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接枝改性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ppt课件_第1页
苯乙烯接枝改性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ppt课件_第2页
苯乙烯接枝改性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ppt课件_第3页
苯乙烯接枝改性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ppt课件_第4页
苯乙烯接枝改性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州理工大学,苯乙烯接枝改性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汇报人:张皓钧,导师:杨保平(教授)龚光碧(教授级高工),.,2,目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致谢,结论,主要研究内容,绪论,.,3,1.1研究背景,丁腈橡胶,.,4,1.1研究背景,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NBR装置产量情况(万吨/年),.,5,1.1研究背景,NBR消费现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NBR的消费结构,.,6,1.1研究背景,制备强胶黏剂利用丁腈橡胶优良的粘结性能,接枝高极性的单体,增强丁腈橡胶的极性,从而加强其粘结性能。,NBR接枝改性现状,作为增溶剂丁腈橡胶接枝共聚物在物理共混时可用作增溶剂,起降低界面能、促进相分散、强化相间粘结的作用。,.,7,1.1研究背景,胡春圃、洪良构,以AIBN或BPO为引发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脂与丁腈橡胶的自由基溶液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高强度结构胶粘剂。谢静思等以两亲性接枝聚合物丙烯酰胺接枝丁腈橡胶为增溶剂,将丁腈橡胶与自制的吸水树脂共混制备出了吸水膨胀丁腈橡胶。Raiisi-Nia等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对丁腈橡胶进行接枝。用接枝后的丁腈橡胶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共混,通过电镜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接枝GMA的丁腈橡胶大大改善了和PET的相容性。,.,8,1.1研究背景,高性能产品,4,新型乳化剂(环境友好、可降解),单体及助剂分段或连续加入,DCS控制、PTC配方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与各种聚合物共混拓宽产品应用领域,NBR主要技术进展,.,9,1.2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10,1.3课题的创新点,苯乙烯接枝改性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主要创新点,直接采用丁腈胶乳接枝苯乙烯制备NBR-g-St接枝共聚物来改性SAN树脂,以往的研究多以聚丁二烯橡胶为基础胶乳,接枝苯乙烯、丙烯腈等刚性单体,改性SAN树脂。,利用接枝技术改善了丁腈橡胶的力学性能,.,11,2研究内容,苯乙烯接枝丁腈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乳液法丁腈橡胶接枝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SAN树脂的制备,NBR-g-St改性SAN树脂的性能研究,.,12,2.1乳液法丁腈橡胶接枝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实验方案,丁腈橡胶胶乳,乳液聚合,接枝St,NBR-g-St,纯化,测其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因素,混炼硫化,测其力学性能,纯化方法:将接枝产物用丙酮浸泡24h加热至60,回流4小时后,倒出混合物用离心机分离,在10000转速下离心分离20分钟,用于测接枝率、接枝效率。,.,13,2.1乳液法丁腈橡胶接枝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引发体系对接枝反应的影响,St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四个影响因素对接枝产物凝胶率的影响,接枝聚合物的结构表征,乳液法丁腈橡胶接枝苯乙烯的合成与表征,不同单体量对接枝共聚物硫化胶的影响,.,14,接枝聚合物的结构表征,红外色谱表征,2235cm为丙烯腈的吸收峰是丁腈橡胶的主要特征峰。b为NBR-g-St的红外谱图,与a相比,出了上述丁腈橡胶的特征吸收峰外,还在1640cm处和700cm处分别出现苯环骨架的特征吸收峰和苯环的一元弯曲振动峰。,.,15,接枝聚合物的结构表征,a,b,c,NBR和NBR-g-St表面形貌的扫描电镜照片,注:a-NBR(GD=0);b-NBR-g-St(GD=7.5%);c-NBR-g-St(GD=14.7%),.,16,引发体系对接枝反应的影响,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测算采用重量法测定丁腈橡胶接枝反应的、接枝率(GD)以及接枝效率(GE),以质量百分数表示,计算式为:,M2经离心分离后接枝聚合物的干重M1称取接枝聚合物物的质量A接枝后的丁腈橡胶胶含量X投料的橡胶质量分数Y投料的单体质量分数,.,17,引发体系对接枝反应的影响,KPS和KPS/SHS引发体系对接枝反应影响,KPS/SHS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KPS与SHS的摩尔比对接枝反应的影响,.,18,St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St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19,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20,接枝率、接枝效率研究小结,对接枝率、接枝效率的研究表明:丁腈橡胶乳液接枝苯乙烯时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接枝率、接枝效率均高于由过硫酸钾组成的单一引发体系。引发剂KPS/SHS最佳用量为2.5%,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最佳为45、反应时间为4小时。随着单体量的增加接枝率呈上升趋势接枝效率变化不大,从接枝率、接枝效率角度考虑单体最佳用量为30%。,.,21,四个影响因素对接枝产物凝胶含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单体苯乙烯投料量、引发剂KPS/SHS投料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四因素对接枝共聚物中凝胶率变化的影响。,单体投料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引发剂用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22,四个影响因素对接枝产物凝胶率的影响,产物中凝胶率随单体投料量St、引发剂KPS/SHS投料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中的凝胶率也会增多;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中凝胶率先增后下降。,反应温度对凝胶含量的影响,反应时间量对凝胶含量的影响,.,23,不同单体量对接枝共聚物硫化胶的影响,不同单体量对NBR-g-St硫化特性的影响,单体苯乙烯投料量的增加使橡胶的硬度升高,丁腈橡胶接枝苯乙烯共聚物的流动性变差,接枝共聚物的焦烧时间、正硫化时间明显降低,加工工艺的安全性降低。综合考虑,当单体St含量为10%-30%时,胶料耐焦烧性好,加工安全性较高。,.,24,不同单体量对接枝共聚物硫化胶的影响,不同单体量对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单体量对橡胶硬度的影响,单体量对橡胶拉伸强度的影响,.,25,不同单体量对接枝共聚物硫化胶的影响,不同单体量对聚合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单体量对橡胶伸长率的影响,单体量对橡胶300%定伸应力的影响,.,26,2.2SAN树脂的制备,苯乙烯-丙烯腈(简称SAN)共聚物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树脂,以丙烯腈和苯乙烯为原料制得。其具有良好的硬度、刚性、耐高温型、耐化学性。由于SAN树脂的这些特性和其固有的透明性其主要用途为制作透明结构材料或用于高分子材料的共混。其在医用制品、汽车部件、机械附件、电器、建筑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采用悬浮聚合工艺制备SAN树脂。通过改变单体丙烯腈的量合成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SAN树脂以备和NBR-g-St接枝共聚物共混。,.,27,2.2SAN树脂的制备,TDM对SAN树脂分子量和流动性能的影响,丙烯腈单体配比对SAN树脂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28,丙烯腈单体配比对SAN树脂性能的影响,单体量对SAN树脂结合丙烯晴量的影响,结合丙烯腈量对SAN树脂流动性能的影响,.,29,结合丙烯腈量对SAN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丙烯晴量对SAN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丙烯晴量对SAN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30,TDM对SAN树脂分子量和流动性的影响,TDM对SAN树脂分子量和流动性的影响,.,31,TDM对SAN树脂分子量和流动性的影响,TDM用量对SAN树脂流动性的影响,.,32,NBR-g-St改性SAN树脂的性能研究,改性SAN树脂制备工艺,自制SAN树脂的性能,.,33,NBR-g-St改性SAN树脂的性能研究,NBR-g-St接枝单体用量对改性树脂性能的影响,橡胶含量对NBR-g-St/SAN树脂性能的影响,SAN熔体流动速率对NBR-g-St/SAN树脂性能的影响,NBR-g-St改性SAN树脂的性能研究,混炼助剂对NBR-g-St/SAN性能的影响,.,34,NBR-g-St接枝率对改性树脂性能的影响,.,35,橡胶含量对NBR-g-St/SAN树脂性能的影响,.,36,SAN熔体流动速率对NBR-g-St/SAN树脂的性能影响,SAN熔体流动速率对NBR-g-St/SAN树脂的性能影响,.,37,混炼助剂二甲基聚硅氧烷(S-50)对NBR-g-St/SAN性能的影响,混炼助剂对NBR-g-St/SAN性能的影响,.,38,3结论,丁腈橡胶乳液接枝苯乙烯时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接枝率、接枝效率高于热引发体系;引发剂KPS/SHS最佳用量为2.5%,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最佳为50、反应时间为3小时;产物中凝胶率随单体投料量St、引发剂KPS/SHS投料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物中的凝胶率也会增多;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产物中凝胶率先增后降。通过对硫化胶的分析得出:随着单体量的增加其力学性能显著提高,胶料的硬度、定伸应力有了明显的增强,实际上是由于单体苯乙烯的补强作用;但随着单体量的增多其硫化特性有所降低,即才叫的加工工艺的安全性降低。采用悬浮聚合工艺制备了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SAN树脂,实验发现:随着单体配比丙烯腈含量的增加,SAN树脂结合丙烯腈量加大,但由于竞聚速率较苯乙烯低导致结合丙烯腈含量低于投料量;SAN树脂的力学性能随之增强;熔体流动速率随之下降。,.,39,通过NBR-g-St接枝聚合物与自制SAN树脂及助剂进行掺混造粒,发现NBR-g-St的加入提高了SAN树脂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及拉伸强度。NBR-g-St/SAN中橡胶最佳用量为16%;混炼助剂最佳用量为0.01%。将NBR-g-St与SAN树脂共混,得到力学性能优异的SAN树脂,可以加强SAN树脂在日常模型产品(如:喷雾器、笔杆、打火机外壳)、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补齿材料、培养皿)等方面的应用。接枝技术与现有工业装置流程结合度好,更易工业化。,.,40,4致谢,时光荏苒,匆匆而过!三年的硕士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在此期间正是很多人给我的关心帮助才使我的试验开展和论文的撰写得以顺利完成。本论文是在杨保平和龚光碧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杨老师给我校外实习的机会,使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工作经验,同时,感谢橡胶所的龚光碧老师,在试验的开展过程中提供了诸多帮助,并及时对试验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此外,还要感谢中国化工研究院兰州研究中心橡胶研究所的李叔义所长和燕鹏华博士,赵志超组长、翟云芳、胡玉林、蒋文俊等老师,他们为实验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在实际工作中给我许多帮助。同时,在论文的数据实验阶段以及撰写阶段,常洲、赵琦、常婕、李淑惠、王心远、吴见洋、赵更锐等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和热心的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切的祝福,同时也感谢研究所为我提良好的环境和实验设施,以及在论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