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ppt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ppt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ppt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ppt_第4页
医学微生物学第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nfectionandImmunityofBacteria,第7章细菌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五节医院感染,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机会(条件)致病菌,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微生态平衡和失调,微生物微生物宿主环境,细菌的致病作用,感染(传染):细菌侵入机体并且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致病菌(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非病原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致病性:细菌的致病能力。,细菌的致病能力(性),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部位,细菌侵入数量,侵袭力,毒素,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量)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侵袭力,毒素,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酶,外毒素,内毒素,细菌的毒力物质,协助细菌黏附定植侵入繁殖扩散,黏附素:是细菌表面一类与黏附相关的蛋白,有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膜的黏附素受体结合,然后定植在细胞上。,侵袭力,荚膜:抗吞噬和抗杀菌物质的作用。侵袭性物质:侵袭素:能使细菌侵入邻近上皮细胞、由侵袭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侵袭性酶:利于细菌扩散、抗吞噬的胞外酶生物被膜: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组成的膜状的细菌群体,更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外毒素:内毒素:,毒素,外毒素,产生细菌: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主要G菌产生,少数G菌产生.分子结构:A-B模式A亚单位毒性部分B亚单位结合部分(受体),ETEC不耐热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A:活性亚单位B:结合亚单位,分子结构:A-B模式,可提纯那个亚单位制备疫苗?,外毒素特性:,产生细菌:主要由G菌产生,少数G菌化学成分:蛋白质毒性强不耐热免疫原性强,可制备类毒素(除去A亚单位)组织器官选择性,特殊的临床症状,外毒素分类:,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组织,毒性强,致死率高。细胞毒素:抑制细胞蛋白合成,损伤细胞膜。肠毒素: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功能紊乱。,内毒素,特点:产生细菌:是G性菌的细胞壁成分,当细菌裂解或菌体破坏后释放的毒性物质。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产生LPS类似物化学成分:脂多糖对理化因素稳定,耐热毒性作用相对较弱免疫原性弱,不能形成类毒素,内毒素,所有内毒素都有相似作用:发热反应外源性致热源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DIC内毒素休克,TNF-,IL-1,IL-6起重要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细菌入侵的数量,细菌侵入部位,各种细菌侵入机体,须有合适的途径。破伤风杆菌:伤口深而窄、污染严重感染痢疾杆菌:消化道感染肠道粘液脓血便结核杆菌: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肺结核、肠结核、皮肤结核,胞内细菌感染,胞外细菌感染,局部感染,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物理屏障作用完整性,肠蠕动,纤毛摆动化学屏障作用分泌液的杀菌物质生物屏障作用正常菌群,血脑屏障由软脑膜、毛细血管壁、壁外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5Y发育不完善。胎盘屏障由基蜕膜和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组成。妊娠3月发育不完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MO/M(大吞噬细胞),ThetwoPhagocytesNeutrophils,特点:小吞噬细胞;血循环中存在68h;每天产生11011个;未被招募,23天凋亡。作用:吞噬,杀伤和消化细菌。,ThetwoPhagocytesMacrophages,MPS:柯否氏细胞肺泡细胞MOM破骨细胞腹腔巨噬细胞等等,吞噬和杀菌过程:,趋化接触吞入杀伤消化诱导IRa.趋化:吞噬细胞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游走迁移到炎症部位。,b.接触:甘露糖R甘露糖or岩澡塘残基IgGFcRIgGFcCR+C3bToll样R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c.吞入:吞饮、吞噬吞噬体吞噬溶酶体d.杀菌与消化:,氧依赖系统:氧化酶系统respiratoryburstROI,RNI氧非依赖系统:产生溶菌酶,蛋白水解酶、CK等,杀伤机制:,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组织损伤,吞噬结果:,体液因素,防御素(defensin):是一组耐蛋白酶的多肽,具有广谱的非Ag特异性的杀伤作用。种类:人体内有-防御素,-防御素,分别由Neu,上皮细胞产生。作用:杀伤某些细菌、真菌和有包膜V。机制:与病原体带负电的成分结合,致膜通透性改变;刺激细菌产生自溶酶;诱导CK产生,致炎和趋化作用;阻止包膜V复制。,补体:旁路途径,MBL途径早期抗感染作用:趋化作用C3a,C5a,C567调理作用-C3b粘附作用-C3b,C4b炎症作用-C2a,C3a,C4a,C5a溶菌、溶细胞、抗V作用-C56789,CK:引起炎症反应,趋化作用,激活免疫细胞,抑制V复制,细胞毒等作用。溶菌酶存在于体液及吞噬细胞溶酶体中,抗G+菌其他如PG,NO,乙型溶素等。,特异性抗菌免疫,体液免疫:ADCC作用;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调理吞噬作用;中和作用,细胞免疫:CTL;Th1细胞,黏膜免疫:SIgA抑制病原体黏附,一、抗胞外细菌感染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调理作用3.激活补体溶菌作用4.中和细菌外毒素5.阻止细菌黏附(SIgA)6.细胞免疫:Th2分泌CK,抗菌感染特点:,抗原,ADCC,中和作用,调理作用(补体参与),调理作用,抗体的功能,二、抗胞内细菌感染的免疫1.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2.特异性细胞免疫3.局部黏附免疫,细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类型,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带菌状态,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临床症状不出现或不明显宿主免疫力较高细菌毒力较弱、数量较少机体可获特异性免疫力是传染源,显性感染临床症状明显宿主免疫力较弱细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类型: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数周)愈后病原菌彻底消失慢性感染:病程长(数月数年)局部感染:致病菌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全身感染:致病菌或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症状,显性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外毒素进入血流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进入血流菌血症:细菌进入血流未繁殖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流并繁殖脓毒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并在其它组织产生病灶,病原菌,血流,毒素,毒血症,不繁殖,菌血症,繁殖,败血症,化脓菌,多发性脓肿,脓毒血症,带菌状态: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细菌仍然存在在体内。,A1型题61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B.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D.短期使用抗生素抗感染E.免疫功能亢进62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致病因素是A.外毒素B.荚膜C.磷壁酸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63对于细菌内毒素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引起发热B.白细胞升高C.微循环障碍D.DICE.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64在下列各种外毒素中,属于神经毒素的是A.产气荚膜梭菌毒素B.红疹毒素C.肉毒毒素D.白喉毒素E.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65关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构成因素,叙述最全面的是A.毒力+侵入途径+细菌数量B.毒素+侵袭力+侵入途径C.侵袭力+侵入途径+细菌数量D.侵袭酶类+毒素+细菌数量E.侵入途径+毒素+细菌表面结构66抗毒素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由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E.B十C,67关于外毒素,不对的是A.大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B.蛋白质,毒性强C.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D.对组织器官有高度的选择性E.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能将其破坏68医院内感染的控制,不对的是A.隔离预防老年人、婴幼儿B.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C.切断感染的传播途径D.合理使用抗生素E.对急诊室、供应室等部门进行密切检测和预报69正常菌群A.免疫功能正常时,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D.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可产生碱性物质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