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和文学思想》.doc_第1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和文学思想》.doc_第2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和文学思想》.doc_第3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和文学思想》.doc_第4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和文学思想》.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中曹操形象及文学思想姓 名: 学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目录摘要第1页关键词第1页一、汉末三国最杰出的人物第1页二、曹操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第2页三、曹操的性格特点第2页四、曹操英雄至奸雄的转变第3页五、曹操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建树第3页六、总结第4页参考文献第4页论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及文学思想摘要: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历史贡献最大,同时又是历代评价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首推曹操。而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争议的,也是曹操。曹操是一位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属性的人物,也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史书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这一人物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短期形成的,更不是被凭空杜撰的。曹操形象随中国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史书关 于曹操事迹的记载基本尊重历史史实,大体相同,但由于各时代作者正统观念差别甚大,史家对曹操褒贬不一,对于史实记载侧重点各异,选材也完全服从其本身的历史观念和编撰思想,甚至遍采野史、笔记、小说和民间话本,进行歪曲演绎。西晋陈寿坚持正魏寇蜀论,三国志中的曹操唯才是举、足智多谋、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基本符合历史事实。至裴松之,伪魏正蜀论逐渐兴起,裴松之遍采野史,三国志注中奸诈残忍、欺君犯上的曹操形象凸显。南宋朱熹提出融会纲常名教的正统论,以此思想为指导撰修资治通鉴纲目,其中的曹操成为被批判的典型篡贼,朱熹以此扶纲常、植名教,垂法万世。至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已经融会思想家、史家、民间伪魏正蜀论和拥刘反曹倾向,正史、野史、笔记、小说,兼收并蓄,熔于一炉,曹操成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本文以曹操在不同时代的作品体裁及事迹为主线,汇聚了史书、笔记小说、平话、诗文、戏曲、小说中各个体裁中的曹操形象,探究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流变过程。关键词:曹操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形象 文学 历史事件 一、汉末三国最杰出的人物历史上的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守升格为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年),他接受荀或建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歼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一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气势称雄,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方面,历来研究甚多;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功绩、历史地位,学术界大致已有共识,这里不作更多的论析。然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曹操又是一个极端自私、残忍狡诈、反复无常的角色,性格十分复杂。对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 二、曹操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曹操的英雄风采,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官渡之战”中。在这一情节单元里,他深谋远虑,指挥若定,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首先,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战中,他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心。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大败,他毫不介意;相持数月,粮草不继,他咬紧牙关坚持。当胜负之势未明之时,他的心里不可能没有紧张、忧虑,但他却一直不露声色,反而时时“大喜”,“欢笑”。联想到他在濮阳遭到火烧险些被俘(第十二回),在宛城遭到袭击几乎丧命(第十六回)时,那种败而不馁、殆而复振的气概,人们不能不惊异他罕见的顽强。这不服输、不丧气、不死不休的顽强精神,乃是他在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歼灭一个又一个对手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善于抓住时机,巧于用奇,敢于冒险,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当获得袁军运粮的情报时,他立即命徐晃、史涣前去袭击,使袁军几千辆粮车化为灰烬。夜袭乌巢,他亲率五千精兵前往;袁军眭元进、赵容所部从背后杀来,部下要求分兵拒之,他却大喝道:“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这奋不顾身的雄姿大大振奋了士气,片刻之间,既焚毁了袁军粮屯,又击灭了眭元进、赵睿,使奇袭获得完全成功。曹操的机警敏悟和不怕风险,使他常常能争取主动,战胜敌方。其三,尽管他本人精通韬略,多谋善断,却能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对付袁军的楼橹和“掘子军”,用的是刘晔之计;向袁军发动总攻,用的是苟攸调动敌方,乘势猛攻之计;仓亭再战,用的是程昱“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十面埋伏”之计这样择善而从,使他在险象环生的情势中每每应付裕如。对此,包括袁绍在内的绝大多数对手只好自叹不及。 其四,他心胸豁达,善于接纳人才,抚绥部众。当许攸背袁来投时,刚刚解衣歇息的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先拜于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许攸建议奇袭乌巢,他欣然采纳。当张邰、高览来降时,夏侯悖担心靠不住,他却表示:“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坦然接受。这种广揽英杰的气度,对瓦解敌军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为难得的是,大败袁军之后,在缴获的图书中发现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有人主张:“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如此处理,是很需要一点容人之量的。这就大大安定了人心,感动了那些一度动摇的部属,巩固了自己的阵营。这几个方面的长处,使曹操理所当然地成为官渡之战的胜利者。罗贯中以鲜明的色调突出了曹操的这些优点,表现了一个杰出艺术家对历史的尊重,对人物性格丰富性的追求。三、曹操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四、曹操英雄至奸雄的转变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第十回);接受张绣投降后,得意忘形,居然霸占了张绣的婶娘邹氏(第十六回);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杀了一批又一批,包括怀孕已经五个月的董贵妃和伏皇后全家(第二十四回、六十六回、六十九回);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苟或,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第六十一回);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毛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这种种残忍狡诈的行为,怎能不使人反感和憎恶? 当代一些人总喜欢以机械的“功过折算法”,替曹操评功摆好,说他“功大于过”,似乎因此就不能批判曹操。我在上文已经充分肯定,历史人物曹操确实功业显赫;然而,其丑恶的一面也不容讳饰。因此,我的态度很鲜明:“人们应当肯定其历史功绩,也有权批判其恶德劣行。” 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处。五、曹操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建树乐府诗是东汉皇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幼生活于东汉皇宫内的曹操,不但从小耳濡目染这些音乐,而且这种透露着王者气势的音乐对“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曹操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音乐所蕴涵的气概,正是曹操倾其一生所努力追求的。曹操的“仿效乐府”,表达了他对王权的向往与努力追求,历史地成了曹操难以割舍的乐府情结。在短歌行、对酒、气出唱、步出夏门行等诗中,表现了曹操古直悲凉,胸有大志、慷慨激昂的气度。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以雄健豪迈之笔,对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实际土曹公是借大海来抒发自已博大的胸襟,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这些诗歌创作,无论是叙悲伤,还是言欢乐,都表现了曹操重视内心真实感情的抒发,不虚伪,不做作,所以读起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不存在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曹操就是把这些真性情通过诗歌创作给抒发了出来,表现了人的合理的感情和欲望,正是人性获得解放的标志,一代袅雄的博大气概尽在其中。通过欣赏曹操的文学创作,不难看出一者反映了曹操的反对模仿因袭,主张创新的文学思想;其次反映了曹操反对写作诗赋一韵到底的文学思想,这一主张,亦为五言和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指明了方向。再者反映曹操之惧“为文伤命”的文学思想,这不仅是曹操的文学思想,也是曹操的养生理论。如果曹操有关养生的文论能保存下来,则对于曹王的文气说的理解当能更为丰富而确切。曹操在建安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他重视乐府诗歌的创作,他通过乐府诗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作品中透露出慷慨悲凉的气概,这与他的宫庭生活有关。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关注社会民生,写出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们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思想观点:尚实、尚尽、重实录和反对浮华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表现出他卓越的文学创作才能和独特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六、总结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