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些佛教建筑的空间整理、分析五台山南禪寺大殿我國現存最古的唐代木構建築。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式屋頂,大殿內有佛壇,寬.米,深約6.5米,高.米,壇上滿布唐代彩塑。形體,衣飾,手法與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轍。主像釋迦,結跏跌坐於束腰須彌座上,手式作禪宗拈花印。兩側及前面有弟子,菩薩,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蠻,佛霖等共計十七尊。寺內淨寬10.8米深9米,由於建築物較小,內無柱子支撐,似廳堂的感覺。禮佛空間寬約3米深2.5米呈長方形空間,並向佛壇內凹約50公分。以視角來看靠近寺的第一個台階就可正好可以看見釋跏的全身,若再遠離佛寺則只能看到其身體的部分。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面闊七開間34米,進深八架椽17.64米、柱高5米,單簷四阿頂。大殿建在低矮的磚台基上,平面柱網由內外二圈柱組成,這種形式在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金廂鬥底槽”。內外柱高相等,但柱徑略有差別。柱身都是圓形直柱。佛壇淨寬約23米深5米,柱網內為了顯現重點空間而空出,為了獲得較大的空間。禮佛空間寬約3米深2.5米呈長方形空間,並向佛壇內凹約50公分。以視角來看靠近寺的第一個台階就可正好可以看見釋跏的全身,若再遠離佛寺則只能看到其身體的部分。遼建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獨樂寺在天津市薊縣城西門內。寺中有遼統和二年()所建山門與觀音閣,觀音閣為全寺主體,上、下兩層中間設平座暗層,實為三層,通高米,閣頂有鬥八藻井。閣內正中設須彌壇,壇上供奉全寺主像十一面觀音,觀音像通高米,兩側侍立的二菩薩,均為遼塑精品。觀音主像後面有明代懸塑須彌山、海島觀音和護法韋馱、關羽等。閣內下層還有十六羅漢及明王、神話故事等壁畫,為元代所繪,明代重描。義縣奉國寺大殿奉國寺位於遼寧省義縣城內,原名咸熙寺,規模十分巨大。現大雄寶殿仍為遼代原構,面闊達米,進深為米,殿內立柱根。根簷柱上覆單簷廡殿屋頂,其內簷梁坊、斗拱上保留有遼代彩畫,為朱紅、青、綠為色調的五色遍裝,飛仙姿態也十分優美。殿內供奉的七佛均高達米以上,居中佛像連座高達米。七佛為迦葉佛、居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毗舍耶佛、拘那舍牟尼佛和釋迦牟尼佛,是由釋迦之前的六佛和釋迦組成,合稱過去七佛。鄭定隆興寺摩尼殿河北正定北宋隆興寺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面闊七間約35米,進深也是七間約28米,重檐九脊殿頂,四面正中都出抱廈。外檐檐柱間砌以封閉的磚牆,內部柱網由二圈內柱組成,面闊和進深方向的次間都較稍間為狹,和一般的處理不同。摩尼殿位于河北正定隆興寺大覺六師殿遺址的北面。摩尼殿面闊七間,進深七間,總面積為1400平方米。大殿布局奇特,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頂,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立體結構重疊雄偉,富于變化,在我國現在古代早期建筑中實屬罕見。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配置復雜柱子用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腳和生起。明、清兩代雖進行過修葺,但主要結構仍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尤其是1977年至1980年落架復原性重修后,古老的殿閣越發顯得朴拙雄勁。佛宮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現存唯一的木塔(遼)山西應縣佛宮寺釋伽塔在應縣城內,又稱應州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國內現存唯一木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塔位于寺南北向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層磚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徑30米,高九層(外觀五層,暗層四層),67.31米。底層的內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達一米的土坯牆內,檐柱外設有回廊,即營造法式所謂的“副階周匝”。而內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廂斗底槽”。位于各樓層間的平座暗層,在結構上因為增加了柱梁間的斜向支撐,也使塔的剛性有很大改善,經過多次地震,仍安然無恙。晉祠聖母殿山西太原晉祠,位于太原西南懸瓮山下,原來侍奉春秋時晉侯的始祖叔虞,故稱晉祠。現有建筑除聖母殿、飛梁是北宋,獻殿是金代以外,都建於明清。聖母殿始建于北宋天聖間(公元1023年1031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正面朝東,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實際是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加副階周匝)。重檐九脊殿頂。平面中減去殿身的前檐柱,使前廊深達二間內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前檐副階柱身施蟠龍,柱有顯著側腳和升起。殿內有塑像43尊,其中宋塑41尊,尤以33尊侍女像為佳妙,姿態秀麗生動,是我國古代藝朮的杰作。少林寺初祖庵少林寺初祖庵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殿內四根金柱,後邊的兩根由柱縫向後移動124mm,擴大了佛台前面活動空間。崇福寺彌陀殿、觀音殿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西元655年)的金代建築,規模可觀,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准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築,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築之一。 彌陀殿建于 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國現存較大的金代建築。建築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後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簷九脊歇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築不同。永樂宮三清殿山西芮城永樂宮,原在山西永濟縣永樂鎮,是在唐代呂公祠原址上重建的大純陽萬壽宮的主要部分,建于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現因修筑黃河水庫工程,已將這組建筑遷到芮城。三清殿是宮中主殿,面闊七間,34米,進深四間,21米,單檐四阿頂平面中減柱甚多,僅余中央三間的中柱和后金柱。檐柱有升起及側腳,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線。殿前有月台二重,踏步兩側仍保持象眼做法。殿身除前檐中央五間及后檐明間開門外,都用實牆封閉。殿內壁畫繪三百六十值日神,線條生動流暢,與純陽殿(混成殿)、重陽殿(七真殿)內的元代壁畫同為我國古代藝朮中的瑰寶。廣勝寺下寺後大殿山西洪洞廣勝寺位於霍山南麗,是元朝佛教重要建築遺構。重建於原至大二年(1309)。面闊七間(共27.88米)進深三間(共16.10米),八架椽單簷懸山頂。平面採用減柱造。前槽次、稍間的金柱全部減去,後槽次、稍間並用一根金柱,立在稍間中心,使殿內只存六根,有效擴大活動空間。普寧寺大乘閣大乘閣內供奉千手千眼觀音立像,高20多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雕像。寺廟的建筑形制不僅應用了琉璃瓦頂、方亭、牌樓、彩畫等漢族建筑傳統手法,同時也應用了紅白高台、群樓、梯形窗、喇嘛塔、鎦金銅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筑手法,建筑形式別具一格。寺院建筑依山建造,在布局上運用了一些特殊手法。例如將軸線對稱式和自由式布局結合在一起,巧妙利用地形來解決平面高差問題,疊置人工假山來增加空間趣味等。在平面比例關系上多次運用相似比例圖形和矩形的構圖,以獲得和諧感。特別是普寧寺的后半部布局是一組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