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秋水》课件 语文版.ppt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秋水》课件 语文版.ppt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秋水》课件 语文版.ppt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秋水》课件 语文版.ppt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秋水》课件 语文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道家则是药店”,今天我们就来感受道家文化的魅力。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顺应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寓言,秋水,20,1.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背景透视,5.相关资料,6.检查预习,7.听读课文,10.句段品析,11.疑难探究,12.板书设计,16.教材习题讲解,4.文体知识,9.整体感知,13.本课主旨,17.课后作业布置,8.翻译课文,14.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3.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1.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河伯的感情变化,理解并学会运用本文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来自点拨,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宣扬齐万物,一生死的人生观。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来自点拨,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来自点拨,寓言是以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情况下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的表现手法,或借此喻彼,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通过简单明白、通俗易懂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寓言,来自点拨,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庄子简介,来自点拨,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是一座语言艺术的丰碑,一部杰出的古代寓言总集,“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如:庖丁解牛、盗跖论道、逍遥游等。出自庄子的成语更多,如鹏程万里、朝三暮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部分来自点拨,涘渚少径,s,jng,sho,zh,部分来自点拨,始吾弗f()信则di()矣,弗,殆,部分来自点拨,(一)通假字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辩辨,魔法记忆之意义辨字法:二者在古汉语中属于同源字,一般没有区别,在现代汉语中区别较明显。“辩”,辩解,辩论,侧重于通过语言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辨”,辨别,分辨,侧重于借助理性思考和常识等途径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辨别。,部分来自点拨,(二)古今异义1.秋水时至古义:按时;今义: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季节2.百川灌河古义:这里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3.于是焉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部分来自点拨,4.至于北海古义:来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5.东面而视古义:面向东;今义:东边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大道;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部分来自点拨,(三)一词多义1.始:始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始吾弗信(开始,名词)2.闻:闻道百(听说,动词)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3.若:若望洋向若而叹曰(传说中的海神名,名词)以为莫己若(比得上,动词)若脱笼之鹄(像,动词),部分来自点拨,4.面:面东面而视(面向,动词)河伯始旋其面目(脸,名词)5.于:于是焉(在,介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介词)皆以美于徐公(比,介词)6.之:之野语有之曰(代指后面所说的俗语,代词)我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往,动词),部分来自点拨,(四)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用作名词,盛美的东西3.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少5.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部分来自点拨,(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应为“以为莫若己”)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应为“谓我也”)闻道百。(定语后置,应为“闻百道”),部分来自点拨,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4.固定句式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固定结构,可译为“不是就”),部分来自点拨,(六)成语积累1.望洋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2.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七)名句积累1.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秋水朗读。,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加以解释翻译。,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天的洪水按时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注入黄河。直流的水波是如此强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牛和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译文:,原文: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面向东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抬头仰望着海神若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译文:,21,22,23,25,24,26,27,原文: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况且我曾经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认为伯夷的道义轻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得大道的人耻笑。”,译文:,28,29,30,31,32,33,34,秋水:秋天的洪水。水,这里指洪水。时:按时。灌:注入。河:这里指黄河。泾:直流的水波。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不辩牛马:分辨不清牛和马。辩,分辨,现在写作“辨”。于是焉:在这个时候。河伯:传说中的河神。相传河神姓冯名夷。欣然:高兴的样子。以:认为。尽:全,都。己:自身。,注释:,东:向东。北海:这里指渤海。东面:面向东。端:尽头。始:才。旋:旋转,掉转。面目:面孔。望洋:抬头仰望的样子。若:传说中的海神名。野语:俗语,俗话。闻:听说,知道。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啊。且夫:况且。用于句首,表示更进一层。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学识少。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道义轻。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注释:,21,23,22,24,25,26,27,28,29,30,周武王伐纣,他和兄弟叔齐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子:对对方的尊称。殆:危险。长:长久,永远。大方之家:得大道的人。方,道。,注释:,31,32,33,34,部分来自典中点,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都是什么意思?,【答案】望洋兴叹:望洋,抬起头来看的样子。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后来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见笑大方:被大方之家耻笑。大方之家:指称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部分来自点拨,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答案】“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部分来自点拨,重点品析第二段,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此题考查中间句(段)的作用。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3.河伯为何望洋而叹呢?【答案】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部分来自点拨,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答案】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4.,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部分来自点拨,【难点探究】如何理解本文寓意?【答案】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地开阔眼界,不停地学习。,秋水,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欣然自喜,望洋兴叹,盲目自大,自叹不如,对比,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与小、多与少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局限于平时见闻而骄傲自满,否则就会贻笑大方。,1.本文善于设喻说理。全文通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将深奥的哲学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故事中,使人易于理解并乐于接受。2.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揭示哲理。将黄河的“不辩牛马”与北海的“不见水端”对比,突出了北海的壮阔。将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对比,突出了河伯态度的转变。在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庄子名言小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哀莫大于心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敢于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