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三《移居二首》.doc_第1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三《移居二首》.doc_第2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三《移居二首》.doc_第3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三《移居二首》.doc_第4页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三《移居二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三移居二首移居二首其 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主要是写诗人移居到南村同“素心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正如清张荫嘉古诗赏析所说:“两诗作于初移居时,皆以喜得佳邻为主。”这是第一首。诗从移居南村的原因写起:“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这四句诗,写了这几个意思:一是移居南村是多年的愿望,二是说他移居南村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择吉祥的住宅,而是为了求得好邻居。“非为卜其宅”是用左传昭公三年古谚“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之意,化用得了无痕迹。这“闻多素心人”二句,可以看作是全诗的总题,两首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它而写的。它直率地说出“昔欲居南村”的原因,是听说南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心地质朴的人,诗人很乐意天天同他们相处在一起。“素心人”当指殷景仁辈。渊明有赠殷景仁的诗,说是“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南里就是南村。可见他移居南村是与殷为邻的。当时殷作晋安南郡的长史,所以住在南村。除殷景仁外,还有几个淡泊宁静、趣味不俗的文士,这是从诗里可以推断出来的,但他们究竟是谁,则难于考证。有人认为“素心人”不应指殷景仁辈,因为第二首有“农务各自归”的句子,而殷景仁不是力田之人。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所谓“农务”,即农田事务,并不单纯指亲自劳动的事,还包括计划、经营和处理农田上的一些事务在内。殷景仁是否在南村买了田,不得而知,但其他的几个文士肯定是有田的,农忙时候,他们是要料理农务的,可能也参加一些劳动。不过他们平时还是有余暇的,所以“闲暇辄相思”。他们能和渊明一起赏奇析义,显然不是一般农民。他“怀此颇有年”,择邻南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这想法也许就产生在田庐遇火后。“今日从兹役”,现在终于实现了移居南村的愿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喜悦之情又更进一步说明了“素心人”对诗人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温汝能陶诗汇评说:“素心人固不易多得。闻字却妙,或作间字,便索然了。”说得很不错。凭他当时的经济条件,能移居南村已属不易,所以对新居要求不高:“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房子即使狭窄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遮盖住床席就行了,因为移居的目的在于择邻嘛!作者在这里选取了很平常的事物“床席”,但就是这普普通通的事物,写出了诗人安贫守俭的生活。接下来写移居后和“素心人”十分融洽而快乐的生活:“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四句,回应并加强了开头的意思。前两句,写同“素心人”朝夕相处叙谈往事,我们似乎可以想见邻里之间你来我往、自由无拘的情状,言谈声笑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谈在昔”三字,可以理解为谈论他们往昔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谈论晋以前的史实。对于现实,他们不想谈,更谈不起兴趣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则是描写与“素心人”品评文章之乐。旧注认为,“胸中能具疑义者几人,非真正读书,不解蓄疑(黄文焕陶诗析义)。”后来注家,多从此说。最近有人提出陶渊明同邻人“奇文共欣赏”时,不限于一两个具有很高文化水平的人,陶渊明笔下的赏奇析疑与后来骚人墨客的举动应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此说可以存疑。这里写诗人同当地一些兴趣相投的士人往还,一起欣赏美妙的文章,共同商讨疑难问题,显得是多么融洽而快乐!此四句又与“素心人”、“数晨夕”之意呼应得何等紧凑。这首诗从作者的用思来,从移居之前的想法,写到搬至南村时的情景,主要是说明移居南村的原因。而它又紧紧围绕“素心人”来展开,因为“闻多素心人”,所以才欲居南村;因为多“素心人”,所以才可能“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梅大圣 张社教其 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睱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杜甫可惜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的确明白陶渊明登高赋诗的真谛。陶氏乔居南村之喜可见。这是一个生活场面。“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这不禁使人想起诗经王风采葛里“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诗句。“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将”,即“岂”的意思。“胜”,美好。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南村生活的感慨。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慨叹: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这两句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层次,是写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就是这两句诗,使全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诗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实际上他不仅没放弃躬耕自资的生活,而且认识到了“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这两句诗可说是移居二首的灵魂,没有它,什么“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共同的“躬耕自资”的生活,正是维系他们感情的纽带,是他们欢乐的根源啊。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的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