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doc_第1页
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doc_第2页
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doc_第3页
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doc_第4页
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1132?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第32卷第11期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程先宽1,范吉平2,曹克刚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100029)摘要:失眠症是睡眠障碍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针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包括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失眠症模型,选择合适的临床诊疗点,制定科学的中医证候及疗效评价标准.认为开发治疗失眠症的中药新药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失眠症;中药新药;研究思路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5)11-1132-02失眠症,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失眠症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睡眠疾病.长期失眠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与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今失眠的发病率很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巴西人群中失眠发生率为40%,美国为35%,英国,法国为25%30%.目前,失眠症的患病人数还在急骤上升.据我国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披露,我国失眠症患病人数已达120”240万;我国城市居民中失眠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0%-20%不等目.因此,进行失眠症的防治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1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失眠中医【多称不寐,还有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少睡,少寐,不睡,不眠等,是指人睡困难,睡眠浅而易醒,或时寐时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人睡,睡后仍感倦怠乏力,头昏思睡,严重者整夜不能人寐.其病因不外素体多虑或虚弱,七情,六淫,饮食劳倦,内伤,久病和外伤等,其中以七情最为重要.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阳盛不人阴,或阴亏不敛阳,致使心神不安,阴阳失交而不寐.阴衰是指正不养神,阳盛是指邪盛扰神.多与脏心肝肾脾,腑胆胃,奇恒之腑脑有关.主要病理因素:实邪有火,热,郁,瘀,痰,湿,食,以热扰心神多见,但近年来气郁,血瘀,痰扰受到更多的重视;虚多责之气血阴阳精,以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多见,但近年来精虚血少,髓海脑神失养及肾阴阳两虚,浮阳扰心的发病机制在老年性失眠,尤其是更年期及老年女性失眠中受到重视.中医治疗失眠的治则主要是调整阴阳,恢复气血运行的节律,调治病变所涉及的脏腑,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强调安神定志健脑为基本法则,在所有辨证论治方法基础上,均可加用促眠药物.中医药在防治失眠症方面论述也较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每年的中医文献中均有失眠症的治疗经验介绍,但中医药治疗失眠的试验多限于临床报道,疗效缺乏”双盲对照,随机分组,多点观察”等科学实验数据说明,难于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所信服.此外,临床疗效判定缺乏较为公认,可靠的统一.这样,就影响了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病讲求”辨证论治”:辨”证”用药临床效果就好,否则效果就差.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是中药研究从经验科学向实验科学的进步,使中药研究更具科学性并大大减少临床使用的危险性.目前从所掌握的情况看,中药治疗失眠的实验周,同时配合二膦酸盐(伊班膦酸钠,4mg/次)2个疗程,抑制破骨细胞生长.右股内侧转移灶先缩至0.5cm,直至全部消失,左第3肋虫蚀样改变呈钙化灶.整个4个周期化疗过程始终配合”中药三步周期疗法”.病人未出现度及以上的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均正常,能保证化疗准时顺利的进行.4疗程化疗后一直中药调理,初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法.后坚持补肾化瘀大法配合随证施治,病情完全缓解至今,kamo6kv生活质景i,H5分.按r,_疗药物为阴毒之邪,最易耗伤人体阳气.如果能防患于未然,化疗前益气培土,补阴敛阳,使藩篱致密,后天之本巩固,就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建立有效的免疫防御机制.避免出现过于强烈的胃肠反应(化疗中)骨髓抑制(化疗后).即使出现反应,在化疗期及时给予和胃降逆,醒脾调中剂,就能将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控制在可耐受的级之内.黄芪,女贞子,猪苓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尤其对细胞免疫功能有作用,同收稿日期:20050509作者简介:程先宽(1976一),男,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疾病与脑保护研究.对能提高胃肠道黏膜细胞的应激能力,使其有很好的修复作用.防止消化道反应的发生;此外这些药物对骨髓造血系统和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补骨脂,菟丝子等又能刺激骨髓造血机能,具有直接提升血象的作用;活血化瘀药赤芍,鸡血藤与温肾药协同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推陈出新.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贯穿健脾消导于始终,药后常可使患者脾气得醒.中州得运,饮食倍增,精神改善,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笔者曾以中药三步周期疗法配合治疗64例化疗病人,有41例(64%)WBC,Hb,Pt等低于化疗允许值,服用中药后能够在下次周期到来之前回复到WBC4.OxlO/L,Pt80xl09/L,使化疗药效得以持续.研究中发现Wt3C<4.0x10/L者,经本法治疗后.WBC提升1.54倍,Hb提升1.33倍,Pt提升1.67倍,总有效率90.6%,充分显示出中药三步周期疗法的优越性【.参考文献:1董志伟.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22尤建良,周留勇.抗癌转移赵氏微调三号合剂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22(4):30983尤建良.中药三步周期法防治化疗毒副反应J.江苏中医,l993,5:7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第32卷第11期研究,无论是单味药还是复方的研究,往往照搬西医模型,主要是依靠镇静,安神中药的药理学实验方法,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发展,治疗失眠的中药新药,这些方药均有其适应证,研究说明哪些方药对促进睡眠有效,哪些方药可以延长睡眠时间,哪些方药可以提高睡眠的质量.并利用多导睡眠图等客观监测下的测定,采用现代医学理论做出科学的表达,更便于为现代医学工作者,卫生行政部门及患者所理解,掌握和接受,这些工作也有待系统的研究.2失眠症中药新药的研究思路2.1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与中药是我国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基础理论上,两者的概念,范畴一脉相承,完全相通.在辨证论治中,医为药之理,药为医之用,中医的理论思维最终落实在药上,并通过临床用药来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在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中,一定要注意中医与中药的相关性.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在中药新药研究方面H,既尊重传统经验,又不拘泥于传统经验.既注意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又要注意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中药新药研究.失眠症是多病因,复合病因导致的,其中包括医疗条件,药物,精神疾病和不良睡眠卫生等,形成过程相当复杂,涉及多因素,多环节的异常.因为失眠症的病因迄今不明,抗失眠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相对困难,祖国医学在养生保健,益智健脑方面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药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证实对失眠症的防治有一定优势,从中药复方角度探寻防治失眠症的有效药物不失为一有效的研究途径.中药作用缓和,中药复方含多味中药,单味药又含多种成份,具有适应多样性,因此可作用于多因素,多环节,多途径,并非作用于单一靶点,而是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发挥作用,比单一成分的西药更适合,而且副作用少,更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治疗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应当结合古代文献及当代临床报道,依据中医药理论,对现有的临床处方进行筛选.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组方的研究是失眠症中药新药研究新的思路,具有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药学研究,也不同于现代医药学新药研究的特点,它建立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同时具有针对性强,作用明显的特点,体现出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活性成分.治疗失眠症有效的中药复方或单味药是筛选有效成分的前提,为筛选中药有效成分防治失眠症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在中医临床治疗失眠症的经验基础上,对传统中药(含复方制剂)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发掘,整理,提高,搞清中药(含复方制剂)治疗失眠症的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为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研究开发新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2.2摸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失眠症模型现今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实验主要是依靠药理学实验方法,符合临床的失眠动物模型报道较少.关于睡眠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多的是采用复制睡眠剥夺模型来研究失眠,但是睡眠剥夺作为应激模型是个被动的强制过程,与失眠的发生机制不一,虽然睡眠剥夺模型作为比较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使用来研究失眠机制及探讨药物作用机理,但作为中药新药开发应进一步摸索符合失眠症的动物疾病,证候模型,真正做到较为符合临床,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但是目前证候研究只是停留在证候模型的建立,中药的反证及中药对模型动物生化指标的改善上,证候?1133?模型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及中药制剂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2-3建立合适的临床诊疗规范中医古方中有很多治疗失眠的方药,这些方药均有其适应证,虽然中医有异病同治之说,但作为中药新药研究,针对的是治疗原发失眠的有效药物.因此,临床应首先鉴别原发还是继发失眠,确定符合失眠症的疾病诊断标准;其次,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不同途径出发论治,不论从心,从肝,从脑等论治,只要能够达到促进睡眠的目的,都应当认为是有益的探索.因此,如何确定失眠症的病位,病机以及病性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辨”证”用药临床效果就好,否则效果就差,若不是辨证用药,中药的临床评价就不能真正体现其疗效,就可能得出中药不如西药的结论.虽然有关部门也颁布了失眠症的中医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但这些标准与临床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许多临床报道主观因素较多,缺乏有效的量化研究,还需对临床研究进行较多的量化研究.为了客观地评价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建立规范,科学,统一的中医证候判定及其疗效评价标准是关键所在,可以参考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相关公认文献,结合失眠症的临床实际.从中医角度收集症状,体征,制定中医证候的诊疗标准.3结语7o年代以来,国外失眠症治疗药物的研究相当活跃,报告的新药层出不穷.但是由于药物作用的有效性和特异性不够,毒副反应较多,故临床用药受到限制,许多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理想的安眠药最好符合下述条件:能很快催眠;对睡眠结构不造成紊乱;无延续效应和蓄积作用;无不良副作用.对记忆无损害;无耐药性;无依赖性;无戒断反应.可是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安眠药难以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对现有的镇静催眠药的药理学,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寻找新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镇静催眠药正逐步从苯二氮卓类药物向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从非选择性向高效,高选择性,副作用小的方向发展.研究开发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治疗失眠的药物刻不容缓,特别是我国得天独厚的中草药资源和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着作及方剂,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传统方药为基础【引,重视用治失眠药药效的开发,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方药进行系统的研究,对确有疗效的方药品种进行筛选和优化组合.同时,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积极地寻找药源,扩大药源,将会更有利于用治失眠药的开发.参考文献:1AmericanSleepDisordersAssociation.11leInternationalClassif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