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呢?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初读感知1、(板书“课本”)师:对于课本,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里有什么吗?2、师:对呀,不打开课本,我们就不能够学到里面那丰富的知识了。3、师:今天,我们将一起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愿不愿意?(生:愿意 师把课题补充完整)4、(生齐读课题)师: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要求生把问题写在堂上笔记本或书上)二、出示自学提纲(根据学生的质疑 梳理自学提纲)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2、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每一节讲了什么?3、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用笔在文中划出来。4、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5、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三、学生自学四、讨论、交流、汇报 1、小组内讨论交流2、自愿 汇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课文的每一节讲了什么?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 3、课文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部分。(1)指名读课文。 理解诗句意思。“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细读第2节。指名读第2节。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指导朗读。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细读第3节。女生齐读第3节。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男生齐读第4、5节。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朗读第二部分。3、细读第三部分。(6)齐读第6节。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三、细读品味,感悟诗情。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4、读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四、朗读体会,深化情感。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4、最后全班齐读。板书: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发现翠竹、松柏描绘果园、沃野与鸣禽野花联欢与青山绿水相聚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课堂练习。一、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形容词。 ( )的绿阴 ( )的风光 ( )的空气 ( )的大海 ( )的胸襟 ( )的果园 ( )的早晨 ( )的翠竹 ( )的大门 ( )的松柏 ( )的风光 ( )的高山 呼吸( )打开( )描绘( )显示( ) 二、选词填空 呈现 出现 显示 展现 1、小草丛石缝中钻出来,( )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2、走入公园的大门,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我们眼前。 3、祖国到处都( )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4、翻过一座小山,我们的眼前( )了一条清澈的小河。 三、按要求用“苍劲” 造句。 1、形容树木: 2、形容书画: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上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诗人( )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 ),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 )。号召我们少年儿童( )。 2、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是 。 3、课文第四自然段采用了 、 修辞手法,使诗的语言 ,诗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是 ,其中的妙处是 。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练习。 1、祖国( )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们一片(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 )。 A、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 ),让人们感受到( )的美好、神奇,召唤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把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C、这段话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为什么?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 答: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六、拓展练习。 1、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请你写出5句带有各种颜色的古诗句。 2、词语积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在诗人眼里,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在你的眼里,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课本?说说你的理由。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变色龙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课前预习1、搜集变色龙的图片、资料。变色龙的资料简介:变色龙大约有85中,亚洲南部的体长25厘米。它体内有色素细跑,白天深,早晚浅。它的舌头带粘性,很员的昆虫都可以被舌头尖黏住缩回口中吃掉。它的左右眼睛也很特殊,能各自活动。2、自学导航、方法链接:a、仔细读文,练习把难读的句子读通读顺,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b、画出本课的重点字词,注意易错的字音字形,及时做上标记。c、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d、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读自悟,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e、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3、阅读闯关、自我检测A、听写词语: 自我评价: (五为最高等级)订正: B、字音辨析。豆藤(tn tng ) 震(zhn zhng)惊伺(s s )机 刹(ch sh)那间C、理解词语。(方法小贴士:联系上下文理解)弥漫: 凶相毕露 : 端详: 酷似: 迟钝: 绘声绘色 : 窥探: 名副其实: 预习反馈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组员互评。 (等第: )2、互评预习闯关自测部分,评定等第。 (等第: )3、每组派同学上黑板板书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并讲解。合作探究1、按照“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A B c 2、初读课文,讨论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变色龙的哪些特点? 3、变色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与一般说明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觉得这样的介绍方式有什么好处? 当堂检测1、写近义词: 端详 ( ) 窥探 ( ) 刹那 ( )写反义词: 迟钝 ( ) 紧张( ) 寂静 ( ) 2、字形辨析。藤( ) 震( ) 铜( ) 距( )腾( ) 振( ) 筒( ) 巨( )绍( ) 焦( ) 宗( ) 判( )召( ) 蕉( ) 棕( ) 叛( )3、 照样子写词语绿莹莹 ( ) ( )( )绘声绘色 ( ) ( )(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 ( )预习作业1、研读:细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抓住变色龙的这些特点来描写。2、拓展:搜集与变色龙具有相似本领的动物资料。3、观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了解它的特点、习性。作业评价:(业面: 业绩: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3、学习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预习反馈1、体会课文为什么抓住变色龙的这些特点来描写,其中哪个特点写得最生动?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悟。 2、交流搜集与变色龙具有相似本领的动物资料。 合作探究读课文,讨论交流,完成练习“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这句话巧妙地写出了变色龙的( )的特点。 读第9自然段,“端详” 的意思就是(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头 )( )( )( )( )( )( )( 尾巴 )。变色龙的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用人物对话来进行过渡,好处是()。第11-12自然段主要写了变色龙( )的特点,主要通过非洲工人的()和对变色龙()的描写相结合来介绍的。其中变色龙的()和()这两个器官在捕食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变色龙捕食的动作最大的特点是(),从()、()、( )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读课文第 13-14自然段,朋加沙实验了( )次, 变色龙身上的颜色分别从香蕉叶色变成了( )色、( )色、( )色。真正体现了变色龙( )的特点。“名副其实”在文中的意思是( )。当堂检测1、变色龙,学名( ),因为它能够( ),以求得自身的安全,所以俗称变色龙。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那些( ),自然中有很多具有适应环境的本领的小动物:如( )、( ) 等。 2、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变色龙( )、( )、( )的特点,并且通过“放回变色龙”这一细节提醒人们应当( )。3课文填空:我细细( )着:这条变色龙( )。( )的头上长着( )的嘴,( ),( )。身躯呈( ),( )的背部( ),腹部两侧长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