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课件_第1页
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课件_第2页
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课件_第3页
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课件_第4页
新闻传播专业-自考-传播学概论-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传播效果的探索,目录,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第八章新闻传播自考真题往年考查情况,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一、概念内涵与发展阶段传播效果传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媒介,对受者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媒介的效果、媒介的效能、媒介的效力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阶段一:来源于大众社会,认为大众传媒对每一个人都有强效果;阶段二:大众传播效果是有限的、有选择性的;阶段三: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转向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一致效果论”“选择效果论”“间接效果论”也称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多元效果论”,二、早期的思潮和研究(一)大众社会概念与“魔弹论”思潮大众社会概念引出的大众传播效果,是强大、一致而直接的魔弹论1.信息传送出去,每一个成员的感知信息几乎是一样的2.信息刺激,会强烈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情绪3.对刺激的反应,每一个成员基本是一致的,即思想与行为上反应一样的4.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大、一致而直接魔弹论主要以思辨性的评论和探讨为主,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二)佩恩基金会的儿童研究研究产生的原因:社会科学研究的成熟;公众对电影的关注时间:20世纪20年代末主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历时:三年多(19291932)研究成果:13项10册研究内容1.分析电影内容及观众构成2.研究电影的影响结果:表现犯罪、性、爱情这三大主题的电影超过总数四分之三,而这就是当时儿童观看电影的主要内容佩恩基金会研究可以说是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传播效果研究,(三)“火星人入侵”的恐慌研究1938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收音机时代火星人入侵广播剧普林斯段大学广播研究中心成立研究项目小组研究目的:探究人们相信广播剧是真实的原因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对报纸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等方法关键研究点:为什么有人陷入恐慌而有人却没有?研究结果:社会关系对人们选择应对这次入侵的行为方式有显著影响。“基于个人差异的选择性影响”观点对“魔弹论”发起挑战,为选择性影响理论研究开启道路。,(四)选择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个体差异论选择性影响理论社会范畴论社会关系论选择性影响理论的基本观点1.有选择地接收、理解信息2.选择性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不同的认知形态之上的3.认知形态不同,是因为每个个体通过社会学系,都具有各自的信仰、态度、价值观4.选择性认知影响到选择性理解、记忆、反应。5.媒介效果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个体心理反应的差异,(四)选择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随着对选择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发现其他规律,出现新的理论即“社会范畴论”社会阶层社会范畴论的基本观点1.有选择的接收和理解信息2.分化的社会结构,个人地位不同是选择性产生的重要基础3.年龄、性别、收入、教育、职业等因素,形成不同范畴的人群4.同一范畴的人群对信息反应也基本相似5.媒介效果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社会范畴的差异,(四)选择性理论的兴起和发展继续深入的研究发现,受众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仅仅是组成不同的范畴群体,他们彼此之间,通过朋友、家庭、工作及所属团体而联系在一起。社会关系是影响人们接触媒介的重要因素。社会关系论的基本观点1.有选择地接收理解信息2.个人受到与之有社会关系的人的影响,如家人、朋友、熟人或其他人等3.选择性的注意和反应模式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状况4.媒介效果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并受制于个体的社会关系,2014-10单选2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属于()A.一致效果论时期B.选择效果论时期C.间接效果论时期D.多元效果论时期2015-4多选30.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提出的一些观点,名称不同,但意思相同,例如()A.“一致效果论”和魔弹论B.选择效果论和有限效果论C.“多元效果论”和间接效果论D.选择效果论和“多元效果论”E.“一致效果论”和间接效果论,B,ABC,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代表性成果:佩恩基金会研究、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信息流程研究、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等。(一)信息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大体经历的阶段1.两级传播模式的提出受众两种人:一种是频繁接触媒介,另一种刚好相反。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一种人称之为“意见领袖”,后一种人叫做“追随者”。,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一)信息流程研究意见领袖(名词解释:谁提出的,关键信息完整,得分)也称为“舆论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2015-4名词解释)特征:人数不多;某一领域专家;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两级传播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强调:人际传播效力大于大众传播,信息流通过程中,人际网络影响大于媒介渠道的作用。,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2.两级传播模式的证实P2223.对两级传播模式的批判P2234.对两级传播模式的深化罗杰斯等人的“创新扩散”理论,补充两级传播理论从认知到决定包括5个阶段:获知阶段关心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5类人群: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后期跟随着、滞后者大众传播作用大了解阶段人际传播作用大劝服阶段创新扩散理论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5.对两级传播模式的再补充P224,10%,70%,人数,扩散速度,罗杰斯新事物S曲线理论,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二)劝服研究研究背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二战,12月8日正式向日本宣战美国军事作战部开始前所未有地使用电影及其他大众传播形式进行宣传,说服教育,鼓舞斗志,大量新兵入伍,激发作战意志和士气。霍夫兰等人接受重任,开始传播史上著名的“劝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二)劝服研究第一阶段1943-1945(霍夫兰研究的序幕)步骤:分组,“实验组控制组”;采用“前测后测法”(为传播学研究建构了一个新的范式)结论:电影效果是有限的,可有效增加士兵对事实的了解、改变观点或态度;但在提高士气方面没有产生效果。该研究走向了媒介短期影响的“有限效果论”方向。,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二)劝服研究第一阶段意义:劝服美国士兵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宣告了“魔弹论”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开始了学者们开始寻找劝服效果的“神奇的钥匙”。第二阶段1945-1961(霍夫兰研究的高潮时期)大众传播实验(1949年出版)传播与说服(1953年出版),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二)劝服研究第二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行了大量实验,关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诸多条件代表性成果1.信源可信度和休眠效应实验说明:信源可信度高,劝服效果好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P226,实验组1,实验组2,信源可信度高,信源可信度低,四组研究主题,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二)劝服研究代表性成果1.信源可信度和休眠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源的说服效果出现衰减,低可信度信源说服效果呈现上升趋势。低信度信源发出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其内容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霍夫兰等人称之为“休眠效果”。这说明从长期效果看,最终对说服效果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P227,三、有限效果论的研究视角和主要成果(二)劝服研究代表性成果2.传播的内容和构成“两面提示”,也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恐惧诉求”,也是常见的一种说服方法(休眠效应的体现)3.受者的特性群体归属感强的人,难以接受与组织规范相违背的传播;自尊心较弱的人容易受到影响;对他人有攻击性的人以及有精神性神经症的人,则很难被影响。,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开创了实验控制研究的方法;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的魔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有限效果论阶段的总结和终结P2271960年约瑟夫克拉伯大众传播的效果五项一般化定理完整勾勒了有限效果论的基本框架主要观点P228核心观点:传媒并非万能,而是在多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中,产生相当有限的效果。,(三)有限效果论阶段的总结和终结有限效果论的效果观和理论框架整体的缺陷1.效果层次:忽略了认知层次2.研究范围:较为局限,主要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忽略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和体制层面的宏观、长期及潜移默化的效果3.研究方法:过分依赖行为主义的定量方法4.实际影响: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可能给传播实践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魔弹论,选择性理论,总结,早期的思潮和研究,信息流工程研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创新扩散理论,劝服研究信源可信度和休眠效应、传播内容构成、受者特性约瑟夫克拉伯的核心观点,总结,有限效果论,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2014-10单选24.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五类,认为他们就新事物创新扩散中的作用而言,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