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答案及学习材料_第1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答案及学习材料_第2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答案及学习材料_第3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答案及学习材料_第4页
H7N9流感等6种突发传染病防治知识答案及学习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热泻肺,解毒平喘“是下列哪一项病症的治法()B、邪毒壅肺(D、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为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邪犯肺卫)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主症为发热,咽痛,头身疼痛,咳嗽少痰,乏力倦怠,纳食呆滞等(A、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A、邪犯肺卫)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主症为发热,咽痛,头身疼痛,咳嗽少痰,乏力倦怠,纳食呆滞等(C、正虚邪陷)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治法为回元固脱,解毒开窍(D、阳气暴脱证)黄热病的表现为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D、以上均是)等医疗器具和物品要实行专人专用(D、正虚邪恋)的推荐方剂为沙参麦门冬汤合竹叶石膏汤“飞沫预防接触预防”是指()预防A、额外预防“回元固脱,解毒开奇”是下列哪一项病症的治法()C、正虚邪陷“中东呼吸综合征”的英文全拼是()C、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D、稚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H5N1流感病毒主要识别和结合宿主钿胞表面受体为()B、2,3糖苷唾液酸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插途径是()D、以上均是H7N9禽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为()B、一周以内H7N9禽流感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D、1年以上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C、细胞因子风暴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3型受体和唾液酸2,6)型受体睡液酸2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类呼吸道结合的受体为()A、唾液酸2,3型受体和唾液酸2,6型受体MERS的第二群冠状病毒(如HCOVNL63和SARSCOV)与ACE2结合,还可同时与()结合。A、9O乙酰神经氨酸分子MERS的潜伏期一般为()C、214天埃博拉病毒100()即可灭活病毒B、5分钟埃博拉病毒60灭活病毒需要()D、1小时埃博拉病毒60需()小时灭活A、1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对象不包括()A、家禽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C、狐蝠科的果蝠埃博拉病毒对()不敏感A、红外线埃博拉病毒对热有()抵抗力C、中度埃博拉病毒对人不致病的类型为()E、菜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射线、甲醛、()、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B、次氣酸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编码为()C、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墓因组编码为()C、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埃博拉病毒属()病毒科D、丝状埃博拉病毒为不分节段的()B、单股负链RNA病毒埃博拉病毒在室温及4存放()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A、1个月埃博拉病毒中()毒力最强B、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中()对人不致病C、莱斯顿型埃博拉出血热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内死亡D、12天埃博拉出血热病程()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C、45天埃博拉出血热病程57曰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多见D、肩部、手心和脚掌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D、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埃博拉出血热的保肝抗炎治疗宜应用()C、甘草酸制剂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病理特点是()C、肝细胞点、灶样坏死埃博拉出血热的发病主要集中在()D、成年人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史不包括()A、接触过被来自疫区的食品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C、221天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C、512天埃博拉出血热的疑似病例为具备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C、不明原因猝死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措施中有误的是()C、禁止血液净化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A、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治疗措施为()D、对症和支持治疗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严格执行()C、首诊医师负责制埃博拉出血热非重病患者发病后()逐渐恢复D、2周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病房地面()使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A、每天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擦拭消毒C、500MG/L1000MG/L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C、隔离病房内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较大范围污染,消毒首选()A、漂白粉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戴()D、医用防护口罩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A、2小时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结束。D、21天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为连续()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A、2次埃博拉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B、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热需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进行病毒分离D、VERO、HELA等细胞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措施是()B、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与护理中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D、30分钟按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医疗机构中的高危险区域是()B、感染疾病科(门诊、病房)伴有关节痛的成年患者使用布洛芬,每隔()小时一次A、46编码HA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A、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D、H7N9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检测寨卡病毒A、荧光定量病毒抗原检测采用()检测寨卡病毒抗原A、免疫组化法不属于正常人体温生理变异发生时间的是()D、机体有感染病灶时采集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标本的容器应置于具有()的外包装中C、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采集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转运应当按照()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A、A类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为多少是诊断为重症人禽流感的诊断标准()A、30次/MIN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媒介主要是()B、埃及伊蚊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为()A、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出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氧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早期可尝试使用()B、无创正压通气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说法错误的是()A、14岁以下的患儿只要求填写自己的姓名传染病义务报告单位和人是指()B、除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需要在指定为几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三级从现有的资料看,()可能为MERSCOV的中间宿主A、单峰骆驼丛林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染源为()B、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当埃博拉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B、肝脏、脾脏当患者有以下哪项标准即可确认为“H7N9确病例”()D、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有()B、伊蚊登革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为()A、58天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有()A、蚊虫叮晈传播登革热的主要症状()D、以上都是动态检测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D、4倍或以上升高毒扰气营证黄热病的治法为()B、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D、34周对可疑H7N9病例要及时规范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原学及相关检测,尽可能采集()B、下呼吸道标本对可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宜首选()检测A、核酸对流感样病例的应急监测报告要求,包括有()D、以上皆是对人禽流感病例的初次报告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网络直报需要再寄送传染病报告卡对人致病性最强的埃博拉病毒是()A、扎伊尔型对医疗机构内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D、21天对疑似或确诊的H7N9病例以及流感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具备重症危险因素的患者,要在发病()内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D、48小时对疑似或确诊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首选的抗流感病毒物是()A、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重症病例应采取的治疗措施有()D、以上均是对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或无法口服的成人患者,帕拉米韦注射液的使用剂量是()C、300MG600MG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的防控中,未设立发热门(急)诊的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的()应急预案B、就地隔离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密切接触者采取的管理方式为()C、隔离医学观察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并且体温()者,属于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A、373发热伴肺炎患者无流行病学史经规范治疗好转后,应该()A、继续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半数以上病例出现()C、蛋白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学检查内容为血清中分离()B、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生化检查中尤以()为主B、AST、CKMB升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疑似病例为具有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D、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为()B、对症支持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以上B、38发热门诊工作人员采取的标准防护措施有哪些()D、以上皆是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病例后,以下哪项做法错误()B、抽血检测发现人禽流感疫情时,城镇或农村报告时间都应在()C、2小时内发现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病例时,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B、2小时茯苓是下列病症的常用药()D、正虚邪恋甘草是下列哪种病症的常用药()A、邪犯肺卫隔离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确诊病例的方式为()C、以上都是根据()对402例MERS感染病例的统计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感染者占27,医务人员感染者中578无症状或症状轻微。C、沙特阿拉伯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等措施。具体措施不包括下列哪项()D、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必须只能配偶陪护关于H7N9禽流感的治疗,下述说法错误的是()A、建议使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治疗关于埃博拉说法错误的是()C、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为220天关于入住院患者发病前10天内的流行病学史统计,说法正确的是()D、以上均是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出院标准,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C、病原学检测连续1次阴性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描述正确的是()A、单峰骆驼可能是人类感染来源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描述正确的是()E、可排除社区传播的可能性患者安置原则隔离病房应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将患者安置到负压隔离病房,参照国家相关规定监测()B、负压运行状况患者安置原则中,疑似及临床诊断病例应当进行()A、单间隔离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措施D、防蚊隔离黄热病的临床诊断病例为疑似病例且()A、黄热病毒IGM抗体检阳性黄热病的流行病学史为发病前()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C、14天黄热病的潜伏期通常为()B、36天,也可长达10天黄热病的一般检查中呈升高的是()A、外周血白细胞黄热病的一般检查中呈下降的是()C、凝血因子(II、V、VII、IX和X)黄热病的主要传播途径()B、蚊叮咬传播黄热病毒60()可灭活C、30分钟黄热病毒不会与()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D、埃博拉病毒黄热病毒的主要侵入部位不包括()B、肠道黄热病毒为()A、单股正链的RNA病毒黄热病毒有()血清型A、1个黄热病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B、肝脏黄热病可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病理变化具有诊断特异性B、肝脏黄热病在肝脏引起的病理改变较少见的是()D、网状结构塌陷机体体温385属于()B、中等度热接触疑似人H7N9禽流感患者或确诊患者应佩戴()B、医用防护口罩截止到2015年6月10曰韩国卫生福利部通报该国确诊病例达108例,其中死亡9例,绝大多数为()内获得C、医院截至2015年6月10曰,美洲哪个国家发生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报告()C、美国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传播的证据A、寨卡病毒截至目前,寨卡病毒病以()疫情最为严重B、巴西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C、以上均是近几年报道的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是()C、H7N9近距离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哪种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建议()近些年主要为人感染()禽流感病毒D、H7N9六步洗手法可以用“内、外、夹、弓、大、立”来概括,那么下列关于其详细步骤描述错误的是()夹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目前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A、接触传播目前监测资料显示所有H7N9禽流感对()耐药,不建议使用A、金刚烷胺目前可分为()个N亚型D、11判断重症病例的次要标准中收缩压()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B、373)患者。(二)疑似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3不明原因猝死。(三)确诊病例。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三、病例管理(一)留观病例。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采集标本,在医疗机构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非病原学检测;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除留观条件1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3仍发热但不足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二)疑似病例。1病原学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进行相应诊疗;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断;3若发热不足72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者排除诊断。(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一、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基本要求(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当予以警惕,做好防护。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二)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三)医疗机构应当开展临床医务人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做好个人防护。(四)医疗机构应当针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五)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八)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1留观、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采取严格的接触隔离措施,实行单间隔离;非定点医院应当及时将患者转至定点医院诊治。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有条件的应当安置于负压病房进行诊治。2患者诊疗与护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均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必须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小面积污染等建议使用含消毒成分的吸湿材料覆盖并吸收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再进行相应环境与物品的清洁、消毒;较大范围污染的,首选漂白粉覆盖,待液体吸收后清理,倒入污水处理系统。3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应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4病房物体表面如床头柜、水龙头、门把手以及各种台面等,用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其它符合要求的表面消毒剂(如醇类消毒剂)擦拭消毒;地面每天使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消毒。如遇污染,随时消毒。5患者的活动应当严格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交叉感染。6患者出院、转院时应当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7患者所有的废弃物应当视为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双层封扎,标识清楚。相关医疗废物应当及时密闭转运,焚烧处理。8患者死亡后,应当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当立即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火化。(二)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对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三、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一)诊疗过程中,应当戴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面罩(护目镜),穿防护服、防水靴或者密封的鞋和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无防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受到其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尽量减少针头及其他锐器的使用,执行安全注射,正确处理锐器,严格预防锐器伤。(二)医务人员进出隔离病房时,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重点注意做好眼睛、鼻腔、口腔粘膜的防护。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时,为减少和避免脱卸过程可能的污染,建议先戴口罩再戴帽子,确保在脱卸时能最后摘除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应在穿防护服前完成,脱卸时要先脱防护服再脱卸脸面部防护用品。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可以复用的防护用品严格遵循消毒与灭菌的流程。(三)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四)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液或75洗必泰醇擦拭消毒;粘膜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发生锐器伤时,应当及时按照锐器伤的处理流程进行处理;暴露后的医务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五)采集标本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转运应当按照A类感染性物质包装运输要求进行,即应当置于符合规定的具有生物危险标签、标识、运输登记表、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的容器内,容器应置于具有防水、防破损、防渗漏、耐高温、耐高压的外包装中,主容器与外包装间填充足够的吸附材料。标本由专人、专车护送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门实验室检验,护送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六)应当对参与患者诊治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感染症状,应当立即进行隔离、诊治并报告。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二)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寨卡病毒。(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三)鉴别诊断。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六、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七、预防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FEVER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黄疸、出血等。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3年非洲因黄热病造成的严重病例为84万17万例,其中死亡29万6万例。安哥拉于2015年12月5日确诊首例病例,至2016年3月20日共报告疑似病例1132例,确诊375例,死亡168例。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截至2016年3月24日共发现6例输入性病例,均来自于安哥拉。一、病原学黄热病毒(YELLOWFEVER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PRM、E和3UTR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分为多个基因型。黄热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黄热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寨卡病毒等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黄热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毒可在叮咬部位复制,通过淋巴和血液扩散至其他器官和组织,并在其中不断繁殖,然后释放入血,引起病毒血症,主要侵入肝脏、脾脏、心脏、骨髓和横纹肌等。靶器官损害可能为病毒直接作用所致。肝脏是主要靶器官,患者由于肝脏受损而出现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同时可见肾脏、心脏等受累。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堆积、内皮细胞损伤、微血栓形成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脏器损害和休克的可能原因。出血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减少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原因引发。(二)病理改变。本病可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具有诊断特异性。肝脏可肿大,肝小叶中央实质细胞坏死,肝细胞浑浊肿胀,胞核变大,呈多发性微小性空泡性脂肪改变,凝固性坏死及嗜酸透明变性,严重时可发生整个肝小叶坏死,但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结构塌陷少见。肾脏肿大,肾小管急性坏死(多见于近曲小管),肾小管上皮脂肪变性,脱落或坏死,管腔内充满颗粒样碎屑。肾小球也有破坏,特殊染色发现基底膜SCHIFF染色阳性,在肾小球囊腔和近曲小管腔内有蛋白样物质沉积。心肌呈脂肪变性,浊样肿胀和退行性变。脾充血,脾脏及淋巴结中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代之以大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脑组织可有小的出血灶及水肿,而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此外,尚可见皮肤、胃肠黏膜出血,胸腹腔少量积液。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按照传播方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循环。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被蚊叮咬而感染。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非人灵长动物后,经812天可具传染性。受感染的蚊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二)传播途径。主要经蚊叮咬传播。城市型黄热病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煞蚊属等。(三)人群易感性。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热带地区。2季节分布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病,蚊媒活跃季节高发。四、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36天,也可长达10天。人感染黄热病毒后大多数无症状或轻症感染。典型病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一)感染期。此期为病毒血症期,持续35天。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1),全身不适,头痛、畏光、腰骶部和下肢疼痛特别是膝关节、肌痛、厌食、恶心、呕吐、烦躁、易怒、头晕等,但症状无特异性。体格检查可有相对缓脉,皮肤、结膜和牙龈充血,特征性舌苔改变(舌边尖红伴白苔),肝大和上腹压痛。(二)缓解期。发病35天后,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大多数患者开始恢复,但约15的患者在48小时之内病情再次加重,进入第三期(中毒期)。(三)中毒期(肝肾损害期)。此期特点是病情再次加重,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常累及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等。临床表现为体温再次升高,黄疸逐渐加重,频繁呕吐,上腹痛,可出现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黏膜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休克。肾功能异常,蛋白尿、血尿,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心电图可见STT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脏增大。神经系统表现为躁动、谵妄、昏迷,脑脊液检查压力明显增高,蛋白升高但白细胞升高不明显。进入中毒期的患者约有50死亡。(四)恢复期。恢复期可持续24周。体温下降至正常,症状逐步消失,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但疲乏症状可持续数周。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可持续数月。有报道患者可在恢复期死亡,多死于心律失常。五、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下降。尿常规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粪便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可阳性。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早于胆红素,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程度高于丙氨酸转移酶(ALT),可达20000U/L以上。血清胆红素也可明显升高,可达255340MOL/L。还可见血氨升高、血糖降低等。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凝血因子(II、V、VII、IX和X下降。部分病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相应凝血功能异常。肾功能检查血肌酐水平升高。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心肌损害时血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其他生化检查肌红蛋白、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也可明显升高。(二)血清学检查。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一般发病后第57天可检出IGM抗体,可持续数年。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黄热病毒抗体与其他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三)病原学检查。1核酸检测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标本黄热病毒RNA,可用于疾病早期诊断。2病毒分离发病后5天内患者血液或死亡病例的组织标本可用于病毒分离。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在BSL3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3抗原检测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病毒抗原;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液等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黄热病毒。(3)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三)鉴别诊断。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登革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等鉴别。本病可与疟疾、登革热同时发生。七、治疗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一)一般治疗。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有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二)对症和支持治疗。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剂量解热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肝功能损害时,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严重出血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新鲜血浆等,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急性肾损伤时,必要时可予肾脏替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予质子泵抑制剂、凝血酶等治疗。出现脑水肿时,予渗透性利尿剂(3高渗盐水或者20甘露醇)脱水治疗。(三)中医治疗。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郁阻证(多见于感染期)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痛,骨节疼痛,羞明,厌食、呕、恶,烦躁、易怒,尿黄等。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浮数。治法清热化湿,透表解肌。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茵陈、黄芩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苏梗、藿香、滑石、甘草等。(2)毒扰气营证(多见于中毒早期)临床表现再次壮热,汗出热不解,神昏、谵语。眼黄,尿黄、短赤。皮肤斑、疹,烦渴,呕吐、上腹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濡或数。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黄芩、生地、连翘、紫草、栀子、青蒿、丹皮、水牛角、土茯苓、甘草等。(3)瘀毒入血证(多见于中毒期)临床表现壮热不解,上腹痛,黄疸加深,可见躁扰不安或神昏不醒,肌肤瘀斑,吐血、衄血、便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少尿,舌暗红,苔薄或腻,少津,脉细数。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4)阳气暴脱证(多见于休克)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5)余邪未净证(恢复期)临床表现倦怠无力,纳可,思饮,尿黄渐轻。舌淡、苔厚少津或少苔,脉细、数。治法清利余热,益气养阴。参考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茯苓、泽泻、白术、石斛、麦冬等。2辨证选择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八、出院标准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