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1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2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3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4页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任新亮2015.12.02,1,一、项目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第2位,死残率却居第1位,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恰当的治疗可以减轻或避免某些继发性损伤的病理变化,提高患者的疗效,改善预后。,2,损伤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DCS)DCS是近年创伤外科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救治原则,即在救治危重创伤患者的过程中,早期不进行复杂、完整的手术,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或稳定后,择期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3,DCS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等急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DCS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尚在起始阶段。,4,近年来,DCS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可明显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水平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5,本项目通过DCS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与传统的救治过程进行对照,重点讨论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颅内静脉窦损伤、纵裂血肿的DCS手术处理。,6,第一部分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二、详细科学技术内容,7,本组200例,男110例,女90例;年龄22-56岁,平均33.6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计分:8分90例;6-8分70例;3-5分80例。头颅CT表现:所有患者均显示双侧额叶呈高低密度混杂影,周围有广泛的脑水肿,并有占位效应(图1)。,2.1.1临床资料,8,9,10,术前,11,术后,12,伤后当日,13,伤后3天,14,术后,15,术后2周,16,术前,17,术后,18,19,20,出院前,21,2.1.2手术方法,采取单额皮瓣切开头皮,从病变重的一侧开瓣入颅,两侧病变无明显差异时从右侧入颅,铣下游离骨瓣,骨瓣尽量靠近大脑镰,显微镜下先清除开骨瓣侧破碎脑组织和脑内血肿后,经大脑镰下孔或在大脑镰取纵行切口1-2cm,即见破碎脑组织及凝血块涌出,清除后,仔细止血。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手术。,22,23,2.1.3结果单侧开颅组恢复良好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死亡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表1)。,24,伤后3个月,在恢复良好的患者中,单侧开颅组精神障碍及语言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2)。,25,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表3)。,26,2.1.4结论,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创伤小,用时短,减压快,利于保护正常脑组织。,27,第二部分损伤控制外科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损中的应用,28,2.2.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255岁,平均3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2例,912分3例,12分2例。损伤部位和大小:前13上矢状窦损伤1例,中13上矢状窦损伤2例,后13上矢状窦损伤1例,横窦损伤3例(右侧1例,左侧2例)。2例破裂长1.5cm,3例长0.51.0cm,2例0.5cm。,29,2.2.2手术方法,7例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损患者行常规开颅,均可见静脉窦大量血液涌出,探查出血处可见静脉窦壁破裂、裂口较大,静脉窦裂口处破碎无法缝合,一例见到回流静脉汇入静脉窦入口处,形成“三岔口”样损伤。为迅速止血用棉条、纱布条立即堵塞裂口压迫止血,止血后将骨窗附近硬脑膜悬吊,预留一骨窗,手术结束。35d后再进行二次手术,沿原切口预留小骨窗处进入手术创腔,轻轻将棉条及纱布条缓缓取出。,30,31,外伤性静脉窦破裂:7例患者无一例死亡及术后感染。术后24h均复查头颅CT手术局部无血肿发生,无局限性及弥漫性脑水肿、脑缺血等静脉窦回流障碍的表现。手术时间75136min,平均102min,术中出血200ml。二次手术间隔时间35d,。随访14年,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4例,轻残1例,中残2例。,32,典型病例,患者,男性,12岁,头外伤后意识丧失4小时入院。院前就诊于外院,意识丧失,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微弱,给予气管插管,呼吸器辅助呼吸,转到我院。全麻后,取右颞顶枕切口,右侧乙状窦-横窦交界处破裂,明胶海绵棉片压迫失败后,用小块无菌纱布止血成功,悬吊硬膜,清除硬膜下血肿手术结束。8天后再次打开原预留切口,原有静脉窦破口已经愈合,将纱布小心去除,无出血,手术结束。术后6月患者随访,GOS恢复轻残。,33,2.2.3结果,应用DCS理念救治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损,手术时间原来开颅手术的5-6小时缩短为75136min,平均102min,出血量小于200ml,大出血、静脉窦回流障碍、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病死率大幅下降。,34,对于严重的外伤性静脉窦破裂患者,早期简单化处理及延期处理不失为比较安全、稳妥的救治方法,可有效地降低严重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2.2.4结论,35,第三部分损伤控制外科在外伤性纵裂血肿的应用,36,2.3.1临床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582岁,平均60.2岁。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发病至就诊时间3h4d。按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38分l例,912分4例,1315分5例。头颅CT典型表现为中线部位血肿影像(图2)。,37,图2外伤性纵裂血肿CT片,伤后4d(2a),伤后11d(2b),伤后18d(2c),伤后20d(2d),钻孔引流术后复查,38,2.3.2手术方法,1.钻孔引流术2.开颅手术3.保守治疗,39,10例纵裂血肿患者,4例经严密观察,动态复查头颅CT,观察到大脑纵裂血肿逐渐液化并流入凸面硬膜下腔,转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后行钻孔引流术。4例血肿位于纵裂前三分之一,意识进行性加重,24h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行单额开颅,骨窗跨上矢状窦1cm,经额前入路或胼胝体前入路,利用额中与额后静脉,额后与中央沟前静脉间隙清除血肿,注意保护大脑前动脉远端及分支,上矢状窦桥静脉和纵裂大脑内侧面静脉。2例一般状况良好,入院观察无明显意识及肢体肌力进行性下降等变化,行改善微循环、防止血管痉挛、腰大池引流术置换血性脑脊液、高压氧等保守治疗。,40,2.3.3结果,外伤性纵裂血肿:本组10例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计分法(GOS),9例良好,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3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钻孔引流术,肢体瘫痪和排尿困难均明显恢复;l例轻度残疾,3月后复查右下肢肌力级。,41,2.3.4结论,对纵裂血肿,根据病情发展,采取多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减轻了患者的二次损伤,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42,三、主要解决的关键性或共性技术和创新点,1.DCS是近年创伤外科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救治原则,充分体现了微创理念。本项目将DCS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双额脑挫裂伤、外伤性静脉窦破损及纵裂血肿)的救治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43,2.应用DCS理念,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创伤小,用时短,减压快,利于保护正常脑组织。3.DCS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中的应用,充分相信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避免了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而引起的全身机能衰竭,可有效地降低严重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4.DCS在外伤性纵裂血肿治疗中,根据病情发展,采取多种简单的治疗方法,避免了二次损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44,三、项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本课题组由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牵头,45,46,47,48,49,50,四、取得的主要成果,发表论文5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3篇):1、“单侧开颅清除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已发表于2003年第19期中华创伤杂志。2、“外伤性大脑纵裂血肿1例”已发表于2012年第21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破裂治疗中的应用”已发表于2013年第11期中华创伤杂志。4、“损伤控制理念在外伤性纵裂血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