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3《学与问》第一课时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3《学与问》第一课时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3《学与问》第一课时_第3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3《学与问》第一课时_第4页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3《学与问》第一课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 23学与问(第一课时)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郭霞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复述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3了解说理性文章的特点,能找到作者的观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说理的方法。4. 懂得“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教学重难点:复述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方法;懂得“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学与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学与问。2平时,我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那“学与问”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学”指的是什么?“问”指的又是什么?(学习、勤学 提问、好问)3.由“学”和“问”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带“学”或“问”的:学无止境、学富五车、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与学习有关的: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等。 )4.那么针对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怎么学?怎么问?学与问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对,是说理性的文章。那么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深受启发呢?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把它们全划出来2.交流。(不熟:再读一遍,看清每个字。熟:能不看书再说一遍吗?)3. 出示相关句子,反复朗读。(1)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收获不小呢!老师把那些句子大体罗列了一下,请你自由地读上几遍。(2)多读一遍就多一份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女生读一句,男生读一句,好吗?4.同学们,那文中作者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呢?找一找这些句子中哪一句话最能集中体现作者的观点。 (副板书:观点) 交流。(作者的观点是 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5.指导找出中心论点。出示“智慧锦囊”A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小学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在文章开头,或在文章结尾。B 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结合题目“学与问”来确定作者的论点。 看明白了?现在你确定哪一句是作者的观点?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句话既说明了学与问的关系,还告诉了我们做法以及结果,表述更完整。 有道理吗?你来重复一遍理由。 6.作者的观点是出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理解“相辅相成”: 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文中指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上下列关联词来说一说吗?还可以怎么说? 再出示:我们不仅要在学中问,还要在问中学 ,才能 求得真知 。所以作者明确地、肯定地告诉我们生齐读: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三、解读事例,披析方法1. 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将道理讲清楚的呢?(主要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副板书:举例) (板书:哥白尼 沈括)2.学习哥白尼的故事(1)我们先来看看哥白尼小时候是怎么学,怎么问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复述哥白尼的故事。 别急,先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故事复述好。(把握中心 理清层次 抓关键词 有条有理 有声有色 复述具体)(记住文章结构层次“总分总”,围绕中心内容“非常喜欢问”,抓住关键词语“经常”“缠着”, 有条理地复述。尽量做到有感情地详细复述。)(2)指名复述哥白尼的故事,点评,再复述。(3)引读: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4)哥白尼勤学好问,(板书:勤学好问),你知道哥白尼后来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吗?学生介绍; 补充出示:他撰写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 他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他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他引发了宇宙认识的革命;他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问是成功的开始”,正如文中所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5)出示名言,诵读积累。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强调过问的重要性,艺术名人郑燮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大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让我们将这些至理名言牢记在心,再读3.哥白尼是这样做的,那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应当怎么做呢?默读第3自然段,填空:我们应当遇事 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 。 有了问题,可 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拜 能者 为师。4.学习沈括的故事(1)课文还列举了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事例,我们看看沈括是怎样在学中问,问中学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2)出示第4自然段,交流。 沈括是怎么做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具体表现在哪儿? (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善于思考,学诗起疑问: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请教妈妈,答案模糊。不懈探求,去深山寺庙,观察思考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3)学到这儿,老师不由得想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像沈括一样,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板书:观察思考)(4)沈括的事例又一次证明(齐读 )出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四、互相比较,分享智慧1.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这两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那他们在文中的位置能否交换一下? 同桌讨论,集体交流。(不同在哪儿?人物:一中一外;内容:一侧重于写问的重要,另一侧重于写好问与善思结合。)(相同点:人物都是名人;都勤学好问;都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不能交换顺序;由问到问与思结合,这样层层深入,说理更全面,更透彻,让人信服)2.小结:是啊,像这样精选事例,层层深入,才能把道理说清楚,讲透彻。五、总结全文,延伸课外1.还记得学习课文前大家所提的问题吗?现在你找到答案了吗? (学与问有什么联系)什么联系? (板书:得真知)出示: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2.拓展阅读问说片段。(1)其实关于学与问的联系,前人早就真有体会,清朝学者刘开曾写了一篇议论文问说,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平时我们读过一些文言文,看看这一段文言文会读吗?能读懂意思吗?(2)出示:【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指名1人说意思 1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