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渡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与教材实验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为加速健那绿染液对线粒体染色,可用适宜浓度的盐酸处理细胞B. 淀粉酶与淀粉常温下混合后,快速置于预设温度环境中可减小实验误差C.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时,水解后需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D. 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染液染色后,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橙黄色颗粒【答案】C【解析】健那绿染液对线粒体染色需要保持细胞的活性,不能用盐酸处理,A错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为减小实验误差,需先把淀粉酶与淀粉分别在预设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B错误。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时,水解后需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以去除盐酸,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正确。花生子叶薄片用苏丹染液染色后,需要用到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错误。2.下列关于细胞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从出生到成年,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8种必需氨基酸B.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甘氨酸的分子量最小C. 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实际上破坏的是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和二硫键D. 凡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物质都是蛋白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婴儿需要的必需氨基酸有9种,多了组氨酸,故A错。甘氨酸的R基是H,故B正确。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实际上破坏的是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故C错。多肽有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但是多肽不是蛋白质,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3.如下概念图中a代表某一生物学名词,包括b、c、d、e四部分内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若a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元素,则be可代表C、H、0、NB. 若a为多聚体,由单体连接而成,则be有多糖、蛋白质、脂肪、核酸C. 若a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be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D. 若a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be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答案】B【解析】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4种化学元素是O、C、H、N,A正确;脂肪不是多聚体,其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B错误;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C正确;消化酶是分泌蛋白,参与其合成与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4.如图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 同等质量的种子中,大豆所含的N元素最多,小麦所含的最少B. 三种种子中有机物均来自光合作用,含量的差异与所含基因有关C. 萌发时,三种种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吸水,为细胞呼吸创造条件D. 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萌发需要O2的量相同,所以种植深度一致【答案】D【解析】同等质量的种子中,大豆所含的蛋白质最多,所以大豆所含的N元素最多,小麦所含的蛋白质最少,A项正确;三种种子中有机物均来自光合作用,不同生物种子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与所含基因有关,项正确;萌发时,三种种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吸水,为细胞呼吸创造条件,C项正确;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萌发,由于花生种子脂肪含量最多,所以需要O2的量最多,种植深度应较浅,D项错误。5.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 1880年,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B.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利用数学模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C. 1958年,斯图尔德以胡萝卜韧皮部为实验材料,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B【解析】【分析】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他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的部位。【详解】由分析可知,1880年,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DNA的双螺旋结构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一个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和叶,移栽到花盆后,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说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即全能性,C正确;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故D正确。故选B。【点睛】了解光合作用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究历程等便可解答本题。6.下图为用伞藻做的“嫁接”实验。实验结论是A. 伞藻的细胞核或细胞质都不能独立存活B. 伞藻“柄”的种类决定形成的“帽”的形状C. 伞藻的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D. 伞藻“足”的种类决定形成的“帽”的形状【答案】D【解析】题图显示:将细圆齿伞藻的柄嫁接到地中海伞藻的足上,再生帽的形态与地中海伞藻的相同;将地中海伞藻的柄嫁接到细圆齿伞藻的足上,再生帽的形态与细圆齿伞藻的相同。据此说明,伞藻“足”的种类决定形成的“帽”的形状,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先决条件是:从实验过程到实验结论的形成角度去分析实验现象,抓住图中呈现的信息“嫁接后再生帽的形态与提供足的个体一致”,据此分析各选项。7.对下列概念图的理解正确的是A. 甲图中若a、b、c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线粒体、中心体的细胞,则阴影部分可能表示豌豆B. 乙图中若a、b分别表示乳酸菌和蓝藻,则c表示细菌,d表示原核生物C. 丙图中若a表示体液,则b、c、d依次表示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D. 丁图中若a表示生态系统,则b、c分别表示种群、群落【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四幅图表示了各个字母之间的关系,如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a、b、c共有的部分;图乙d包括c和b,a属于c;图丙a包括b与c,d属于b;图丁a包括b和c。【详解】豌豆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错误;原核细胞(d)包括细菌(c)和蓝藻(b),而乳酸菌(a)又属于细菌,B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C错误;生态系统是有生物群落和它所生存的无机环境构成的,而群落又是由该环境中所有的种群构成的,D错误。8.下表的资料显示4组马铃薯条分别浸入四种不同溶液,1小时后质量转变的百分率,由表可知溶液浓度最低的是溶液马铃薯质量变化百分率+5%-5%-3% 0%A. 溶液B. 溶液C. 溶液D. 溶液【答案】A【解析】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溶液中的马铃薯条吸水质量增加,溶液浓度最低,可能是蒸馏水;、溶液中马铃薯条失水,且中的马铃薯条失水比的多,溶液浓度比溶液浓度高;中无明显变化,其溶液浓度与马铃薯条细胞液浓度相当,故选A。9.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O2和CO2以图中a方式通过细胞膜B. 被动运输的过程有时也需要膜蛋白的参与C. 图中c可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过程D. 图中都能运动,而一般不能运动【答案】B【解析】O2和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分别以图中b、d方式通过细胞,A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葡萄糖进入活细胞是协助扩散,能用c表示,而葡萄糖进入口腔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C错误;图中都能运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确定图中每一个数字代表的细胞膜成分,根据载体、能量、浓度等判断各个字母代表的运输方向和方式。10.蔗糖酶能够催化蔗糖水解。下表是在某一相同温度下研究蔗糖酶和蔗糖浓度对水解反应速率影响的系列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实验组实验一实验二编号12345678910蔗糖酶浓度0%1%2%4%5%2%2%2%2%2%蔗糖浓度10%10%10%10%10%0%5%10%20%30%相对反应速度02550100200025506565A. 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5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B. 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20%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酶浓度C. 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因变量相同D. 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5,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一中的自变量是蔗糖酶浓度,酶浓度低于4时相对反应速度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4以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是蔗糖浓度,可能是蔗糖酶浓度,A错误;实验二中的自变量是蔗糖浓度,蔗糖浓度高于20%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蔗糖酶浓度,B正确;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因变量相同,都是相对反应速度,C正确;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5,酶的活性可能降低,因而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D正确。【考点定位】酶浓度、反应物浓度及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名师点睛】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一中的自变量是蔗糖酶浓度,实验二中的自变量是蔗糖浓度,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但因变量相同,都是相对反应速度。2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4时相对反应速度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4以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不是蔗糖浓度,可能是蔗糖酶浓度;同理,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20%后相对反应速度不随蔗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蔗糖酶浓度。11.如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表示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物质c为H,在过程中也有产生B. 催化反应和的酶都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C. 晒干的种子不含水分,因而细胞呼吸的强度较低D. 图中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物质c为H,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H的产生,A错误;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B错误;晒干的种子水分含量较低,因而细胞呼吸的强度较低,C错误;中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分析题图,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12.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该生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1中AB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E段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B. 图2中A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极体C. 正常情况下图2中B细胞内和、和上肯定都不存在等位基因D. 图2中C细胞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该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1中表示的是每条染色体DNA含量,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加倍应是DNA复制,DNA复制发生在间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E段也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在此时有同源染色体,故A错误。图2中A细胞的同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是有丝分裂后期,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故B错误。由图可知图2中B细胞内和是经过复制而来的基因一般不存在等位基因、但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交叉互换可能会存在等位基因,和是非同源染色体肯定不存在等位基因,故C错误。图2中C发生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图中每条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应是图1中的BC段,故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和对图形识别分析能力。13.人类各种癌症中的关键基因之一是原癌基因,其突变后表达的产物是G蛋白。当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与生长因子结合后,G蛋白将信号经图中的过程形成转录激活剂,激活剂激活、启动过程,形成大量物质D,导致细胞周期启动并过度分裂(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GTP与ATP都可作为能源物质,均可用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B. 原癌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是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与分裂C. 破坏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抑制癌细胞的产生D. A、C依次是DNA、mRNA,其中过程均需要聚合酶【答案】A【解析】GTP与ATP均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A项错误;原癌基因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是调控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与分裂,B项正确;破坏细胞膜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阻止图中过程的发生,抑制癌细胞的产生,C项正确;图中A可以进行复制,代表DNA,C在细胞核内合成,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代表RNA,过程转录、DNA复制分别需要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D项正确。1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B. 对酵母菌计数时,将加入酵母菌贮液的试管静置一段时间,然后用滴管从试管中取1滴培养液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区C. 探索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要做预实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而不是要减少实验误差的策略D. 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中,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姐妹染色单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制片时应盖上盖玻片再盖上一片载玻片,故A错误。计数时应先将菌液摇匀,故B错误。探索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要做预实验,目的是为进一步摸索实验条件而不是要减数实验误差,故C正确。在减数分裂制作中,是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同源染色体,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15.下列有关科学实验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结论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将R型活菌与S型菌的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培养只生长R型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B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D大肠杆菌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DNA水解酶能够水解DNA分子,从而使其失去遗传效应,A正确;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离心获得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35S标记的是蛋白质,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也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只能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B错误;因为用从烟草花叶病毒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所以烟草感染出现病斑,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C正确;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经三次分裂后,形成子代8个,由于半保留复制,含15N的DNA分子是2个,占DNA总数的1/4,D正确。16.如图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途径,下表为几种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结合图表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抗菌药物抗菌机理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可促进DNA螺旋化)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A. 环丙沙星和红霉素可以分别抑制细菌的和过程B. 青霉素和利福平均能抑制细菌的过程C. 结核杆菌的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中D. 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的健康细胞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DNA复制过程,是转录,是翻译,是RNA复制,是逆转录,环丙沙星抑制DNA解旋酶的活性,无法实现DNA复制,红霉素与核糖体结合后无法进行翻译,故A正确;青霉素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可以通过抑制DNA复制过程来实现,而利福平是通过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是通过抑制转录来实现的,故B错误;结核杆菌不会发生RNA复制和逆转录,RNA病毒才会发生,故C错误;在健康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RNA复制和逆转录,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下列有关基因、蛋白质和核酸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同一生物不同的体细胞中核DNA分子是相同的,蛋白质和RNA不完全相同B. 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C.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较多,转录成的mRNA分子也较多D. 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不同的体细胞中核DNA分子是相同的,蛋白质和RNA不完全相同,A正确;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B正确;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DNA分子不变,转录成的mRNA分子较多,C错误;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18.下列与图示内容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若图一的中A占23,U占25,则相应的双链DNA片段中A占24B. 正常情况下,图三所示过程可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C. 劳氏肉瘤病毒存在催化过程的酶D. 图二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三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答案】D【解析】若图一的中A占23,U占25,则A+U占48%,该比值与模板链和双链DNA中A+T比值相同,则相应的双链DNA片段中A占24,A项正确;正常情况下,图三所示过程可在动植物细胞中发生的是,是某些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B项正确;劳氏肉瘤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存在催化过程的酶,C项正确;图二所示过程为翻译,RNA聚合酶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D项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19.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 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 某染色体上基因缺失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两组染色体上的基因差异,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D.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也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两极的两组染色体上的基因差异,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D错误。20.如图为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图,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A. 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植株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加倍情况B. 二倍体植株和四倍体植株杂交前,要对四倍体植株进行去雄及套袋处理C. 处的染色体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 和处的处理方法不同,若亲本二倍体植株基因型为Aa,则三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有4种【答案】C【解析】【详解】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在处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以观察染色体数目是否加倍,A正确。植物杂交实验中要对母本进行去雄,避免自身花粉的干扰,套袋处理,以保证实验不受外界的干扰,B正确。处为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变异,C错误。和处的处理方法不同,处是传粉受精,得到三倍体种子,处是传粉不受精,得到无子西瓜;若亲本二倍体基因型为Aa,则四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aa,产生的三倍体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a和aaa,共四种,D正确。21.如图为人类某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儿子一定是携带者B. 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母亲一定是携带者C. 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儿子只能为显性纯合子D. 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则女儿婚后所得子女一定是患者【答案】B【解析】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则儿子一定不含有致病基因,A项错误;若该遗传病是红绿色盲,患病女儿的致病基因来自于双亲,则母亲一定是携带者,B项正确;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儿子为显性纯合子或杂合子,C项错误;若该遗传病是白化病,女儿与正常男性结婚,所得子女不一定是患者,D项错误。22.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啄木鸟的长舌是啄食树洞中的昆虫时,经常伸长的结果B. 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在杀虫剂的刺激下,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将此性状遗传给后代,并且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C. 洞穴中的盲鱼是定向变异的产物D. 狼和鹿都很敏捷、善跑,这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D【解析】啄木鸟因为要捕食树缝内的昆虫,只有舌长的才能捕捉到,就容易生存下去,舌短的就捉不到昆虫,而慢慢会被淘汰,而不是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A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的结果,B错误;洞穴中的盲鱼是不定向变异的产物,C错误;鹿跑的不快很容易被狼吃掉,狼跑的不快就不易捕获鹿,而被淘汰,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使得鹿和狼都很敏捷、善跑,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理清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淘汰的过程。2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 外来物种入侵可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C. 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捕食者的存在可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定向的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详解】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D错误,故选D。【点睛】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生物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4.如图所示代表人体内的体液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花粉过敏时,中的液体会增多B. 和的组成成分可以相互转化C. 的滲透压增大,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 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中【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是淋巴。花粉过敏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中,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组织液的量会增加,会造成局部组织水肿,A正确;少部分组织液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外渗形成组织液,这是淋巴管的结构决定的,B错误;细胞外液的滲透压增大,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造成尿量减少,C错误;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25.下图甲是传出神经上一段与骨骼肌相连的部分,其结构类似于突触。乙图为甲图某区域放大后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图。以下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乙图为甲图d部位放大示意图,其突触小体内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乙图中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处膜内电流方向是cbC. 为突触间隙,其内可含有多种激素D. 适宜强度电刺激电位计q之前某处,电位计有电位变化但骨骼肌不收缩,即可判定d结构受损【答案】C【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当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将刺激突触小泡分泌神经递质,故其内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项错误;当兴奋以电信号沿轴突传导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荷分布变成内正外负,未兴奋部位电荷分布为内负外正,这种电位差导致电荷移动而产生局部电流,故膜内电流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即bc,故B项错误;为突触间隙,其内充满组织液,可含有多种激素,C项正确;按D项描述刺激后,电位计发生电位变化,但骨骼肌不收缩,只能说明传出神经结构完整,但不能确定骨骼肌的情况,故D项错误。26.人的表皮生长因子是腺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能与前脂肪细胞结合并使其增殖分化为脂肪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前脂肪细胞膜上具有识别表皮生长因子的受体B. 脂肪细胞和前脂肪细胞细胞质基质中的mRNA种类完全不同C. 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为脂肪细胞后,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D. 表皮生长因子调节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这种方式属于体液调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某生长因子只能与脂肪细胞特异性结合,说明前脂肪细胞膜上可能具有识别该生长因子的受体,A正确;细胞分化过程中,只是部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脂肪细胞和前脂肪细胞细胞溶胶中的mRNA种类不完全相同,因为有些基因无论在分化和未分化的细胞中都表达,如呼吸酶基因,B错误;细胞完成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因此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正确;人的表皮生长因子是腺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生长因子能与前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脂肪细胞,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正确。考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7.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血浆蛋白、抗体、甲状腺激素、葡萄糖和麦芽糖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水盐平衡的调节是通过体液调节完成的人体从炎热环境到达寒冷环境后,身体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增加抗体、抗生素和溶菌酶等人体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起到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和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A. 四项B. 三项C. 二项D. 一项【答案】D【解析】麦芽糖是植物二糖,在消化道中会被水解为葡萄糖再被吸收,不可能出现于人体内环境,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错误;水盐平衡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错误;人体从炎热环境到达寒冷环境后,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温差变大,身体的散热量增加,则产热量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错误;抗体和淋巴因子等人体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抗生素和溶菌酶不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起到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和消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正确。因此以上说法中,只有是正确的,故选D。28.下图表示探究生长素运输特点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下列关于生长素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说明:1.甲图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图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在下。2.带阴影的琼脂块含生长素,空白的琼脂块不含生长素。A. 生长素只能从上向下运输B. 生长素的运输受重力影响C.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D. 图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甲图中在形态学下端的琼脂块中检测到了生长素,在乙图中在形态学的上端没有检测到生长素,说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是从上到下,A错误。图乙中说明生长素的运输不受重力的影响,B错误。图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无法得出,D错误。点睛:注意辨析形态学的上端是指游离端而不是生长或放置的上端。29.科学家选用黄化豌豆幼苗切段和含不同浓度IAA的琼脂块作为实验材料,探究IAA对茎生长的影响及茎中乙烯含量的变化,实验处理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一段时间后,不同浓度IAA处理的切段都表现出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B. 切段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有无乙烯无关C. 生长素浓度达到a时,切段中开始合成乙烯D. 当生长素的浓度高于b时,切段生长受到抑制【答案】C【解析】由于图1中不存在尖端,因此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切段直立生长,而且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会抑制切段生长,A项错误;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各种激素是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切段的伸长与乙烯有关,B项错误;据图2分析,生长素浓度增大到a时,切段中有乙烯的生成,C项正确;据图2分析,当生长素的浓度为b时,切段最长,当浓度高于b低于c时,仍表现为促进切段生长,超过c时,表现为抑制生长,D项错误。30.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在下表5种物质的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种植。比较最初的雌花与雄花的平均数,求出性别比(见下表)。分析上表数据,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B. 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C. 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D. 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雄花的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雌花和雄花分化的影响、基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关系的考查,回忆基因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关系、分析处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获取结论。【详解】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用不同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处理,雌花与雄花的比值不同,这说明外源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可能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A正确;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用乙烯利(1000毫克/升)处理后雌花与雄花的比值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说明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但是无法得知该实验浓度对其他植物的影响,B错误;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用赤霉素(100毫克/升)、CP(100毫克/升)处理的实验组雌花比例较大,用整形素(10毫克/升)处理的实验组,雄花比例大,因此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雄花的形成,D正确。【点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并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31.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B. 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 a 的含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是其空间特征【答案】D【解析】A和B能增大种群密度,因此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A错误;D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B错误;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不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是其空间特征,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解题关键能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3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B.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 湖泊中的群落区别于森林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答案】D【解析】【详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和直接价值,A正确;人类实施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的行为,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33.农民设计“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模式,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可使水稻增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 该稻田生态系统中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C. 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稻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 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详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34.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相对值3.5612.8010.300.48226.50A. 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6.50与戊的呼吸消耗量之和C.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结合题干所给信息,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可知该生态系统由两条食物链组成,这两条食物链分别是:戊乙甲丁和戊丙甲丁。据此对选项进行解答。【详解】甲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错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6.50,B错误;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56/(12.80+10.30)15.4%,C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因此选B。【点睛】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动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5.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引进来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D. 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答案】A【解析】引进的物种可能会因为缺乏天敌而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禁止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而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C正确。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3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的数值和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时,从试管上层吸取培养液计数没有振荡试管B. 调査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C. 样方法两査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D. 标志重捕法调査小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答案】D【解析】静置的试管中的酵母菌大都沉于试管底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时,从试管上层吸取培养液计数没有振荡试,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A项错误;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的特性,调査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B项错误;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C项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种群密度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大,D项正确。【点睛】本题以“实验所得到的数值和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这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进行归纳。37.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体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下图)。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细菌的聚集情况说明细菌所含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 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选用具有椭圆形叶绿体的丝状水绵体,便于实验结果的观察C. 这个实验的思路是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D. 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光强度,因变量是好氧细菌集中的地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恩格尔曼的著名实验,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材料的优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实验,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曲线图可知,光合作用吸收多的光谱是红橙光和蓝紫光,其他光吸收较少,并非不吸收,细菌的聚集情况说明聚集处氧气含量高,光合速率高,A错误;恩格尔曼的试验巧妙的利用了好氧性细菌会聚集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得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产物之一为氧气,便于实验结果的观察,此外水绵的叶绿体是螺旋式带状的叶绿体,B错误;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好氧性细菌需要氧气,水绵光合作用强的部位,产生的氧气多,在氧气含量多的地方好氧性细菌的数量多,C正确;实验的原理是不同波长的光(即不同颜色光照)光合作用强度不同,因此自变量是不同波长的光,因变量是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多少,用好氧细菌的分布呈现,D错误。【点睛】解题思路点拨恩格尔曼实验方法的巧妙之处:(1)巧选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2)妙法排除干扰因素: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3)巧妙设计对照实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照实验;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一次验证实验结果。38.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以下实验对照设置正确的是A. 研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 0 、20 、40 、60 、80 和 100 条 件下进行B. 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两部分,每部分各含有一半的细胞核C. 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的影响,分别给不同组小鼠注射蒸馏水和甲状腺激素溶液D. 研究低温对不同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影响,分别将植物甲的根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回收体系
- 合成树脂行业清洁生产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 2025年地基勘察考试题目及答案
- 课堂评价体系在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构建
- 《上图书馆》课件
- 武汉市物业服务合同(标准版)
- 留疆工作申请报告(3篇)
- 房屋物理分割合同(标准版)
- 丽水安全证培训课件
- 丽声瑞格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矿山机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乡镇文旅部门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必-备知识点与模拟题集
- 2025年法学硕士专业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GB 26488-2025镁合金压铸安全生产规范
- 森林消防队森林火灾扑救知识培训考试题库题库(附含答案)
- 焦虑症的课件
- 湖南美术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 2025年西藏自治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能力测试试卷(新闻类)押题卷
- VOCs治理设备培训
- 2025年招聘面试技巧指南面试官角度下的面试题预测与应对策略
- 答案时代:AI顾问式电商崛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