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 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 姓 名 周晨曦 所在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班级 社会工作2009级 学 号 10091160116 指导教师 文军 教授 日 期 2010 年 12 月 30日 - II -目 录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1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3一、社会环境方面3二、科学背景方面4三、哲学背景方面6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8一、精神分析的演变8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10三、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21四、新精神分析学派30五、客体关系学派37六、自体心理学39七、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41第四部分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45一、精神分析的现状45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其他理论模式相结合的产物47三、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未来展望53第五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54第六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56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56二、中国语境中本土化建构存在的问题59三、精神分析在中国能否奏效60第七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60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个案社会工作的结合60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小组社会工作的结合60三、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儿童社会工作的结合61四、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结合62第八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63一、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专业关系64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处置原则64三、临床社会工作中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64第九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67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技巧与运用67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治疗的特点71第十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71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重要贡献71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主要缺陷74第十一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75一、案例背景描述75二、心理诊断76三、成因分析77四、治疗过程77第十二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90一、中文著作90二、中文期刊与论文91三、外文著作92四、外文期刊与论文92五、网络资源92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引人关注的、也是争论最多的心理学流派当属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亦或心理动力学(psychoanalysis),是西方现代心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流派,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中外心理学简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同时也是一个较新而具有革命性的心理学分支。 J洛斯奈著:精神分析入门,郑泰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87年版,第5页: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但他又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流派,他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非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研究,是一个非学院心理学派。它对传统心理学的课题,如意识、感知觉、注意等是不感兴趣的,它所注意的是精神病的分析和治疗,从而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解释。所以精神分析可有两种意义,一方面指神经症(或精神官能症)的治疗的技术,如自由联想、移情、释梦、解析等;另一方面指潜意识的心理学说,特别是后一方面带给传统心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变更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为人们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心理研究新天地。不仅如此,它的影响也早已超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界限,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教育学等,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构成现代西方的一个主要的社会思潮,世称精神分析学派。 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精神分析正是从对精神疾病的分析和治疗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该理论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新的方法开拓了在它之前的人类科学史上都成为真正触碰过的另一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无意识领域。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是连我们都不容易知道的。同时假设人们外在行为的原动力来自内心世界与精神深处,揭示了人格成长过程,认为人们的早期经验对现时行为及心理起着重要作用,认为不同类型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强调潜意识对于人的影响。 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第七期,第10页。精神分析模式是社会工作临床治疗的基石,社工需要打开案主的内心世界,并借助引导不断丰富对案主情绪、行为等外显状态的精神归因,洞察其被压抑的情感,使其得以释放或缓解,达到治疗目的。该理论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试图揭开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即人类的心灵或精神是如何影响行为的,其潜在假设认为,行为来自人们心理世界的运动和互动。它也强调心理激发行为的方式,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个人的社会环境并如何受个人社会环境的影响(Payne,2005)。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是:(1)精神分析产生于精神疾病治疗的实践,多为精神病学家所参与;(2)研究情绪障碍、变态行为、人格异常;(3)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人格等更深层的心理;(4)采用临床观察法进行研究。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页。这个学派是由弗洛伊德一手创立的。弗洛伊德代表着这个学派的正统,所以精神分析也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为了有别于后来在美国形成的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便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 网络资源:作者不详(2009),古典精神分析之弗洛伊德(一):概述,网易:/ blog/static/1680576020093281223822/(2009-04-0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后续发展形成了心理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心理动力理论,包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等,而这些都被引入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Brandell,2004)。综上所述,“精神分析”这一概念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重涵义是1890年由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创立和发展的一种治疗神经症的方式;第二重涵义是一种解释神经症的产生以及精神的发育过程的心理学理论;第三重涵义是指,广义地讲,所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及其追随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这篇文献综述共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别是: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二、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三、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四、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五、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六、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七、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八、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九、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十、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十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十二、主要参考文献。其中:第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总论和概述:将会把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大致情况加以介绍,包括它的内涵、内容、特点、优点、历史地位等,同时还会从结构上对于全篇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进行解读和把握,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具体内容和相互关系;第二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这一部分联系弗洛伊德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哲学背景等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精神分析产生的机制,揭示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模式、社会工作模式产生的必然性和科学性;第三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这一部分是整篇理论综述的核心和重心之所在,花了较大篇幅加以介绍和阐述。自弗洛伊德创建的古典精神分析思想开始,依据盖理论体系的时间脉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说明,涉及诸多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人物及其核心思想。第四部分,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未来展望:这一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继承和延伸,着重介绍现代精神分析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其与之前的传统精神分析思想的异同点,并对精神分析未来的发展前途和理论走向做出了初步判断。第五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特征:这一部分是对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抽象提炼与概括,提取了这一理论的特征,以便与其他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加以区分。第六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本土化及在中国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是舶来品,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社会工作理论,要使其在中国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其中一个必要且必须的阶段就是本土化过程,这是每一种理论传播到异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阶段。在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发展和传播的过程,并提出了“精神分析在中国能否奏效”这一极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问题。第七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的结合: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与应用。再好的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也会失去光彩。因而,在这一部分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与社会工作实务加以联系与融合,阐述了社会工作意义下的精神分析理论模式,并结合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加以阐明,以彰显精神分析的应用意义。第八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践原则与过程:这一部分侧重于针对某一特定案例,如何展开精神分析,详细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实践的原则和过程。第九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实务技巧与运用:这一部分侧重于精神分析技巧的使用,包括四种主要的技巧,即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分析和移情分析,已经若干次要技巧。第十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评价:这一部分算是整篇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综述的总结,点明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历史意义和贡献,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模式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和不足。第十一部分,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将会介绍一个社会工作者运用精神分析模式解决案主的真实案例,来说明精神分析理论的使用。第十二部分,主要参考文献:这一部分将列出全篇研究综述的中外文参考文献。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在所列的这十二个部分中,除去第一部分的“总论和概述”和第十二部分的“主要参考文献”,剩余的十个部分可以分为两大主题:一个主题是包括第二、三、四、五、六、十部分在内的精神分析理论主题,另一个主题是包括第七、八、九、十、十一部分在内的精神分析实务主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到整个社会工作,小到某一理论模式,都可以体现出社会工作是一个集理论与实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和专业,其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是他居住地的精神文化气氛下的产品,也是他成长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具体而言,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诞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社会环境方面,科学背景方面,哲学背景方面。一、社会环境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绝非偶然,乃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特别是“由于弗洛伊德的经验是用于临床诊治现实的人类问题,他的理论比起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来说就是更多地根植于社会基础。”(刘恩久等译,1990,287页)因为弗洛伊德侧重临床中解决现实人的问题,所以他的理论更多的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气。 罗继才编著:欧美心理学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3页首先,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产物,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病态现象所需要的产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的奥地利特别是维也纳,在经济上由资本主义竞争进入到垄断阶段。在政治上奥匈帝国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相互交织,广大民众遭受封建的、资本的和民族的三重矛盾。在这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常年动乱的情况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致使精神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作为治疗精神症的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特定的时候经济、政治条件下孕育产生的。其次,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和维多利亚式性道德压抑而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当时的奥地利尤其是维也纳,在文化上仍然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化占统治地位。本来,资本主义是极力宣传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反对禁欲主义、要求婚姻开放自由。但是,由于维多利亚时代遗风的存在,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的社会里,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社会禁忌十分严格,特别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上的禁忌更甚,完全否认妇女在线方面也有和男人一样的需求和权利,性本能受到严重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充满矛盾的心理结构,以至犹太人家庭中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起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458页。正如尼尔谈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产生的社会背景时所指出的: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他居住地精神文化气氛下的产品,也是他成长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当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年代里,物理学和生物学这些分支学科对所有科学做出了理论上的极大推进,许多社会科学家包括弗洛伊德特别为研究力的能量的动力学的概念所吸引。弗洛伊德为了试图理解他的病人的行为,着手使用这些概念。这些病人中许多是在当时犹太家长制的典型家庭里长大成人的。他们生活在奥地利帝国的高度专制和严厉的天主教徒社会里。在这种维多利亚式 维多利亚式即指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标准和华丽辞藻的文艺风格。的严峻道德范围内,许多人患着某种形式德行困扰的疾病,因为性生活是社会戒律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也是个人内部冲突的重要方面。这种维多利亚式中间的奥地利犹太文化不仅形成了弗洛伊德病人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人。(Neel,1969,P181)二、科学背景方面:于19世纪的中叶,是人类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许多科学部门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进化论、细胞学说等三大发现。所有这一切,不仅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心理活动的本质提供科学条件,而且也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提供重要前提。 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461页。(一)物理学背景:弗洛伊德在其老师布吕克(Ernst Wilhelm von Brcke,18191892)的指导下,受过长期物理主义的生理学训练。布吕克认为,生物是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化学、物理的定律也同样适用。他的这一思想,对弗洛伊德影响很大。首先,表现在弗洛伊德思想体系的机械论上。弗洛伊德早期极力坚持物理主义,即把一切生命现象包括心理现象在内,都视为能被还原为物理学原理的东西。1926年,他自称精神分析是以力学为基础的。他一贯强调力、能量、能量守恒和转化的思想,他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反复阐述的恒常性原则就是一个证明。其次,表现在弗洛伊德思想体系的决定论上。因弗洛伊德反对自由意志,而自称是个决定论者。他认为,一切心理事件甚至错误和梦都是被决定的;没有任何行为是由于机遇或自由意志而发生的。就是说,每一动机、动作均有决定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排除一切偶然性,始终由潜意识所支配。此外,还表现在弗洛伊德思想体系中的唯能论(energetics)上。19世纪末在欧洲出现一种曲解物质运动形态的唯能论。其主要代表是德国的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 Ostwald,18531932),认为能量是唯一的客观实在和世界的本源,宣称万物都是能量的派生物,甚至意识的能量造就了外部世界。而弗洛伊德也是一个唯能论者。他把人的整个机体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认为在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一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把性本能视为心理能的原动力。弗洛伊德唯能论的思想早在他的科学心理学设计(1895)一文中就有所表现,即企图用精神能量解释变态和常态共同具有的心理过程。后来它也一直成为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二)生物学背景: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达尔文学说促进弗洛伊德确立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经过不断的演化而来的,是从动物阶段过渡到人的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中外心理学简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像达尔文一样,弗洛伊德也倾向于以生物学观点看人,甚至把人的生物性视为决定性的东西。在他看来,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属于动物界的一个成员,人的心理和行为就永远要受生物学本能所制约。其次,达尔文学说促进弗洛伊德确立有机体有规律发展的观点。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雄辩地证明有机体形态起源一致以及有规律发展的正确性。由此弗洛伊德坚信人的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即使像梦这样一种表面上极其混乱或虚幻的心理现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此外,达尔文学说促进弗洛伊德确立泛性论的思想。达尔文指出,在人类的起源中,自然选择和性选择起了主导的作用,其中性选择具有突出的意义。弗洛伊德在进化论的生物学观点基础上又进一步加以发挥,他认为性本能被压抑不仅是发生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人格和创造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动力;他进而把人从婴儿到成人的行为动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涂上了性的色彩。可见,达尔文进化论是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的生物学基础。(三)心理病理学背景:精神分析的产生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心理病理学的背景。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中外心理学简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由于弗洛伊德本人是医师,精神分析又是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因而,医学主要是精神病学背景在精神分析的产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9页。长期以来,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治疗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在文艺复兴以前,对精神病因的认识和治疗一直是迷信观点占统治地位、人们把精神失常的原因看做是“中邪”、“魔鬼附身”,因而治疗的方法主要采取残酷的肉体惩罚。自文艺复兴之后,由于科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精神错乱是一种疾病,对精神病患者应施以治疗。这里首先要提及范赫尔蒙特(J.B.Van Helmont,15771644),他主张“动物磁力说”,认为每个人都散发着一种磁石的流质,治疗者可以运用它来影响被治疗者的精神和肉体,这叫做“磁力治疗”。网络资源:作者不详(2009),古典精神分析之弗洛伊德(二):历史背景,网易:/blog/static/1680576020093283028127/(2009-04-02)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Pinel,17451826)就是这一观点的首倡者。以后德国精神病学者格里辛格尔提出把精神病归因为大脑的病变,并于1845年提出生理病因学的观点,从而开始取代了迷信观。到了19世纪,精神病学总的说来是生理病因观占优势,但同时心理病因观很快形成起来。心理病因观是在心理或精神方面寻找行为异常的原因。当时奥地利、英国主要是法国精神病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术”“两派”的启示上:两术:麦斯麦术:奥地利医师麦斯麦(Franz Anton Mesmer,17341815)认为,人身体内有一种磁气,即动物磁液。如体内过多过少,失去平衡,就会患精神病。在他看来,动物磁液可由人的意思来支配,即从身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因此,他用通磁的办法,使机体磁液恢复平衡,以治疗疾病。这种技术叫麦斯麦术(或通磁术)(Mesmerism),它是催眠术(hypnotism)的前身,即催眠是从动物磁性感应(animal magnetism)演化而来的。布雷德术:19世纪中叶,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是催眠术的创始人。他将麦斯麦的理论加以改造形成布雷德术(Braidism),即催眠术。他认为催眠状态是一种心理作用,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结果,称为“单一观念状态”。他在实行催眠术的时候,只叫被催眠者注视一玻璃水瓶塞,这足以说明催眠术的要点在于注意的集中。由此催眠术初步获得了科学的形式。两派:在19世纪法国精神病学在欧洲最发达。当时法国有两个著名的精神病学派:(1)南锡派:由法国乡村医师李厄保(Ambroise-Auguste Liebault,18231904)所创立。他在1860年开始研究催眠术,并且是第一个正式应用催眠术治病的人。(2)巴黎派:以沙克(Jean-Martion Charcot,18251893)为领导者。1885年和1889年,弗洛伊德先后向巴黎派和南锡派学习过,所以两派都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三点:(1)坚信神经症是功能性的疾病,即癔症(或歇斯底里)(hysteria)并非是器质性病变,而是精神或动力创伤所致;(2)坚信性的因素在神经症致病中的重要作用,即神经官能症致病中的重要作用,即神经官能症都有“凹室的秘密”,经常同性感区有关;(3)坚信催眠术可以治病,即重视疾病的心因性病因和心理治疗的重要价值。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461页。三、哲学背景方面:每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都是和他以前的哲学、科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联系着,并总是以他的先驱者提供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其实,在希腊哲学、科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一)精神分析形成的远因: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494435 B.C.)、柏拉图(Plato,427347 B.C.)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3 B.C.)对弗洛伊德产生无可置疑的影响。恩培多克勒把“爱”与“恨”(或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视之为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的基质,也是建立于两种力量的“相合又排斥”作用的基础之上的。柏拉图对弗洛伊德的影响表现在:(1)关于性的学说。弗洛伊德继承和发挥柏拉图的爱洛斯(Eros)学说,认为“哲学家柏拉图使用的爱的本能一词,从它的起源、作用于性爱的关系方面看,与爱力(love-free)概念,即与精神分析的力比多概念是完全相符合的”(林尘等译,1986,97页)。弗洛伊德还从柏拉图所讲述的一个神话中,促使他构建出生与死两种对立本能的学说。(2)关于心理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的“三步图式”(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同柏拉图的“三位一体说”(一个驭者和两匹马)相近似。(3)关于童年经验的重要性的问题。弗洛伊德从自己实际经验出发,改造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回忆说”的虚幻性,把它作为重视童年经验及其回忆的理论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弗洛伊德较为明显的影响有三:(1)弗洛伊德也像亚里士多德一样重视梦,并且把释梦看成了了解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途径。(2)弗洛伊德也把梦的理论基于象征论(symbolism)上,认为梦以象征的方式表明已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3)弗洛伊德也承认梦的歪曲(或曲解)(distortion)现象,并在释梦一书中专门论述梦的问题。在他看来,歪曲就是一种蓄意的伪装手段。因对梦所表达的愿望实行稽查(或检查)(censorship),故造成梦的歪曲。(二)精神分析形成的近因德国与奥地利是近邻,两国的文化思想相近,加上哲学在奥地利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具有预备和先修的性质,故近代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1、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意动心理学思想的思想。布伦塔诺对弗洛伊德的重要影响有两点:一是弗洛伊德熟悉并接受了心理现象的意向性、能动性的观念,并把心理现象的能动力量视为只存在于内在世界的一种“内在的客观性”。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中外心理学简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二是间接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发生学的观点。他推论到,在心理结构的构建中,较高级的水平包括较低级的水平,甚至包括死的本能的一些观念。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页。2、布莱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微觉学说的影响。布莱尼茨是近代第一个肯定无意识心理现象的人,是积极主动活动着的东西。微觉形成一个浮动着的冰山,它那不大的山峰为智者观察自身活动打开了眼界。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受此启发,甚至后来费希纳和他在表达潜意识问题上也有类似的语言。3、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意识阈概念的影响。赫尔巴特认为,意识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意识阈限上新发生了与意识阈限下某些观念可以相和谐的观念,就可以退居于意识阈限下或进入无意识的状态;而被压抑的观念,在意识阈限下继续活动,遇到意识中心的观念与它和谐时,又会被吸收进入意识阈限之中。赫尔巴特关于无意识与意识等差的观念、关于心理活动的冲突、排斥和复合的观念,对弗洛伊德的思想都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点,最早是波兰心理学家勒卡尔宾斯卡指出的。4、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无意识思想的影响。他是弗洛伊德公开承认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主要有三点:一是,弗洛伊德从费希纳关于梦上演在清醒概念之外的地方的推测,引起对精神位置(psychical location)概念的重视,注意避免从解剖学意义上来确定精神位置,力图把精神机构想象成为一个复合结构。二是,弗洛伊德也有过费希纳对无意识的类似表述,人的心理类似于一座冰山,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三是,弗洛伊德恒常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stancy)是和费希纳关于愉快与不愉快情感的强度同特定时间内兴奋量的增加或减少相关的观点一致。5、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生存意志(the will to live)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和叔本华的偶合与相似之处有三点:一是,弗洛伊德也把无意识视为一种冲动、本能、奋进和渴望,属于非理性的无意识活动的范畴。二是,弗洛伊德的“爱欲”决定一切的泛性论同叔本华把“生殖器官”称为“意志焦点”的性欲决定论相一致。三是,弗洛伊德把生与死的本能看作是对立同一的观点也和叔本华相同。6、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对尼采极为赞佩,并在其自传中谈到,哲学家尼采的一些猜测和直觉,常常惊人地与精神分析的艰苦研究成果相一致。主要有三点:一是,尼采对于人的深层心理的开掘,确实预示了精神分析的建立,尼采在“无意识”思想上的发现与弗洛伊德完全一致;二是,弗洛伊德把梦视为被压抑愿望的伪装满足的思想早已被尼采所表达。他认为,梦的必要性出于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深层基础。弗洛伊德还在肯定尼采关于在梦中“存留着我们不能径直到达人性的原始部分”的观点的正确性时,也认为“做梦基本上是做梦者最早期情景的倒退活动,是其童年时代的再现”(张燕云译,1987,1页)。三是,弗洛伊德有些基本概念也和尼采有密切关系。尼采认为,替代(displacement)是指原来满足的冲动在某些移置中得到的释放。这种从冲动释放对象和方式的转换说明替代的机制,和弗洛伊德在防卫机制和梦的工作方式中坚持能量发泄的恒常性原则是一致的。7、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18421906)的无意识哲学的影响。他的无意识哲学论着对弗洛伊德起码有三点影响:一是,重视无意识的地位。二是,肯定认识无意识的可能性。三是,在坚持悲观主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哈特曼从本体论(ontology)的视角阐述无意识时,论述人生存在的不幸及其内在的苦难根源,暴露他的悲观主义倾向。 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458页。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才得以产生。E.G.波林说:“如果弗洛伊德窒死于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 网络资源:张昱(2008),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介绍,新浪网:/s/blog_409af8370100bsag.html(2008-12-22)。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理论模式的理论脉络与历史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模式是迄今最早、最为成熟、影响最为广泛的社会工作理论之一。 刘庆龙主编,周湘斌、田绪永编著:中国社区发展书系中国社会工作,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74页。一、精神分析的演变: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拉伯帕特(David Rapaport)最早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演变作出概括。他在1959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概括 David Rapaport(1959). A historical survey of psychoanalytic ego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Issues. Vol. 1. No. 1, pp. 517.一文中,把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86年至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是从1897年至1923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做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第三阶段是从1923年至1939年,弗洛伊德划分个人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强调自我的防御作用。第四阶段是从1937年至1959年,即从被称为“自我心理学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哈曼特于1939年出版了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这被看作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一年,也标志着精神分析从病理学心理的研究准许对普通心理的研究。自此,自我心理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叶浩生主编: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后来自我心理学家布兰克夫妇(Blanck. G.& Blanck R.)在自我心理学 Blanck, G. & Blanck, R. (1974). Ego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ies Press, pp. 1923.一书中,把第四阶段的下限延伸到1975年,以马勒人类婴儿的心理诞生一书的发表为标志。1986年他们又在超越自我心理学 Blanck, G. & Blanck, R. (1986). Ego psychology: development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ies Press, pp. 34.一书中,将前述的第三阶段(1923-1927)称为早期的自我心理学,第四阶段(19371975)称为后期的自我心理学。(一)精神分析的早期分支:精神分析正式建立之后,除了弗洛伊德本人不断对其加以修正之外,还屡遭弟子们的的背叛和挑战。由于在力比多的性质、自我的功能和潜意识的内涵等基本观点上的分歧,阿德勒和荣格分别于1911年和1914年建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开启了精神分析运动史上的分裂之路。然而,分裂并不代表抛弃或完全推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他们的工作更多是在坚持潜意识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扩展和修正。在20世纪上半叶,精神分析内部出现了众多的理论分支,与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关系较为密切的是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与之较为疏远的是社会文化学派、存在精神分析和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前者形成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线索,或者体现了精神分析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融合。传统精神分析学内部的一场重要运动即众所周知的自我心理学,它有本能研究转向自我研究,强调自我机能具有自主性。海因茨哈特曼的创造性工作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对这一运动的产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哈特曼的著作发表之后,出现了大量研究来审视弗洛伊德的古典驱力理论与自我的关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人。大约和自我心理学同一时期,客体关系理论在英国发展起来,它是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支,以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对象”的论述为基础,把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置于理论和临床的视野中心,重视关系轻视驱力,贬低或否认本我的作用,重视自我的统合功能,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论观点。客体关系理论最初由克莱因(M. Klein)创立,英国的费尔贝恩(W. R. D. Fairbairn)、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冈特里普(H. Guntrip)和鲍儿比(J. Bowlby)等人对其发展也做了贡献。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通过南美洲传到北美地区,又出现了以美国的克恩伯格(O. Kernberg)为代表的客体关系理论,并与美国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由对立逐渐走向融合,对自我的重视,是二者相互融合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由于德国法西斯疯狂残害犹太人,迫使一大批精神分析家先后移居美国,其中有霍妮和弗罗姆。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植根于美国的土壤之上,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形成了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但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和性驱力理论。其代表人物还有在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沙利文和卡丁纳。存在精神分析也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创伤和随后的经济危机,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人们普遍感到人生的沮丧和生活的渺茫,心理疾病患者明显增多,但其病因却明显与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不同。关于人生目的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正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探讨的问题。因而一批具有存在哲学倾向的精神分析家试图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结合起来,从而开创了欧洲的存在精神分析学运动。存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主要在欧洲发展,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宾斯万格(W. Binswanger)和鲍斯(M. Boss)以及奥地利的弗兰克尔(V. E. Frankl)等人;5060年代又在美国和英国兴盛起来,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罗洛梅(Rollo R. May)、布根塔尔(J. Bugental)和英国的莱因(R. D. Laing)等人。(二)精神分析的后期发展:精神分析在整个心理学历史中的地位时有起伏,但其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在20世纪中期之后,除了上述学术分支仍在活跃之外,新的理论形式不断涌现,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和拉康创立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就是20世纪后期影响较大的新的分支学派。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裔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赫特(Heinz Kohut,19131981)创建。科赫特改造了传统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模式,提出了新的心理病理观和治疗观。科赫特强调核心自我(nuclear self),认为核心自我是成为独立个体的基础。核心自我是从婴儿和环境中的所谓自体对象(self-object)之间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由于自体对象都是在个体的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因而个体相信他们是其自我的组成部分。母亲就是婴儿最初的自体对象。科赫特认为,本我中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力比多,即对象力比多(object libido)和自恋力比多(narcissistic libido),两者的发展相互平行、相互独立。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的一种新范式,它不仅扬弃了传统的精神分析的驱力模式,而且对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均有超越,他发展出治疗自恋障碍的精神分析方法,从而拓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此外,它对人性的看法也较传统精神分析更加积极和理性。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拉康以结构主义哲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工具,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解读和重建。首先,他提出“回归弗洛伊德”的口号,力图重新唤起人们对潜意识的重视,并借助语言学研究发现了潜意识语言梦之间的活动规律的相似性。其次,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主体论,用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这三种心理成分代替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最后,他在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观的基础上上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理论,将语言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认为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话语治疗;治疗的目标就是揭示病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潜意识欲望;对于解释和移情的作用提出新的看法;将精神分析机械而固定的治疗时间变成更为弹性的时间。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不仅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所发展和创新,同时也是后现代精神分析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和思想对心理学之外的哲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和文学评论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浩生主编,杨莉萍副主编:心理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250页。表1 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分支理论分支创立时间代表人物核心观念个体心理学1911年阿德勒追求优越,生活风格分析心理学1914年荣格集体潜意识,人格类型自我心理学1939年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埃里克森发展线自我的自主性自我同一性客体关系学派20世纪3040年代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恩伯格内部客体、心态客体力比多、内心结构过渡客体整合性客体关系社会文化学派20世纪40年代初霍妮沙利文弗罗姆卡丁纳文化神经症社会潜意识人际关系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存在精神分析20世纪3040年代宾斯万格鲍斯弗兰克尔罗洛梅等存在分析人的存在性意义治疗焦虑的意义自体心理学20世纪70年代初科赫特自恋力比多,自体对象结构主义精神分析20世纪5060年代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资料来源:叶浩生主编,杨莉萍副主编:心理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251页。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一)略传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产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现为捷克的普莱波)小城镇里一个犹太籍的商人家庭。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一面学习医学,一面在布吕克生理研究所工作,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并从事脑解剖学和病理学的研究。1885年秋天,弗洛伊德赴法国巴黎,在萨尔帕屈里哀医院就学于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沙可。沙克对癔病的研究和治疗给弗洛伊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明、孟勇、杨震、刘时勇编著:中外心理学简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18861938年间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疾病。起初他用催眠术治病,后来发现有其局限性,受名医师布罗伊尔(Josef Breuer,18421925)的启发改用宣泄法(或疏泄法、谈疗法、发泄法)(catharsis)。即在催眠的条件下让病人将内心积郁倾诉出来,病情就可获得好转。弗洛伊德和布罗伊尔联合开业治疗并研究癔症,1895年合作发表癔症研究,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到1892年左右,他又发现这种方法疗效不持久而改用其创造的精神分析或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2025年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配方优化对婴幼儿视力发育的影响研究
- 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运维系统建设与智能运维管理优化策略深度报告
- 轻化工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塔吊维修证考试题及答案
- DB65T 4404-2021 植保无人飞机防治棉花病虫害作业规程
- 敬业专业实践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企业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与效果分析报告
- 电厂防雷应急预案(3篇)
- 低温工作应急预案(3篇)
- 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国家奖学金申请答辩汇报
- 2025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教室布置方案(模板)
- 2024年辽宁省地矿集团招聘真题
- 2025年上海入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绿化工技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土地管理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爱尔眼科公司财务分析(数据图表论文)》13000字】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织服装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榆林市无人机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