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9讲-2014...ppt_第1页
内经选读9讲-2014...ppt_第2页
内经选读9讲-2014...ppt_第3页
内经选读9讲-2014...ppt_第4页
内经选读9讲-2014...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选读-第9讲脏象原文选读朱长刚2014年3月18日,教授医学博士(后),1.生理特性:“阴阳异位”2.阴阳属性:“更虚更实,更逆更从”3.病理变化:“生病而异”4.“阳道实,阴道虚”5.不同邪气的易感趋向。,大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内容复习,脾不主时与脾胃为后天之本,治中央,以四藏养四时,生万物而法天地,虽不独主一时,四时之中皆有“土气”,在祖国医学的理论中,眼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眼与脏腑能保持有机的联系,主要依靠经络为之贯通。因为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中,除任脉外都直接或间接与眼有着关系。因此,脏腑的机能如果发生了异常的变态,就可以反映在眼的有关部位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征象。祖国医学的眼睛与脏腑的关系,体现在五轮学说之中。五轮学说是把眼比喻为轮,五轮分别属于五脏。风轮眼黑(包括角膜和虹膜)属肝脏;血轮两眼的内外眦,及其附近组织属心脏;肉轮两眼睑属脾脏;气轮眼白(包括球结膜和巩膜)属肺脏;水轮瞳仁(包括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属肾脏。中医认为“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失调所致”,脏腑的病变能相应地在眼部出现某些特征,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如心火旺,就会反映在两眼眦赤色,肾气虚就会双目糊涂。内脏的活动不论在生理、病理等方面,都可以反映于眼部的变化。,五脏开窍与五轮学说,思维的处所与过程,思维的处所-心感知印证目标志向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处理物-心(神)-意-志-思-虑-智,重点内容!,思维的全过程是在心中完成的。,五脏虚实病证,肝藏血,舍魂,心藏脉,舍神,肺藏气,舍魄,脾藏营,舍意,肾藏精,舍志,虚则恐实则怒,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素问调经论为“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五脏所藏阴精,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分属于五脏,总赅于心。,1.图示,食气,胃,浊气,散精,肝,筋,心,脉,毛脉合精,经(府),肺,皮毛,四脏(心肝脾肾),分析,(一)食物的运化及输布,分析,胃,水饮,游溢精气,脾,布散精微,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通调水道,全身,膀胱,水饮入胃,经脾胃的共同作用化生精气(津液),水饮精气输脾归肺,肺的宣发、肃降将水饮精气布散于全身,使水液废物经三焦水道下达而注入膀胱。后世所谓“肺为水之上源”,实导源于此。,水饮在体内的输布代谢,1.图示,津与液的区别及自然气候对津液的影响,P86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各注其海:水谷精微分别输注于人身四海。四海:冲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脑为髓海。三焦出气:水谷精微及其化生的气血营卫等均由三焦转输而布散于全身。如宗气出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生出于下焦等。流、留:留、流。聚沫:津液受寒凝聚而为水湿痰饮。沫,水湿痰饮。湿:涩也。,P87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1,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2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3,常从足少阴之分间4,行于五脏六腑。,原文,1.心脉:甲乙经太素作“心肺”,可从。2.以应刻数:指灵枢五十营所说的营气运行规律,即漏水下二刻,营气在人身运行一周,一昼夜漏水下百刻,营气五十营于身。3.夜行于阴:此后甲乙经太素有“其入于阴也”一句,当据补。4.足少阴之分间: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交接处。,宗气、营气、卫气的化生、分布与功能,宗气、营气、卫气的化生、分布与功能,1.宗气(1)化生:由水谷精气积于胸中而成。(2)分布: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通心肺。(3)功能:促进呼吸,推动气血运行。,2.营气(1)化生:由水谷精气中的精专部分生成。(2)分布:行于脉内,外“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3)功能:营养全身。,3.卫气(1)化生:由水谷精气中的慓悍部分生成。(2)分布:行于脉外,“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3)功能:温煦肌肤分肉;调节汗孔开合;防御外来邪气;决定人的睡眠-觉醒节律。,卫气营血的化生与作用,P87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1,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2,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3。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1.谿谷: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谿谷即肌肉间会聚之处形成的大小不等的空隙。,3.阴阳已张,因息乃行:阴阳,指阴经阳经;张,充盛、充盈;息,呼吸。,2.皆盈: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医心方等均作“络脉皆盈”,可据补。,理论阐释,1.卫气的化生和功能(1)化生:“肠胃受谷”,水谷精气中的慓悍部分经上焦宣发至皮肤、肌腠、骨节等处,即为卫气。(2)功能:卫气属阳具温煦卫外之功,即原文所说“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2.营血的化生(1)营气的化生:“肠胃受谷”,营气化生于中焦,灌注于全身。(2)津液参与血的生成:灌注于谿谷的营气中的津液可渗入孙脉之中,与脉中血气合和,变化而赤转化为血液。然后再由孙脉注于络脉,由络脉注于经脉,参与全身的营血循环。,3.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1)“因息乃行”:即脉中气血随着呼吸的节律而运行。据灵枢五十营,“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次呼吸,脉中血气运行六寸。(2)“与天合同,永无休止”:人体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保持一致,且永无休止。,P88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1。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2。,2.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浊,此指气的性质刚柔而言,清为精微物质柔和的部分,浊为精微物质中刚悍的部分。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1.愿闻其会:会,要也,关键,要领。,营卫二气的生成,营卫二气的生成,2.相关脏腑:脾、胃、肺。饮食物经脾胃腐熟运化后,其中之精气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将水谷精气布散五脏六腑、周身百骸,化为营卫二气起到滋养与温煦的作用。,理论阐释,1.物质来源:营卫二气皆源于水谷精微,其中性质柔和者化为营气,性质刚悍者化为卫气。,P88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1,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1.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之时,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于手太阴肺经,故曰合阴。,营卫二气的运行与会合,2.循行路径与周次(1)营气:循十二经脉及督任二脉而行,始于手太阴,复会于手太阴,终而复始,昼夜运行五十周次。(2)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始于足太阳,复会于足太阳。,1.循行位置(1)“营在脉中”:营气性质柔和,故行于经脉之中。(2)“卫在脉外”:卫气性质慓悍滑疾,故不为脉道约束,能行脉外,其主流并脉而行,散行部分则达于分肉、腠理、胸腹部位。,3.会合营卫各行五十周次后在夜半会合于手太阴,营卫二气的运行与会合,补充问题:运行五十度的测算,灵枢五十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十六丈二尺为全身经脉的长度,包括手之六阴、足之六阴、手之六阳、足之六阳和任脉、督脉、蹻脉。一万三千五百息是一昼夜人呼吸的次数。13500(息)6(寸)/息1620(寸)=50(周),足太阴脾经,手少阳三焦经,营气运行图(据灵枢营气),足少阳胆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蹻脉,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支别者,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足心,外踝,肾,心,肺,肝,脾,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蹻脉,入夜,平旦,卫气运行图(据灵枢卫气行),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1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2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摶3,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1.夜瞑:“瞑”,音义同“眠”。入夜按时入睡。2.昼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饱满。3.五脏之气相摶:摶,医统本、金陵本、日抄本均作“搏”,可从。五脏之气相搏,即五脏功能不相协调之意。,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关系,营卫与睡眠的关系1.卫气行阴行阳决定人的睡眠节律:“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白昼之时,卫气行至阳分体表,阳主动,则人起而活动;夜间行至阴分体内,阴主静,则人卧而入睡。2.营气亦与睡眠有密切关系:营卫二气,一阴一阳,相互配合,密不可分,故亦与睡眠密切相关。所以少壮之人气血盛,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五脏之气调和,精神得养,能够白天精神饱满,夜间睡眠得安;老年人营卫不足,运行不畅,白天精力不足,常打瞌睡,夜间睡眠不实而易醒。3.临床意义:治疗不寐要重视调和营卫,使卫气能够正常循行。,理论阐释,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灵枢邪客),治疗方剂,医案举隅,某女,40岁,半年前因与人吵架而致心烦不寐,难以入睡,甚者彻夜不眠,伴有头痛、头沉、五心烦热,半年来,服用安定、舒乐安定,效果不佳,给以半夏小米汤。半夏6g小米适量七天后睡眠大为改善,继用七天,诸症若失。(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3期P291),P90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1,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2,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3。,1.其气未定:饮食进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气。,2.毛蒸理泄:皮毛补风热之邪熏蒸而腠理开泄汗出。3.漏泄:病证名,又称漏泄风。杨上善注:“言卫气勇急,遂不循其道,即出其汗,谓之漏泄风也。”,三焦出气上焦出卫气,理论阐释,(1)所出部位:胃上口。(2)循行路径与特点:卫气自胃上口发出,并咽(食道)以上,贯膈入胸中,循手太阴经而行,还至手阳明,上至口舌,下循足阳明经所过之处,与营气同行。,上焦输出卫气,漏泄病机与临床表现,(1)病机外伤风邪腠理开泄内有热食蒸迫肌肤,(3)对治疗的启示外台引删繁论:“疗上焦实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而背身中皆热,名曰漏气,通脉泻热,泽泻汤方。”药用:泽泻、地骨皮、炙甘草、半夏、石膏、柴胡、茯苓、生姜、竹叶、人参、桂心等。,卫气与汗俱出,发生漏泄,(2)临床表现汗出异常:或面部汗出,或背部汗出,或半身汗出,P91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1,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2,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原文,1.出上焦之后:张介宾注:“后,下也。”谓中焦输出营气的部位,在上焦之气所出部位的下方。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夺,大量丧失。无,通“毋”,禁止之辞。“无”后之“汗”、“血”,活用为动词。血、津、汗同源,津血互化,汗源于津,故血大伤者不要再发其汗,汗大出津伤者不要再伤其血。,三焦出气中焦出营气,(1)输出部位:亦在胃口,且居于上焦输出卫气部位的下方。(2)营气来源:胃中水谷经“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等复杂变化而来。(3)生理功能:化生血液(“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理论阐释,中焦输出营气,(1)理论依据:“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营卫气血名称虽异,实则皆为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故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2)临床意义:阐明了气血的辨证关系,为后世医家“补气以生血,益气以摄血”治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阐释,气血异名同类之理及其应用,(1)含义:血液丢失过多者不要再发其汗,汗出过多津伤者不可再用放血疗法。(2)理论依据:血、津、汗皆由水谷精微所化,气化相通。津排出体外即化为汗,渗入脉中则化为血,故多汗者必耗其血,失血者必伤其津。(3)临床意义:对于失血过多或血虚较重之人,应避免再伤其津,不可妄行发汗之法;对于汗出过多或津亏之人,应避免再伤其血,不可妄用活血化瘀、刺络放血等法,以免虚虚之误。张机“疮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之诫,盖源于此。,理论阐释,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P91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1,济泌别汁2,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2.济泌别汁:济,通“挤”;泌,本指涓涓细流,此处作液体解。济泌别汁即云下焦能将小肠内食糜中的液体挤出,使之渗入膀胱形成尿液。,1.而成下焦,渗而俱下:病源、千金、外台素问咳论王注等引文均无,疑为衍文。,三焦出气下焦出水液,(1)输出部位:“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即言下焦所出的水液自小肠与大肠交接处别出。(2)功能:“注于膀胱而渗入”,“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说明下焦输出的水液能渗入膀胱参与尿液的形成。,理论阐释,下焦输出水液,P91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1,中焦如沤2,下焦如渎3,此之谓也。,1.上焦如雾: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如同雾露弥漫,灌注全身。2.中焦如沤: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如水中沤物,易于变化。3.下焦如渎:下焦肾、膀胱等器官排泄水液,如同沟渠排水一般,贵在畅通。,三焦的功能,经脉、血液、卫气、志意的生理功能,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1、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2,司关合者也3;志意者4,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5,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6,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7,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1.营阴阳:营运气血于三阴三阳。2.肥腠理:充养皮肤肌肉。肥、充养。3.关合:即开合。4.志意:是指精神活动中的控制和适应能力。5.营复阴阳:营运往复于三阴三阳。复,往复。6.精神专直:精神专一而无妄念。7.风痹不作:人体外不受风邪之犯,内不生气血闭阻。,理论阐释,1.血气精神的作用及与脏腑的关系人之血气精神皆藏于五脏之中,是奉养生命、维护健康的基础,其化源则依赖六腑化生水谷的作用。经脉具有营运气血、往复周身,以濡润筋骨、滑利关节;卫气可温养肌肤,充实腠理,并主司汗孔开合,以抗御邪气,保卫机体;志意是指人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精神活动的最高体现,可以驾驭精神活动,控制人体的行为和感觉。2.内处环境和谐是维护健康的根本所在“和”是生命的基础。其中血气和则气血调畅,经脉通利,内充脏腑,外养肢节,使腠理致密,外邪不侵,生理功能协调稳定;志意和则精神内守,情志调畅,脏腑安和,使喜怒有节,内邪不生,心理状态平和安详。寒温和则通过人对饮食寒温的调和对自然界气候的变化适应,维护人与外界环境的协调。,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