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足迹学1ppt课件_第1页
第四章足迹学1ppt课件_第2页
第四章足迹学1ppt课件_第3页
第四章足迹学1ppt课件_第4页
第四章足迹学1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足迹,第一节足迹的概念、形成与分类一、足迹的概念足迹是人站立、行走时自身重量(人体质量与地球引力构成的重力)和人体肌力通过足作用于地面等固体客体上形成的痕迹。,足迹研究的特殊含义,首先,足迹混杂;其次,要全面掌握足迹的信息,必须研究它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再次,足迹检验要研究足迹的综合利用;最后,作案人足迹是犯罪活动过程的反映。,.,二、足迹的形成,(一)足迹的造痕体(二)形成足迹的力(三)足迹的承痕体,1泥土地面,.,.,2、硬地面和物面,3鞋内底和鞋垫,.,三、足迹的分类,(一)按造痕体进行分类1赤足足迹(简称赤足迹)2穿鞋、袜足迹(亦称为鞋印、袜印)(二)按承痕体表面变化形态分类1立体足迹2平面足迹有色平面足迹无色平面足迹,四、足迹检验的作用,足迹分析是指依据足与人身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相关性,通过足迹反映出的特征分析人身特征以及根据鞋印的花纹分析鞋的种类的检验过程;足迹鉴定是依据同一认定理论,用比对检验的方法,比对现场足迹与样本足迹的特征的异同,认定留下足迹的鞋、袜和留下足迹的人的检验过程。,.,(一)足迹检验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1、案件定性,2分析犯罪活动过程,只要确定了所留足迹是犯罪人的足迹,就可以根据现场足迹分析犯罪人的活动过程,就可以确定犯罪人进出现场的人口和出口,确定犯罪嫌疑人进入现场和离开现场的路线。,3分析作案人数,现场足迹可以反映出到过现场的人数,所以现场足迹是分析作案人数的依据之一。,4分析犯罪人人身特点(嫌疑人范围),(1)分析留下足迹人的性别。(2)分析人的身高。(3)分析人的年龄。(4)分析人的体态。(5)分析人的行走姿势。,5根据现场鞋印确定鞋的种类、产地和销售地,为侦查提供方向,6通过现场遗留鞋印中反映出的特殊磨损形态,来确定嫌疑人从事某些特定的行业,7在具备条件的犯罪现场和途经路线上,根据犯罪人足迹的连续性,沿来或去的路线进行追踪,8根据几起案件遗留的足迹的比对是串并案件重要的依据之一。,(二)足迹检验在提起公诉和审判工作中的作用,通过鞋印鉴定认定留痕的鞋根据赤足印鉴定认定人身一定条件下的鞋印鉴定认定人身,五、足迹检验的科学依据,(一)足迹的形象检验依据1赤足结构形态的特定性和稳定性2鞋底外表形态的特定性和稳定性(1)生产加工(2)鞋的穿着3承痕体的反映性,(二)足迹的动力形态检验依据,1行走动力形态的特定性(1)行走运动的肢体、器官的总体结构是相同的,是人的共性。不同人的人身的整体结构的差异性又制约了人行走运动中的用力方式和特点,因而决定厂每个人行走时运动形态的一定差异。(2)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使每个人具有各自的行走动作习惯。2行走动力形态的稳定性,六、我国足迹检验技术的新发展,从1964年步法追踪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足迹技术在下述三个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1在足迹检验理论上的突破2.鞋底磨损特征检验的突破3开展了足迹定量检验工作1985年公安部二所、河南省公安厅以及周口地区公安处联合组成“足迹步法定量化检验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工作。在成趟足迹分析检验中总结出一套定量检验方法,应用于办案实践,突破了在成趟足迹步法分析检验上长期以来依赖经验为主的定性检验方法。,第二节赤足结构特征,赤足结构特征是主要的赤足形态特征。一足的解剖结构(一)足的骨骼正常人的单足足骨共有26块,其中包括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足骨的具体结构形态见图。,一、骨与关节足骨,.,(二)足关节,1踝关节2距下关节由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组成,能围绕一个倾斜的矢状轴进行一定的旋转运动,而且距上关节和距下关节通常协同运动。3跖趾关节和趾关节跖骨和趾骨之间的连结为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的连结为趾关节,它们均为单轴滑车关节。,.,(三)足弓,沿纵向的弓状结构称为纵弓,沿横向的弓状结构称为横弓。,足弓形似拱形结构,具有坚固、轻便的特点;足弓内部的许多骨连结具有轻微活动性。人在站立或行走时,内外纵弓和后横弓始终保持弓状结构。前横弓强度较小,在非支撑状态或某些静止站立状态保持弓状;在行走蹬地起足时,前横弓会瞬时消失,不受力时又恢复弓状。如果维持足弓的软组织过度劳损,或者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或者骨折、损伤,或者因年龄增长软组织强度下降,可使足弓下塌,造成足弓的高度越来越低。,足弓的作用:首先,力的分解作用,分散受力;其次,在人体行走运动过程中,足弓还可以构成骨杠杆,协助完成力的传导;另外,起到保护作用。,二、足的组织,(一)肌肉(二)足皮肤及机能1表皮:表皮在皮肤浅部,约0814mm厚,由深到浅可细分为四层:生发层、颗粒层、透明层、角化层。2真皮:真皮位于表皮层深处,上与生发层镶嵌,下与皮下组织相连,厚度可达3mm以上。,3皮下组织,皮下组织在最下层,内有脂肪、血管、神经末梢等。皮下组织和真皮上分布着汗腺,汗腺分泌的汗液经由导管至汁孔排出,并附着在皮肤表面的乳突纹线上。4足皮肤的生理机能,三、赤足足迹各部位称谓,为了便于叙述赤足痕迹特征,按照足骨结构并结合解剖学名称,将赤足足迹划分为足趾、足跖、足弓和足跟四个区,统一编号、命名。,四足型特征及其痕迹,足型特征是指赤足结构特征中能够反映足解剖结构特点的特征,包括足型整体特征和足型局部特征,足型特征在赤足迹检验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足型整体特征,足型整体特征是指能够反映足整体解剖结构特点的特征,主要有足长、各区域长宽以及各特征点之间的距离等。这些特征的测量值及其比例关系反映厂足底面的整体结构形态,是进行分析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足迹测量基线(或称足迹中心线),.,1、长度特征,长度特征是指足型整体结构的纵向特征。(1)赤足足迹全长的测量所谓赤足迹全长是指沿足迹中心线方向赤足足迹的最大长度,是足长在赤足迹中的客观反映。确定足长特征就必须测量赤足迹的全长。测量方法。赤足迹全长的具体测量方法是:赤足迹的长度值,受测量基线位置的影响。,1、长度特征,赤足迹长的变化规律。A、平面足迹和立体足迹的差异。足长比赤足平面足迹长5-l0mm,比赤足立体足迹短5l0mm;静态足迹比行走足迹短5-15mm。B、赤足迹长的性别差异。男性的足长为225290mm,女性的足长为210265mm。C、赤足迹长度的地区差异。D、赤足迹长的职业差异。这种差异不大。,赤足迹长的变化规律,E、赤足迹长的季节差异。F、赤足迹长的早晚差异。115mmG、赤足迹长的负重差异。13mm。H、长途行走引起的赤足长的差异。5mm。I、赤足迹长的左右差异。人们大多习惯右手持物、右肩挑或扛重物,使得左右足的运动功能不同,因此左右足的负荷不同,导致左右足的长度同,多数人是右足长于左足,但“左撇子”人则相反。,赤足长的分布规律,经调查统计全国成年男女足长,发现其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图中第条曲线为女性足长的分布曲线,第二条曲线为男女平均足长的分布曲线,第三条曲线为男性足长的分布曲线。可见男性足长主要分布在230270mm这一区间内,女性足长主要分布在210250mm区间内,男女足长主要分布重合区为235245mm。赤足足迹长的分布同足长一样为正态分布。,(2)足的各部位长度特征,长度特征,除上述测量值外,还可以测量各部位长度,对于残缺足迹的检验特别重要。常用的主要包括:各趾前沿最突点到跟后缘最突点的距离。跖内缘最突点到跟后缘最突点的距离,跖外缘最突点到跟后缘最突点的距离。第五跖骨粗隆突点到跖内缘最突点的距离,第五跖骨粗隆突点到跟后缘最突点的距离。跟内、外缘最突点到跟后缘最突点的距离。跟后缘最突点到足迹中心线与跖前缘交点、跖后缘交点、跟前缘交点的距离,.,2、宽度特征,宽度特征是指足型整体结构的横向分布特征。它在赤足足迹主要是以跖宽、弓宽、跟宽等反映出来并加以测量确定的。(1)足迹宽度的测量足宽是沿足迹中心线垂直方向赤足迹的最大宽度。、测量方法。切线另外:一是将跖内外缘突点的连线长度作为足跖斜宽;第二,以跖内缘突点为出发点,作足迹中心线的垂线交跖外缘于一点,二点间的距离作为足跖趾宽。,.,足迹宽度的变化规律:,A、赤足迹足宽的分布规律。城市男子80140mm,平均值为9739mm;城市女子74112mm,平均值为89.28mm。足宽和赤足迹足宽有所差异。B、承痕体表面变化方式、程度所引起的赤足迹足宽的变化。平面足迹足宽一般小于足宽,立体足迹足宽则略小于或等于足宽。但如果留痕人行走时左右晃动较大,则平面足迹足宽接近足宽,立体足迹足宽相对足宽略大。对于赤足迹跖区的其他宽度与足的相应部位宽度,也存在上述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差异。C、赤足迹足宽的性别差异。男性足宽平均为9739mm,女性足宽平均为89,28mm,男女相差达81lmm。这一差异可为利用足迹分析性别提供理论依据。,足迹宽度的变化规律,D、赤足迹足宽的地区差异。男子福建人最宽(9948mm),上海人最窄(9607mm);女子以福建人最宽(9194mm),以四川人最窄(8747mm)。男子地区最大差为341mm,女子地区最大差为447mm,差异较明显。对于大多数地区,很难从赤足足迹足宽区分不同地区的人。E、赤足迹足宽的职业差异。职业差异较小。F、长途行走和负重所引起的赤足迹足宽变化。34mm。G、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赤足迹足宽的变化。季节、早晚、左右足的差异,穿高跟鞋的影响,即穿高跟鞋时,压力前移,导致前横弓降低,赤足迹足宽增大。,(2)赤足迹弓宽的测量,弓宽是指沿足迹中心线垂直方向,赤足迹弓区的最小宽度。,.,足弓的类型,A、高弓型,又称中断弓型。高弓型的出现率较低:左足为57,右足为51。B、窄弓型或称较高弓型。左足275,右足156。C、中等弓型。左足632,右足648。D、扁平弓型。左足35,右足45。E、膨胀弓型。左足0.l,右足0(统计样本1000份)。,.,赤足迹弓宽的变化因素,立体足迹和平面足迹的差异、有负重及长途行走的差异。(3)赤足迹跟宽的测量变化值一般较大,稳定性较差。,.,跟宽的测量,(4)其他宽度的测量,(二)足型局部特征,含趾区结构特征、跖区结构特征、弓区结构特征和跟区结构特征。1、趾区结构特征是足趾个体结构特征和足趾组合结构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趾形状、趾大小、趾排列、趾节区形状等特征。(1)趾形状特征解剖学将每一趾分成基节、中节和末节(拇趾只有第一和第二趾节),而足迹学则将基节和中节(拇趾除外)称为趾节,把末节称为趾头。,趾头形状特征,对于平面赤足迹,拇趾头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其他二至四趾头多呈圆形、椭圆形、角形,而小趾则由于二、三趾节骨化在一起多呈不规则形状;对于立体赤足迹,拇趾头及其他各趾头的俯视形状与平面足迹相同;地面的凹陷或曲面形状是:拇趾头呈椭球面,二至四趾头呈圆锥面、球面或椭球面,小趾头印多呈不规则曲面状。青年人肌肉丰满、弹性好,趾头多为圆形、椭圆形或圆球面、椭球面。随着年龄的变化,肌肉逐渐由丰满变为松弛,趾肚隆突逐渐低平,趾头由球形变成椭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拇趾因经常参加支撑和蹬地动作,肌肉疲劳萎缩更明显,趾头印的形状随年龄的变化也就更明显。,趾节形状特征,趾节的解剖形状多呈扁圆柱体。(结构)。对于平面足迹,趾节的出现率为:左足迹611,右足迹588,一般只能反映出拇趾节,多呈条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少数情况下,能反映出小趾节,多呈不规则形;个别情况下(出现率为12),能反映出蹬地着力趾趾节,多为方形、梯形。对于立体足迹,一般能反映出拇趾、着力趾和小趾的趾节,拇趾节多呈圆柱体表面状,小趾节多呈不规则曲面状,着力趾趾节多呈弓状圆柱表面状,如果其他趾趾节出现,形状与着力趾趾节相似,只是弓度较大。趾节的形状也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少年的趾节二至四趾的趾节弓状屈曲程度大,痕迹的反映性差。,趾形状特征,趾形态的细节特征,对于平面足迹边缘方位、流向、形状尤其是曲线上明显的凸或凹的位置、大小、形状;考察每两条曲线衔接处的形状。对于立体足迹趾头边缘寻找细节特征的方法与平面足迹相同;趾头曲面寻找细节特征,要观测曲面各部位形状变化、最凸或凹点的位置、曲面的曲率大小等。立体足迹的趾节,除观测趾节边缘和内部曲面的形态外,还要观测趾节弓状曲面的形态、高低、大小等;对于趾节边缘的观测,只要在内外缘上确定两个衔接点,重点观测趾节上下方分别与趾头和跖前缘的联结方式和联结的细节。,(2)趾大小特征,趾长度特征拇趾最长,依由内向外的次序递减;二趾最长,其次是拇趾,其他趾由内向外依次递减;二趾最长,拇趾和三趾同长,由内向外四、五趾依次递减;二趾最长,三趾其次,其他趾由内向外依次递减。趾头长特征的测量方法。首先,分别对赤足足迹中每个趾头以目测的方法作纵向轴线,轴线交趾头前后边缘于两点,测量两点间的距离作为趾头长。然后,记录每条纵轴线与足迹中心线的相对方位,作为确定测量样本足迹趾头纵向轴线的根据。趾节长度特征的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有二。,趾长度特征的测量,(2)趾大小特征,趾宽度特征。足趾的宽度为拇趾最宽,由内向外依次递减,极少数也有拇趾最宽、小趾其次、其他趾依次递减的情况。测量方法:趾节宽度特征只有在足迹能够反映出趾节时才能加以测量。测量时只要测出趾节横向最宽处的宽度即可,不必垂直于趾的纵向轴线或趾节的纵向轴线。,(3)足趾间的相互关系特征,趾分布类型。A、平行型。五趾展开呈平行状,间距均匀且较小;B、并拢型。C、放射型。五趾展开,拇、二趾间距和三、四、五趾间距较大;趾间空隙呈侧三角状;要注意二者有时能够相互转化。D、重叠型。重叠趾一般来自于经常穿用小号鞋或瘦鞋,青少年很少出现重叠趾。,趾分布类型,.,趾分布类型,趾分布特征及其标画,A、标画五趾的趾头形状和趾节形状。测量趾大小。B、分别作五趾的纵轴线确定趾分布属于哪种分布类型。确定五趾的纵轴线的具体方位,即五趾纵向轴线与足迹中心线的夹角度数。C、作相邻二趾前缘的公切线,观测两切点的距离、切线与足迹中心线的夹角、切线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关系等特征。D、分别作趾前缘和趾后缘的公切线,观测两趾之间空隙的大小、形状、方位以及公切线所构成的形状类型,它们受到趾分布影响和受趾本身结构的影响和限制,能够反映趾分布特征。E、趾头后缘公切线,与跖前缘构成的趾节区的形态。空隙的形状有:三角形、弧面形、不规则形,空隙的纵向距离多以二趾节区的长度为最大。,标画,2、跖区结构特征,赤足足迹跖区结构特征有:跖内外缘、跖前后缘、跖表面等结构特征,特征稳定、特殊,是分析和鉴定的主要依据。(1)跖面特征所谓跖面就是跖趾关节及其附近骨组织通过肌肉等软组织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由于足跖区构成足的前横弓,使得跖面相对其他区表面有独特的形态。,(1)跖面特征,跖面结构特征变化较大,一般只能在立体赤足足迹中反映出来,在静态足迹中反映质量好,变化小,在动态尤其是大步行走或奔跑或跖区相对用力大的足迹中特征变化大,,(2)跖前缘结构特征,弧形弧形出现率为左足126,右足165。根据弧度大小可分为弧度大、弧度中、弧度小三种。细节特征为弧线的曲率分布、突点的方位、两边的长度等。角形两侧边呈斜坡状,中间向前突出成角状,出现率为左足53,右足10.8,角点的位置一般在第二趾对应处,也有的在第三、第四趾对应处,或者在各趾空隙对应处。细节特征为角度大小、角点的具体方位,跨度大小、两边与足迹中心线的夹角等。平直形这种前缘比较稀少,出现率为左足0.44,右足0.4。具体还可分为两种形式:水平的和斜直的(拇趾侧逐渐向外侧偏斜)。,(2)跖前缘结构特征,波浪形包括三个以下波浪形和四个以上的波浪形两种。三个以下波浪形通常足第二、第三和第四趾对应处连成大的波峰,拇趾和小趾对应处呈小波峰,波谷则居于第一与第二和第四与第五趾间相对的位置。左足817,右足723。波浪形的波峰、波谷的数目和波峰、波谷的总体形状属于种类特征。波峰、波谷的具体高低和凹凸程度或大小是细节特征;波峰、波谷的方位、跨度和分布以及波浪的流向等亦为细节特征。,.,(3)跖后缘结构特征,平直形左足267,右足316。边缘的长短与足迹中心线之夹角是细节特征。弧形从与掌内缘连接处开始向后方呈弧线形突出,其出现率为左足106,右足87。弧线的弧度、跨度,弧突的高低以及弧线的流向等为细节特征。突凹形左足564,右足539。后突的角度或弧度、大小、跨度和前凹的角度或弧度、大小、跨度以及后突和前凹的拐点处的方位、形态等为细节特征。小波浪形呈小波浪状,有小波峰和波谷,其出现率最低:左足63,右足58。波浪的波峰、波谷的大小、方位、跨度、流向、相互排列关系等为细节特征。,.,(4)跖内缘结构特征,弧形、平直形、波浪形、角形等,这些内缘中的诸如弧度或角度大小,直形边缘与足迹中心线的夹角,波峰、波谷的高低、跨度、排列形式,以及内缘的流向等为细节特征。跖内缘与拇趾的位置关系特征和跖内缘与拇趾内缘的连接方式。前者有三种类型:跖内缘突出于拇趾,即拇趾位于过跖内缘突点平行于足迹中心线的切线之内侧;跖内缘突点与拇趾内缘突点的公切线平行于中心线;跖内缘凹陷于拇趾,即拇趾内缘在切于跖内缘突点的且平行于足迹中心线的切线之外侧。对这三种类型,突出或凹陷的大小、形状、位置,跖内缘与跖前缘或拇趾内缘的连接形态、拐点方位等为细节特征。,(5)跖外缘结构特征,跖外缘自身的结构特征。跖外缘的形状一般有弧形、平直形、波浪形、角形;其细节特征是弧度或角度的大小、方位、跨度,平直形内缘的方位、长度,波浪形内缘的波峰、波谷的排列、流向、方位、高低、跨度等。跖外缘和小趾的关系特征。小趾在通过跖外缘突点的平行于足迹中心线的切线之内侧;跖外缘和小趾外缘突点的公切线平行于足迹中心线;过跖外缘突点平行于足迹中心线的切线在小趾外缘突点的内侧。小趾相对跖外缘突出和凹陷的形状、大小、位置等为细节特征。,3、弓区结构特征,(1)高弓型足弓的特征高弓型足弓痕迹呈中断状,特征表现在中断的形式、位置和断端边缘的形态、距离以及弓内外缘的流向、形态等。中断的类型:A、突然中断。弓区中间部位完整间断,两端断缘距离较大,且断缘长度较大。B、延续中断。弓区上部和下部分别向下向上延伸,并且宽度逐渐减小,至弓区某处自然中断,断缘比较窄、光滑,断缘距离亦较小。中断的细节特征。高弓型中断弓的细节特征为:A、中断的方位,包括两断缘的具体方位、相互距离,两断缘流向。B、中断缘的具体形态,是平齐的还是角形、弧形的或是锯齿、波浪形的,它们的弧度、角度、锯齿或波浪的排列、大小等。C、弓内外缘的形态。即四个边缘的流向、形状,相互关系,以及四个边缘分别与跖内外缘、跟内外缘临界点处的形态、方位特征。,中断弓形态,(2)、窄弓型和中弓型弓的特征,内外缘形状。主要有平直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