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本命年的回想1苏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本命年的回想1苏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本命年的回想1苏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本命年的回想1苏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本命年的回想1苏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教学目标: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2、学习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导入:宋朝著名诗人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请问:这首诗描写我们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春节, 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为什么呢?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和和美美奔前程。诗中写到了过年时人们有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已经过了十几个春节了,我们此地的大年怎样过,你们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远在北京郊区的运河那儿,在几十年前是人们怎样过年的呢?我们现在就走进本命年的回想,随着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那儿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二、解题、简介作者:1. 什么叫本命年?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每十二轮回一次。? 如子年出生的人属鼠,再遇子年,就是这个人的本命年。人生的第一个本命年是十二岁。?本命年的人,系红腰带,穿红裤衩,腰上系大钱目的是为了避邪、祈福、平安。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习俗,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体现。,你是怎么知道的?60岁,也是作者的本命年。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5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作者的一些情况了吗?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蒲柳人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京门脸子获得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优秀长篇小说奖。峨眉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黄花闺女池塘获得90年代优秀小说奖。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三、初读课文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作者感情: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四、研读课文: 1、文章写的是有关过年的习俗,可全文的开头一段并没有涉及过年,这样写是否多余?能否删去? 不多余。文章的开头一段之所以讲这二十四节气,目的是为写过年作衬托,以此来说明过年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节日。 2、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指什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春节还有哪些俗称?过年、过大年、大年 4、我国春过大年时,除了人们在一起享受一年下来的劳动成果外,还寄托着怎样的期盼? 如这样一些期盼:展望未来、国泰民安、祈求好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老人长寿、年年幸福;祝愿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共享天伦之乐、邻里和睦,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5文中第三段哪四个词语最能逐步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预热-增温-红火-发烧)6、作家刘绍棠家乡过年时的年味很浓,而且比起我们城市过年要热闹得多了,他们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在忙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四段,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那些习俗?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炒年货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杀牲畜 备糕点 送灶王 换门神 除夕守岁 拜新年7、同学们看,作者写了这么多的事情,但文章却显得多而不乱,过渡自然,同学们能告诉我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吗?(时间顺序:初一 - 初八 二十三 正月初一)8划出文中描述每件事的起始句。五、品味语言: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如:(1)吃腊八粥时,为什么说“舍不得吃”,又说“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是因为太好吃了,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这两句话看起来既矛盾又统一,使人显得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2)“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 (3)“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换岗”一词显得幽默。如同上面写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过安安稳稳日子的美好愿望。 (4)“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这样说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两个词语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言的。“欢乐”从下文来看,这一天的晚上,“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孩子们可以“放鞭炮”;“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因此说是欢乐的。而之所以说“庄严”,从下文来看,“小丫头儿不许出屋也不许睡觉”,因此说是“庄严”的。六、作业设计: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它写出来。 教后感:第 二课 时教学目标: 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一 导入新课: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本命年里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 作者对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的回想,是想表现对传统文化和童年欢乐生活的热爱之情。二、试从课文中任意找出两个习俗来加以点评,说说这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例:腊月初一的炒年货,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的气氛。三今昔比较,理解过年的含义。1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2 问题情境:有人说,过年要从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过年时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比如说相互请客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一风俗。你认为呢? 讨论,交流。组织辩论:正方:过年在新时期仍有意义,应延续这一风俗。反方:过年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可以取消这种风俗。(主持、参与、评价)教师小结:旧时人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旧时过年习俗里面包含着很多迷信的成分,但正是这些却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纯朴的愿望,反映了他们的质朴与可爱。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过年风俗的变化,向着更加文明,更加简约的方向发展。但是不管习俗如何变化,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3 问题情境:通过刚才的辩论,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过年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过年呢? 思考,小组讨论。 组织交流、评价。 各抒己见。四、结束语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合家享受着过去一年的劳动成果;人们合家期盼来年的美满兴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家家户户、和和美美、共奔前程。所以春节这种风俗文化归根结底又是家的文化。今天我们既了解了作者笔下那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过年情景,也畅谈了如今大家热热闹闹过年的场面,看来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幸福呀,这样的生活怎不叫人向往!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美好生活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五、布置作业1、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可以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