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画作传世珍品仅两幅.doc_第1页
苏东坡画作传世珍品仅两幅.doc_第2页
苏东坡画作传世珍品仅两幅.doc_第3页
苏东坡画作传世珍品仅两幅.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东坡画作传世珍品仅两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潇湘竹石图为国内苏轼作品孤本。潇湘竹石图纵28厘米,横105.6厘米,为绢本。 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漂泊,流传至现代归原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收藏。1961年,白坚夫家人来北京为该幅作品找买家,时任人民日报社长的邓拓以写作燕山夜话所得的2000元稿费,加上变卖手中24幅古画的3000元,共5000元买下了潇湘竹石图。邓拓购画后旁征博引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和该幅画一同在人民日报发表。 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鉴定,专家们经过鉴定认定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轼真迹。苏东坡传世珍品仅两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潇湘竹石图为国内苏轼作品孤本。潇湘竹石图纵28厘米,横105.6厘米,绢本。图本身有湘中杨元祥之题,拖尾有叶湜、钱复、等元明题跋凡二十六家。题跋文字三千余言,始于元惠宗元统甲戌年(1334年),止于明世宗嘉靖辛酉年(1561年)。潇湘竹石图构图奇特,匠心独运,长卷式构图,高度的艺术概括使画面充满张力,使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这是以竹石寄托文人精神情怀的中国文人画典范之作。近千年来,潇湘竹石图辗转漂泊,归原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白坚夫收藏。1961年,白坚夫来北京找到张珩和杨仁铠先生。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来到邓拓家。邓拓以燕山夜话所得2千元稿费,加上变卖了手中24幅古画款项买下潇湘竹石图。邓拓购画后旁征博引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连画一同在人民日报发表。邓拓购买此画后,有人写信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刘少奇同志批示要严肃查处,几乎所有中共中央常委和国家领导人都划了圈。萧劲光建议少奇同志“对事情要调查之后才好作结论。” 刘少奇即指示康生处理此事。经康生派人查清经过,认定“邓拓在此问题上不但无罪而且有功”,由荣宝斋的王大山写成调查报告送刘少奇,一场“买画风波”得以了结。白坚夫原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在北京风雨楼的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一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白坚夫早年留学日本,太太是日本人,他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这样一来,剩下的潇湘竹石图就更珍贵了。1961年,白坚夫由于经济困难,为弥补生活,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为此,他曾经专程到上海,没有把画卖出去,后来又来到北京。他找到熟人、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因为张珩能识别文物,白坚夫把潇湘竹石图拿给张珩看,希望他能给说个价钱。但是,有位鉴赏家认定这幅画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就走了。此时,白坚夫正处在无可奈何之中,听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杨仁铠先生在京开会,杨是白坚夫的四川老乡。杨仁铠听了白坚夫关于卖画周折的事,就向他推荐去找邓拓。白坚夫很高兴,他说:“只要能找到个识真宝的知音,钱少我也愿卖。”有一天,荣宝斋的画家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来到邓拓家。许麟庐只介绍画,并不介绍卖画的主人。邓拓展开画卷,“隽逸之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天涯际,恰似湘江与湘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一是叙事性题跋。元末湖南杨元祥题曰:“东坡竹石戏墨始见于湘中故家,绫背象轴如旧。越十五年,其家子孙物。故使婢售于市,偶予见之。岂造物相成于。予躬惜绫轴已剥落矣,竟以石米易之。坡仙笔迹宛然可敬,予不能留意。专为梁台杜聘君德甫献,德甫乃好事传雅君,子故予不惜己。元祥,元统甲戍二月望书。”二是赏析性题跋。“复庵”(即梁复初),赏诗为:“坡仙去莘老,竹石图何云。天高洞庭月,地远潇湘云。”历任明朝正德年间工、户、吏三部尚书的“松泉夏邦谟”跋文曰:“东坡逸迹天下奇,竹石点染潇湘姿。恍惚二妃倚薄暮,林间或有泪痕垂。风枝露叶真洒落,金相玉质无倾危。龙蟠肯令牙角露,凤舞会见羽毛披。精绝愁惊山鬼夺,幽玄不遣冯夷知。尘凋色暗人何在,空遗绢素浮光彩。锦包玉轴装束新,流传已殆邻千载。如君珍获久更全,坐阅麻姑几桑海。”三是题咏性题跋。“檇李钱有常”赞曰:“千载眉山一伟人,流传遗迹总为珍。雄文自是倾前辈,戏墨犹堪绝后尘。山石似沾春雨润,凤枝应濯晓岚新。春雷变化蛟龙后,始信毫端妙如神。” “庐陵蔡源”叹言:“眉山草树久焦枯,慷慨人间见此图。戏墨淋漓元气在,满林烟雨正模糊。”“人间遗墨若南金”。这幅潇湘竹石图卷,直似随手拈来,自成一格,表现出绘画方法上极大的改革精神与创造性。图中,画石用飞白笔法;画竹用书法艺术中横、竖、撇、捺诸笔法而稍加变化;画烟水云山、远树,则用淡墨点染,气韵极为生动。图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简炼、亲切,与东坡文章风格颇相一致。字体浑厚、古朴,令人遥想先生的亮节遗风。莘老、即孙觉,东坡同年进士,“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十一月,自广德(湖州)移守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此老与东坡在政治上观点相同,思想感情也非常接近,以致后来与东坡同被列为皇党籍,横遭迫害。东坡集里,多有投赠其人之作。透过潇湘竹石图折射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道理,流露出作者对事物认知的态度和思想感情,显示出作者的人文艺术精神已达到造极的境界。 (一)潇湘竹石图构图奇特,造意匠心独运,浩繁的景物得之于外师造化而高度概括。苏轼采用长卷式构图,画面充满了张力和富于灵性的变化,使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这是他严谨的创作思维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远山烟水,可谓“景物至绝而微茫缥渺”;慢慢的又露出了“风枝雨叶瘦土竹,龙蹲虎踞苍藓石”和湍流之水,此图画石“磊落雄壮,苍硬顽涩,矾头菱面,层叠厚薄,覆压重深”,写竹“其茂梢劲节,吟风泻露、拂云筛月之态,无不曲尽其妙”,其水则有如“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之势;好一派紧张热闹气氛,扣人心弦。沿水势而上,激流渐缓,淡墨点染的烟水、云山、远树使构图更有一种险中取胜和搏动、层次丰富的艺术效果。这又如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述:“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谓之幽远。”正是如此,苏轼以阔远、迷远、幽远之势,使整幅画画面气韵生动而富有层次感,真是令人心荡神驰,恍惚置身于潇湘洞庭之间,徘徊凝视,久久不忍离去。 苏轼利用近水与云山、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浪般的高潮。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那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你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在构图上始终注意主次、轻重、繁简、动静等艺术对比以及连接贯通的艺术效果。因此,富有笔墨色彩的画面充满着变化、统一、对比、概括、夸张的哲理与灵性。 (二)诗境和画意是产生杰作的开始,而杰作的产生和完成是靠艺术家整体的素养,同时苏轼的意气又与内容高度统一并使之充分发挥。 潇湘竹石图中遒劲峻峭的枝叶顾盼生姿,浓淡掩映的墨色清新爽朗,而其中又注入了作者的一腔豪情,因此尽管是偃竹,却给人以昂扬英挺之感;几丛筱竹正飘摇忽定,叶子也显得湿润,恰似“湘江烟雨”中的情景。其竹叶逼真,长短阔狭浑如天成,叶尖既铦锐又鲜活,楚楚有生气。所画卷折的叶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成。竹竿则以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写就,笔笔到位,“用笔秀嫩,风韵高标,绝无画家气味,显然为文人之笔”。其石有如“蹲虎”。以清淡、空灵、松散之笔草草而成,石似卷云皴,实则是无皴法,信手写出而不求形似,与日本永青文库所藏苏轼古木怪石图中的虾蟆石同出一辙。 (三)在苏轼的人生经历中,其经历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遭遇。他从直陈政见到寄寓托讽,从满怀信心地追求政治抱负到淡化功名意识而追求精神满足,对人生采取一任陶铸的态度,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超越、不断显示自我的精神追求过程。苏轼在黄州安国寺记中深有所悟地说:“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在万竿修竹间焚香静思,苏轼达到了物我相忘、融为一体的修身境界,从安静中寻求心灵的自我解脱。潇湘竹石图画面上的一片土坡,两块石头,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苏轼借助“比”、“兴”以抒怀和怨刺,惊恐、孤独和悲凉百感交集,交积于心,天涯流落,凄清难忍,他感到悲哀、空寂。那“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之水却表达出苏轼的另一番滋味:厌于名利,企望超脱,但这是不得已的。画境犹如心境一般郁于中而呼于情。 身处异乡的东坡,政治失意,心情处于低谷,想到挚友情怀,缓和自己矛盾的心情,于是“起来淋漓泼醉墨,写出一幅潇湘图”,并在图末题“轼为莘老作”五字。五字题款语言简练、亲切,突出表现了莘老与东坡的深厚交谊。苏轼处黄州时,孙莘老因政见与王安石相左而被贬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