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消化和吸收_第1页
6-消化和吸收_第2页
6-消化和吸收_第3页
6-消化和吸收_第4页
6-消化和吸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六节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digestion),大分子不溶性物质,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小分子可溶性物质,(消化道运动),(消化酶分解),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可溶性物质和水、无机物、维生素,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般生理特性1.舒缩缓慢2.富有伸展性3.具有紧张性4.节律性收缩5.对电刺激不敏感,电生理特性1.RP:-50-60mv形成机理K+外向扩散Na+-K+泵的生电作用特点:电位低,电位不稳定,波动较大。,RP上移(去极化):牵拉、迷走兴奋、Ach、某些胃肠激素RP下移(超极化):E、NE、交感兴奋。,2慢波电位slowwave(基本电节律)在RP基础出现周期性去极化和复极化,表现为缓慢的低幅的起伏波动。(515mv)频率:胃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回肠末89次/分起源:起源于环行肌和纵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特点:慢波的产生依赖于Cajal间质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存在,但受神经、体液与机械牵张的影响.慢波不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可以自动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机制:Na+-K+泵活动的周期性改变。膜对Na+、K+电导的变化有关。作用:控制胃肠平滑肌的运动节律。,3.动作电位产生:慢波去极化如达到阈电位水平(-40mv),便在其基础上,发生110次/s动作电位。幅度:60mv特点:峰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时程:1020ms)机制:去极相:慢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复极相:K+外流,慢波-AP-平滑肌收缩三者关系:平滑肌收缩发生在AP之后,AP产生在慢波基础上a.肌肉收缩频率=发生AP的慢波数b.AP频率决定肌肉收缩张力c.慢波控制肌肉收缩波的的传播速度和方向。,消化腺,例:肝、胰腺、唾液腺等;分泌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等,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液分泌量:68L/d组成:有机物、无机物和水,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肠神经系统):消化管壁的壁内神经丛,功能:调节胃肠运动和分泌,以及胃肠血流。,T5L2,外来神经1.交感神经T5L2换元节后纤维释NE抑制壁内神经丛释放Ach运动腺体分泌,括约肌收缩2.副交感神经迷走N、盆N壁内神经丛换元节后纤维释ACh运动腺体分泌,括约肌舒张,外来神经和内在神经关系,四、胃肠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胃肠激素。,结构:肽类物质(胃肠肽)分布:脑肠肽(双重分布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某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A内分泌B旁分泌C神经分泌D腔分泌E自分泌,思考题1.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2.慢波-动作电位-平滑肌收缩三者的关系。3.简述胃肠的内在神经和外来神经的关系.,一、胃液及其分泌(一)胃的分泌细胞1.外分泌细胞,第三节胃内消化,贲门腺碱性粘液泌酸腺:壁细胞盐酸、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颈粘液细胞粘液幽门腺碱性粘液,(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分泌量为1.52.5L/日。盐酸(游离酸+结合酸)胃酸排出量:单位时间内分泌的毫摩尔数(mmol)。正常值:05mmol/h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和功能状态.,2.内分泌细胞G细胞:胃泌素,ACTH样物质D细胞:生长抑素肠嗜铬样细胞(RCL-cell):组胺,(1)盐酸分泌-壁细胞主动分泌,餐后碱潮,HCl,基底膜,顶端膜,(2)生理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PH。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杀菌作用。与钙和铁结合成可溶性盐,促进其吸收。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粘液和HCO3-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粘液粘液凝胶保护层,润滑作用保护胃粘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降低胃液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形成粘液层减慢胃腔中H+向胃壁扩散速度,胃粘膜非泌酸细胞HCO3-+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1.保护胃粘膜免受H+侵蚀2.胃蛋白酶原在上皮细胞侧不被激活,防止酶对胃粘膜的消化作用,胃粘膜的保护机制胃粘膜屏障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上皮的紧密连接前列腺素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刺激粘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胃血流以促进胃粘膜的修复,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与B12结合运输B12,并促进其被回肠主动吸收。,内因子缺乏,巨幼红细胞贫血,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2)ACh,(三)胃液分泌的调节,(1)组胺,ECL细胞,组胺,壁细胞H2-R,盐酸,(3)胃泌素,G细胞胃泌素,直接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ECL-cell组胺壁细胞胃酸促进消化道粘膜生长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进胰液、胆汁分泌,三者关系:相互加强效应。胃泌素、Ach刺激ECL细胞分泌组胺。,抑制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抑制G-cell胃泌素抑制ECL-cell组胺,促胰液素、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抑制胃泌素、胃酸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液分泌,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假饲实验:食物没有入胃,胃液分泌增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食物,口、咽、喉感受器,色、香、味,咀嚼、吞咽,视、嗅、听感受器,中枢,迷走N,乙酰胆碱,ECL细胞,壁细胞,组胺,胃泌素释放肽(GRP)G细胞胃泌素,胃液,头期胃液分泌特点:分泌时间2-4h,分泌量30%酸多、酶多,消化力强。,既有条件反射,又有非条件反射;因此分泌量受情绪和食欲的影响很大。既有神经调节又有神经-体液调节,以前者为主。,胃期胃液分泌,食物刺激胃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特点:分泌时间3-4h,分泌量最大60%.胃液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少。,食物,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G细胞,胃泌素,壁细胞,扩张刺激,(蛋白质分解产物),壁内神经丛(短反射),化学刺激,HCl,肠期胃液分泌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继续引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特点:分泌的量少10%,酸少,酶少。肠期的胃液分泌受抑制因素的影响。,食物入十二指肠,胃泌素肠泌酸素,胃液分泌,机械扩张,消化产物,十二指肠粘膜,消化期胃液分泌的时相及其调节,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盐酸,当胃PH1.2或十二指肠PH十二指肠压排空,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胃内容物促进胃排空,幽门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胃内容物,扩张刺激,化学刺激,胃泌素,(蛋白质消化产物),胃体,胃窦收缩胃运动,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胃运动,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胃排空,肠-胃反射,胃排空是一间断性的过程,抑制胃的运动和排空,盐酸、脂肪、蛋白质消化产物、高渗溶液、扩张刺激,肠抑胃素,保证食糜在小肠充分消化,吸收;保护十二指肠粘膜。,(三)非消化期的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空腹时胃的运动呈现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时间静息期的周期性活动。起自胃体上1/3,以5-10cm/min向肠道方向扩布,90min到达回肠末,每次持续3-5min.意义:将上次进食后遗留的食物残渣和积聚的粘液推送至十二指肠,为下次进食做准备(清道夫作用)。,思考题1.简述胃酸的生理学作用。2.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有哪些?3.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最重要的消化液),内分泌:胰岛胰岛素外分泌:腺泡细胞胰酶小导管细胞水分、HCO3-,胰腺,胰液的成分和作用无色碱性液体,渗透压与血浆相等,pH为7.8-8.4分泌量:1-2L/d1.无机成分和作用小导管上皮细胞水,HCO3-,Cl-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1)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肠激酶,糜蛋白酶原羧基肽酶原,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自身催化,正常情况,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不会消化胰腺本身:酶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分泌胰蛋白酶抑制物的存在,2.有机成分和作用(腺泡细胞分泌),(3)胰脂肪酶,胰液是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消化液。其分泌障碍将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吸收。,(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液分泌的调节消化间期:分泌少,每60-120分钟有短暂的周期性分泌。消化期:进食引起胰液大量分泌(神经、体液机制),1.头期胰液分泌,特点:胰酶含量丰富,水分和HCO3含量少。分泌量占20%,以神经调节为主。,迷走神经,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中枢,Ach,腺泡细胞,胃泌素,2、胃期胰液分泌,食物,迷走-迷走反射,G细胞,胃泌素,腺泡细胞,扩张刺激,(蛋白质分解产物),化学刺激,特点:胰酶含量丰富,水分和HCO3-含量少。分泌量占5-10%,以体液调节为主,食糜,3.肠期胰液分泌,特点:胰酶和HCO3-含量都丰富,分泌量占70%,体液调节为主。,促胰液素与缩胆囊素有相互加强效应,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持续分泌,贮存在胆囊,消化期流入十二指肠。分泌量:800-1000ml/d胆囊储存量40-70ml,胆汁的性质、成分性质:肝胆汁-金黄色,pH7.4;胆囊胆汁-颜色变深,pH6.8。成分:水占97%有机物胆盐、胆固醇、胆色素。无机物Na+、Cl-、K+、HCO3-,无消化酶,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胆盐:占胆汁固体成分50%作用:参与脂肪消化与吸收。,意义:重新合成胆汁,促进胆汁自身分泌。,胆盐肠肝循环,2.胆固醇:4%脂肪代谢产物之一,不溶于水,溶解于微胶粒内部胆固醇的含量胆固醇结晶胆结石3.胆色素:2%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及胆绿素主要是胆红素,呈金黄色。,(二)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将脂肪粒乳化裂解成脂肪微滴,增加脂肪酶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2.促进脂肪吸收胆盐聚合形成的微胶粒,脂肪分解产物渗入其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成为脂肪消化产物的运载工具,有利于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4.其他作用中和胃酸,刺激肝细胞合成分泌胆汁防止胆固醇结晶形成,三、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使小肠平滑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维持一定形状和肠内压,促进消化与吸收。2.分节运动食糜刺激引起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3.蠕动:可发生在小肠任何部位。蠕动波传播速度为较慢0.5-2.0cm/s(上段下段),传播3-5cm便消失。作用:将消化的食糜缓慢向前推进(1cm/min)。特殊形式:蠕动冲(快速的将食糜推入结肠,清除有害刺激物或解除肠管过度扩张)逆蠕动(防止食糜过早进入大肠),分节运动作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促吸收,思考题1.胆汁的主要作用2.比较胃及小肠的运动形式及生理学意义,4.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消化间期的运动形式起源于胃,60-90min到达回肠末端作用:清除上次进食后的食物残渣及脱落上皮细胞。阻止结肠内的细菌迁移到终末回肠。,第六节吸收,一.吸收过程概述(一)吸收的部位口腔、食道:硝酸甘油胃:酒精、少量水分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大部分在空肠以上吸收大肠: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吸收面积大(200-250m2)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食物在小肠内已基本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吸收的途径,吸收的机制,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渗透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二、小肠的吸收功能(一)水的吸收吸收量:9L/d机制:被动吸收(渗透作用),H2O,2.铁的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食物中不溶性Fe3+可溶性Fe2+吸收,胃酸Vc,3.钙的吸收形式:可溶性钙盐(葡萄糖酸钙)影响因素:VD促进钙吸收;机体对钙的需要情况,钙结合蛋白,(三)糖的吸收形式: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半乳糖,继发性主动转运,上皮细胞,入血,易化扩散,(四)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