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政治,思想,经济,盐铁专卖,.,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ng,兵车)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西汉前期形势中央政府直辖地区诸王国统治地区,材料一,.,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削藩”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材料二,.,主父偃(yn),假如你是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你会劝汉武帝怎么做?,想个两全之策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推恩令: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允许诸侯王除以()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主父偃,嫡长子,其它子弟,.,合作探究1:汉武帝的“推恩令”与汉景帝的“削藩”相比,有何高明之处,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汉武帝不费财力、兵力,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汉武帝怎样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控制?,.,实施“”,诸侯王封地越来越小,建立,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小结一,刺史制度,推恩令,.,汉王朝日益强盛,同时面临诸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当时,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汉武帝心想,我用哪种思想来治理国家最好呢?,.,1、视频中的“董公”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2、视频最后汉武帝如何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涵?,崇礼、尊王、攘夷,董仲舒,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守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讲学图,设立太学,使天下文人学习儒家经典,.,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学居于主导地位,统治长达两千多年!,小结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汉大规模征讨匈奴,加上关东水旱灾害,致使百姓四处流亡,全仰仗国库供给,国家出现财政危机。,材料,富商大贾,冶铸鬻(y)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材料中的富商大贾通过什么方式积累财富?,冶铁、铸币、卖盐,富裕的商人,冶铁铸币卖盐,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财产,却不顾国家危急,加重百姓困苦。,汉书食货志,.,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从富商大贾的财富积累中获得了什么治国启示?,(“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专卖,铸,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小结三,盐铁,五铢钱,.,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地方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武帝之忧1,材料分析,中央人口封国人口,封国:西汉初期刘邦分封的诸侯国,.,材料反映出汉武帝面临什么问题?,武帝之忧2,思想不统一,不利中央集权,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材料反应汉武帝面临什么问题?,武帝之忧3,富商大贾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那时候,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的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g),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地方封国势大,威胁中央,武帝之忧,思想不统一,不利中央集权,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思想方面,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第二篇章雄才大略,巩固一统,.,地方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武帝之忧1,.,默读课本第54页的“相关史事”,回答:,1、封国问题的出现与汉初的哪位皇帝有关?,2、汉景帝是怎样处理诸侯王势力膨胀问题的?结果如何?,刘邦分封诸侯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引发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了叛乱,并借机收回了诸侯王的军政权利,使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得到加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处理封国势力强大的问题?有何高明之处?,.,实施“推恩令”,1、政治上:,主父偃,.,皇帝,诸侯王,诸侯王,诸侯王,侯,侯,侯,侯,侯,侯,侯,侯,侯,中央统辖的郡,中央统辖的郡,议一议,“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1、封国的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2、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皇帝,(中央),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全国划分为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地方,地方,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郡国官吏、豪强及其子弟。刺史权力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地主豪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1、政治上:,封国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武帝之忧2,思想不统一,不利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思想上:,董仲舒,.,汉武帝怎样推广儒家思想?,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聘请高明的教师),以养天下之士(来培养天下的士人)。汉书董仲舒传,1、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材料分析,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学所垄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怎样推广儒家思想?,1、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2、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儒士中选拔官员,.,富商大贾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表现在哪些方面?,武帝之忧3,富商大贾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盐铁论文帝时,允许人们铸钱、冶铁、煮盐。,私铸钱币,材料分析,盐铁私营,.,汉初盐铁采取放任政策,当时所谓富商大贾,很多都是靠冶铁煮盐致富的,而盐铁之利在诸侯王国,更容易引起政治上的危机。譬如吴王招徕流民,煮海为盐竟至叛乱(七国之乱),西汉初年,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造成币制紊(wn)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私铸钱币、盐铁私营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材料分析,造成币制紊乱,物价上涨,引起政治上的危机,.,针对私铸钱币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分析,“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禁止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汉代中央管理铸钱的部门)铸。”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五株钱。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汉武帝进行彻底的改革,取消郡国铸币权,由国家统一铸造五株钱。公元前118年,五铢钱开始发行。自汉武帝后,五铢钱流通了七百多年,是我国发行最成功的长寿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五铢钱,.,盐铁的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对此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汉武帝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和平抑物价。,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币,实行盐铁官营,平抑物价,.,汉武帝的这些经济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以上经济措施,西汉的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员工岗前培训
- 浩方优化方案汇报总结
- 依法治校工作总结
- 云南师范大实验中学2026届化学九上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株洲市重点中学2026届九上化学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枣庄台儿庄区四校联考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金融工程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6届云南省曲靖罗平县联考化学九上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东省北亭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铷/铯及其化合物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常务理事管理办法
- 《跨境电商多平台运营》课件敦煌网
- 惠州一中钱学森班数学试卷
- DG-TJ08-2144-2025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 燃气公司话务员业务培训
- 英文财务培训课件模板
- 凝聚法治共识说课课件
- 2025年三级筑路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CJ/T 447-2014管道燃气自闭阀
- 职业教练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