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07-6与陇薯7号杂种后代与其亲本农艺性状的比较学 院:农学院专 业:种子科学与工程学 号:080213123姓 名:郝治满指导教师:于 卓职 称:教 授论文提交日期:二一二年六月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07-6与陇薯7号的杂交后代G16及其亲本的农艺性状进行观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种后代的生长势比亲本旺盛,生育期与父本相接近;杂种后代的花色、叶形等地上部的生物学性状与其父本类似;杂种后代块茎的生物学性状明显优于双亲;杂种后代的淀粉含量高于亲本,而还原糖含量低于亲本,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关 键 词:马铃薯、杂种后代、农艺性状、杂种优势Contrast of Agronomic Characters on 07-6 and Longshu No.7 and their Hybrid ProgeniesAbstract This study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rough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hybrid offspring G16 of o7-6 and Longshu No.7 and its par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hybrid progeny was exuberant than its parents, and the growth period closed to the male parent; The flower color and leaf shape of hybrid progeny was similar with its male parent, and other above-grou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the tuber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hybrid progeny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its parents; The starch content of G16 is higher than its parents, and was lower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than parents, exhibited obvious heterosis than its parents.Key words: Solanum tuberosum; Hybrid progeny; Agronomic characters; Heterosis目 录1 引言11.1马铃薯概况11.2 国内外马铃薯育种研究进展11.3遗传标记的种类21.3.1 形态标记31.3.2 细胞学标记31.3.3 生化标记41.3.4 分子标记41.4 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4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62 材料与方法72.1材料72.2 实验方法73 结果与分析83.1 生长发育观察83.2 地上部生物学性状的观测83.3 块茎生物学性状的观测10材料103.4 品质性状测定104 讨论115 结论12致 谢13参 考 文 献141 引言1.1马铃薯概况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Solanaceae)茄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栽培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1。马铃薯起源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为印第安人所驯化。据秘鲁利马发掘的材料证明马铃薯的栽培约有8000年的历史。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从委内瑞拉向南扩展通过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的西北部和智利,直到南纬45。关于马铃薯的倍性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2n=4x=48),也有认为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可分为普通栽培种和安第斯栽培种,但多数学者则承认只有S.tuberosum一个种,包含两个亚种,关于四倍体栽培种的起源问题目前尚无确切定论2。一种可能是通过二倍体栽培种(2n=2x=24)的染色体直接加倍而成为同源四倍体;另一可能是通过一个栽培种和一个野生种的二倍体种间杂种染色体加倍而产生节段异源四倍体3。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先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约400年,但在这短短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而且是很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4。当前,马铃薯己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2000万hm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05年世界马铃薯种植总面积 1865.24万hm2,总产量为32197.42万t,平均单产为17.26t/hm2。其中欧洲栽培面积最大为784.04万hm2,占世界的42.03%;亚洲第二为782.55万hm2,占世界的41.95%。中国马铃薯栽培面积最大达440.15万hm2,约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左右,占亚洲种植面积的60%左右5。在国内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为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其栽培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1.2 国内外马铃薯育种研究进展最早的马铃薯育种工作始于16世纪末,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南美洲的马铃薯带到欧洲,从中筛选长日照下能结薯的材料留种,有些人采集天然实生种子种植、筛选,这就是最早的育种。有文字记载的马铃薯杂交育种开始于1807年,是英国人Knight开始的。1851年后,智利的一个普通栽培种 Rough Purple Chili通过巴拿马引种到美国,与欧洲品种杂交,后代表现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后,马铃薯杂交育种工作开始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野生种的价值也开始被育种专家所认识。在抗病育种方面,1845-1847年间,欧洲晚疫病大流行,对马铃薯生产为害极大,甚至绝产,因而开创了抗晚疫病育种工作。1910年确认了马铃薯癌肿病在欧洲的发生和蔓延,促进了抗癌肿病育种工作的开展。1906年明确马铃薯卷叶病毒的特性之后,为开展马铃薯病毒病害的研究以及重视选用抗病毒病的品种打下了理论基础6,特别是1925年,苏联科学家布卡索洛夫带着考察队到南美洲搜集马铃薯野生种质资源, 开始了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工作,随德国、英国、美国、和CIP 都先后组织考察队,多次收集马铃薯资源,建成了多个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如:Vavilov(俄罗斯)、Dutch- German(德国)、CPC(英国)、Sturgeon Bay(美国)、和CIP等。1959年,Simmonds 利用Andigena在欧洲进行长日照轮回选择,证实了传统欧洲马铃薯品种是由南美洲短日照的 Andigena 四倍体经长日照条件适应选择的结果, 经过数个世代的选择,选育出了对晚疫病有水平抗性及其他优良基因的新型栽培种(Neo- tuberosum)7 。而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马铃薯种资资源创新和品种改良中,人们广泛采用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为新品种的改良和选育开拓了新的途径。建国以来,根据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马铃薯育种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7年至50年代中期,国外引进杂交种子的筛选阶段。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为抗晚疫病育种阶段。当时晚疫病流行严重,部分地区成为毁灭性病害。所以,这一时期利用40年代引入的高产、抗晚疫病材料作亲本开展杂交育种。第三阶段,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抗病毒病育种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大量品种资源的引入和生产上较多品种的推广,病毒危害日趋严重,60年代选出的品种,有些虽然高抗晚疫病,由于易感病毒,减产严重已销声匿迹。所以该时期在抗晚疫病育种的同时重视了对病毒病抗性的选择。第四阶段,80年代到现在,为专用化品种的选育阶段。这一时期除兼顾对主要病毒抗性和高产的选择外,重视了早熟、高淀粉等专用化品种的选育,如出口品种东农303、郑薯6号等;高淀粉加工品种克新12号;低还原糖的炸片品种双丰收、克新11号等; 鲜食品种坝薯10号、中薯2号等8。而且,在不同的栽培区,又有不同的育种目标和主要栽培品种。我国的主要马铃薯栽培区划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在各区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地理条件,又有不同的育种目标。1.3遗传标记的种类 遗传标记是在遗传分析上用作标记的基因,它既能表述生物的某一特性(基因型),又可以具体地体现被观察到或检测出来的一种性状或物质(即生物的外在性状表型)。遗传标记作为反映生物个体的特性,用于区别生物或群体特定的基因型,换言之,遗传标记被视作识别生物特性的标志遗传标记是伴随遗传学说的创立而发展起来的,成为遗传重组研究和作物遗传育种实践中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9。人们对遗传标记的认识经历了由表到里,由浅到深的探秘过程。 遗传标记是基因型的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形式。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学者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说,首创了将形态标记作为遗传标记应用的先例。1900年以后,摩尔根等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细胞核内染色体的行为相联系进行研究,导致了细胞遗传学的诞生,从而使细胞学标记得到应用。1941年,Beald 和Tatum通过研究红色面包酶的生化突变型,对一系列营养缺陷型进行遗传分析,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创立了生化遗传学,这也是第一个将生化标记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实例。1953 年,Watsom和Crick 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宣布了分子遗传学时代的到来。1974 年,Grodzicker等首次提出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可以作为遗传标记,开创了直接应用DNA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的新阶段。1985年,Mullis 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使直接扩增DNA的多态性成为可能。随着PCR的迅速发展,又产生了多种新型的分子标记10。因此,随着遗传学和新兴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标记已从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发展为今天人们普遍应用的分子标记。1.3.1 形态标记形态标记指生物特有的肉眼可见的外部特性。从形态性状来检测遗传变异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直到近年来植物学科学的分类都是根据形态标记进行的。形态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变异有自己的遗传基础11。形态标记是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表型上可识别的等位基因突变体。自然界的生物存在着许多非常明显的形态标记,如果形、果色、花形、花色、种子的形态及色泽等等,这些一直是人类选育新品种的重要标记,也是孟德尔遗传学的重要基础。利用形态标记,从表型上观察就可选择到与之连锁的目标个体。例如番茄的幼苗黄化与抗TMV紧密连锁,用黄化苗作标记,可在苗期选择到抗TMV的植株。目前人们已建立了许多作物例如番茄、水稻、棉花的形态标记遗传图谱,并在育种实践上得以应用。但由于形态标记数量少、多态性差、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而远远不能满足遗传育种的需要12。1.3.2 细胞学标记 细胞学标记是指能明确显示遗传多态性的细胞学特征,如染色体的结构特征及数量特征。染色体结构特征包括染色体的核型、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不同物种的染色体具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13。例如,杂种细胞学观察是通过对杂种体细胞染色体观察,统计其染色体数目,并结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行为观察,来确定是否有外源基因导入;核型通常是指体细胞染色体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证的总称。核型分析就是对核型的各种特征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表达;染色体分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碱、酸、盐、温度等因素对染色体进行处理,借助染料染色,使染色体在一定部位呈现深浅程度不同的染色区段而形成特定的带纹,由于其带纹在各染色体上显示的位置、宽窄、大小、数目、浓淡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可用来进行染色体的鉴别和分析14。1.3.3 生化标记 生化标记主要包括同工酶及贮藏蛋白( Hartet al,1980; Zeller,1973) 。其原理是通过贮藏蛋白和同工酶的电泳分析可以以基因产物认识基因的存在及表达,由生化表现型反映基因型。目前,生化标记较广泛地应用于研究作物起源与进化、评估群体遗传结构、品种纯度鉴定和抗性生理研究等方面15。常用的生物化学遗传标记有脂酶类、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类、血红蛋白、血清运铁蛋白、白蛋白等16。1.3.4 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是以生物大分子(主要是遗传物质DNA)的多态性为基础的一种遗传标记17。当前分子标记已广泛应用于物种资源研究、遗传图谱构建、目的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大致可分为5类:基于DNA杂交的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RFLP等;基于PCR分子标记技术,代表性技术有RAPD、SSR等;基于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子标记技术,代表性技术有AFLP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基于EST的分子标记18。1.4 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Fl),往往比其亲本植株生长旺盛,茎秆粗壮、适应能力增强,抗病、籽粒大、产量高、品质好等,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在杂种一代(Fl)表现最明显,以后各代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为了有效的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制订出了一整套的选育杂交种和制种程序与方法,这就是杂种优势的利用19。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早在1400多年前,后魏贾思勰就已经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马和驴杂交产生骡的事实,这开辟了人类历史上观察和利用杂种优势的先例。1900年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杂种优势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 人们利用杂交玉米在生产上取得高产,自此杂种优势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大规模应用便开始了。玉米杂交种广泛应用,推动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目前除玉米之外, 高粱、小麦、水稻和许多蔬菜作物均广泛利用F1杂种优势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20世纪末期,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定位研究进展迅速,为探讨QTL杂合度及其互作方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并开始在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中研究应用。Stuber等以玉米B73和Mo17为材料研究了QTL互作方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认为超显性是玉米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Xiao等用RFLP标记对一个籼粳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认为显性互补是该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孙其信等在研究冬小麦部分遗传杂合性与杂种优势表达关系时,也证明超显性是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余四斌等以籼优63(珍籼97明恢63)为材料分析认为,上位性是该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学基础。芸薹属蔬菜是杂种优势利用最为普遍的一类作物,围绕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杂种优势的利用在生产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杂种优势理论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实践,很难对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进行全面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用“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这两种理论来解释杂种优势,但他们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试验手段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用最先进的技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展开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能完全解释杂种优势现象的理论。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假说:(一)显性假说:这个学说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有机体所具有的显性基因越多,对生存愈有利,杂交后就愈表现为显性,由于杂交种中集中了来自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因而表现出杂种优势,其立足论点在于,杂种优势之所以能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杂合体所具纯合隐性位点减少之故。而隐性基因则被认为是有害的或不利的,所以当一个品系继续自交时,隐性基因逐渐趋向于纯合状态,而使有机体生活力降低。反之,不同自交系进行杂交,则隐性基因乃为其显性基因所掩盖,这样,一个亲本的显性基因可以补偿另一个亲本的隐性基因,这就是杂种个体提高生活力的原因。(二)超显性学说:该学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等位基因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的相互刺激,使杂合体比任何一个纯合体在生活力和适应性上都优越。后来学者认为,基因在杂合状态时,就会提供更多的发育途径和更多的生理生化特性,因此它们的发育即使不比纯合体更旺,也会更稳定些。(三)染色体组-胞质基因互作模式:由Srivastava(1981)提出,又称为基因组互作模式。她认为,基因组之间互补可能包括细胞核与叶绿体线粒体基因组的互作与互补,杂种优势是由这些互作和互补所致,在小麦族中发现的不同来源核质结合的核质杂种表现有杂种优势的事实支持这一假说。(四)上位性效应假说:上位性是指位点间的基因相互作用的效应。随着对数量性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上位性效应的重要作用,而上位性效应也逐渐成为杂种优势形成机理的第3个经典解释。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上位性效应包括显性显性、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加性加性4种互作方式。(五)基因网络假说:早在1968年,Wright就提出生物的多数性状都同时受许多基因的共同作用,因而每一个基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许多性状共同发生变化。鲍文奎先生根据对黑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基因网络系统与杂种优势形成的关系。他认为不同基因型的生物都有一套保证个体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包括全部的编码基因控制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以及协调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分。例如,小麦和黑麦远缘杂交,其表型不是两个物种的性状的简单组合,而是有许多意外的表型21。各种假说都有其一定的事实依据和优点,但都不能完全解释杂种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杂种优势的复杂性。杂种优势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长势和营养体:营养生长方面杂种表现出苗势旺、成株生长势旺、枝叶繁茂、营养体增大、持绿期延长等。(二)抗逆性和适应性:杂种的适应性、抗病虫性、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御力都增强。(三)生理功能方面:杂种的光合能力提高、有效光合期延长、光和面积和光合势增加,呼吸强度降低,同化产物分配优化与灌浆过程延长等。(四)产量和产量因素方面:如生殖生长方面杂种表现出结实器官增大,结实性增强,果实与籽粒产量提高等。(五)品质方面:在品质方面杂种表现出某些有效成分含量提高、熟期一致、产品外观品质和整齐度提高等。(六)生化表现方面:如番茄杂种的吡哆醇和尼古肼胺的合成能力大于亲本。诸多作物杂种表现出线粒体互补与叶绿体互补,水稻杂种同功酶出现互补带、显性带、杂合带,杂种的DNA甲基化多于或少于亲本22。作物杂种优势的上述表现,既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中可以偏重某一方面。目前,在杂种优势的利用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上,就利用水稻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优势来培育新品种23。在小麦育种中,就有利用三系法、化学杀雄法、两系法、核系统及两系法与化学杀雄法相结等不同方法来获得杂交种子24,有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来培育具有优良品性的品种25。在马铃薯的抗病育种中杂种优势的利用,是通过与野生种的杂交而实现的26。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田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研究,对马铃薯新品系进行综合评价,为以后筛选优良品系打好基础;通过品种间的杂交种和亲本的对比,对马铃薯的个别品性进行遗传学上的评价,为以后进行杂交提一些实践上的指导。2 材料与方法2.1材料07-6与陇薯7号的杂交后代新品系G16及其亲本。各材料种植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作物试验场,该试验场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年降水量400mm左右,无霜期145d,土壤为暗栗钙土,pH7.88.2,肥力适中,具有灌溉条件。试验于2011年5月10月分别在田间和室内进行。母本日本品种07-6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好,但是薯形较差,而父本陇薯7号生育期长,耐寒,薯形较好,淀粉含量较高。2.2 实验方法(1)生长发育观察 对供试材料,自50%出苗日开始每隔10天测量1次植株高度(cm),计算各次测量平均值,绘出生长发育曲线图。其中株高测量方法为,从土壤表面到主茎第一花序分支处的高度。(2)地上部生物学性状的观测对供试材料的叶色、茎形状、茎基颜色、花色、花柄色、株型等进行观测。其中叶色分为浅绿、绿、深绿和暗绿四个级别;茎形状为茎横断面形状分为三棱形,圆柱形和多棱形三类,调查植株基部以上10cm处横断面;花色分为白、红、紫和兰四类;株型分为直立、中间、开张和匍匐四个级别。各个性状均采用目测法观测。(3)块茎生物学性状的观测对供试材料的结薯集中度、结薯整齐度、薯型、皮色、薯肉颜色、表皮光滑度、芽眼深度、二次生长、裂薯、单株结薯数、商品薯率、单株产量进行观测。其中结薯集中度分为集中、中等和分散三类;结薯整齐度分为整齐(薯形整齐,大中薯占85%以上)、中等(薯较整齐,大中薯占50%-80%)和不整齐(薯形和大小均不整齐,大中薯率在50%以下)三类;薯型分为圆、扁圆、卵圆和长圆四个级别;皮色分为白、浅黄、黄和棕(或杂色)四类;薯肉颜色分为白、浅黄、黄和杂色四个级别;表皮光滑度分为光滑、小点、粗糙和麻皮四级;芽眼深度分为浅(小于1mm)、中等(1-3mm)和深(大于3mm)三级;二次生长和裂薯都有无、少、中和多四类。性状中的结薯集中度、结薯整齐度、薯型、皮色、薯肉颜色、表皮光滑度、芽眼深度、二次生长、裂薯采用目测法观测,单株结薯数采用人工计数,单株产量采用普通杆秤称量。(4)品质性状测定包括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Vc含量、还原糖含量的测定。其中,Vc含量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淀粉含量用碘比色法测定;测定还原糖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3 结果与分析3.1 生长发育观察图1 生长发育曲线图由田间观察所知,杂交后代的生育期为138d,父本L7为135d,母本为124d,杂交后代与父本相同,为中晚熟品种。就其株高的生长动态来看(图1),亲本和杂交后代的生长曲线形状基本相似,但是可以看出杂交后代的生长明显优于亲本。这表明在以株高为代表的植株生长发育上,杂交后代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优势。3.2 地上部生物学性状的观测07-6G16L7图2 花色比较图在地上部生物学性状的观测中,杂交后代在茎基颜色、花色(图2)、株型上与父本一致,这表明在杂交后代中,决定这三种性状的基因是由父本遗传给后代的,故而,后代表现出父本的性状。杂交后代在茎形状、花柄色上与父母本都相同(表1)。在叶色(图3)上杂交后代比亲本的叶色深,而且从叶型上看,顶生小叶、侧生小叶、小裂叶、小细叶的形状明显与其父本类似。图3 叶型比较图表1 地上部生物学性状的观测数据材料:07-607-6L7(G16):L7叶色绿深绿绿茎形状三菱形三菱形三菱形茎基颜色绿绿(有褐)绿(有褐)花色紫色星状纹白白花柄色绿绿绿株型中间型匍匐型匍匐型3.3 块茎生物学性状的观测 在块茎生物学性状的观测中(表2),杂交后代的二次生长、裂薯和父本相同,都表现为无,而二次生长和裂薯一般是在生长环境不能适时适量的提供植株生长所需的物质而形成的,而杂交后代的这种性状表现表明杂交后代较适宜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也表明父本在适应性上对母本的改良是成功的。杂交后代的块茎为黄皮白肉,和母本的相同,却异于父本的黄皮黄肉,是其品种的一个鉴别指标。杂交后代的块茎的形状为卵圆,异于父本的扁圆和母本的长圆,其芽眼深度浅也异于父母本的中等,表明杂交后代在加工品质上要优于父母本;表皮光滑度表现有差异,杂交后代是异于其双亲的表现型。杂交后代的结薯集中度、结薯整齐度和商品薯率要优于父母本,表明其优良的生产性,其中,杂交后代的商品薯率比母本高出43.7%,比母本高出17.3%,显示后代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然而,杂交后代低于或等于父母本的较低的单株结薯数和一般的单株产量使其商品产出比之父母本有所减少。表2 块茎生物学性状的观测数据材料:07-607-6L7(G16):L7结薯集中度中等集中中等结薯整齐度中等整齐中等薯型长圆卵圆扁圆皮色黄黄黄薯肉颜色白白黄表皮光滑度小点麻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浅中等二次生长中等无无裂薯中等无无单株结薯数14511商品薯率(%)42.886.569.2单株产量(kg)0.770.771.413.4 品质性状测定 在品质性状方面(如表3、图4所示),杂交后代的还原糖含量为0.073%,父母本的还原糖含量均为0.075%,杂交后代的还原糖含量基本与父母本相同。而其Vc含量为7.5 mg/100g,明显低于其母本的10.10 mg/100g和父本的14.70 mg/100g,Vc含量相对于父母本明显降低。杂交后代的干物质含量为26.12%,介于母本的23.83%和父本的28.45%之间,表明此性状在遗传上是介于双亲之间的,而杂交后代的淀粉含量为19.80%,比父本高3.10%,比母本高1.40%,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表3 品质性状测定数据材料:07-607-6L7(G16):L7干物质含量(%)23.8326.1228.45淀粉含量(%)18.4019.8016.70Vc含量(mg/100g)10.167.5614.70还原糖含量(%)0.0750.0730.075图4 品质性状比较4 讨论形态标记指作物特定的、肉眼可见的、简单直观的外部特征,或借助简单测试即可识别的某些性状,主要包括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工艺性状和抗性等。此种标记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且便于确定它们与其他性状的关系,是遗传研究和杂种鉴定常用的传统方法。在作物育种中利用形态标记可以提高种子纯度和选育效率。在杂种优势利用逐渐发展的今天,形态标记应用于杂种鉴别、纯度鉴定和品种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设备简单,分析成本低廉,形态标记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如标记数目少、多态性差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标记要求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开始大范围的使用分子标记。然而,形态标记、细胞标记或生化标记应该作为基础的标记技术,因为离开了形态标记层面,分子标记也就无从谈起。分子标记是复杂的生化技术的结果,它远远体现不出生命的特性,它的出现主要是加强了人们对生命形态的特性有更令人信服的推测和判断,形态标记是分子标记真正、客观的化身。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还不能任意在分子水平层面上运作以改变现状世界,只能在现有非分子水平的范畴内添砖加瓦,协助解决一些极端或高端(分子阶段)问题,可以断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虽然很先进,但非分子生物学依然是基础,分子水平的表达仅仅是辅助前者。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是到了尽头,只要有生命,就必然有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存在,而且是生物科学的基础。 5 结论5.1 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比亲本旺盛,熟期与父本接近。其地上部的花色、叶色、株型等性状与父本相同,表明父本的基因导入到杂种后代中。同时杂种后代块茎较其亲本表现为,结薯集中、商品薯率高、芽眼浅、薯形好,表明比亲本更有利于生产加工。5.2在品质性状方面,杂交种块茎的Vc含量和还原糖含量较其亲本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是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可能是杂交后父母本遗传物质杂交时进行了异质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干物质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但淀粉含量较亲本明显增加,分别比父本提高了3.10%、1.40%。结合较高的淀粉含量与较低的还原糖含量,今后该品系将向着油炸加工型品种的方向进行选育。5.3根据父母本的特性,希望杂交后代能够育成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的新品种。根据农艺性状测定结果,杂交种生物学及品质性状使其更适合于淀粉加工型品种或者油炸加工型品种。但是,杂交种仍然具有一些缺点,如生育期太长、株型较差、单株结薯数较少、Vc含量低等。因此,今后育种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根据这些特性有目的地进行改良。致 谢本论文是在导师于卓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开始选题、设计试验方案、实验操作过程,到论文撰写、修改等都花费了导师大量的心力。回首这一年,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指导和帮助我的于卓教授,导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忘我的敬业精神、创新的思想激励着我的成长,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宽容的处世作风使我永远铭记,终生受益。值此,谨向导师表示学生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师姐甘霖在做论文过程中的认真负责,生活中对我的关怀备至,借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试验研究过程中,马艳红师姐、李长青师哥、李小雷师哥、张自强师哥、房永雨师哥等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真诚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 考 文 献1 吴林科,郭志乾,王晓瑜.优质马铃薯生产技术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2 门福义,刘梦芸.马铃薯栽培生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后果
- 算法交易对股市的影响研究
- 2025年编程原理试题及答案
- 奇葩语文拼音题目及答案
- 七年级数学下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善意的谎言辩论反方资料
- CN222980409U 一种抗跌落型继电器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CN120248362A 一种多孔配位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c3h6-c3h8混合气分离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
- 2025年职测题库及答案
- UPS服务安全培训课件
- 630KVA箱变安装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DBJ51T 195-2022 四川省纵向增强体心墙土石坝技术规程
- 农家乐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 《马克思生平故事》课件
- 主动脉夹层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系列课件讲解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内墙刮大白分包合同模板2025年
- 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 个人资本注入公司合作合同
- GB/T 44739-2024枸杞及其制品中枸杞多糖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 2015锅炉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安装工艺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