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诗三首》学案1 沪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诗三首》学案1 沪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诗三首》学案1 沪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诗三首》学案1 沪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诗三首》学案1 沪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李白诗三首学案1 沪教版【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大诗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理解诗歌的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法。理解李白在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学习提示】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行路难、月下独酌抒发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复杂的精神世界,送友人则是一首送别诗。这三首诗显示了李白诗歌联想丰富,想象奇特,情真意切的特点。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音正字】樽zn羞(同馐)xi直(同值)zh箸zh【诗歌分析】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朋友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要是在平时,李白一定会为美酒佳肴和朋友盛情而“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李白不是那种软弱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达了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情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想到两位始穷后通的人: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垂钓碧溪”,终于遇见文王而成就大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特殊经历,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李白回到现实中来,又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路在何方?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自己一定能像刘宋时宗悫说的那样,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歌行中只算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这似乎是一次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显示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旋即又恍然神游千载,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速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了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追求的复杂心理。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歌分析】送友人,是李白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一开头,先写明送别之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朋友远行,李白远送,两人骑着马,并辔来到城外,放眼远望:青翠的山峦,如画的景色,使即将远行的朋友忘记了征程;而近处:波光粼粼的流水缓缓地向城东淌去,似在代替李白述说着悠悠的别情。一、二句不但对偶工整,而且色彩明丽,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郭外送别图。三四句,紧承一、二句。出句,点明题目。对句,交代这位朋友是孤身在外,如今又要远行他乡。孤蓬是一种随风漂转的荒草,这里借喻远行的朋友别后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逝,踪迹难寻了。五六句,不仅写得十分工整,同时寓意也十分丰富,用漂浮不定的“浮云”和无限伤感的“落日”表达双方此时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思。天空的一片白云,随风变幻,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已是任意西东了;而天边那一轮如火的残阳正在徐徐落下,似乎对即将告别的大地恋恋不舍,正好贴切地传达了李白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结合前文,在这山青水丽、落日衔山的背景下,与朋友分手,怎不令人愁肠百结!七八句,友人挥手告别,这是全诗中唯一涉及行人的具体动作。这一动作再一次打开了作者内心感情的闸门。但是李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此时的感受,而是宕开一笔,用“萧萧班马鸣”这一场景来结束全篇。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就是离群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马鸣”,使全诗笼罩在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歌分析】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苦闷与孤独的内心世界。开头写“独酌”的场境。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人物只是他一个,动作是独酌。诗人突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过来,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了。尽管诗人盛情邀请,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诗人已经渐入醉乡,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倾听佳音;舞时,身影转动,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一往情深。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然而,它们毕竟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作为自己结交的对象,可见诗人内心是多么孤独啊!【思维训练】1. 行路难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难”? “不能食”、“冰塞川”、“雪满山”、“多歧路”。2. 行路难中,哪句比喻了人生道路障碍重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3. 如何理解行路难的结尾二句?经过前面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通过这样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4. 行路难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即使人生道路充满荆棘,也不要放弃,对前途要充满信心,始终执著追求人生理想。5.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你的启示。身处困境,不能悲观绝望,应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相信总有一天能达到胜利的彼岸。6. 送友人中,“孤蓬”“浮云”“落日”“班马”对表达离别之情有什么作用? “孤蓬”“浮云”,使人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落日”“班马”,本身就暗含了离别的愁苦。离别之情寄予这些景物中,情景交融。7. 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与月、影为伴的孤寂,表达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尤其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孤寂与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的苦闷。诗歌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热闹场面衬托孤寂苦闷的内心。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橘逾淮为枳学案1 沪教版【学习目标】掌握实词习辞、坐、酒酣、诣、避席、其实、熙、病。学习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的方法。懂得“橘逾淮为枳”的道理。【正音正字】枳zh诣y 曷h熙(同“嬉”)x【翻译课文】原文: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翻译: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原文: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翻译: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来,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原文: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翻译: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酒喝得畅快时,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说:“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原文: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翻译: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原文: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翻译: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水土差别。现在人们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原文: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翻译: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课文分析】这则故事犹如一幕精彩的独幕话剧。从时间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前后两段:酒宴前、酒宴中。从地点看,我们可以把整个故事安置在楚国的朝廷上。从人物看,有晏子、楚王、楚王近臣、盗者、吏等。从情节看,先是楚王与近臣“密谋”,后是晏子与楚王“斗智”。从人物性格看,楚王从“欲辱之”的阴暗心理开始,到“反取病”的尴尬局面结束。晏子“习辞”,这里暗示晏子机敏、善辩,为他最终战胜楚王伏笔。而楚王明明知道这一点,却还要“辱之”,说明楚王自以为是,自讨没趣。楚王能与左右商量,则说明他还有一点自知之明;这为他最后能自我解脱留有空间。从人物性格看,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他既要完成使命,又要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文中晏子有个很重要的动作“避席”。此时的晏子心中有怒火,但表现却显出“君子风度”。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楚国。楚王与近臣导演了这场“戏”,原本要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但因晏子机智善变,从容不迫,巧妙地回敬楚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思维训练】如何理解“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楚王赐晏子酒。早已经密谋要“辱之”,却还“赐晏子酒”,写出楚王虚情假意。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当“酒酣”之时依计行事,说明时机把握得很好。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楚王明知故问,准备发难。对曰:“齐人也,坐盗。”无中生有,煞有介事,自欺欺人。“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这里的“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楚王“视”晏子而问,楚王这一“视”,充满着得意的神态,是流露着蔑视的眼光。最后楚王知道自讨没趣了,为什么还要“笑”?楚王是无可奈何的“笑”,这是苦笑,是尴尬的笑,自嘲的笑,痛苦的笑。如何理解晏子的回答?晏子说了四句话,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前三句晏子巧妙地暗暗地打了个比方。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抖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