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感冒PPT课件_第1页
经方治感冒PPT课件_第2页
经方治感冒PPT课件_第3页
经方治感冒PPT课件_第4页
经方治感冒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方治感冒,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国100029)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80086(2010)02,-,2,1前言,1.1西医概念以病灶部位病因病理由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卡他性发炎。流感由病毒所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突然起病伴全身中毒现象和上呼道粘模损害症状,并有并发严重肺炎倾向。1.2中医概念近代认识出现混乱伤对感冒出现的各种感冒与伤寒症状都有效治疗其主要感冒与温病原因以症状反应不是以感冒之名病因一个病专方治感冒不妥,-,3,问题: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疼、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未言咽痛?腹泻?肺炎有是证?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一般来说,感冒很少有发生传变的情况,病程短而易愈,但时感重证,老人、婴幼、体弱患者,有时亦可变生他病。类证鉴别:此病当注意与某些温病早期相鉴别例2辨证论治:因本病为邪在肺卫,故辨证属于表实证,-,4,感冒较全面定义,感冒是近代中医病名,当是指西医的上呼吸感染(病毒、细菌)出现的外感症状。,-,5,目前中西医对比,诊断:西胜于中治疗:中胜于西,-,6,现今中医治感冒堪忧,教学经济利益未学懂伤寒论伤寒治感冒记载精详,-,7,继承与创新,70年代气管炎、感冒科研教学总想创新看到别人创新,效仿但临床应用总赖归伤教学亦必用,-,8,学习经方伤寒论要,正本清源李心机教授: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背景:几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中医界前仆后继都在问道伤寒论,但很多人只是登堂,却不能入室,其原因很多,但不能正本清源是关键。,-,9,长期来误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伤寒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10,杨绍伊考证23字不是张仲景所写,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见解读伊尹汤液经,-,11,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词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又后详举也。经方是不同于内经的独特医学体系,-,12,经方与内经是两大医学体系,神农蚩尤黄帝公元前1000050005000年后秦重五行内经神农本草经一日遇72毒难经农伊岐黄汤液经方针灸、五行六气,-,13,经方发展史,单味药复方方证(单方方证)本经汤液伤寒论八纲八纲六经,-,14,经方与时方认证主要不同,经:症状反应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疗规律,可适用于细菌、病毒、疫毒SARS、甲H1N1等病,经历了千百年考验时:病因病邪风寒风热暑湿,-,15,2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亦当用六经,2.1感冒病名解感冒,又俗称伤风,多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鼻、鼻窦、咽、喉、扁桃体等炎症)感冒之名何时形成尚无确论,一般教科书说始于北宋,系指杨士瀛仁斋指方诸风引和剂局方之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稍粘”,这里的感冒两字尚属动词。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说:“凡证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初有感冒等轻证,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这里正式提到感冒的名词。,-,16,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这里所说的伤寒,系指伤寒论中的第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其意是说感冒有轻有重,有可能是中风,有可能是伤寒,有可能是温病,不能都认为是伤寒。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提出宗内经以外伤病邪论证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证型为主,后世多有宗此者。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他这里说的伤风,强调了病情轻,比伤寒轻。这段话给后人易造成误解,以至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的论调。更严重的是误导后世认为中风为伤于风、伤风。,-,17,历代各家对感冒不同认识的产生,一是用病因、感邪的性质来推理、分证;一是把症状用八纲来分证。当然更受临床经验的影响,而临床经验丰富者,多体会感冒是外感病之属,有的症状就属伤寒,一些人提出“感冒不同于伤寒”念糊不清的论述,是不科学的。依照伤寒论辨证理论治疗感冒很能得心应手。实际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了用六经辨证治疗感冒、伤风。如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风,其大意是:,-,18,太阳伤风用桂枝汤,阳明伤风用杏子汤,少阳伤风用柴胡加桂枝汤,太阴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少阴伤风用桂附汤,厥阴伤风用八珍汤。注意点:1、感冒用六经辨证。2、六经证之治不只一方。,-,19,也说明感冒、伤风做为一个病来说,临床症状可出现六经症状,不仅只现表证、太阳病,也常常出现其他五经之证,临床表现为伤寒、中风太阳病及六经各证及合并证。西医诊断的上呼吸道感染,所述临床表现也多有伤寒之属及六经各证。因此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才能正确指导治疗感冒。,-,20,2.2专方不足治感冒中医经方优势特点:辨证施治中医之所以辨证不辨病,这与其发展历史是分不开的,因为中医的发展,远在于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不能借助有如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又没有精良器械的支持,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所反应出的症状上,探索治病的方法。经过千百年的长久观察和亿万计的人体实践,再实践,,-,21,不但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物的应用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根据症状变化规律及治疗规律,亦终于总结出来由八纲到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中医经方之长是辨证论治,即不论是什么病,根据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进行治疗。由于不论什么病,所反应出症状有六种情况即六经证,故不可能用一种方药所能治疗,故一方不能专治,必先辨出六经,继辨方证,进行方证对应治疗。只抗菌、消炎不科学,-,22,2.3六经论治感冒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六经概念:不论是什么病(包括感冒),患病后在人体不同病位所反应出的六类症状。,-,23,表表阳证太阳病发汗解表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和解清热里阳证阳明病清除里热里里阴证太阴病温里补中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温补和解表阴证少阴病温阳发汗表,-,24,辨方证:辨清了六经和八纲,可于此基础制定施治的准则,不过若说临床实际治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辨清了为太阳病可发汗,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即用之呢?我们说,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是辨六经和八纲,而更重要的还要辨方药的适应证,即辨方证。因此,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是更具体、更进一步辨证,是辨证的尖端。,-,25,治疗感冒步骤:细审症状判断病位判定六经判定方证判定用药,-,26,2.4常见感冒方证2.4.1表证:分阳证和阴证表阳证太阳伤寒表实证:头疼、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口不干。体质强,运动汗出受凉。治法: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麻黄10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服法相类药证,-,27,如烦躁、口干,鼻塞流涕、身重,为表里合病,治解表清里:方用大青龙汤:桂枝10,麻黄18,杏仁10,生姜15,大枣4枚,生石膏45。凌志伟,-,28,太阳中风表虚证:头疼、身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治法:调和营卫发汗:桂枝10,白芍10,大枣4枚,生姜15,炙甘草6。安俊琪,-,29,表阴证:恶寒不发热、身痛头疼、无精神,脉细。温阳强壮发汗。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例12,许某,男,岁。初诊日期年月日:感冒天,右头痛,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胞增生明显。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麻黄三钱,川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如汗出明显,用桂枝汤加附子治疗。温兴韬治发热40,-,30,一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亦当用六经,4.2.2里证:里阳证:汗出、口渴、恶热、脉数。治清里热,方用白虎汤:生石膏45120。如汗出、咳喘者,表里同病,用麻杏石甘汤:麻10,杏10,炙甘草6,生石膏45。里阴证:腹泻、口中和、腹胀痛、四逆、脉沉细。温中祛寒,方用四逆汤:炮附子,干姜,炙甘草。如表证明显:头痛、发热、腹泻青水,用五苓散。,-,31,一感冒本属外感病论治亦当用六经,4.3.3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阳证:口苦、咽干、头晕、恶心、往来寒热、脉弦细。治法:和解清热,方用小柴胡汤:柴胡24,黄芩10,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大枣4枚,生姜15。如咽痛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桔梗、生石膏。半表半里阴证厥阴证:口干苦、四逆、身乏、脉沉弦细。治法:清上热,温下寒,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如例9,李某,女,49岁,-,32,3在表当汗误治里引邪入里必生灾清热解毒、抗病毒发热恶寒用清开灵?,-,33,例,陈某,男,岁。初诊日期年月日: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身热,测体温,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簿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伤寒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三钱。结果:上药急煎即服,并加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两天自愈。按:本患者外感符合西医上感,可称感冒,又符合仲景所述伤寒,此感冒即是伤寒。(怎能说感冒不同于伤寒?)清热解毒、板兰根、鱼腥草,-,34,例2,安某女66岁针灸医师,初诊:2007年2月26日反复发热2周患者于2月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37.5。至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3.5,急诊留观,静滴先锋霉素天热不退,后又合用清开灵,静滴清开灵出现寒战高热,用激素急救后缓,但热仍不退,又用阿奇霉素及先锋霉素静滴天,症状仍如上,遂收入风湿免疫病房。会诊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9时许寒战高热无汗,体温最高.,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数,苔白腻。,-,35,此为“时发热”54时发热自汗属营卫不和,定时而作的太阳病桂枝汤证。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生姜12大枣4枚,啜粥温覆一剂结果:8时服药一煎后汗出,未再出现寒战。微热,37.6摄氏度,继服麻杏苡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经方治未病先其时发汗输液反应探讨:,-,36,4感冒在表变匆匆论治勿疏有合病,通过临床观察感冒表证。时方、后世方:感冒皆表,肺所主,-,37,例3、张某,男,5岁。09.9.23:昨晚鼻塞、头痛、恶寒、身热、高烧,体温39.6,服西药汗出,热稍退,来诊前体温仍38.8,仍恶寒无汗,并见咽干微痛,烦躁,舌苔白腻,脉浮弦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大青龙加苍术桔梗汤方证:麻黄18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桔梗10克,苍术15克,生石膏45克。结果:温服一煎之一半,并覆被,微汗出,止后服,节饮食而安。,-,38,例4,刘某,女,岁。初诊日期年月日: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咳嗽,舌苔簿白浮黄,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与桑菊饮加生石膏: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芦根五钱,连翘三钱,桔梗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二剂,证已。按:本患者为太阳阳明合病,阳明里热轻证,亦可用麻杏石甘汤治之。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温表证,用桑菊饮解表清里,使表里全解。可知感冒也见于温病。(为何还要与温病相鉴别!),-,39,例5,张某,男,岁。初诊日期年月日:自昨日来,恶寒,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口唇干,舌苔簿白,脉浮紧。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汤加生石膏证:葛根三钱,桂枝三钱,麻黄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一剂,感冒证解。按:感冒初起多在表,但有的患者一发病即呈表里合病,本即表里合病的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只解表当然错误,治应解表清里,并且应选适证的方证葛根汤加生石膏。,-,40,按:以上5例,例为单纯表实证,故用麻黄汤发汗得解。后3例,虽发病仅一天却表现为太阳阳明合病,故治疗不能仅用汗法,必同时兼清阳明里热,因治疗得法,故很快治愈。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太阳阳明合病,例3用大青龙汤,例4用了桑菊饮加生石膏,例5用了葛根汤加生石膏,而临床更多见,一发病即呈现大青龙汤、或麻杏石甘汤方证,这是因为临床所表现的方证不同,必须应不同的适应方药治疗之故。这里也说明,感冒并非只是或伤于风、或伤于寒的表证。这里也可看出,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证在表时变化多端而快。感冒所呈现的表证是很短暂的,很快出现合病、并病,有的一发病就可能是合病,如例3、例5。因此一些书中称感冒无传变,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41,5感冒并非皆表证治疗当忌都发汗感冒冲剂、白加黑不能用于全过程,-,42,5.1里阳明感冒例6,男,10岁。09.9.24.咽干,发烧,服白加黑一片,汗出热不退,一整天体温在3939.5汗出口干思饮,不欲食,只喜吃西瓜,晚7点,体温39.4,苔白腻,脉弦滑数。与白虎加人参苍术汤: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蒼术10克,新开河人参10克。8点服一煎,一小时后,体温降至38.8,第二天体温正常,因有咳嗽吐痰,服半夏厚朴汤加味二日愈。,-,43,5.2少阳阳明合病感冒例7,唐某,男,岁。初诊日期年月日:感冒三天,咽痛,口干,恶心,不欲食,头痛,头晕,咳则右上胸痛,舌苔白,脉弦细稍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方证: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苦桔梗三钱,生石膏一两半。结果:上药服三剂,口干、咽痛已,咳嗽亦不明显,但感恶心、腰痛、下肢凉。上方去苦桔梗,加桂枝、赤芍各三钱,生龙骨、生牡蛎各五钱,服三剂诸症已。,-,44,按:此患者以咽炎为主的上感,是临床多见的感冒,因多数初起不来诊,故来诊时表证已不明显,而呈半表半里少阳证或少阳与阳明合病,故宜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患者感冒更多呈现此方证。此时如用汗法解表,徒伤人体津液、正气,使感冒迁延不愈、或加重病情,感冒后自服许多药(感冒清热冲剂等)、或治疗不当而长期不愈者屡见不鲜。这就告诫后人,感冒虽小病,治疗亦要辨证论治,一见感冒就解表,是非常错误的。,-,45,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引人深思:1、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感冒,必是具有小胡柴汤适应证者;2、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肝炎,但亦必具有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效不更方不是经方的治疗原则,-,46,5.3三阳合病感冒例8,张某,女,岁,病案号。初诊日期年月日:一月来感冒,头晕,头痛、咽痛、咽痒、鼻塞、流涕等反复发作,前医曾诊为秋燥、风热束肺,用薄荷喉片、六神丸、桑菊饮、银翘散等治疗,症状不减却越来越重,因而找胡老会诊。近症:头晕头痛背痛,恶寒,咽痒而咳,咯痰困难,晚上尤甚,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细数。胡老辨证为三阳合病挟饮,其为柴胡桂枝合半夏厚朴汤加生石膏方证:柴胡四钱,党参三钱,半夏四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厚朴三钱,苏子二钱,茯苓三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47,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口苦解,背痛、咳嗽减,仍微恶寒,脉已不数,与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服六剂症已。按:此患者初起为鼻炎、咽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贯称感冒、伤风。前医称为秋燥,囿于病在表,而用辛凉解表久不效,是因辨证不确,方药不对证。转至胡老会诊时,呈三阳合病挟饮,故以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和解三阳,并加半夏厚朴汤化饮降逆,使三阳证很快解除。后以桂苓五味姜辛夏杏甘草汤化饮降逆,遂使病愈。可见感冒、伤风并非只现表实证如不仔细辨证,凡见感冒悉用辛凉或辛温发汗解表,徒伤津液、损人体正气,则使病情迁延、加重,惟有以六经辨证、辨清方证,才能做到药到病除。,-,48,5.4厥阴病感冒例9,李某,女,49岁,2006年5月12日初诊:自觉感冒半月余,服抗菌素、中成药不效。症见:头晕或痛,乏力,口苦咽干,腰背颈项酸痛,四逆,畏寒,血经后期量少,大便干,苔白根腻,脉弦细。此为半表半里阴证而见上热下寒,血虚水盛,治以温阳和解,养血利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白术15克。结果:服2剂,口苦已,大便通畅,服3剂诸症已。,-,49,5.5太阴感冒例10,闫某,男,41岁,2006年6月23日初诊:近一周劳累,睡眠不足,昨晚饭后感胃脘不适,身冷畏寒,遂盖被而眠,但不久感胃腹绞痛,继则腹泻清水,泻后腹痛缓解,但不久又腹痛腹泻,早晨即急诊,查血常规、白血球正常,大便未见红白细胞,诊为胃肠型感冒,因找中医治疗,症见:身热恶寒,身酸痛,口淡无味,阵阵腹痛,大便清浠,无下坠感,手足皆凉,苔白舌暗,脉沉细弦。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因太阴为重,故治急救其里,与四逆汤:炮附子15克,炮姜10克,炙甘草6克。结果:服1剂腹泻腹痛已,四逆缓解,遗有纳差,与茯苓饮三剂善后。,-,50,6表证病位分阴阳治当温补发汗殊,例11,贺某,岁。初诊日期年月日: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点半出现发热,体温左右,汗出,至夜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证属太阳表阳证,为营卫失和之桂枝汤方证,与桂枝汤: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结果: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点后尚有低热(),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三剂,诸症解。54条时发热自汗安琪先其时发汗/经方治未病,-,51,按:此例为小儿,因自我感觉及表述能力差,故症状表现不多,但抓住为太阳表阳证,与桂枝汤调和营卫则解。又一般外感、发热患者,经服药或未服药已出汗,体表津液虚,故很少再现麻黄汤的表实证,而多呈现桂枝汤的表虚证,宜注意。(注意低热)但表里合病者亦不少(201)。,-,52,例12,许某,男,岁。初诊日期年月日:感冒天,右头痛,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无汗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咽红滤胞增生明显。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与麻黄附子甘草加川芎汤:麻黄三钱,川附子三钱,炙甘草二钱,川芎三钱。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两日,精神如常。,-,53,按:何廉臣的重订全国名医类案中就载有少阴感冒,吴鞠通医案也有类似记载,吴氏于甲子二月二十五日治疗吴氏医案,(第一天见头痛项强痛而恶寒、无汗、脉紧,用麻黄汤不效)即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一剂,治愈了头项强而恶寒,脉紧无汗的感冒。认识到:因体质的不同感冒出现的症状不同,也即感冒与其他外感病一样表现为太阳病和少阴病的实质。,-,54,关于少阴病的脉,伤寒论曰:“脉微细”,这里的脉紧,有几种可能:一者服麻黄汤前为紧,服麻黄汤后未明示;一者脉仍紧,这里又有几种可能:即持脉者把弦细做为紧,或即是紧,日人藤平健认为少阴病的脉可见浮或浮数稍紧。,-,55,关于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