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丢了礼仪,清华学生从我做起.doc_第1页
中国学生丢了礼仪,清华学生从我做起.doc_第2页
中国学生丢了礼仪,清华学生从我做起.doc_第3页
中国学生丢了礼仪,清华学生从我做起.doc_第4页
中国学生丢了礼仪,清华学生从我做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学生丢了礼仪?清华学生从我做起(图) 2004年 04月 20日 北京娱乐信报 清华大学旁听“中华传统礼仪”课2月26日21点,清华大学第五教学楼里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在5201教室里,学生却没有散去。这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教授在新学期开讲的第一堂“中华古代礼仪文明”课。看似冷门的课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150人的名额早就报满了。 记者做了“旁听生” 信报这次“寻根问礼”系列报道的一个缘起,是彭教授新出的一本书中华传统礼仪格言。书中分“仪容仪表、孝敬父母、尊贤敬长、做客待客、社会公德、律己修身”六个方面,用漫画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典籍礼记、论语、左传等中的“礼仪”。在图书的序中,彭教授这样写道:“礼仪文化赋予我们民族典雅的语言,优美的举止,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自信恢弘的气度。它在中国社会相延几千年,被称为衣冠文物,流传至今。”这些话语打动了我们,让记者到彭教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中华古代礼仪文明”课做了一次“旁听生”。 “如今,我们离这些古老的教诲好像已经很遥远了。”一位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选修彭老师的课,是因为我非常想了解古人的思想,它能帮助我认识今天的很多社会现象。拿礼仪来说,这些成套的礼仪绝对不是一些写在纸上的规章,那么这些礼仪代表了什么,我非常想知道。”清华日语系三年级的学生龚岚说。 信报成为课堂热点 在这堂课上,信报正在倡导的“人文奥运寻根问礼”活动,成为彭教授举例的重点。他特意把近几期信报版面投放到大屏幕上。 在讲台上,彭教授面对着台下上百位学生,由衷地说:“信报现在在做一件好事情,每天拿出很大的版面,倡导全社会的礼仪教育。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前,信报开展这个活动太棒了。” 彭教授说,作为研究礼仪的学者,他一直非常希望能够向大众普及礼仪教育,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信报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角度切入得好,而且依靠报纸影响力做到的事情,远非我这个学者可以完成的。” 信报25日的15版也成了彭教授讲课的素材。该版名为又行“起立”礼再掀“尊师”风的文章,是针对“海河大学要求学生上课前向老师起立鞠躬”进行讨论。彭教授说他之前去南京时看到了这篇报道,但非常简单,回来后发现信报用了一个整版再次报道这件事情。这篇报道在课堂上引起了一番讨论。在讨论中,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彭教授谈道,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王岐山当选北京市长之后,深深鞠了一躬。 清华学子“从我做起” “作为清华的学生,你们应该加入到信报的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彭教授向他的学生们发出呼吁。 这种呼声首先来自课堂的讨论,一位女学生在发言中,强调发挥“少数人”的作用。她认为,很多事情都需要一部分人带头,然后带动其他人。礼仪的普及是一个从核心往外扩散的过程,应该有一部分人先做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她说:“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首先就应该有这个意识。” 赞许之余,彭教授将这个话题继续引向深入。他说:“清华校风一直崇尚务实,强调从我做起。”由此,他呼吁学生们从自身学习、遵循礼仪开始做起。 学者观点 每个人都是 中国的形象大使 彭林教授:20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礼学。在体味古代礼乐思想的精深与高妙的时候,我常常感叹它在大众面前正变得越来越陌生,在中国流失得越来越严重。因此想到,能否用浅近的语言,比较系统地将古代礼仪文明介绍给大众呢?2008年将在中国举行奥运会,每一个中国人都将成为中国的形象大使。通过课堂、通过报纸,我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使传统礼仪得到继承和发扬。 现场讨论 清华学子:对礼仪各有见解 在课堂上,彭教授特意留出时间,让主动选修这门并不“时髦”的课程的学生们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礼仪问题如何看待。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发表他们的观点和疑惑。 老师不习惯我们的问候 物理系的一位男生:“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上课前曾经集体起立问候老师。没想到反而把老师吓了一跳,弄得他很不好意思,非常不习惯。可见原来的习惯被破坏后,想恢复多么困难。我认为礼仪是公众默认的一种道德规范,必须在社会上普及。” 奶奶和韩剧给我的教育 一位女生:“仅仅靠政令引导或奖惩约束,并不能达到让全社会都讲礼仪的目的,最终依靠的还得是教育。我小时候非常顽皮,回家的时候常常把衣服弄得很脏,但我奶奶从来不责备我,总是耐心地把衣服洗干净;但如果我很晚的时候在楼道里跑来跑去,奶奶就会斥责我,说:你调皮不要紧,但不能因为你影响了别人的休息。现在很多韩国电视剧让我们很受触动,从其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来,韩国人的礼仪教育是成功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把礼仪当回事儿,就是因为在小的时候缺乏这方面的教育。” 礼仪是发自内心的 人文学院的一位女生:“礼仪究竟只是一套写在纸面上的行为规范,还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行为?我对中国的传统礼仪了解不多,但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现在很多礼节,有的人是带心做的,有的人是不带心做的。这也许是普通的礼貌和礼仪之间的区别吧。” 礼仪就是要多替别人着想 日语系大三女生龚岚:“有一次我的日文老师问我:你为什么上车要给老人让座?我说:这是基本的礼貌呀。老师和家长一直就是这样教的。老师又问我:你有没有考虑过更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是否想到,对方是位老人,他站着会比较累;我是年轻人,我站着则没什么关系。联想到这件事情,我想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替别人着想。而且我觉得在讲解礼仪的时候,不能只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大家从根儿上懂得礼仪。” 韩国女生:中国把礼仪弄丢了 昨天的课堂上,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几位留学生,他们都是自己选修的这门课程。一位韩国留学生参与了讨论,这位名叫权爱玲(音)的女学生用不是非常流利的汉语,讲述了她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看法。 来中国学习传统礼仪 权爱玲来中国已经有两三年了,现在在清华中文系学习。她说她到中国就是来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的。她说:“韩国有很多的礼仪,可是据我所知,很多礼仪都是在很久以前从中国传过去的。因此,我很希望有机会能来中国学习这些传统礼仪。但在我来中国之前,有人告诉我,这些礼仪在中国已经基本看不到,现在的中国礼仪大不一样了。我就想比较一下中国和韩国的礼仪究竟有什么不同。” 彭林教授问她,在韩国的礼仪环境下,是否觉得生活各个方面受拘束?她的回答是:“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从来没觉得有什么拘束。”权爱玲说,她反倒是到中国后觉得不适应了。 学生向老师鞠躬是基本礼仪 在课堂上有一个话题引起了讨论,就是学生上课前是否应该起立向老师问候。权爱玲介绍了韩国学校的做法。她说:“在韩国学校里,一般是班长代表全班同学起立,然后喊坐齐!敬礼!这时同学们会坐在座位上向老师鞠躬,齐声说: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