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15---28.ppt_第1页
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15---28.ppt_第2页
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15---28.ppt_第3页
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15---28.ppt_第4页
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学15---28.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十章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二、形成时期,三、发展时期,四、完善时期,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心理学是中医研究心理因素在防治疾病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万年前),出土的山顶洞人文物就反映出原始的医学心理学思想。,经史子集散存着古人的记述及分析。,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形成时期,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辩证体系正式确立。,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标示着早期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形成时期,(一)内经奠定了中医心理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二、形成时期,(二)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三、发展时期,第一节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四、完善时期,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一、形神合一论二、心主神明论三、五脏藏神论四、人格体质论五、阴阳睡梦论,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一、形神合一论,形神合一论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结合统一的有机整体,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形神不可分离。,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一、形神合一论,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二、心主神明论,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三、五脏藏神论,五脏藏五神、生五志的意思。“五神”重点在于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五志”则主要指人的情感活动。,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四、人格体质论,在形神合一论的基础上,将人格与体质结合起来,阐述个性的理论。,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五、阴阳睡梦论,本于阴阳学说,延伸到营卫、经络、气血、五行、水火等理论。,第二节中医心理学理论,五、阴阳睡梦论,睡眠醒觉与阴阳出入,(一),营卫循行与昼夜寤寐,(二),阴阳消长与梦幻,(三),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二、情志病证的防治,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一)气机升降失调,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是人体脏腑功能协调、气血畅行的保障。,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关键病机。,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二)脏腑功能紊乱,情志致病,皆可伤心,多情交织,首先伤肝,脾胃枢纽,情志多伤,情志久病,累及于肾,情志所伤,多脏同病,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三)精、气、血、津液失常,精、气、血、津液不足精气血津液阻滞(1)气郁痰凝(2)气滞血瘀(3)气郁化火(4)痰、瘀、热互结,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四)情志化火伤阴,可表现为发热、头痛、胁胀、二便闭塞、厥倒、昏晕、卒中不语等躯体症状。也可表现出烦躁、谵妄、惊悸、惊搐、僵仆、健忘等心理神志异常。,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一、情志致病病机,(五)经络不利,经络不利,气阻血瘀,脏腑功能失调,则情志异常,可引起惊悸、癫狂等情志病证。,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二、情志病证的防治,(一)情志病证的预防,第三节中医情志病证,二、情志病证的防治,(二)情志病证的心理治疗,第四节中医心理学研究,一、基于“阴阳”命题提出新学说二、以“情志伤脏”理论为核心的实验研究三、情志疗法的应用研究,第四节中医心理学研究,一、基于“阴阳”命题提出新学说,(一)人格、体质各有侧重的“阴阳人格学说”,1.,人格体质学说,2.,五态人格测验,3.,中医体质学说,第四节中医心理学研究,一、基于“阴阳”命题提出新学说,(二)阴阳调节与脑电图映射的“阴阳睡梦论”,1.阴阳偏颇对睡梦的调节及机制解析2.脑电图快、慢波的阴阳属性的生理基础,第四节中医心理学研究,二、以“情志伤脏”理论为核心的实验研究,(一)“肾藏志应恐”的实验研究(二)“肝藏魂应怒”的实验研究(三)“多情交织首先伤肝”假说及验证研究,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人吓猫致恐伤肾模型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第四节中医心理学研究,三、情志疗法的应用研究,(一)情志病证的治疗(二)七情量表的修订及应用(三)特色情志疗法在灾难救助中的实践,学习小结,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简史,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完善时期,中医心理学理论,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藏神论人格体质论阴阳睡梦论,情志病证,情志致病病机,情志病证防治,中医心理学研究,“阴阳”命题新学说,“情志伤脏”研究,情志疗法应用研究,复习思考题,1.内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