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的兴起与没落.doc_第1页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doc_第2页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doc_第3页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 士族,又称门阀、世家,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从兴起到没落,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士族在统治阶层中始终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对中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许多的元素构成。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走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士族。首先,在政治上,士族拥有先天的特权。根据门第的不同,担任不同的官职,世代为宦,维持着自身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依托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维持庞大家族的巨额花销。在文化上,士族拥有大量的藏书,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为其在政治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交上,士族极度排外,与庶族泾渭分明,甚至坐不同席;为了维持统治,不同士族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其他势力的倾轧,一起分享拥有的权利。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先秦时期的士阶层。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到了春秋时期,士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即“贵族之末,庶民之首”,位列大夫之下。及至战国,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许多士出身的人,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官爵,许多大夫由士升任,“士大夫”一词由此产生。然而,自此之后虽然不断有士位极人臣,却多底蕴不足,不能累世传承,不能称之为士族。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逐渐出现了时代为官的情况。西汉中后期,中央政权对地方掌控下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逐步形成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望族。就这样地方豪强士大夫化,士大夫家族化,从而走向了中古士族之路。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雏形已经出现。其中的代表“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等到帝国崩溃、群雄逐鹿时,袁氏兄弟曾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领土,可见其所代表的势力之强盛。士族的强盛无疑使得中央政权的权威大大下降,士族阶级与最高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遍观整个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与士族势力的斗争从未停止,最终三国归晋,代表士族阶级利益的司马氏取得了天下。而曹魏政权的妥协之作“九品中正制”也成了士族制度确立的标志,为士族阶级汲取中央政权提供了法理基础。士族阶级正式形成。终西晋一朝,为了取得士族阶级的支持,司马氏不得不对其笼络、放纵,终于让门阀势力成尾大不掉之势。势力的扩展使士族的野心无限膨胀,想要摆脱皇权的桎梏;声势浩大的流民起义迫使他们不得不考虑缓和阶级矛盾的可能;而寒族的崛起又使他们惊恐不安。所以他们决定放弃西晋和中原,在江南建立符合自己意志的新的统治乐园。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陷落,统一仅37年西晋灭亡。公元318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南方建立东晋,士族统治终于迈上了历史的巅峰。完全按照士族阶级意志建立的东晋王朝里,士族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政治上,士族阶级垄断了中央政府的实际领导权,不仅压迫得庶族无出头之日,权势更凌驾与皇室之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王与马,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在经济上,士族封锢山泽,侵占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在文化上,士族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等一类对治国安邦毫无用处的怪诞经术。但是,不可否认,东晋时期,由于士人的追逐,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巅峰。产生了许多的传世名作。然而,不受节制的权利带来绝对的腐化,士族子弟崇尚虚谈,身居高位却不愿涉身实务,终于给予寒族以重新崛起的机会。到东晋末期时,士族的势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衰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没落。即便如此,士族阶级的力量依然强大。士族在官场所占比例从建安年间的29%上升到东晋的80.8%,达到高峰。以后,南朝士族依旧保持过半数的比例。随着北府兵集团的兴起,出现了宋、齐、梁、陈的王朝更替。这四个王朝是由东晋时代不入流的军功家族建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被寒门取代了士族。实际上,国家政权仍由士族把持,只是不如东晋初期的盛况罢了。出身较低的皇族仍需要依靠盘根错节的士族来统治社会,时势使然。北朝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拓跋族起自塞外游牧民族,其酋豪阶层不同于汉族的士族,但进入中原以后,北魏政权中士族的比例在迅速提高,从31%猛升至79.7%,非但不亚于有士族阶级政治传统的南朝,甚至比同期的南方政权还要高。 此后的200年间,任政权更迭、朝代变迁,士族始终是华夏大地强有力的统治者。及至隋唐,五姓七族的荣光仍旧遍洒华夏大地,似乎昭示着士族力量的重新崛起。虽然有当朝统治者的刻意打压和科举制度的贯彻实行,士族的力量却未曾衰弱。仅以博陵崔氏为例:南北朝时,崔氏(包括清河崔氏)为相者竟有十人,获得爵位者二十六人;累至盛唐,为相者竟不可思议的多达二十七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堪为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直至“安史之乱”前,士族在统治阶级中占有的比例依然有65%。“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越是唐朝后期,士族比例越高。然而,中晚唐士族比例异常之高,所反映的只是京畿地区的情况,因为藩镇割据以后,地方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地区的实际人事权力不在中央,所以,中央政界多士族是落日余辉的写照。最终,黄巢起义拉开了唐朝覆亡的序幕,也将士族统治推向了末路。自此以后,虽时有权倾朝野之家族,却再不复魏晋之盛况。自两汉至宋,近一千年的时间,士族阶级始终占据这统治阶层的中坚力量。这不禁让我们深思为何士族政治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社会形态变迁的产物,士族统治与社会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社会动乱中,一些士族在动乱中衰落,另一批士族却在动乱中崛起,但只要中古社会生产方式和基本形态没有重大转变,士族政治的格局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正因如此,虽然时代变迁,最终的权利却始终掌握在士族阶层手中,以维持其统治千百年不曾变化。不可否认,士族统治曾经在短期对中国的历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从整个华夏历史来看,士族始终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欺压寒族,蔑视皇权,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由于士族的存在,皇室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削弱,政令不能通达,致使中国只能处于大范围一统、小范围割据的尴尬局面,为王朝的分裂埋下了祸根。同时,为了维持统治,寒族力量被最大程度压迫,使得最广大的人民长期处于蒙昧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同时,为了维持自身奢靡的享受,士族必须从国家和人民身上攫取利益。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使得国力衰弱,民生困顿,以致内部暴乱不断,外部异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