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答案:C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期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解析: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故A、B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D3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答案:C4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解析:由材料“无论华夏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华夏族,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答案:B5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分封的卿大夫,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得出桓叔实行德治,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排除D项。答案:B6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官。”这表明战国时期()A官僚政治已出现 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C社会流动性加快 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才能和军功,故选A项;材料主要考查选官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实用人才得到重用,也没有涉及社会流动,排除B、C两项;材料涉及了兼并战争但没有涉及兼并战争作用,排除D项。答案:A7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烈山”“柱”等可知,烈山氏时期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这是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铁器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烈山氏是神农氏而非轩辕氏的别称,故C项错误;“其子曰柱”并不能直接佐证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只能说在这之前耒耜已然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A8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不可能诱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D项正确。答案:D9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10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平价抛出。这一做法()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答案:C1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造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已被放弃,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政治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D项正确。答案:D12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由此说明()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解析:“传说时代”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考古发现得到验证,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是六千多年前出现的“图画文字”,故B项错误;考古发现验证“传说时代”的历史,可以填补史书的空缺,故C项正确;历史研究除了依据原始史料还可以根据考古发现,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变化: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层。原因:分封制走向崩溃,等级观念逐渐淡化;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2)贡献: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评价:士人阶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担当社会道义责任;学术研究兴趣广泛并积极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近代化进程;总之,社会剧变孕育士人阶层的责任意识,士人阶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周围成熟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唯愿天下无拐的陈士渠演讲稿
- 2026届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财务分析师高级认证考试模拟题集及解析
- (2025年标准)购房预留协议书
- 神经记忆关联-洞察及研究
- 艺术旅游与社区发展-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标准)快递柜安装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取消大专就业协议书
- 碳足迹与库存管理-洞察及研究
- 火星土壤粘土矿物识别-洞察及研究
- 2025年财政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满意度调查测评方案
-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试题
- 当归种植培训课件
- 三年(2023-2025)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22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
- 学习2025年初中初三开学第一课专题
- 2025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学类案例教学法
- 2025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社会人员29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GA/T 2158-2024法庭科学资金数据获取规程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