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_第1页
【课外阅读】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_第2页
【课外阅读】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_第3页
【课外阅读】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_第4页
【课外阅读】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杜甫说赤壁之战的结果是“曹公屈壮图”。元人吴师道却说是“风火千年消伯气”,“伯气”即“霸气”。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其间也就有现今人们常说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这两种景观结合的古迹胜境。蒲圻赤壁是形胜之地,更由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发生的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越发著名,真可说是名闻遐迩著称中外。唐朝诗人杜甫诗中不止一次写到赤壁,十二韵二十四句排律过南岳入洞庭湖中写道:“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这首诗的题名有费解处,注家解释多有不同,但从诗的内容来判断,明显是诗人离开公安,去往衡州途中的作品,这诗写的是诗人乘舟,沿江而下,进入洞庭湖,在江湖连接处的感受。江水向北转东,悠悠通向赤壁湖水浩浩流经南边的苍梧。清人仇兆鳌注这诗说:“帝子”句承“苍梧”句,“曹公”句承“赤壁”句。同时说:“此远览古迹也。”所谓“远览”,当不能理解为真的能够看到,只是诗人感兴而已。从杜甫诗句,可以发现诗人把赤壁鏖兵的结局看成是“曹公屈壮图”。那么这是什么样的“壮图”呢?应当是统一中国的壮图。即在我们今天看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就其总体而言,实质上是地主阶级之间的统一战争。在赤壁之战发生之际,最有实力来统一华夏的当数曹操。他在建安十三年秋进兵襄阳、江陵,扬威耀武,挺进神速,为了追击刘备也是为了抢占江陵,先头部队竟一日一夜争行三百多里。在接受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后,声势更大,水陆两路,沿江并进,指向东吴。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当时曹兵号称“水兵八十万”,所以东吴将吏多有言降者,但据周瑜“以实校之”,判断曹操南下江陵,所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荆州降卒,“亦极七八万耳”。那末此时曹兵也有二十五万人左右。主张坚决抗曹的周瑜这时只“请得精兵三万人”。而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程普与刘备由夏口溯江而上迎敌时,“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两万人。那么刘备有多少兵力呢?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时只有一万人(即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此外刘表长子刘琦的“江夏战士”一万人,合起来也只有两万人。而且刘备是否将他能调动的人马全部投入战斗,尚有疑问(江表传记他只投入二千兵力)。如果全部投入,孙、刘联军就为四、五万人。较之曹操的兵力,是一与五之比,但曹军却失败了。所以向来史家认为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那么,孙、刘联军何以能以少胜多呢?当时周瑜和诸葛亮共有一种分析和预料。周瑜传记周瑜以为曹兵既然多为中原人,他们舍鞍马而仗舟楫,来与吴兵争衡,即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北方士众远涉江湖水网地区,“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诸葛亮传记诸葛亮也认为“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同时判断曹军已经“远来疲惫”。结果正如周瑜和诸葛亮所料,初战即捷。周瑜传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这时双方隔江对峙,周瑜采用黄盖之计,先诈言黄盖“欲降”,届时施以火攻,终使曹军大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和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关于诈降和火攻的描写都颇简约,却也生动: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廷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裴松之引江表传)后来宋人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吸取前代各种史书,对赤壁之战的记载不仅更为详细,文字也称精审。清代很重视文章之道的曾国藩把它收入了经史百家杂钞。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是要有若干条件的。赤壁鏖兵,对于孙权的军队来说,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以长(长于水战)击短(不习于水战),这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当然,孙、刘两家联合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联合抗曹的主意是谁提出的呢?是鲁肃。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荆州刺史刘表死后,鲁肃向孙权进言,急速派人到荆州,向当时“寄寓于表”的刘备游说,“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心喜而从。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孙权即派鲁肃西行。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鲁肃此行,文笔颇生动: 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既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不载鲁肃到当阳见刘备,只记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江东。由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诸葛亮到江东后,说服孙权发兵攻曹,裴松之认为此与鲁肃传所记相抵牾:“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又语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则亮已亟闻肃言矣。而蜀书诸葛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于亮。若二国史官,各记所闻,竟欲称扬本国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书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载述之体也。”裴松之是从考订孙、刘联合,共拒曹操的主张最初是谁提出来的这个角度来责备三国志的编纂者陈寿的,倒也未必是在为鲁肃或诸葛亮争“发明权”。把吴书和蜀书相互参见,可知鲁肃去当阳见刘备在前,诸葛亮到江东见孙权在后。因此裴氏还多少显得迂阔。因为即使是鲁肃的“本谋”,也不妨碍诸葛亮同有此谋,因而在孙权面前再予申述发挥。赤壁一战,孙、刘联合抗敌,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本土”作战,以弱胜强,既有必要的条件,也有难逢的机遇。元人吴师道赤壁图诗云:“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谩悠悠。”蒲圻赤壁,本是形胜所在,赤壁鏖兵,却属机会难逢。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这里演出的一幕威武悲壮的活剧,也就使蒲圻赤壁名扬千古。吴师道的赤壁图是一首题画诗,这幅“赤壁图”已不详何人所作。吴师道诗的全文如下:沉沙戟折怒涛秋,残垒苍苍战斗休。风火千年消伯气,江水一幅挂清愁。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谩悠悠。诗中第三句“消伯气”即“消霸气”,指曹操失败。以此与杜甫诗中的“屈壮图”相观照,不仅可见出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也见出时代的特点。自宋以后对曹操的评价已有很大变化了。吴师道此诗首句“沉沙戟折”云云,明显是采自唐人赤壁诗,那诗是很流传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般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但李商隐的诗集中也收有此诗。前人判断不一,属杜牧作说占了上风。近年来我对赤壁之战所在地的不同说法作了考察后,连带着对这诗作者问题的看法也有变化,我现在倒认为李商隐作的可能性较大些。缪钺先生选注杜牧诗选是不选这首诗的,但这首诗已成名作。它对曹操有所微词,但不涉及政治评价。宋人王周的赤壁诗则不同,它批评曹操不忠于汉室: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这首诗仅见于湖北通志。由于作者王周曾被误为唐人,此诗也曾收入全唐诗外编。王周实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他在赤壁诗中表达的对曹操的看法,相同于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看法司马光批评曹操“蓄无君之心”。到了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把司马光以曹魏系年的体例也改掉,所谓“黜魏而以章武之元继汉”,这种正统观念曾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元代以来的描写三国故事的戏曲、小说中尊刘抑曹观点同这种正统观念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早已有不少文章论及这个问题。这里我还想谈谈咏唱蒲圻赤壁(或嘉鱼赤壁)的诗作。明人崔廷槐也有一首赤壁诗,并不盛传,缘是古体,多有描绘,诗云: 嘉鱼县南石头驿,石上大书赤壁字。龙涎蛟沫苔藓封,点波犹带风云气。攀萝直上青林颠,千古封疆落眼前。英雄战垒不可辨,但见萋萋江草凝寒烟。解衣沽酒杨花村,老翁擎出双瓦盆。挥杯且弄山间月,吊古还招江上魂。黄州逐客玉堂仙,水落山高载酒船。片帆未挂临皋岸,两赋空令百代传。作者是明嘉靖五年进士,于此诗可略见明中叶时的赤壁风光。诗的最后四句是说苏轼在黄州时虽然未曾挂帆过嘉鱼,却写出了可传百代的前后赤壁赋。明代廖道南(蒲圻人,正德年间进士)有一首登赤壁亭诗,写到赤壁形胜,江势吞阁,山形抱台:亭傍石岩开,风鸣万树哀。人闲不知去,鸟倦忽飞来。江势平吞阁,山形曲抱台。云林秋色霁,真自可幽怀。大凡诗人歌咏赤壁,在吊古中总要抒发作者主体的兴会、感情,有的激烈豪雄,有的却趋于低沉。我不甚喜欢像明人邱齐云王伯固邀游赤壁诗中“一片凄凉色,无人不可怜”那种低哀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