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PPT课件_第1页
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PPT课件_第2页
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PPT课件_第3页
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PPT课件_第4页
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底节区,-,2,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位于白质内,位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3,此外,与锥体外系功能有关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也可视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更靠下部的神经核团。丘脑底核:即Luys核,为一梭状结构,位于间脑的基部和中脑脚的移行处,中脑大脑脚的背面,正好是内囊转人大脑脚的转折处。目前认为它可能为黑质的延续。在人类中此核较大。红核:左右各一,位于中脑中线的两侧,黑质之背内侧。横断面呈微红色的圆形核团,接受小脑的神经纤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红核及其联系神经受损时,可引起小脑性动作性震颤或小脑性共济失调。黑质: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侧面,是中脑最大的细胞核团。断面上为一半月形的黑色团块,它贯穿于中脑的全长并向上延伸到间脑的尾侧部。黑质细胞的变性、减少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4,-,5,纹状体:解剖结构: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为头、体、尾三部,位于丘脑背外侧。豆状核分为壳和苍白球,其中壳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功能: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发现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的一部分还参与机体的学习记忆功能。,-,6,-,7,屏状核:解剖结构:位于岛叶皮质与豆状核之间。位于外囊和最外囊之间。功能:人类的屏状核功能尚不清楚。杏仁核:解剖结构:在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钩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功能: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与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产生有关。,-,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基底神经节的传入神经纤维主要来自大脑皮层、丘脑、中脑等它们主要分布到尾核、壳核,也有直接到苍白球的纤维。基底神经节中有一些神经纤维联系尾核、壳核及苍白球。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神经纤维的主要发源地在苍白球内段,其传出的主要通道是豆核襻。另外,新纹状体也有纤维直接到达黑质。苍白球发出的纤维分别传到丘脑、红核、黑质、底丘脑核等。,-,23,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和氨基丁酸。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24,-,25,颈内动脉及穿支用绿色标识,大脑前动脉及穿支用黄色标识;大脑中动脉及穿支用红色标识;大脑后动脉及穿支用品红色标识。ICA,颈内动脉;ICAp,颈内动脉穿支血供;HeuA,Heubners回返动脉;PComA,后交通动脉;LPChA,脉络膜后外侧动脉,-,26,1,颈内动脉;2,大脑前动脉;3,大脑中动脉;4,豆纹动脉;5,软脑膜支;6,皮层支;7,白质支;8,视交叉;9,苍白球;10,隔部;11,尾状核头部;12,侧脑室前角;13,胼胝体;14,屏状核;15,岛叶皮层,右侧大脑半球供血示意图,-,27,-,28,-,29,-,30,-,31,-,32,-,33,-,34,-,35,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内侧豆纹动脉mediallenticulistriate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外侧豆纹动脉laterallenticulistriate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外侧豆纹动脉。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36,大脑中动脉中央支,内侧豆纹动脉,外侧豆纹动脉,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38,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宽厚白质,-,39,-,40,-,41,-,42,-,43,投射纤维,分部:内囊前肢额部内囊膝内囊后肢枕部丘脑豆状核部(豆状核与丘脑之间)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44,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额桥束丘脑前辐射,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皮质核束,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核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脊髓束,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顶枕颞桥束,皮质红核束,-,45,-,46,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肌腱、肌肉、关节感受器,周围突,经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神经元,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组成后索,内侧丘系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薄束核楔束核II级神经元,脑干各部,-,47,(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前连合交叉,-,48,(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49,(一)视觉传导通路,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50,螺旋器(Corti器)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下丘(换元)下丘臂内侧膝状体(换元)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51,(一)皮质脊髓束,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内囊后肢,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延髓,-,52,-,53,(二)皮质核束,皮质核束,动眼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