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在主流之外(第十三周)..ppt_第1页
第十章--在主流之外(第十三周)..ppt_第2页
第十章--在主流之外(第十三周)..ppt_第3页
第十章--在主流之外(第十三周)..ppt_第4页
第十章--在主流之外(第十三周)..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在主流之外,本章共四节。第一节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非主流文学”,二是被称为非主流文学的作品的思想特征。第二节讲述了建国后最早出现于文坛上的一批“非主流文学”作品及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批评的状况。重点是对路翎作品的批判。第三节主要讲述出现于1956年前后被称为“百花文学”的一批作品。第四节讲述出现于60年代初的历史题材作品。在这里被称为“象征性的叙述”。,第一节“非主流文学”,“非主流文学”指的是本时期所出现的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和主张的创作。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文学的思想特征是:对于一种“肯定”的、阐释既定观念的文学的怀疑,对于保护和重建质疑和批判现实的“启蒙意识”,和在解释、想像世界上的人道主义的思想基础。,第二节最初的异端,50年代初,陆续有一批作品受到批评。,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1918-1970),对萧也牧小说的批评,是50年代初文学界的重要事件之一。这次批评反映了“延安文学”在进入城市后面对的考验,也透露了这一文学的“保卫者”紧张而脆弱的心态。,长篇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碧野(1916-2008),是碧野建国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反映太原战役的长篇小说。,新华书店(中南)一九五零年七月初版,白刃,长篇战斗到明天,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卞之琳的诗天安门的四重奏,路翎的话剧和短篇,洼地上的“战役”,在50年代初,另一重要的批评,是对路翎的创作而展开的。,路翎(1923-1994),男,祖籍安徽省无为县,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徐嗣兴。少年亡父,故改随母姓。17岁时以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受胡风赏识而于文坛初露头角,自此成为三十年代七月派的主力作家。1942年,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创作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1944年发表)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1945)。,抗战胜利后,农村和农民题材成为路翎创作的重点。他在这方面贡献了罗大斗底一生王炳全底道路蜗牛在荆棘上燃烧的荒地等著名作品。,路翎认为,解放区的作品在表现农民时,过于简单化。没有看到农民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没有表现农民激烈的心理搏斗。因此,他的作品着力于表现这两个被解放区的文学作品所忽略的主题。,路翎的思考接通了当时胡风提出来的“精神奴役创伤”与“主观战斗精神”这两个命题。胡风是路翎一生最亲密的导师和友人。,1948年,云集在香港的中共正统批评家通过大众文艺丛刊对胡风的理论和路翎的创作展开了猛烈的批评。路翎写了一些文章回击,从此与中共正统批评家结怨。,1949年4月,南京解放,路翎出任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组长。1949年5月,他送给新中国一个见面礼:剧本人民万岁。,1952年12月,路翎主动要求赴朝鲜前线。1953年7月回国。后来后写了反映志愿军生活的短篇小说初雪、洼地上的“战役”。,胡风于1954年上半年撰写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后以“三十万言书”著称),路翎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也参与讨论和提供意见。同年11月,路翎不满于一些批评家“以政治结论和政治判决来代替创作上的讨论”,又写出四万余言的反批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此文被文艺报作为反面材料刚连载完毕,路翎便于1955年6月19日被当作“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抄家和逮捕。,1980年11月18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路翎无罪。这时路翎已经57岁,从32岁被关进监狱到57岁平反,人生创造力最强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消耗了。,第三节百花文学,所谓“百花文学”,指的是在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1956年5月)以后到1957年反右扩大化斗争期间出现的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探索性的一批作品。,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人民文学1956年第4期)、本报内部消息(人民文学),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民文学1956年9月。),宗璞的红豆,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流沙河的草木篇,岳野的话剧同甘共苦,这些作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都是短篇。二是大都是青年作者。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两种趋向:一是要求创作加强其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更多负起揭发时弊、关切社会缺陷的责任。这些质疑和批评现状的作品,旨在重新召唤当代已经衰微的作家的批判意识。二是在要求文学向“艺术”的回归,清理加在它身上过多的社会政治的负累。在内容上多向着被忽视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价值的维护和开掘。,上述作品,在1957年夏天之后受到批判,被批评家描述为“一股创作上的逆流”(李希凡从本报内部消息开始的一股创作上的逆流(中国青年报1957年9月17日)。,二十多年后,在变化了的政治和文学环境中,这些“毒草”转而成了“重放的鲜花”,第四节象征性的叙述,所谓象征性的叙述,指的是发生在六十年代初,国家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控制有所放松时期和一种创作现象。这些创作大都不是直接触及现实生活,而是从历史故事、传说等取材,来融入作家的现实评价。这种创作现象,可以称为象征性或“影射性”的叙述。,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一、邓拓、吴晗、廖沫沙等的杂文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二、历史小说:短篇小说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鲁亮侪摘印(山花1962年第08期),冯至的白发生黑丝。,三、戏剧:京剧田汉的谢瑶环,孟超的李慧娘,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思考题:十、11、什么是“非主流文学”?2、大多数情况下,“非主流文学”的思想特征是什么?十、23、50年代初,陆续有一批作品受到批评。主要有萧也牧的_,碧野的长篇_,白刃的长篇_,胡风的长诗_,卞之琳的诗_,路翎的话剧和短篇等。,4、对路翎的短篇小说的批评,集中在_上。5、在1954年1955年间对路翎小说的批评文章中,侯金镜的评路翎的三篇小说最富于权威性。针对他的批评,路翎发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