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发病中医与养生PPT课件_第1页
十二发病中医与养生PPT课件_第2页
十二发病中医与养生PPT课件_第3页
十二发病中医与养生PPT课件_第4页
十二发病中医与养生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本概念,1.疾病2.发病3.发病学说,-,2,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3,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4,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5,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疾病发生的原因,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6,中医关于发病的认识的历史沿革,发病机理发病类型,-,7,1.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感,乃客其形”。2.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的重要作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3.诸病源候论强调邪气的重要性:“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4.温疫论指出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发病机理,-,8,1.素问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2.伤寒论提出“伏气”概念。3.元王履提出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邪留的部位有关。,发病类型,-,9,第一节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0,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11,(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一身之气:又称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其在体内的运行分布,既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机能的作用,又有抗邪、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12,取决于精血津液等精华物质的充沛以及呼吸功能的完好;依赖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相互协调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有序进行。,正气的充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气体的正常交换,-,13,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抵抗阳邪的侵袭,并能抑制阳邪,阻止阳热病症的发展和祛除阳邪以使病情向愈。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功能,并能制约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传变和祛除阴邪以使之康复。,正气,-,14,2.正气的防御作用,抵御外邪入侵祛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5,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6,(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邪气的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等。造成脏腑经络的形质损害损伤皮肉筋骨脏腑,亏耗精气血津液。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个体体质特征,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邪气的侵害作用,-,17,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外感六淫发病始起多有卫表证候七情内伤多直接伤及内脏,感邪轻者病情轻,感邪重者病情重。受邪浅者成表证,受邪深者成里证,表里同受成两感。风邪轻扬多在肺,湿易阻气多伤脾,疠气发病急骤易入里。,-,18,(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邪正相搏正气与邪气的交争。,正胜邪却则不发病。决定发病与否邪胜正负则发病。决定证候类型发病后,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正盛邪实,多成实证;正虚邪衰,多成虚证;正虚邪盛,多虚实夹杂。,邪正相搏,-,19,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一)环境与发病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等。,-,20,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导致地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的不良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如职业病、矽肺、空调综合症、急、慢性中毒等。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境遇变迁、人际关系等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环境与发病,-,21,(二)体质与发病,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易感邪发病。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感热邪。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热化成湿热证,阳虚则寒化成寒湿证。,体质与发病,-,22,(三)精神状态与发病,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致疾病突发。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慢发病。,情志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此外,遗传因素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23,第二节发病类型,一、感邪即发二、徐发三、伏而后发四、继发五、合病与并病六、复发,-,24,一、感邪即发,概念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新感外邪较盛外感风寒之邪情志剧变暴怒大悲毒物中毒服毒自杀、毒蛇咬伤外伤感受疠气。,感邪即发,临床常见,均可感邪即发。,-,25,二、徐发,概念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粘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癖,日久可成虚劳,徐发,临床常见,-,26,三、伏而后发,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伏而后发,临床常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27,四、继发,概念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久疟之后继发疟母。肝阳上亢日久发为中风。肝胆疾病日久发为癥积、结石。小儿食积日久发为疳积。哮喘日久发为肺精气虚、心血瘀阻。,临床举例,继发,-,28,五、合病与并病,概念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温病卫气同病、气血两燔、气营两燔。并病的概念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二者的区别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侵害,出现多部位病证,并病是指在疾病种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合病与并病,合病,临床举例,-,29,六、复发,复发的概念: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复病:由复发引起的疾病。引起复发的机理:余邪未尽,正气未复,同时有诱因的作用。,-,30,(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