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美文化与习俗(1)1“老”字犯忌在中国,我们习惯称别人为“老师傅”、“老大爷”、“老兄”、“老同志”、“老大姐”等,其实听话人未必真有那么大年纪。然而,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里,“老”字则意味着一个人体弱多病,成为社会的包袱。因此,人们是非常忌讳“老”字的。胖并不是福中国人好久不见总喜欢夸奖对方一句:“好久不见,你可发福了。”对方也会很高兴地接受你对他的称赞,然而,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很重视营养,但更重视体型。当面说别人胖,根本不会令对方高兴。谁先伸手?握手双方如果是男女之间,女的应先伸手;宾主之间,主人应先伸手;老幼之间,年长的应先伸手;上下级之间,若有宾主关系,做主人者应先伸手。握手时应用右手,并要注视对方,否则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有时为了表示更多的敬意,握手是还要微微点头鞠躬。握手要上下微摆,不要一握就不动。如果男子戴有手套,应先摘下手套再握手。若确有某种原因摘手套有困难,须先说一声Excuse my gloves.女的则不必摘手套。Fire 的妙用人们都知道,遇到盗贼使可以喊:“捉贼!(Stop thief!)”,遇到危险时可以喊:“救命!(help!)”,遇到火灾时可以喊:“救火!(Fire!)。在美国,万一在街上遇到坏人,最好不要喊“Stop thief!”,也不要喊“Help!”, 而要喊 “Fire! Fire!”。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喊 “Stop thief!”或”Help!”周围住房里的人听到之后,知道有人在抢劫,事情与他无关,可能不会出来干涉;如果你喊 “Fire! Fire!”这可是与人人有关的事,人们就纷纷出来,坏人害怕了,自然就会逃之夭夭。5介绍介绍别人认识时,一般先把主人介绍给客人,把年轻的介绍给年老的,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介绍别人或自我介绍时,一般要介绍全名,但也只可介绍名,特别是双方都是年轻人时。注意:介绍时习惯说 “This is ” 不说 “He/She is ”.英语姓名的顺序与汉语相反,如: Kate Green, Kate 是名,Green 是姓。双方认识后,一般都以How do you do?或Nice to meet you 等表示问候。接着进行一般的交谈,初次见面常谈论有关天气、运动、电影、时事等认为是最安全的话题,切忌问及对方的信仰、收入、婚姻、年龄、生活、工作等诸如此类的私事。6问候 (Greetings )问候的方式依时间、环境、双方熟悉程度等情况而定。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分别用于早上、下午、晚上的问候,是较正规的用语。Hello/ Hi 则用于非正式的场合,是较随便的说法,在美国英语中,Good morning也常用于这种场合。Good night不表示问候,只用于晚上分手时。回答 “How are you?”时,如果对方不是亲密的朋友或自己的家庭成员,即使你感觉不好,一般也要说Fine 或Very well (英国英语)。欧美国家的问候和我们的习惯大不相同,我们习惯问,“你上哪儿去?”“你吃了吗?”这在欧美国家是禁忌使用的。吃饭、上哪儿是人家的私事,欧美人不喜欢别人问及自己的事(如:年龄、婚姻状况、工资等)。7告别 (Farewells)告别的常用语是:I think its time for us to leave now. / Goodbye ! / Byebye !/ Bye!/ See you later / See you tomorrow./ See you /Good night 等。Goodbye 是God be with you (愿上帝与你同在)的缩略句。据说是受了Good night 的影响,God 才变成good.它可用于正式或非正式场合;Byebye! Bye!即是熟人之间较随便的告别语或儿语。中国话的“妈妈,再见!”“妈妈,我上学去了。”英语的说法是Byebye ,Mum! 而对此的回答“你走吧!”是Goodbye 或see you later.回到家里则说Hi 或 Im at home, 对此的回答是Hello/ Hi! 美国口语中亲近的人之间也说Take it easy. (好吧)。在欧美,客人到你家拜访后表达欲离开的愿望时,你应作适当的挽留。客人一般还要附带说明离开的理由。我们习惯说“我还有事,我该走了。”这在英语里是应注意避免的。8提供及请求帮助 (Offering and requesting help)尽管国度不同,但助人为乐都是各国人民所崇尚的一种美德。因此,当需要做某事时,你就主动提供帮助。别人需要帮助前你先主动提供帮助是较得体,较有礼貌的,而且会使人感到你会体贴人。提供或请求帮助时,语调、语气都是非常重要的,总的说来,语调多用升调,语气尽量委婉,态度要和蔼、真诚,特别是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来说,更要注意。常见的 “But thank you all the same.”是谢绝帮助的常用语。9就餐(having meals)就餐分选食(do the choosing)、劝食(help one to some food)、品食(taste food)三类。初一教材只要求掌握选食这一交际功能。选食最常用的是would like sth. / to do sth. 或Can I help you?等。欧美人用餐的礼仪有很多与我们不同。举例如下:1)在欧美,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他们习惯在用餐前先祷告,客人应看着男女主人,如果他们低下头祷告,你必须参与他们。2)如有女性在场,入坐前要替她把椅子拉出来,请她先就座,坐下之后,等女主人先打开餐巾,其他人才能打开餐巾并把它放在膝部上,中途要离开时,餐巾要放在自己的椅子上。3)欧美人习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美国人则先用刀把肉片切好,然后右手拿叉进食,不可用刀取食。4)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讲话,喝汤时要静静地喝,不可喝出声,喝咖啡时不可用汤匙喝(汤匙只起到搅拌咖啡的作用)。5)吃面包时要用手一片一片撕下来吃。6)菜肴一般是按人头平均分配到各自的盘子上,用餐时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但要注意与邻座的人说些风趣的话,尤其不可忽视女性客人。7)自己盘子上的东西要尽量吃完,对好吃的菜肴还要称赞一番,你越会欣赏主人的菜肴,他就越高兴。8)吃完时刀叉平行放在盘子上(如尚未吃完则放成八字形),餐巾叠好放在盘子左边。10. Thank you 的语调Thank you 有两种语调。第一种,声音前高后低(降调)这种语调表示真心实意的感谢。第二种,声音前低后高,用这种语调时,句子失去了表示感谢的含义,而仅仅是一句普通的客套话。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售票员收了你的钱后,他会用第二种语调说Thank you.当然他并非真心感谢你,而只是出于礼貌而已。如果一位外国朋友邀请你到他家做客,你也用第二种语调说Thank you,他一定会不高兴的。可见,讲英语时,语调是很重要的。所以讲英语时一定要注意语调。11. 感谢和应答 (Thanks and responses )Thank you./ Thanks 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西方国家,父母为子女或者子女为父母做了事,常常要说声Thank you (thanks).Thank you 主要用于以下场合:1)别人为你做了事或馈赠礼物等时;2)别人向你道贺时;3)听到别人赞扬你的话语时(我们中国人不太习惯说Thank you,而习惯说些谦虚的话);4)用于表示礼貌的承受,相当于 “Yes.” (No, thank you 则表示客气的拒绝)。回答感谢的常用语是:Not at all./ Thats all right./ Thats OK./ Youre welcome./ Dont mention it./ Its nothing./ Its my(a) pleasure./Im glad of the help.12. 漫话问候语不同的地理和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出特有的语言习惯,在口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就汉英两种语言来说,就有很多不同。我们中国幅员辽阔,但历史上一直没能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能否吃饱肚子成为人们关心议论的话题,经过长期的演变,“吃了吗?”便成了一句通用的问候语。其实,问话人并非真正关心事实如何,对方也不必过于拘泥,按实际情况回答。说“吃了”或“没吃呢“这些并没有多大区别,仅是客套而已。现在我们早以解决了吃的问题,所以这一问候语完全失去了其字面上的含义。另一方面,可能中国人一向讲究吃的学问,不是有几大菜系之说吗?各地的风味小吃更是不在话下了。这一饮食文化特色,无疑曾对汉语语言习惯的形成有过深远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英国,作为欧洲的一个岛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气候常年潮湿,多雾,首都伦敦是有名的“雾都”,常常阴雨绵绵。英国人出门时无论天气如何,总忘不了随身带把伞,所以英语中关于“伞”的故事特别多。天气便成了人们时常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谈论天气不涉及个人隐私,人人可发表意见,不致引起误会。所以英语中有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Lovely day, isnt it? 之类的问候语也就很自然了。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与实际情况没什么关系的问候语,而失去了字面的含义。同样是英语,到了美国,又有了特点。近年来,美国社会暴力事件增多,人们便一改过去用Goodbye! (原义“上帝与你同在”,即God be with you.)而常用Take care!来道别,意为“当心”, “珍重”。也许是对上帝的保佑失去了信心,还是自个儿当心吧!显得更为亲切、自然。 可见,我们学习英语,只学习单词和语法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学习与英语有关的背景知识,才能做到入乡随俗(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避免产生误会或闹出笑话。13. 如何打招呼 v在美国和加拿大这种英语国家,对陌生人不称“Comrade” 或“Master”.见男人即称 “Sir”,见妇女即称 “Madam” 或“Miss”也不一定都合适。这要根据场合和情况而定。你要引起对方的注意最好说 “Excuse me” (借光,对不起),这句话不论性别、年龄全都可以用,这样你就可以不至于把人家称呼错了。 提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反复问。如果没有听清楚,你可以把听到的关键词如“three blocks”(三个街区)重复一下,这样对方就知道自己说得太快了,也许他会再慢点对你说一遍。14. Hello 的来历英语中恐怕就数“Hello”用得最多了。那么这个词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一说法说的是:它是由法语的 “ho”或 “la”一起形成“Ho, there!”“Ho, there”慢慢地演变为听起来象“Hallow”的称呼了,随着时间的流逝,Hallow演变成 “halloo” 和 “halloa”,后又演绎为 “hullo”。直到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了电话不久,被人们认为他是第一个在十九世纪末期使用 “hello”的人。起初,人们在电话中相互使用 “Are you there?” (喂,你在听话吗?)来打招呼。然而,爱迪生是一个寡言的人,他非常珍惜时间。当他第一次拿起电话筒时,他根本不问是否有人在听话,而是简单地说了声“hello!” 从那时起,“hello”就变成了我们今天常听到的 “hello”了。15. 英美人交往大忌一、忌问年龄。 西方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得实际年龄讳莫如深,妇女更是如此。她们过了二十四岁之后就再也不会告诉他人自己地年龄了。二、忌问婚姻。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个人隐私,向他人询问是不礼貌的。若是向异性打听婚姻,则有对人关心过甚之嫌。三、忌问收入。西方人将这视为个人脸面,因为它与个人的能力和地位有关。不仅收入不宜谈论,住宅财产、服饰等体现个人收入状况的问题也应回避。四、忌问住处。西方人认为,留给他人自己的地址,就该邀其上门做客,而他们通常是不喜欢随便请人去家里做客的。五、忌问经历。西方人视个人的经历为自己的底牌,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摸去的。六、忌问工作。 中国人爱问别人“你正忙什么呢?”“到哪儿去?”其实这只是一种问候,回答与否并不重要。而在外国人看来,问这类问题,不是闲得无聊,就是有意窥探他人隐私。七、忌问信仰。政治信仰和政治见解在西方人看来非常严肃,所以不能信口开河。16. 美国:穿衣着装亦非寻常事 陈燕妮当很偶尔地听到我说起我在美国要每天换一件衣服时,母亲在越洋电话中即刻展开怒吼,她说:“你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什么人的后代。”可是在美国,这种每天换衣的形态其实的确是一项最普通不过的“社会规范”,与做作和奢侈全无关系。美国女人的衣服,尤其是在办公室内工作的美国女人的衣服必定是要每天一换的,不然的话,上司首先会觉得你生活邋遢;同事其次会认为你形迹可疑,前一个晚上可能没有回家过夜。美国女人因此每人都有很多件衣服,挂在衣橱中。美国通常每间房子中都会有衣橱,稍微讲究一点的还会有 “WALKIN”衣橱(就是那种类似于小房间,人可以走进去的四壁衣橱)。 曾听母亲写信来讲院子里和我一起长大的某女朋友被她母亲起了个别致的外号叫做“美不够”,原因只是因为她已经有了两件千把元一件的外套却还要去买第三件。我想这种事情就最是扯不清的了。因为,现在我们中国人在衣着方面的一个瓶颈难题是衣价太贵,与收入太不成比例,因此,“第三件外套”竟也会成为一个稀奇话柄了。比如说,在中国,几百元月薪的人为数不少,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上几百元一件的衣服实在也是相当稀松的价格了,不算是奇货。但是以美国来说,如果将人均定在蓝领的高薪,白领的中等薪水2000美元之间,若是标价2000美元的衣服则一定已经是世界极的超绝名牌玩艺儿了。说到服装,我有一事如鲠在喉。在美国街头,尤其是近年来,常常看到一队又一队亚裔面孔的“西装人马”,一望便知是从中国国内奔赴而来参观考察的“同志”。这类“西装人马”着装架构之统一,无与伦比,在迪斯尼公园,在各种名胜之间猛然撞到这样的一队又一队人马出现在美国的T恤、短裤之中,造型之乏味、形象之刻板,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我因此在此很想做出一个不知是否妥当甚至不知是否“合乎国情”的呼吁:我们的人如果再出国时,有关领导能否在一水的西装之外,考虑一下再为行将外出的人员添些休闲服装,比如夹克、比如短裤之类?须知,在目下来自国内的考察团纷纷出国的新形势之下,中国人的气势就全要拜托这些无处不在的考察人员来予以展现了。17. 餐具缘何不同?日本一设计师趣作解说 为什么东方人吃饭用筷子,而西方人用刀叉?日本设计师斋滕敏树经过一番研究认为,人类进食使用不同的工具,是对动物进食模仿的结果,东方民族模仿比较温和的鸟类,而西方人则模仿肉食性的兽类。他认为,鸟类以五谷杂粮为生,用喙食;东方人用的筷子类似鸟喙,准确地夹起各种粮食、豆类。西方人用的刀叉形状和功能酷似狮子、老虎的爪牙,是动物爪牙的延伸,用以撕裂食物,较多用于肉食。18. 为什么说英语?美国和英语隔着大西洋,两国相距遥远,可是美国人为什么也讲英语呢?这得从美国的历史谈起。原来,很早以前,在北美洲生活着印第安人。1492年,意大利的哥伦布偶然发现了美洲这块大陆。从此,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远渡大西洋,陆续来到北美洲。在对北美的殖民侵略中,以西班牙为最早,而英国是后来居上,英国殖民者通过夺取、诱骗等手段,驱逐等手段,驱逐了印第安人,在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起十三个大大小小的殖民地。这十三个殖民地后来就构成了美国独立时的十三个洲。实际上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并不限于这十三个。经过十八世纪中期的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击败了法国。法国被迫把加拿大以及密西西比河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广大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这样一来,英国成为北美的最大殖民地。英语已成为当地人民共同的语言,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终于形成。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发表,正式向全世界宣告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美国虽然脱离了英国,然而英语作为美国人民自己的语言,仍在北美大陆使用和流行。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也讲英语的历史原因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在历史上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这些国家也都讲英语。19. 英国忌讳的数字和日子 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数字被认为是忌讳数字,人们不爱提到它,甚至避免使用它。在英国,“13”这个数字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重要活动日不安排在13日,约定时间不安排在13点,请客避免宾主13人入席,饭店的房间号没有13号等等。追其根源,主要来自基督教,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的前夜,和12个门徒共进晚餐,师徒13人中出了一个叛徒犹大。因此,基督教和信基督教的民族都认为“13”是个不祥的数字。 英国人把“星期五”也看成不吉祥之日。如果星期五这天凑巧又是13号,那么这天就认为是事事不宜,行为必须慎之又慎,传说耶稣受难日是星期五。还有圣经记载,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驱逐出天堂乐园的那天也是星期五。所以星期五常被说成是“黑色的星期五”,被认为是主凶日。20. 什么都敢“姓”的美国人 美国人的名字很简单,虽号称3500多个,但实际常用的,女性不过500个,男性约800个。美国父母为孩子取名,一般照着圣经选一个满意的就行了。相比之下,倒是美国人的“姓”极其复杂,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居全球之冠。例如有人姓Apple(苹果)、Orange (橘子),有人姓Rice (米)、Wheat (小麦),还有人姓Ham (火腿)、Wolf (狼)、Poison (毒药)、Cock (公鸡)、Bird (鸟)。虽然中国人中不乏姓牛姓马的,但称呼“鸟先生”、“鸟太太”在中国人听来,总有几分滑稽。有人姓Armstrong (胳膊粗壮),有人姓Coward (棺材),甚至姓Broomstick (扫帚把),还有人姓Death (死)、姓Hell (地狱)。这就有些晦气了。坟墓、死人都是大不吉利之词,在美国亦敢姓之,其余可想而知。有些人明明是白人,却偏偏姓Black (黑);不少碧眼金发的“白雪公主”,别人却叫她Blackman (黑男人)。有的教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其姓竟是Farmer (农夫),而识字不多的农夫,其姓可能是Wiseman (聪明人)。在中国,“屠夫”是骂人的脏话,很不中听,但在美国却是堂堂正姓。别人姓姓到也无妨,偏偏有些医生也姓这吓人的姓。你到医院去看病,若碰到Slaughter (刽子手) 大夫,Dr. Killman(杀人博士),相信定会心胆俱裂;病人若知道由Butcher (屠夫)医生或Bonecrusher (碎骨) 大夫给他主刀做手术,一定会吓得浑身发抖。美国姓氏大致有四种来源:1 取自父(或祖父)的名字,演变而来。如Johnson 是John 的儿子。2 姓以地形、地势而得,例如Wood(森林)。这一类姓氏最多。3 由诨名而成。祖上有人有某些生理特征,家族由此而得姓。例如Brown, White.4 由祖先职业而来。例如Smith(铁匠)、Baker (面包师)等。16英国人的姓名他们的姓名是名列前,姓居后。名又分为教名(Christian/ given/ first name)和中间名(middle/ second name)。全名的写法是:1.教名; 2. 中间名; 3. 姓(family name/ surname)。但一般情况下教名和中间名均可缩写,如Robert Thomas Brown 可写作R. T. Brown。英国人的姓名是经过了一番演化过程后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在古时代,英国人只有名字而无姓。诺曼人入侵英伦三岛后,才开始增添姓氏;而中间名的使用更晚,普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楼宇系统升级改造合作协议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 公文语言的简练与表达试题及答案
- 出生日期及工作背景综合证明书(6篇)
- 智能硬件产品创新研发方案
- 小区农业综合服务合作协议
- 工业自动化设备采购合同
- 行政管理与政策倡导的结合试题及答案
- 法律服务行业执业资格证明书(7篇)
- 管理心理学对市场营销的启示试题及答案
- 每日安全检查表
- 学会宽容快乐生活主题班会课件
-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
- 微电网及储能技术
-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 国家电网招聘之其他工学类复习提高资料打印
- 婴儿抚触与婴儿操-婴儿抚触的手法(婴幼儿抚触与按摩课件)
- 学校食堂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范本(通用8篇)
- PID传感器CF值异丁烯标定
- 气排球记录方法五人制2017年5月9日
- 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证明(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