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轨道轨道 5 5 号线土建号线土建 0808 标标 车站测方案车站测方案 编制:编制: 复核:复核: 审核:审核: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轨道轨道 5 5 号线土建号线土建 0808 标项目经理部标项目经理部 20142014 年年 1212 月月 ii 目 录 1.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1 1 1.1 概述 .1 1.2 车站建筑方案、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1 1.3 地质情况.1 1.3.1 工程地质 .1 1.3.2 水文地质 .4 1.3.3 不良地质 .4 1.4 地下管线及周边构筑物.4 2.2. 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及原则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及原则 .5 5 2.1 编制依据 .5 2.2 监测原则 .5 2.2.1 系统性原则 .5 2.2.2 可靠性原则 .6 2.2.3 与设计相结合原则 .6 2.2.4 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则 .6 2.2.5 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6 2.2.6 经济合理性原则 .6 3.3.监测目的、内容及要求监测目的、内容及要求 .6 6 3.1 监测目的 .7 3.2 监测内容 .7 3.2.1 监测项目 .7 3.2.2 监测工作量 .8 3.3 监测技术要求 .9 3.3.1 监测精度 .9 3.3.2 监测频率 .10 3.3.3 监测警戒值 .11 4.4. 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 .1313 4.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13 4.1.1 控制网布设原则 .13 4.1.2 基准点的埋设方法 .13 iii 4.2 监测点的布设 .14 4.2.1 测点布设原则.14 4.2.2 监测点布设方法 .15 4.3 监测点的保护 .22 4.4 巡视观察 .24 5.5.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2525 5.1 桩顶水平位移 .25 5.2 桩顶、地表的沉降 .26 5.3 管线沉降及周边建筑物沉降.26 5.4 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27 5.5 钢支撑轴力 .27 5.6 地下水位 .28 5.7 立柱隆沉 .29 6.6. 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2929 6.1 数据处理 .29 6.1.1 桩顶水平位移 .29 6.1.2 桩顶、地表沉降 .30 6.1.3 管线沉降及周边建筑物沉降.30 6.1.4 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测斜) .31 6.1.5 钢支撑支撑轴力 .32 6.1.6 地下水位 .32 6.1.7 立柱隆沉 .32 6.2 监测信息反馈 .33 6.2.1 资料整理及信息反馈.33 6.2.2 监控信息的内容 .33 6.2.3 信息反馈质量保证措施 .34 7.7. 监测材料、仪器设备监测材料、仪器设备 .3434 7.1 投入监测的仪器及设备 .34 7.2 仪器和设备要求 .35 8.8.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保障措施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保障措施 .3535 8.1 监测应急小组 .35 8.2 紧急状态下监测项目应急措施 .36 iv 8.2.1 监测项目变化速率超出控制标准 .36 8.2.2 基坑汛期的应急指挥与控制 .36 8.2.3 紧急状态汇报和总结 .37 8.3 各种保障措施.37 8.3.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37 8.3.2 物资材料保障措施 .37 8.3.3 交通保障措施 .37 9.9.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3737 9.1 质量目标 .37 9.2 质量保证体系 .38 9.3 监测工作管理与人员组成 .38 9.3.1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38 9.3.2 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39 9.3.3 文件与资料的管理 .39 9.4 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39 9.4.1 健全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39 9.4.2 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40 9.4.3 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组织措施 .41 9.4.4 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制度措施 .43 9.5 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43 9.5.1 仪器、仪表 .43 9.5.2 野外作业 .44 9.5.3 资料采集及整理 .44 9.6 监测管理服务质量保证信息管理措施 .44 9.6.1 文件控制.44 9.6.2 安全监测预、报警 .45 10.10.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4646 10.1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46 10.2 安全保证体系 .46 10.2.1 安全保护责任 .46 10.2.2 劳动保护 .47 10.3 安全保障制度.47 10.4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48 v 附录一附录一 场地周边建筑物裂缝调查场地周边建筑物裂缝调查 .I I 附录二附录二 .IVIV 附录三附录三 .IVIV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 1. 工程概况 1.1 概述 轨道交通 5 号线车站位于东路与第三大街交界处,与远期 13 号线地下一层通 道换乘,站点周边有河南和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河南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惠 安手外科医院、天明公园等。 轨道交通 5 号线经开第三大街站有效中心里程为 DK22+644.727,设计起点里 程为 DK22+419.627,设计终点里程为 DK22+737.727,车站主体外包结构长度为 313.1M。 1.2 车站建筑方案、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 经开第三大街站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为地铁 5 号线和 13 号线的换乘车 站,换乘方式拟为通道换乘,远期 13 号线区间隧道下穿五号线车站。车站主体结 构长度为 313.1m,标准宽度为 23.1m,站台宽 14m,本站共设 4 个出入口,2 个风 亭组;地面标高约 96.094.4m;顶板覆土厚度为 3.3m3.5m。周边空地较多,采用 明挖法施工,开挖面积约为 16455m2。车站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车站主 体设全体外包防水层;车站主体基坑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 标准段基坑深约 17.950m,小里程端开挖深度约 18.803m,大里程端开挖深度约 18.997m。开挖范围的土层主要为:细砂、粘质粉土、粉砂;基底处的土层主要为 细砂、粉砂层。 1.3 地质情况 1.3.1 工程地质 1.3.1.1 地形地貌 本站场地属于黄河冲洪积平原(A1 区),标高 96.03m 96.65m 之间,场地地形 比较平缓。场地 30 米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020m 主要 地层为粉土(稍密中密) 、粉质粘土(软塑可塑) ,夹有粉砂、细砂,2030m 主要 地层为中密密实细砂。 1.3.1.2 地层特征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2 根据岩土的时代成因、地层岩性及工程特性,本场地勘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 岩性主要为人工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粉砂、细砂等。地层从上到下主要为: 1)人工填土 第层:素填土(Q/4ml/) 黄褐色,褐黄色,稍湿,稍密,主要成分以粉土、细砂为主,含少量砖渣、灰 渣。本层层厚 0.504.20m,平均层厚 1.62m,层底埋深 0.804.20m,平均层底埋 深 2.00m,层底高程 92.0995.36m,平均层底高程 94.28m。 /1 层:杂填土(Q/4ml/) 杂色,成分杂乱,松散,主要由市政道路路面、耕土、回填土、垃圾和植物根 系等组成,一般表层有厚约 0.20.4m 的水泥路面。本层层厚 0.304.00m,平均层 厚 1.31m,层底埋深 0.304.00m,平均层底埋深 1.31m,层底高程 92.3695.86m,平均层底高程 94.97m。 (2)全新统冲洪积层 第/32 层:粘质粉土 黄褐色褐黄色,稍湿湿,稍密中密,含云母碎片和少量褐色粘土团块,偶 见钙质结核,干强度低,韧性低。本层仅在 M5Jz-14-400#钻孔中揭露,层厚 1.30m,层底埋深 5.10,层底高程 91.11。 第/33D 层:细砂 黄褐色浅灰色,稍湿,稍密中密,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碎片,土 质不均,局部夹粉砂和粉土薄层。本层层厚 1.707.20m,平均层厚 4.47m,层底埋 深 3.808.70m,平均层底埋深 6.60m,层底高程 87.3792.41m,平均层底高程 89.71m。 第/35 层:粘质粉土 黄褐色褐黄色,湿,中密,含少量云母碎片、螺壳碎片和铁锰质结核,含钙 质结核,含量约 3%10%,粒径约 510mm,钙质结核有磨圆度,有铁质染色现象。 本层层厚 2.008.30m,平均层厚 4.97m,层底埋深 8.7014.60m,平均层底埋深 11.66m,层底高程 81.5687.65m,平均层底高程 84.64m。 第/36 层:砂质粉土 褐黄色,稍湿湿,中密密实,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钙质条纹和少量粒 径约 5mm 的小姜石,砂感较强,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本层层厚 0.407.00m,平均层厚 3.15m,层底埋深 9.8022.70m,平均层底埋深 16.29m,层 底高程 73.3486.85m,平均层底高程 80.04m。 第/36C 层:粉砂 褐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土质不均,与砂质粉 土互层,含少量云母碎片。本层层厚 0.708.60m,平均层厚 3.45m,层底埋深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3 12.0020.00m,平均层底埋深 17.20m,层底高程 76.2384.65m,平均层底高程 79.13m。 第/51 层:细砂 浅灰色黄褐色,饱和,中密密实,矿物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含云母 片、少量蜗牛壳碎片和钙质结核,局部夹薄层粉土和粉质粘土。本层层厚 1.3011.00m,平均层厚 5.68m,层底埋深 17.9027.00m,平均层底埋深 23.74m, 层底高程 69.2578.35m,平均层底高程 72.54m。 第/52 层:细砂 褐黄色,饱和,中密密实,矿物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片等组成,含 少量蜗牛壳碎片和粒径约 5mm 的钙质结核。本层层厚 3.7011.30m,平均层厚 7.57m,层底埋深 29.0035.00m,平均层底埋深 32.51m,层底高程 61.0767.65m,平均层底高程 63.79m。 第/52A 层:粘质粉土 黄褐色褐黄色,湿很湿,中密密实,含少量铁锰质斑点和钙质结核,偶见 螺壳碎片和云母碎片,多铁质染色,局部粘粒含量较高,夹薄层粉质粘土。本层层 厚 0.404.20m,平均层厚 2.20m,层底埋深 22.2027.00m,平均层底埋深 25.32m,层底高程 69.1674.00m,平均层底高程 70.98m。 (3)上更新统冲洪积层 第/24 层:粉质粘土 褐黄色棕黄色,硬塑坚硬,切面光滑,干强度高,多铁锰质染色现象,含铁 锰质结核和钙质结核,钙质结核含量一般为 3%5%,姜石粒径一般为 220mm,有 虫孔,孔壁多铁质浸染。本层层厚 1.4013.20m,平均层厚 6.26m,层底埋深 35.0048.00m,平均层底埋深 40.63m,层底高程 48.1561.21m,平均层底高程 55.62m。 第/24A 层:粘质粉土 褐黄色,饱和,密实,土质不均,局部夹粉砂和粉质粘土薄层,含姜石 3%5%, 一般粒径 520mm,局部粒径大于 50mm。本层层厚 1.605.70m,平均层厚 3.49m,层底埋深 33.2040.00m,平均层底埋深 37.64m,层底高程 56.3163.03m,平均层底高程 58.66m。 (4)中更新统冲洪积层 第/21 层:粉质粘土 褐红色、棕红色,硬塑,含铁锰结核,最大粒径大于 5mm,节理发育,节理面 光滑,多铁锰质染色现象,含钙质结核,一般粒径为 1040mm,最大粒径大于 5cm,局部分布有不连续的钙质胶结层,近似砂岩,坚硬,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 钻进困难。本层仅在 M5Jz2-13-082#钻孔中揭露,层厚 0.80m 层底埋深 50.00,层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4 底高程 46.34 第/51 层:粉砂 褐黄色,饱和,密实,主要矿物成分由石英、长石组成,含云母片。本层层厚 1.902.00m,平均层厚 1.95m,层底埋深 49.2050.00m,平均层底埋深 49.60m, 层底高程 46.1547.14m,平均层底高程 46.65m。 1.3.2 水文地质 1.3.2.1 地表水 场地附近无河流通过。 1.3.2.2 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本车站范围内无河流等地表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具微承压性,初勘期间测得 稳定水位埋深为 13.213.9m,高程为 82.3583.14m,详勘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为 13.615.8m,高程为 80.5282.80m,地下水位于结构底板以上 37m。 1.3.2.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1)地下水的补给:本段沿线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流下渗补 给。 (2)地下水的径流:本段沿线内地下水的径流主要受城区浅层地下水降落漏 斗的影响,浅层地下水的天然流向是由西南向东北。但由于受开采的影响,径流方 向可发生局部改变。 (3)地下水的排泄:本段场地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是以开采、地下径流为主。 (4)地下水水位及其动态特征:本场地勘测期间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 13.215.8m,高程为 80.5283.14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每年 6 月份9 月 份是地下水的补给期,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每年 12 月份次年 2 月 份为排泄期,地下水位随之下降,正常情况下地下水年变幅在 2.0m 左右。 1.3.3 不良地质 本场地的特殊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可分为杂填土和素填土,颜色较杂。素填 土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土、粉砂、碎石等,杂填土则含有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或 生活垃圾。人工填土在场地内广泛分布,一般层厚 0.504.50m。人工填土均一性差, 多为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具强度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的特点。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5 1.4 地下管线及周边构筑物 车站周边主要管线有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讯、路灯、燃气、热力等八 种管线;其中给水、电力管线穿越 4 号出入口采取特殊保护措施,燃气管线穿越 4 号出口需进行临时迁移路灯、通讯管线影响主体施工需进行特殊保护措施,热力、 雨水、污水管线影响主体施工需进行临时迁移;经开第三大街有现状给水、雨水、 污水、电力、燃气、通讯、路灯七种管线,其中给水、雨水、污水、燃气影响主体 施工需进行临时迁移。同时,施工期间需加强对周边管线的监测保护,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 车站周边主要地面建筑物:惠安手外科医院为 6-8 层砼结构,距离车站主体基 坑约 23m;河南和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为一层砖混结构距离车站四号出入口基坑约 13m。 2. 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及原则 2.1 编制依据 本次监测依据如下: (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JGJ 12099) (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 (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911-2013) (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1991) (6)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8) 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 (DBJ/T15-20-97) (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10) 土木工程监测技术 (11) 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 (12)经开第三大街站相关图纸及资料。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6 2.2 监测原则 2.2.1 系统性原则 (1)所设计的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 (2)发挥系统功效,对围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 的准确性、及时性; (3)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 (4)利用系统功效尽可能减少监测点的布设,降低成本。 2.2.2 可靠性原则 (1)所采用的监测手段应是比较完善的或已基本成熟的方法; (2)监测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率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2.3 与设计相结合原则 (1)对设计使用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测,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2)对评审中有争议的工艺、原理所涉及的部位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 反演分析和计算对其进行校核; (3)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的警界值。 2.2.4 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则 (1)对支护结构体敏感区域增加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2)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和施工中发现 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3)对关键部位以外的区域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2.2.5 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1)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和位置; (2)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方法或手段、监测元器件种类或型号及测点保护 方式或措施; (3)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时间、测试频率。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7 2.2.6 经济合理性原则 (1)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 测试方法; (2)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监测元件; (3)在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关系,减少测点布设数 量,降低监测成本。 3.监测目的、内容及要求 3.1 监测目的 为避免基坑工程施工对工程周边环境及基坑围护本身的危害,采用先进、可靠 的仪器及有效的监测方法,对基坑围护体系和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控,为工 程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所需的数据,从而使工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基坑 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具体如下: (1)促进郑州轨道交通 5 号线经开第三大街站基坑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 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害,降低工程 经济和工期损失,为隧道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由于设计所用的 土压力计算采用经典的侧向土压力公式,与现场实测值相比较会有一定的差异,因 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时采用值进行比较, 必要时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施工。 (3)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不同部位 上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如有周密的监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 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 (4)总结工程经验,为完善设计提供依据,为今后的同类工程设计提供类比 依据。 (5)为了实施对车站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地下水、围护结构与 支撑体系的状态,及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通过对量 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工期和既有建筑的安全。 (6)车站土建工程峻工后,对既有建筑物监测继续进行,直至其变形稳定为 止,并以此作为对既有建筑物影响的评价依据。 (7)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工程本体实施独立、公正的监测工作,基本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8 掌握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的变形、应力应变动态,获取监测数据,为建设单位、 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8)为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持,通过监测工作、安全巡视和监测管理服 务工作,较全面地掌握各工点的施工安全控制程度,为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对 施工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管理; 3.2 监测内容 3.2.1 监测项目 本次监测范围为经开第三大街站及附属工程,监测内容为经开第三大街站基坑 及围护结构本身及基坑 2 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土体及建(构)筑物。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围护结构本身和相邻环境。围护结构中包括围护 桩、支撑、圈梁、坑内外土层等;相邻环境中包括相邻道路、管线、建筑物等。 经开第三大街站具体监测项目有: (1) 围护桩(墙)顶水平位移; (2) 围护桩(墙)顶竖向位移; (3) 围护桩(墙)深层水平位移; (4) 地面沉降; (5)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6) 周围建(构)筑物沉降; (7) 支撑轴力; (8) 立柱隆沉; (9) 地下水位 (10) 地质及支护观察。 3.2.2 监测工作量 表 3.1 对经开第三大街站量测项目进行了汇总。各监测断面编号及监测点平面 和剖面图详见附录二、三。 表 3.1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工作量汇总表 监测项目名称单位监测断面数量量测数量 桩顶水平位移点1530 桩顶沉降点1530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9 围护桩测斜孔816 地表沉降点20180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点40 周围建(构)筑物沉降点8 钢支撑轴力点510 混凝土轴力组55 立柱隆沉点55 地下水位孔36 3.3 监测技术要求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2009)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 测技术规范 (GB50911-2013)对经开第三大街站基坑监测进行等级划分,本次变 形保护等级为一级。 3.3.1 监测精度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本次变形监测等级为二等变形监测, 在监测工作中,监测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1)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报警值按表 3.2 确定。 表 3.2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累计值 D(mm)D2020D4040D6060 水平位移 报警值 变化速率 D(mm/d) D22D44D6D6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0.31.01.53.0 (2)围护桩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 移报警值按表 3.3 确定。 表 3.3 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 累计值 S(mm)S2020S4040S6060 水平位移 报警值 变化速率 S(mm/d) S22S44S6S6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0.150.30.51.5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0 (3)基坑围护桩体测斜,测斜仪的系统精度0.25mm/m,分辨率 0.02mm/500mm; (4)支撑轴力监测,传感器的量程宜为设计值 2 倍,精度0.5%(FS),分辨率 0.2%(FS); (5)周围地下管线变形,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 3.2 确定; (6)周围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 3.2 确定; (7)立柱隆沉,监测精度应根据其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 3.2 确定; (8)地下水位量测精度10mm; 此外,监测控制网的精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按照二等基准网技术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 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 误差(mm) 路线闭合差 (mm) 检测已测高差 较差(mm) 备注 二等0.50.150.30n0.4nn 为测站数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按照二等基准网技术要求进行,其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 (mm)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 差() 测边相对 中误差 1仪器2仪器 4001.01/2000009- 二等3.0 2001.822 次/1d 0.521 次/1d3地表沉降 0.51 次/1d 4周围地下管线变形1 次/1d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1 5周围建(构)筑物沉降1 次/1d 6地下水位1 次/1d 7立柱隆沉1 次/1d 8钢支撑轴力1 次/1d 注:1、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 3d 内监测频率应为 1 次/d;2、基坑工程 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3、基坑类别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将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宜测、可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将视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将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 (4)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5)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管道出现渗漏;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7)支护结构开裂; (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9)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现象; (10)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11)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12)当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将实时跟踪监测。 3.3.3 监测警戒值 深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 测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 制。 监测警戒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满足设计的要求,不能大于设计值; 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的目的;对于相同条件的保护对象,应 该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综合确定;满足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 的要求;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 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根据监测内容,本站选用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及钢支撑轴力两项设定预警值,作 为围护结构施工安全判别标准(对周边环境的监测每项均需要设预警值) 。项目监 测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按预警、报警级预警进 行反馈和控制。其安全性判别标准如下: F=实测值/容许值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2 预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容许值的 70%8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的 80%100%之间而另一指标未达到 该值时。 报警:实测位移(或沉降)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容许值的 80%10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极限值而另一指标未达到时;或双控指标 均达到极限值而整体工程尚未出现不稳定迹象时。 “预警”时,监测组和施工单位应加密监测频率,加强对基坑及地面和建(构) 筑物沉降动态的观察,尤其应加强对预警点附近的雨、污水管和有压管线的检查和 处理。 “报警”时,除应继续加强上述监测、观察、检查和处理外,应根据预警状态的 特点进一步完善针对该状态的预警方案,同时应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支护参数、 工艺方法等做检查和完善,在获得设计和建设单位同意后执行。 本次监测报警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在图纸未包括的情况下,监测报警值 的确定可参照下表 3.5。 表 3.5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 监测内容报警值 序 号 量测项目 基坑安全等级/环 境保护等级 日变化量累计量 一级2mm3mm25mm30mm 二级4mm6mm40mm50mm1 围护桩顶水 平位移 三级8mm10mm60mm70mm 一级2mm3mm10mm20mm 二级3mm4mm25mm30mm2 围护桩顶竖 向位移 三级4mm5mm35mm40mm 一级2mm3mm45mm50mm 二级4mm6mm70mm75mm3 围护桩深层 水平位移 (测斜)三级8mm10mm70mm80mm 一级2mm25mm 二级4mm50mm4地表沉降 三级8mm60mm 压力13 mm1030mm刚性管 道非压力35 mm1040mm 5管线沉降 柔性管道35 mm1040mm 6 周围建(构) 筑物沉降 13mm1060mm 7地下水位0.5m1m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3 一级2mm3mm25mm35mm 二级4mm6mm35mm45mm8立柱隆沉 三级8mm10mm55mm65mm 一级6070f 二级7080f9钢支撑轴力 三级 7080f 注:1、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报警值为变形控制值的 70%;2、f 为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值;3、监测预警值为报 警值的 80%;3、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达到表中规定值或连续 3d 超过该值的 70%,应报警;4、经开第三 大街站车站主体结构的基坑变形保护等级为一级,地面最大沉降量应0.15H 且30mm,支护结构最大水 平位移应0.15H,且30mm。 。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 并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 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3)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 出的迹象; (4)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 (5)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 4. 基准点及监测点的布设及保护 4.1 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4.1.1 控制网布设原则 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围护桩顶、基坑周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围护墙体测斜, 立柱沉降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 (1)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平面控制基准; (2)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 监测基准点的布设技术要求为: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 3 个稳固可靠的点作 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 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监测点;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 措施,确保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 定性。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4 4.1.2 基准点的埋设方法 (1)选择远离基坑影响范围的稳定区域,开挖深度约 500mm 的窑井; (2)在窑井内浇筑顶宽 120mm 底宽 250mm,略高于窑井的混凝土墩;混凝土 顶面距地表距离保持在 5cm 左右; (3)将基准点标埋入混凝土中,露出混凝土面约 12cm; (4)基点周围做保护井,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 (5)养护 15 天以上。 埋设形式如图 4.。 封盖 基准点 地面 图 4.1 基准控制点埋设形式 4.2 监测点的布设 4.2.1 测点布设原则 监测点的布设是监测工作的基础,明挖基坑监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监测点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监测点应布置在内 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并满足监控要求; (2)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 影响; (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 观测; (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 点应适当加密; (5)监测点的埋设应便于保护,后期使用过程中不易被破坏,每个监测点均 需要配套保护装置; (6)监测点埋设完毕,应及时填写埋设记录及验收资料,埋设记录表及验收 表见附表。 郑州轨道 5 号线土建 08 标 经开第三大街站监测方案 15 表 4.1 经开第三大街站基坑监测点布设原则 序号监测项目 位置或监测 对象 测点布设原则 1 围护桩顶水平、 竖向位移 围护桩顶部沿围护桩的周边布置,间距 1525m。 2 围护桩深层水平 位移(测斜) 围护桩体 深层水平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张齐华倍数与因数课件
- 2025春季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5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省肿瘤医院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4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水果废弃物综合利用园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DB6101-T 3155-2023 公用纺织品清洗质量评价规范 住宿
- 物流运输车辆安全检查及维护记录
- 设施农业物联网设备维护手册
- 基于大数据的快递评价方法-洞察及研究
- 初中数学重难点突破训练
- 系统建模与实验验证-洞察及研究
-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四单元第8课
- 量具使用知识培训课件
-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
-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Q-RJ 557-2017 航天型号产品禁(限)用工艺目录(公开)
- JIS C62133-2-2020 便携式密封二次电池及其电池的安全要求 第2部分:锂系统
- TIPAP患者再次申请表
- T_CCA 024-2022 预制菜
- 双狐地质成图系统使用手册
-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199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