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doc_第1页
浅谈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doc_第2页
浅谈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doc_第3页
浅谈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doc_第4页
浅谈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卢敏雁 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 215625作文内容生活化要求我们作文教学符合这样的要求:内容是儿童生活的内容,写作是因生活的需要,即变作文外在要求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生活开始,教师指导从作文内容着手是解决作文语言贫乏,无话可说的关键。当前学生作文效率低,内容枯燥,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作文缺乏真实的生活素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中引水,寻找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具体策略如下:1、引导关注生活。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的。我们在研究作文生活化策略时,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内容系列。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充分理解生活。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真情实感从何而来?真情实感从生活中来。因此,关注生活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关注生活,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有鲜明的是非判断力,洞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伟大,从而获得“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写作素材。关注生活首先应从“小”入手。正常情况下,生活往往是平淡无奇的,是由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构成生活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平凡普通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花草树木是有情的,天上云霞流动是美丽的,风涛虫鸟的声息是和谐的,大地上每一株小草,小道上每一粒石子都是鲜活的,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巧妇就不愁无米炊。 其次从“细”处入手。所谓细,一是关注事物要有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二是要深入,对物对事对人都是如此,不要只看表面,不及其余,不加思考与联系。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心关注街头巷尾的事,细心关注四季交替变化,细心关注校园生活,细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细心领悟师长的教诲,细心感受亲情、友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细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留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生活,就能使他们的思维丰富鲜活,文章情感飞扬灵动。 为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教师可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和随笔,让学生自觉关注日常生活,积累素材,丰富思想,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思想的作品。课堂内定期交流评议,既让学生在交流中共享对生活的感受,又在评议中懂得如何去留心和观察身边的事物,增加写作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课外的自由练笔,往往比课内限时、命题的作文写得感人。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就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2、创设生活情境。叶圣陶先生曾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万千变化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习作题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再现生活,不局限于传统的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采用多种情境法营造生活的氛围,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我们不难发现,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有声有色地指导写作,而学生则用情不一,无从下笔。为什么呢?因为现有教材中的许多习作内容,学生根本没有体验过,叫他们如何下笔?即使写了,也是空空洞洞,缺乏真情实感。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中若能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生的作文就言之有物,情感也就真切。这便也就达到了突破的境界了,便是成功的情境教学。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呢?第一用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境。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爱听老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在指导他们写作时,讲述一些自己的故事来感染他们,以教师的自身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诱发他们敞开心扉,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的一篇半命题作文-的苦恼,我没有急于指导他们怎样审题,怎样选材,而是对他们讲述起自己的苦恼:我从小便患上近视眼,这给我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多苦恼。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在黑板上讲解“鹰”的字型,因为我看不清楚,便格外用心地听。只“听”老师说到“鹰字里面有个双立人”。我错误地领会了“鹰”的写法,于是在课后听写时,我因写错了字而遭到老师的指责。等我讲完自己的这段经历后,我便让学生们也大方地讲讲自己的苦恼时,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纷纷地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大家,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个子矮”的苦脑;有的述说了“小胖墩”的郁闷;还有的则讲起了自己家没有电脑的烦恼。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敞开了心扉,各种新颖的话题不断产生,随后的作文中不仅选材多样,而且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二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榨文”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单一,可供写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觉得应该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分别给学生一周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在班级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开办赛诗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春游、运动会、参观等活动,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使作文的源泉变为一潭活水。第三用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知识非常宽泛,不仅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地利用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作为优秀范文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例如在教学赶海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那一个个有趣的情节,抓住文本语言启发学生想象,感悟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借此机会,教师可对同学们说:“孩子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经历了梦幻的童年,你们一定也有一些让你们难忘的有趣经历吧吧,想一想,给大家讲一讲好吗?”课文内容本就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这一下同学们的倾诉热情便会被点燃,他们会纷纷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冲动。这一话题不仅唤醒了学生的记忆,更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词句、表现方法及时得到了运用,实践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仿写。第四创设生活化的想象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大胆想象,丰富写作体裁,使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创造生活。根据这一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诗、童话,小说等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希望、憧憬来创造性地想象写作,让这些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随想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比如写童话,“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的基本特征,以儿童为其主要读者的一种体裁”,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想象所具有创造性以及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特点来写童话,进行编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总的来说,教师应该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创造性想象,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翱翔。在作文教学前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适应教改而采取的花哨形式,而是使学生的作文训练回归到正常的程序中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缩短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思维潜能,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多恣多彩的写作情境,从而提高语文素养。3.拓宽生活视野。现代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的天地比较狭窄,生活的环境比较单一,这就要求老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举办红领巾电台、电视台节目,办娃娃文学社,也可鼓励学生自办手抄小报,开展小记者活动,城乡学校学生互相通信,走出校门去植树、做环保工作,星期天去敬老院,还有帮邻居阿姨看孩子、去市场买菜等等。教师尽可能带学生到外面去看一看,做一做,比如星期天去扫街道,做为人民服务的“小红帽”,早上带学生去菜市场做做志愿者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这种实践活动,不但能得到市民的认可增加学生的自豪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高尚的劳动情操,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作文的前提就是要有宽阔的生活视野,作文之前更应该有充分的感受、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这些都需要学校或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历或观察来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以及生活视野,从而为充满真情的写作做好准备。张煜恒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时深有感受地说:教学时,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就能挖掘出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因此,拓宽生活的视野还包括学会发现,教师必须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从而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