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二级螺旋和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氢键,盐键,二硫键。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疏水键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核酸可分为DNA和RNA,RNA可分为MRNA,TRNA,RRNA,SNRNA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DNA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3到5,另一条为5到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维持DNA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RNA的结构大多数RNA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A与U,G与C配对形成氢键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原核细胞仅有一条DNA,DNA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DNA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真核有2个以上DNA分子,DNA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DNA量多,呈线状。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双亲媒性分子蛋白质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类附于膜的外表面,与表面的脂质与蛋白质亲水端结合,构成糖脂或糖蛋白10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11膜脂分子的运动侧向运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12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1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胆固醇的影响,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例,膜蛋白质的影响。1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内褶、纤毛、鞭毛15细胞连接闭锁连接,锚定链接,通讯连接。16内质网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标志酶葡萄糖6磷酸酶17微粒体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成许多小泡,称为微粒体18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由小泡、扁平囊和大泡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标志酶糖基转移酶。19溶酶体分类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或异溶酶体、自溶酶体、后溶酶体。功能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溶酶体的自溶作用细胞外物质的消化。标志酶酸性磷酸酶。膜的特殊性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糖链暴露在膜内边面,保护溶酶体膜不受水解酶作用20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过氧化氢酶21线粒体超微结构外膜是线粒体最外层所包围的一层单位膜。内膜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将线粒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其中由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为内腔,含基质,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称外腔。内膜上有大量向内突起的折叠,形成嵴。为什么半自主性线粒体DNA有自己的DNA,MRNA,TRNA,RRNA以及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其他组分,线粒体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可以转录,还可以自主翻译蛋白质,但只有10可以,即自主性很低,无法独立需要靠核DNA来协助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22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过程前体蛋白质在线粒体中折叠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中重新折叠。23核糖体由大小亚基以特定的形式聚合而成。重要活性部位MRNA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基上A部位,也称氨酰基部位或受位,主要位于大亚基,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P部位,又称肽酰基部位或供体,主要位于小亚基,是肽酰基TRNA移交肽链后,TRNA释放的部位。肽基转移酶部位,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其作用是在肽链合成过程中催化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链GTP酶部位,GTP酶也称转位酶,简称G因子,能分解GTP分子,并将肽酰基TRNA由A位移到P位E部位,即新生多肽链的出口位。24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25微管的成分大多数微管壁由13条原纤维包围而成,主要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类型单管、二联管、三联管。二联管构成纤毛,鞭毛的杆状成分。三联管构成中心粒和纤毛鞭毛的基体。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26微丝的组成肌动蛋白是微丝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蛋白质。肌动蛋白两种存在形式G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B细胞松弛素D。27中间丝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稳定,无特异性药物。1细胞核间期结构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2核膜的结构包括内外两层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核纤层3核孔复合体结构内外相对的8个孔环颗粒,包括胞质环和核质环1个中央颗粒4染色体结构核小体。多级螺旋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襻环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微带(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单位),四级结构染色单体。5间期核内的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6核仁结构包括核仁相随染色质、显微结构、颗粒成分、核仁基质7核仁周期在细胞周期中,核仁发生周期性变化间期细胞核仁明显,进入有丝分裂后,核仁缩小,最后消失;分裂末期核仁又重新出现。8小分子物质运输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通道扩散(通道蛋白)、帮助扩散(载体蛋白)。大分子物质运输(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包括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胞吐作用。3胞吞作用分为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4胞吐作用分为废物排出和分泌作用(结构性分泌,调节性分泌)5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方式门控性转运,穿膜转运,膜性细胞器间的膜泡转运6蛋白质的分选信号信号肽、信号斑。7NLS核定位信号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内,属于信号肽。8信号假说的基本内容1核糖体上信号肽的合成2胞质中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信号肽,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蛋白质合成暂停。3核糖体与ER膜结合形成SRPSRP受体核糖体复合体。4SRP脱离并参加再循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继续进行。5信号肽被切除6合成继续进行。7核糖体在分离因子作用下被分离。8成熟的蛋白质落入ER腔。9门控转运的过程10穿膜转运穿过线粒体膜的转运,穿过内质网膜的转运。11蛋白质在内质网的N端糖基化高甘露糖型,复合型。12溶酶体酶的运输分拣信号为磷酸甘露糖(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顺面扁平囊,甘露糖残基在磷酸转移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反面扁平囊,M6P为相应受体识别,富集以出芽方式形成网格蛋白外被的运输小泡。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M6P受体通过芽生小泡回到高尔基复合体13膜流由于细胞的胞吞胞吐作用,以及ER和GC的物质合成,加工,运输,使细胞膜发生移位,融合或重组,细胞膜内各种模性结构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1、受体是一种蛋白质,或存在于细胞核内。它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对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受体或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特异性反应的基本因素之一。2、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统称为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如可诱导嗅觉或味觉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3、膜受体结构识别部或调节亚单位效应部或催化亚单位转换部或传导部4、膜受体的类型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5、膜受体的特性特异性及非决定性,可饱和性,高亲和力,可逆性,特定的组织定位6、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包括GS家族、GI家族、GQ家族。7、G蛋白作用机制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异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并与GDP相结合而与受体呈分离状态当配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时,触及了受体蛋白分子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与G蛋白亚单位相接触,这导致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GTP的亲和力增加,故亚单位转而与GTP结合。亚单位与GTP的结合诱发了其本身的构象改变,这一方面使亚单位与、亚单位分离,另一方面促使与GTP结合的亚单位,这是G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节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时,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的亚单位同时具备了GTP酶的活性,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DP,这诱导了亚单位的构象改变,使之与GDP的亲和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亚单位与、亚单位结合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下的G蛋白。8CAMP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ATP经腺苷酸环化酶成CAMP,活化PKA,引起相应底物蛋白的磷酸化级联反应,离子通道活化等效应。9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两种途径DAG活化蛋白激酶C,IP3动员细胞内钙离子释放。1细胞呼吸细胞中的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逐步分解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也称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2氧化磷酸化是释放代谢能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NADH和FADH2分子把它们从食物氧化的来的电子转移到氧分子、这一反应相当于氢原子与氧分子最终形成水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用于生成ATP,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3呼吸链包括的两种蛋白泛醌,细胞色素C。4ATP合酶复合体结构头部、柄部、基片。5化学渗透假说NADH和FADH2提供一对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后为O2所接受。电子传递链同时起H泵的作用,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伴随H从线粒体基质到膜间腔的转移。线粒体内膜对H和具有不可透性,所以随着电子过程的进行,在膜间腔中积累,造成了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差,从而在内膜两侧形成了电化学质子梯度,也成为质子动力势。膜间腔中的有顺浓度返回机制的倾向,能借助势能通过ATP酶复合体上的质子通道渗透到线粒体基质中,所释放的自由能驱动F0,F1,ATP合酶合成ATP。6构象偶联假说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想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微点的构想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在L构象,ADP,PI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在D构象,底物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O构象,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R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同期性改变,不断将ADP与PI结合在一起形成ATP。1、细胞运动形式细胞的位置移动(1)纤毛、鞭毛摆动(2)阿米巴样运动(3)褶皱运动细胞的形态改变3、细胞内运动(1)细胞质流动(2)膜泡运输(3)物质运输(轴突运动)(4)染色质分离2、动力蛋白种类与微丝有关的肌球蛋白,与微管有关的驱动蛋白和动位蛋白3、动力蛋白介导细胞运动的机制(1)在初始状态,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紧密结合,此时ATP结合位点是空的。(2)当结合ATP后,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开放,头部从肌动蛋白丝解离。(3)ATP被水解成ADP和PI,ATP结合位点关闭,引起肌球蛋白头部变构弯曲。(4)变构的肌球蛋白头部结合到新的肌动蛋白亚基上,这时结合还不牢固。随后肌球蛋白头部的构象恢复,带动颈部和尾部朝向肌动蛋白丝的()端移动。(5)ADP释放,肌球蛋白恢复初始状态。4、有丝分裂器组装包括微管蛋白聚合、中心体分离,染色体俘获和排列。5、染色体分离包括后期A,后期B后期A染色体在动粒的作用下的向极移动称为后期A。后期B极间微管因其A端不断组装而增长,导致两极间的距离不断增长,而极间微管向两极的滑动,使赤道面相互重叠的部分减少,此称为后期B;1、基因的结构内含子、外显子、启动子、终止子2、DNA的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多起点复制3转录的过程转录起始,RNA链的延长,转录终止。加工戴帽,加尾,剪切内含子。3、翻译以MRNA为模版,按照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的过程1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二级螺旋和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氢键,盐键,二硫键。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疏水键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核酸可分为DNA和RNA,RNA可分为MRNA,TRNA,RRNA,SNRNA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DNA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3到5,另一条为5到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维持DNA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RNA的结构大多数RNA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A与U,G与C配对形成氢键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原核细胞仅有一条DNA,DNA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DNA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真核有2个以上DNA分子,DNA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DNA量多,呈线状。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双亲媒性分子蛋白质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类附于膜的外表面,与表面的脂质与蛋白质亲水端结合,构成糖脂或糖蛋白10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11膜脂分子的运动侧向运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12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1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胆固醇的影响,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例,膜蛋白质的影响。1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内褶、纤毛、鞭毛15细胞连接闭锁连接,锚定链接,通讯连接。16内质网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标志酶葡萄糖6磷酸酶17微粒体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成许多小泡,称为微粒体18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由小泡、扁平囊和大泡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标志酶糖基转移酶。19溶酶体分类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或异溶酶体、自溶酶体、后溶酶体。功能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溶酶体的自溶作用细胞外物质的消化。标志酶酸性磷酸酶。膜的特殊性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糖链暴露在膜内边面,保护溶酶体膜不受水解酶作用20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过氧化氢酶21线粒体超微结构外膜是线粒体最外层所包围的一层单位膜。内膜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将线粒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其中由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为内腔,含基质,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称外腔。内膜上有大量向内突起的折叠,形成嵴。为什么半自主性线粒体DNA有自己的DNA,MRNA,TRNA,RRNA以及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其他组分,线粒体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可以转录,还可以自主翻译蛋白质,但只有10可以,即自主性很低,无法独立需要靠核DNA来协助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26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过程前体蛋白质在线粒体中折叠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中重新折叠。27核糖体由大小亚基以特定的形式聚合而成。重要活性部位MRNA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基上A部位,也称氨酰基部位或受位,主要位于大亚基,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P部位,又称肽酰基部位或供体,主要位于小亚基,是肽酰基TRNA移交肽链后,TRNA释放的部位。肽基转移酶部位,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其作用是在肽链合成过程中催化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链GTP酶部位,GTP酶也称转位酶,简称G因子,能分解GTP分子,并将肽酰基TRNA由A位移到P位E部位,即新生多肽链的出口位。28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29微管的成分大多数微管壁由13条原纤维包围而成,主要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类型单管、二联管、三联管。二联管构成纤毛,鞭毛的杆状成分。三联管构成中心粒和纤毛鞭毛的基体。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26微丝的组成肌动蛋白是微丝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蛋白质。肌动蛋白两种存在形式G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B细胞松弛素D。27中间丝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稳定,无特异性药物。1细胞核间期结构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2核膜的结构包括内外两层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核纤层3核孔复合体结构内外相对的8个孔环颗粒,包括胞质环和核质环1个中央颗粒4染色体结构核小体。多级螺旋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襻环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微带(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单位),四级结构染色单体。5间期核内的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6核仁结构包括核仁相随染色质、显微结构、颗粒成分、核仁基质7核仁周期在细胞周期中,核仁发生周期性变化间期细胞核仁明显,进入有丝分裂后,核仁缩小,最后消失;分裂末期核仁又重新出现。8小分子物质运输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通道扩散(通道蛋白)、帮助扩散(载体蛋白)。大分子物质运输(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包括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胞吐作用。3胞吞作用分为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4胞吐作用分为废物排出和分泌作用(结构性分泌,调节性分泌)5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方式门控性转运,穿膜转运,膜性细胞器间的膜泡转运6蛋白质的分选信号信号肽、信号斑。7NLS核定位信号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内,属于信号肽。8信号假说的基本内容1核糖体上信号肽的合成2胞质中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信号肽,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蛋白质合成暂停。3核糖体与ER膜结合形成SRPSRP受体核糖体复合体。4SRP脱离并参加再循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继续进行。5信号肽被切除6合成继续进行。7核糖体在分离因子作用下被分离。8成熟的蛋白质落入ER腔。11门控转运的过程12穿膜转运穿过线粒体膜的转运,穿过内质网膜的转运。11蛋白质在内质网的N端糖基化高甘露糖型,复合型。12溶酶体酶的运输分拣信号为磷酸甘露糖(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顺面扁平囊,甘露糖残基在磷酸转移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反面扁平囊,M6P为相应受体识别,富集以出芽方式形成网格蛋白外被的运输小泡。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M6P受体通过芽生小泡回到高尔基复合体13膜流由于细胞的胞吞胞吐作用,以及ER和GC的物质合成,加工,运输,使细胞膜发生移位,融合或重组,细胞膜内各种模性结构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1、受体是一种蛋白质,或存在于细胞核内。它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对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受体或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特异性反应的基本因素之一。2、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统称为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如可诱导嗅觉或味觉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3、膜受体结构识别部或调节亚单位效应部或催化亚单位转换部或传导部4、膜受体的类型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5、膜受体的特性特异性及非决定性,可饱和性,高亲和力,可逆性,特定的组织定位6、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包括GS家族、GI家族、GQ家族。7、G蛋白作用机制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异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并与GDP相结合而与受体呈分离状态当配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时,触及了受体蛋白分子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与G蛋白亚单位相接触,这导致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GTP的亲和力增加,故亚单位转而与GTP结合。亚单位与GTP的结合诱发了其本身的构象改变,这一方面使亚单位与、亚单位分离,另一方面促使与GTP结合的亚单位,这是G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节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时,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的亚单位同时具备了GTP酶的活性,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DP,这诱导了亚单位的构象改变,使之与GDP的亲和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亚单位与、亚单位结合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下的G蛋白。8CAMP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ATP经腺苷酸环化酶成CAMP,活化PKA,引起相应底物蛋白的磷酸化级联反应,离子通道活化等效应。9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两种途径DAG活化蛋白激酶C,IP3动员细胞内钙离子释放。1细胞呼吸细胞中的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逐步分解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也称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2氧化磷酸化是释放代谢能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NADH和FADH2分子把它们从食物氧化的来的电子转移到氧分子、这一反应相当于氢原子与氧分子最终形成水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用于生成ATP,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3呼吸链包括的两种蛋白泛醌,细胞色素C。4ATP合酶复合体结构头部、柄部、基片。5化学渗透假说NADH和FADH2提供一对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后为O2所接受。电子传递链同时起H泵的作用,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伴随H从线粒体基质到膜间腔的转移。线粒体内膜对H和具有不可透性,所以随着电子过程的进行,在膜间腔中积累,造成了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差,从而在内膜两侧形成了电化学质子梯度,也成为质子动力势。膜间腔中的有顺浓度返回机制的倾向,能借助势能通过ATP酶复合体上的质子通道渗透到线粒体基质中,所释放的自由能驱动F0,F1,ATP合酶合成ATP。6构象偶联假说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想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微点的构想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在L构象,ADP,PI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在D构象,底物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O构象,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R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同期性改变,不断将ADP与PI结合在一起形成ATP。1、细胞运动形式细胞的位置移动(1)纤毛、鞭毛摆动(2)阿米巴样运动(3)褶皱运动细胞的形态改变3、细胞内运动(1)细胞质流动(2)膜泡运输(3)物质运输(轴突运动)(4)染色质分离2、动力蛋白种类与微丝有关的肌球蛋白,与微管有关的驱动蛋白和动位蛋白3、动力蛋白介导细胞运动的机制(1)在初始状态,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紧密结合,此时ATP结合位点是空的。(2)当结合ATP后,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开放,头部从肌动蛋白丝解离。(3)ATP被水解成ADP和PI,ATP结合位点关闭,引起肌球蛋白头部变构弯曲。(4)变构的肌球蛋白头部结合到新的肌动蛋白亚基上,这时结合还不牢固。随后肌球蛋白头部的构象恢复,带动颈部和尾部朝向肌动蛋白丝的()端移动。(5)ADP释放,肌球蛋白恢复初始状态。6、有丝分裂器组装包括微管蛋白聚合、中心体分离,染色体俘获和排列。7、染色体分离包括后期A,后期B后期A染色体在动粒的作用下的向极移动称为后期A。后期B极间微管因其A端不断组装而增长,导致两极间的距离不断增长,而极间微管向两极的滑动,使赤道面相互重叠的部分减少,此称为后期B;1、基因的结构内含子、外显子、启动子、终止子2、DNA的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多起点复制3转录的过程转录起始,RNA链的延长,转录终止。加工戴帽,加尾,剪切内含子。3、翻译以MRNA为模版,按照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的过程2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二级螺旋和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氢键,盐键,二硫键。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疏水键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核酸可分为DNA和RNA,RNA可分为MRNA,TRNA,RRNA,SNRNA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DNA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3到5,另一条为5到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维持DNA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RNA的结构大多数RNA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A与U,G与C配对形成氢键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原核细胞仅有一条DNA,DNA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DNA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真核有2个以上DNA分子,DNA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DNA量多,呈线状。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双亲媒性分子蛋白质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类附于膜的外表面,与表面的脂质与蛋白质亲水端结合,构成糖脂或糖蛋白10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11膜脂分子的运动侧向运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12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1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胆固醇的影响,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例,膜蛋白质的影响。1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内褶、纤毛、鞭毛15细胞连接闭锁连接,锚定链接,通讯连接。16内质网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标志酶葡萄糖6磷酸酶17微粒体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成许多小泡,称为微粒体18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由小泡、扁平囊和大泡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标志酶糖基转移酶。19溶酶体分类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或异溶酶体、自溶酶体、后溶酶体。功能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溶酶体的自溶作用细胞外物质的消化。标志酶酸性磷酸酶。膜的特殊性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糖链暴露在膜内边面,保护溶酶体膜不受水解酶作用20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过氧化氢酶21线粒体超微结构外膜是线粒体最外层所包围的一层单位膜。内膜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将线粒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其中由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为内腔,含基质,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称外腔。内膜上有大量向内突起的折叠,形成嵴。为什么半自主性线粒体DNA有自己的DNA,MRNA,TRNA,RRNA以及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其他组分,线粒体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可以转录,还可以自主翻译蛋白质,但只有10可以,即自主性很低,无法独立需要靠核DNA来协助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30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过程前体蛋白质在线粒体中折叠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中重新折叠。31核糖体由大小亚基以特定的形式聚合而成。重要活性部位MRNA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基上A部位,也称氨酰基部位或受位,主要位于大亚基,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P部位,又称肽酰基部位或供体,主要位于小亚基,是肽酰基TRNA移交肽链后,TRNA释放的部位。肽基转移酶部位,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其作用是在肽链合成过程中催化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链GTP酶部位,GTP酶也称转位酶,简称G因子,能分解GTP分子,并将肽酰基TRNA由A位移到P位E部位,即新生多肽链的出口位。32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33微管的成分大多数微管壁由13条原纤维包围而成,主要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类型单管、二联管、三联管。二联管构成纤毛,鞭毛的杆状成分。三联管构成中心粒和纤毛鞭毛的基体。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26微丝的组成肌动蛋白是微丝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蛋白质。肌动蛋白两种存在形式G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B细胞松弛素D。27中间丝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稳定,无特异性药物。1细胞核间期结构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2核膜的结构包括内外两层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核纤层3核孔复合体结构内外相对的8个孔环颗粒,包括胞质环和核质环1个中央颗粒4染色体结构核小体。多级螺旋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襻环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微带(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单位),四级结构染色单体。5间期核内的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6核仁结构包括核仁相随染色质、显微结构、颗粒成分、核仁基质7核仁周期在细胞周期中,核仁发生周期性变化间期细胞核仁明显,进入有丝分裂后,核仁缩小,最后消失;分裂末期核仁又重新出现。8小分子物质运输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通道扩散(通道蛋白)、帮助扩散(载体蛋白)。大分子物质运输(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包括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胞吐作用。3胞吞作用分为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4胞吐作用分为废物排出和分泌作用(结构性分泌,调节性分泌)5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方式门控性转运,穿膜转运,膜性细胞器间的膜泡转运6蛋白质的分选信号信号肽、信号斑。7NLS核定位信号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内,属于信号肽。8信号假说的基本内容1核糖体上信号肽的合成2胞质中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信号肽,形成SRP核糖体复合体,蛋白质合成暂停。3核糖体与ER膜结合形成SRPSRP受体核糖体复合体。4SRP脱离并参加再循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继续进行。5信号肽被切除6合成继续进行。7核糖体在分离因子作用下被分离。8成熟的蛋白质落入ER腔。13门控转运的过程14穿膜转运穿过线粒体膜的转运,穿过内质网膜的转运。11蛋白质在内质网的N端糖基化高甘露糖型,复合型。12溶酶体酶的运输分拣信号为磷酸甘露糖(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顺面扁平囊,甘露糖残基在磷酸转移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反面扁平囊,M6P为相应受体识别,富集以出芽方式形成网格蛋白外被的运输小泡。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M6P受体通过芽生小泡回到高尔基复合体13膜流由于细胞的胞吞胞吐作用,以及ER和GC的物质合成,加工,运输,使细胞膜发生移位,融合或重组,细胞膜内各种模性结构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1、受体是一种蛋白质,或存在于细胞核内。它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对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受体或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特异性反应的基本因素之一。2、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统称为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如可诱导嗅觉或味觉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3、膜受体结构识别部或调节亚单位效应部或催化亚单位转换部或传导部4、膜受体的类型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5、膜受体的特性特异性及非决定性,可饱和性,高亲和力,可逆性,特定的组织定位6、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包括GS家族、GI家族、GQ家族。7、G蛋白作用机制在静息状态下,G蛋白以异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并与GDP相结合而与受体呈分离状态当配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时,触及了受体蛋白分子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与G蛋白亚单位相接触,这导致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与GDP的亲和力下降,与GTP的亲和力增加,故亚单位转而与GTP结合。亚单位与GTP的结合诱发了其本身的构象改变,这一方面使亚单位与、亚单位分离,另一方面促使与GTP结合的亚单位,这是G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节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时,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的亚单位同时具备了GTP酶的活性,能分解GTP释放磷酸根,生成GDP,这诱导了亚单位的构象改变,使之与GDP的亲和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亚单位与、亚单位结合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下的G蛋白。8CAMP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ATP经腺苷酸环化酶成CAMP,活化PKA,引起相应底物蛋白的磷酸化级联反应,离子通道活化等效应。9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两种途径DAG活化蛋白激酶C,IP3动员细胞内钙离子释放。1细胞呼吸细胞中的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逐步分解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也称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2氧化磷酸化是释放代谢能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NADH和FADH2分子把它们从食物氧化的来的电子转移到氧分子、这一反应相当于氢原子与氧分子最终形成水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用于生成ATP,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3呼吸链包括的两种蛋白泛醌,细胞色素C。4ATP合酶复合体结构头部、柄部、基片。5化学渗透假说NADH和FADH2提供一对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后为O2所接受。电子传递链同时起H泵的作用,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伴随H从线粒体基质到膜间腔的转移。线粒体内膜对H和具有不可透性,所以随着电子过程的进行,在膜间腔中积累,造成了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差,从而在内膜两侧形成了电化学质子梯度,也成为质子动力势。膜间腔中的有顺浓度返回机制的倾向,能借助势能通过ATP酶复合体上的质子通道渗透到线粒体基质中,所释放的自由能驱动F0,F1,ATP合酶合成ATP。6构象偶联假说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想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微点的构想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在L构象,ADP,PI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在D构象,底物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O构象,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R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同期性改变,不断将ADP与PI结合在一起形成ATP。1、细胞运动形式细胞的位置移动(1)纤毛、鞭毛摆动(2)阿米巴样运动(3)褶皱运动细胞的形态改变3、细胞内运动(1)细胞质流动(2)膜泡运输(3)物质运输(轴突运动)(4)染色质分离2、动力蛋白种类与微丝有关的肌球蛋白,与微管有关的驱动蛋白和动位蛋白3、动力蛋白介导细胞运动的机制(1)在初始状态,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紧密结合,此时ATP结合位点是空的。(2)当结合ATP后,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开放,头部从肌动蛋白丝解离。(3)ATP被水解成ADP和PI,ATP结合位点关闭,引起肌球蛋白头部变构弯曲。(4)变构的肌球蛋白头部结合到新的肌动蛋白亚基上,这时结合还不牢固。随后肌球蛋白头部的构象恢复,带动颈部和尾部朝向肌动蛋白丝的()端移动。(5)ADP释放,肌球蛋白恢复初始状态。8、有丝分裂器组装包括微管蛋白聚合、中心体分离,染色体俘获和排列。9、染色体分离包括后期A,后期B后期A染色体在动粒的作用下的向极移动称为后期A。后期B极间微管因其A端不断组装而增长,导致两极间的距离不断增长,而极间微管向两极的滑动,使赤道面相互重叠的部分减少,此称为后期B;1、基因的结构内含子、外显子、启动子、终止子2、DNA的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多起点复制3转录的过程转录起始,RNA链的延长,转录终止。加工戴帽,加尾,剪切内含子。3、翻译以MRNA为模版,按照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的过程3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二级螺旋和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氢键,盐键,二硫键。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疏水键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核酸可分为DNA和RNA,RNA可分为MRNA,TRNA,RRNA,SNRNA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DNA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3到5,另一条为5到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维持DNA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RNA的结构大多数RNA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A与U,G与C配对形成氢键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原核细胞仅有一条DNA,DNA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DNA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真核有2个以上DNA分子,DNA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DNA量多,呈线状。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双亲媒性分子蛋白质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7080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类附于膜的外表面,与表面的脂质与蛋白质亲水端结合,构成糖脂或糖蛋白10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11膜脂分子的运动侧向运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12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1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胆固醇的影响,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例,膜蛋白质的影响。1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内褶、纤毛、鞭毛15细胞连接闭锁连接,锚定链接,通讯连接。16内质网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标志酶葡萄糖6磷酸酶17微粒体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成许多小泡,称为微粒体18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由小泡、扁平囊和大泡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标志酶糖基转移酶。19溶酶体分类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或异溶酶体、自溶酶体、后溶酶体。功能细胞内的消化作用溶酶体的自溶作用细胞外物质的消化。标志酶酸性磷酸酶。膜的特殊性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糖链暴露在膜内边面,保护溶酶体膜不受水解酶作用20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过氧化氢酶21线粒体超微结构外膜是线粒体最外层所包围的一层单位膜。内膜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将线粒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其中由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为内腔,含基质,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称外腔。内膜上有大量向内突起的折叠,形成嵴。为什么半自主性线粒体DNA有自己的DNA,MRNA,TRNA,RRNA以及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其他组分,线粒体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可以转录,还可以自主翻译蛋白质,但只有10可以,即自主性很低,无法独立需要靠核DNA来协助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34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过程前体蛋白质在线粒体中折叠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中重新折叠。35核糖体由大小亚基以特定的形式聚合而成。重要活性部位MRNA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基上A部位,也称氨酰基部位或受位,主要位于大亚基,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P部位,又称肽酰基部位或供体,主要位于小亚基,是肽酰基TRNA移交肽链后,TRNA释放的部位。肽基转移酶部位,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其作用是在肽链合成过程中催化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链GTP酶部位,GTP酶也称转位酶,简称G因子,能分解GTP分子,并将肽酰基TRNA由A位移到P位E部位,即新生多肽链的出口位。36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37微管的成分大多数微管壁由13条原纤维包围而成,主要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类型单管、二联管、三联管。二联管构成纤毛,鞭毛的杆状成分。三联管构成中心粒和纤毛鞭毛的基体。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26微丝的组成肌动蛋白是微丝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蛋白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看图找关系课件
- 2021年7月国开电大法律事务专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看图写话智救小鸭课件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硝化工艺作业-氧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题汇编《名著阅读》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合成氨工艺作业-合成氨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种作业类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光气及光气化工艺作业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去年浙江高考数学试卷
- 专题08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河北专用)5年(2021-2025)中考1年模拟《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 老师在家做数学试卷
- 2025年网络安全培训考试题库(网络安全专题)网络安全漏洞挖掘与利用升级试题
- 企业差旅费管理制度
- 成都盐道街中学实验学校数学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含答案)
- 篮球-传切配合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抗诉申请书范本
- 《室上性心动过速》课件
- 2025年国家电网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养结合嵌入式”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研究
- 叉车操作人员培训课件
- 《培训电气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