肌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 河豚毒素 B. 阿托品 C. 箭毒 D. 心得安 E. 四乙铵67. 引发微终板电位的原因是A. 神经末梢连续兴奋 B. 神经末梢一次兴奋C. 几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 D. 一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E. 自发释放的一个ACh 分子68. 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 胆碱乙酰转移酶 B. 胆碱酯酶 C. 腺苷酸环化酶D. Na+-K+依赖式ATP酶 E. 单胺氧化酶69. 肌丝滑行理论的直接证据是骨骼肌收缩时A. 明带和H 带缩短,暗带长度不变 B. 明带缩短,暗带和H 带长度不变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 带不变 D. 明带、暗带和H 带长度均缩短E. 明带、暗带和H 带长度均不变70. 骨骼肌收缩时,下列哪一结构的长度不变?A. 明带 B. 暗带 C. H 带 D. 肌小节 E. 肌原纤维71. 将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牵拉伸长后,其A. 明带长度不变 B. 暗带长度增加 C. H带长度增加D. 细肌丝长度增加 E. 粗、细肌丝长度都增加72. 生理情况下,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都属于A. 等张收缩 B. 等长收缩 C. 单收缩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73. 使骨骼肌发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 B. 足够强度-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C. 间隔大于潜伏期的连续阈下刺激 D. 间隔小于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E. 间隔大于收缩期的连续阈上刺激74. 骨骼肌细胞的钙释放通道主要位于下列何处膜结构上?A. 连接肌浆网 B. 纵形肌浆网 C. 横管 D. 运动终板 E. 线粒体75. 骨骼肌舒张时,回收胞浆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于下列何处膜结构上?A. 连接肌浆网 B. 纵行肌浆网 C. 横管 D. 一般肌膜 E. 线粒体76.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 兴奋性 B. 初长度 C. 传导性D. 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 E. 收缩性77. 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骨骼肌收缩时的A. 缩短速度加快 B. 缩短长度增加 C. 主动张力增大D. 缩短起始时间提前 E. 初长度增加78. 各种平滑肌都有A. 自律性 B.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C. 细胞间的电耦联D. 内在神经丛 E. 时相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79. 与骨骼肌收缩机制相比,平滑肌收缩A. 不需要胞浆内Ca2+浓度升高 B. 没有粗、细肌丝的滑行C. 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 D. 有赖于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E. 都具有自律性80. 下列有关平滑肌收缩机制的各个环节中哪一环节与骨骼肌收缩相类似?A. 钙-钙调蛋白复合物的形成 B.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激活C. 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 D. 横桥与细肌丝肌动蛋白结合E. 肌球蛋白轻链脱磷酸,粗细肌丝解离二、名词解释*1.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2. facilitated diffusion3. chemically-gated channel*4. connexon channel5.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6. symport*7. antiport8.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9. exicitability10. resting potential, RP11. polarization12. depolarization13. hyperpolarization14. action potential, AP15. after-potential16. all or none17. absolute refractary period, ARP18. threshold potential, TP99. threshold intensity20. local excitation21. temporal summation*22. electrotonic propagation23. saltatory conduction24. endplate potential, EPP25.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26. isometric contraction27. isotonic contraction28. preload29. contractility三、问答题1.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2. 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3. 钠泵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活动有何生理意义?4.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5. 试述G 蛋白在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6. 在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Na+-K+泵活动、K+和Na+的被动扩散以及细胞内大分子的阴离子各产生什么作用?*7. 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8. 如何证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是Na+内流形成的?*9. 何谓动作电位?试述动作电位的特征并解释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10. 何谓局部兴奋?试举例说明并比较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不同特征。*11. 电压门控Na+通道具有哪些功能状态?这些功能状态是如何加以区分的?12. 试述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13. 兴奋在细胞之间直接扩散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其组成和活动意义如何?14. 细胞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各期与动作电位有何对应关系?15. 阈值和阈电位分别与兴奋性有何关系?16. 试述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17. 肉毒杆菌中毒、筒箭毒、重症肌无力和有机磷中毒分别是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的?18. 何谓肌丝滑行理论?其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19. 从分子水平解释骨骼肌的收缩机制。20. 在人工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上,从电刺激神经到引起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依次发生了哪些生理活动?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1.A 2.A 3.D 4.E 5.D 6.E 7.E 8.D 9.C 10.D 11.C 12.C 13.D 14.A 15.A 16.E 17.D 18.C 19.A 20.E 21.D22.B 23.C 24.C 25.D 26.B 27.A 28.B 29.D 30.E 31.A 32.B 33.B 34.C 35.A 36.C 37.D 38.D 39.C 40.A 41.B 42.C 43.A 44.D 45.A 46.A 47.A 48.D 49.D 50.E 51.D 52.A 53.B 54.B 55.E 56.C 57.C 58.E 59.A 60.C 61.E 62.D 63.C 64.B 65.D 66.C 67.D 68.B 69.A 70.B 71.C 72.E 73.D 74.A 75.B 76.D 77.C 78.E 79.C 80.D难题题解18. 视杆细胞的膜内电位一般只有30-40 mV。这是因为在没有光照时,细胞膜除有K+通道开放外,还有相当数量的Na+通道处于开放状态并有持续的Na+内流,这种Na+通道属于cGMP 依赖式化学门控通道。当视杆细胞受到光照时,经受体(视紫红质)-G 蛋白(Gt)-膜效应器酶(磷酸二酯酶)信号系统转导,膜内cGMP 水平下降。于是,cGMP 依赖式化学门控Na+通道开放减少,膜电位便向K+平衡电位的方向发展,即出现超极化的感受器电位。2223. 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一是浓度差,二是电位差,两者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当某种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时,此时的跨膜电位即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也就是说,静息电位与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愈接近,该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就愈小;静息电位与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距离愈远,则该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就愈大。由于静息电位(如骨骼肌是90 mV)接近K+的平衡电位(98mV)、更接近Cl(90mV)的平衡电位,而远离Na+和Ca2+的平衡电位,所以,K+的电化学驱动力较小,Cl的电化学驱动力最小。32. 直流电刺激神经轴突时,兴奋将发生在刺激电极负极处。因为刺激电极负极处的细胞膜受到流过细胞膜的刺激电流的影响,细胞内电位将增大(负值减小),细胞外电位将减小,即细胞膜在此处发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后即可发生兴奋;相反,流过正极处细胞膜的刺激电流将使该处的细胞膜发生超极化。40. 将神经细胞膜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突然上升并持续固定在0 mV 水平时,将先出现内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因为神经纤维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激活快、失活也快;而电压门控K+通道即延迟整流K+通道(IK)激活较慢,激活后不易失活。所以,快速的去极化将首先引起Na+通道开放,出现内向电流;随着Na+通道的很快失活,K+通道的逐渐激活,内向电流将逐渐变为外向电流。43. 电压钳实验记录的是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因为电压钳技术是要通过固定(钳制)膜两侧的电位,观察膜电位的改变对通道离子电流的影响。为了防止在固定电压期间出现的膜离子电流对膜电位的影响,电压钳技术通过一个反馈电路向膜内注入电流,其大小和固定电压期间细胞膜上出现的离子电流相等,但方向相反。由于注入电流与膜离子电流的对抗,结果使膜电位保持不变。电压钳实验记录的正是这个注入电流,其大小和变化过程代表了固定电压期间发生的膜离子电流,但方向相反,称其为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57. 同时刺激神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