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提纲最新版本_第1页
传播学复习提纲最新版本_第2页
传播学复习提纲最新版本_第3页
传播学复习提纲最新版本_第4页
传播学复习提纲最新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概论考纲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心理学家卢因 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鼻祖:威尔伯、施拉姆第一章 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一、 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1、 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二、 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 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三、 传播的隔阂 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4、 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一、 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1、 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2、 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3、 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4、 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 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1、 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2、 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3、 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一、 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1、 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2)索绪尔:能指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 3)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理解:1)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就不会有符号 2)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 3)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 4)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 3、基本功能(课本第38页):1)表述和理解功能:符号化和符号解读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4、符号的结构:能指(意符)符号的物质形式 所指(意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5、符号的意义:辞典意义和引申意义 6、符号的特性: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社会公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有声语言符号(口语)语言符号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课堂讲义的分类,课本37页)符号视觉性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非语言符号听觉性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信号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符号 (课本36页)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还能表达观想、思想等抽象事物象征符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分为“示现型象征符”、“论述型象征符”、“认知型象征符”、“价值型象征符”,象征符是人类特有的符号,唯有人类才能创造和使用他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二、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合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课本第39页)2、 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3、 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前者是概念符号(即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后者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4、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后者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内。符号定义的暧昧性:本身意义模糊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境意义(课本第41页) 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二、 象征性互动理论(课本第43页)1、 创始人: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2、 观点: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3、 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4、 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5、 主要概念:意义、社会互动、解释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讯息4)媒介5)反馈(课本第49页)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一、 5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课本第50页)1、 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2、缺点: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二、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课本第50页)1、 内容: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噪音 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2、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到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反馈的环节。直线模式的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时常见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一、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课本第52页)2、 内容: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讯息 2、缺点: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媒 来自各种信息源的信息输入 可能的反馈大量同一的讯息2、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课本第53页) 大量的受众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个人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加工媒介组织三、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及其特点(课本第53页)1、 内容:2、 特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3)适用范围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传媒设施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源噪音信宿接收器信道发射器信源反馈设施局限:提到唯一的外部条件和因素是“噪音”,且对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复杂性说明不够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1、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结构:(课本第55页)更大的社会结构C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更大的社会结构R基本群体基本群体讯息讯息社会总系统特质:多重结构特性: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播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本质特点:(1)受传双方是个体系统,存在任内传播(2)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分属于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传播运行在社会系统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相作用2、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内容:(课本第56页)影响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组织、媒介内容公共性约束力、受众反馈、讯息本身、媒介性质压力影响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自我印象、人格、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媒介的压力 三、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内容:p58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一、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容: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理论体现了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二、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这种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再现,而会进行自我加工。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特点:1)并非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2)其过程并非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3)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三、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动机3、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4、 动机:1)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四、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的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这种自我与他人的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感情。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一、 集合行为的含义及基本条件(课本第84页)1、 含义: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2、 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3、特殊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奥尔波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 =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目前采用的公式: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的“信息流”的特异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流言信息的变形与奇异回流现象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二、 群体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课本第79页)1、 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2、 意义:1)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 2)对个人成员也有重要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三、 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1、 群体意识:1)概念: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3)核心内容:群体规范2、 群体规范:1)概念: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2)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3)主要作用:排除偏理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四、 组织对外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课本第88页)组织的概念:广义: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狭义: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任意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门化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组合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达成共识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1)下行传播(2)上行传播(3)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1)组织内的人际传播(2)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1)书面媒体(2)会议(3)电话(4)组织内公关媒体(5)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示系统(CIS)宣传第七章 大众传播一、 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课本第99页)1、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2、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二、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社会功能)1、 环境监视功能2、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3、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 赖克的四功能说1、 环境监视2、 解释与规定3、 社会化功能4、 提供娱乐4、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1) 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联系、遗产继承(2) 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3) 经济功能:经济信息收集、提供、解释、开创经济行为五、 拉扎斯菲尔德及默顿的功能观5、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6、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7、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了新闻、信息和知识,生活的有用信息,文化享受,娱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怀疑主义”六、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李普曼)8、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9、 大众传播的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一、 传播媒介的定义1、 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2、 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造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二、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课本第118页)1、 媒介即讯息、2、 媒介即人的延伸、3、 “热媒介”与“冷媒介”三、 媒介依赖症(课本第122页)1、 过渡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2、 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 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四、 电视人及容器人的概念(课本第121页)1、 电视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2、 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孤立封闭的容器的现代人五、 新闻选择的 “把关人”理论(库特尔卢因提出)把关人概念: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欣慰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六、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课本第130页)内容:NN1N2N3N4N1N4N2N3M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一、 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课本第139页)1、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 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4、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二、 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1、 核心: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2、 主要原理原则:1)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了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需要同样得到保证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一、 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1、 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2、 主要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二、 受众的概念 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三、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IPP既有政治倾向指数)1、 概念: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2、 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3、 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四、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五、 受众的基本权利1、 传播权(传统意义上的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权)2、 知晓权3、 媒介接近权六、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课本第155页)1、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2、 作为“市场”的受众3、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七、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满足类型社会条件媒介印象媒介接触需求个人特性其他满足手段媒介接触可能性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一、 传播效果的两层含义(宏观和微观)(课本第172页)1、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微观具体效果)2、 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显在还是潜在(宏观综合效果)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二、 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课本第176页)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三、 大众传播的“传播流” 概念: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代表性成果:(课本第178页)(1)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1)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2) 个人影响(卡兹)和创新与普及(罗杰斯)个人影响的“中介因素”:(1)选择性接触机制(2)媒介本身特性(3)讯息内容(4)受众本身性质创新与普及:“两级传播”到“多级传播”或“N级传播”(3) 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 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1、 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2、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3、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着人们态度的改变4、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5、 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4)“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霍夫兰)四、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1、 可信性的基础要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2、 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五、 休眠效果概念: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意见领袖的特征:(课本第189页)(1) 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 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层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 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一、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麦奎尔与温达尔)(课本第194页)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