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doc_第1页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doc_第2页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doc_第3页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doc_第4页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 城与廓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2.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市概念的意义在于: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意味着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意味着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发展到一定经济阶段后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3. 考工记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主要内容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4. 苏联模式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急需建立城市规划体系。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5. 合肥模式1958 年同济大学及德国雷台尔教授到合肥,针对合肥提出一个呈扇形结构的总体布局方案,明确将绿地从3 个方面楔入城市,联结原护城河形成的绿环,后来被称为“合肥模式”。该方案强调环境、生态、交通与功能,与当时全国盛行的苏联模式的环形放射路、轴线对称等思路完全不同 。6. “一道三涂”及“一门三道”汉长安干道采用“一道三涂”形制:干道宽45 米左右,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 米的排水沟分格。中间“驰道”宽约20 米,两侧道宽12 米。与干道相对之门采用“一门三道”形制。7. 梁陈方案1950 年梁思成和陈占祥针对建国后北京的发展提出的规划设想,史称“梁陈方案”。 方案认为北京城人口密度大,可发展空间不足,且北京为古都,文物建筑及它们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环境是城市的特点,必须加以保护。因此建议疏散旧城压力,行政中心西移,在西面建立新城,定为首都的行政中心区域。概述、论述1.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附图说明)一、西周、周礼考工记二、主要内容:1. 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2.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卿大夫的采邑)经涂” 。三、意义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如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体现了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还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2. 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 米左右)。3. 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 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叙述了选择城址应注意的地理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 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凡立国都,非立于大川之下,必立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 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此外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一,农业的生产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突破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影响深远。4. 西汉长安城的修建过程和城市规划特点(附图) 修建过程: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建章宫。 规划要点: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 以上 基于长安城市区域宏观规划,“前朝后市”的布局。且市并不尽在城中,有一部分散处在城的外围地带,横门大道两侧,一直延伸到渭桥以北。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干道采用“一道三涂”形制。5. 简述周礼考工记和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在对两种规划思想理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哪些方面对当今城市规划设计仍有意义?6.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要求能绘制出平面)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有明确的分区,改变了以前宫室和闾里杂处的局面。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古代城郭之制,也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象汉长安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 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应用。 按各功能分区的实际要求,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的分配。7. 隋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要求能绘制出平面)特点:隋唐长安是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其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但市在宫南。 继承了邺城规划体系的传统,中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了宫殿的位置。 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 设有东西两市,城市商业需要集中成市,说明商业已较“日中为市”时代发达,但这么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 方格道路网,道路宽度依等级不同,但超过了实际需求。8.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附图)汉长安 唐长安规划背景 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形成的统一规划整体形态 先宫后城,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体现王朝气象,规划布局方正规整道路系统 路网呈十字相交或丁字相交,城门互不相对 十字路网,整齐划一,城门相对功能分区 较为杂乱,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 明确的功能分区居住区 闾里制,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是里的内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里坊制9. 宋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封闭“市”“坊”制度解体,街巷制的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2. 商品经济发展,许多中小城市和随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中小城镇城市布局多不规则,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3. 城市元素增多。出现了很多固定、非固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称为瓦子、勾栏。同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消防报警设施望火楼。4. 由于火药在战争中的应用,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5. 宗教建筑十分发达,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10.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内容、布局特点(附图说明)改建:后周世宗柴荣主持。1. 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 倍;2. 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 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这个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布局特点1. 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2. 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沿河商业街市繁荣。3. 集中的市转变成商业街,分布全城,与居住区混合。也有晓市夜市。4. 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5. 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11. 元大都规划的主要特点(附图说明)继续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重城墙,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1. 周礼考工记的充分体现。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如“国中九经九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在大都城中都有充分体现。2. 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3.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4. 把北京的气候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起来胡同的街巷形式。5. 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完善。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利于商旅和城市供应。水面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6. 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12. 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道路系统:“国中九经九纬”、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13. 隋唐长安与宋东京的比较分析(附图)隋唐长安 北宋东京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规划思想 体现王朝气象, 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城市风格 帝王意志、礼制主宰 世俗、市民生活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 不甚规整、不对称布局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尺度大 道路与商业街结合、方格网+斜街居住区 里坊制,严格管制、面积大 街巷制、厢、商住混杂商市 东、西二市,集中市制,时间限制 商业街(商业网络),夜市、晓市14. 为什么说唐长安城与宋汴梁城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建设的两个阶段?唐长安城为新建都城,由宇文凯规划设计。特点是:方正的平面轮廓,且规模巨大,城内功能分区明确。多重城郭关系,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中轴线偏北段,对整个城市其控制作用,严谨的做到沿中轴线对称,棋盘式道路,严格的里坊制度,集中市肆的制度。水系十分完善。唐长安继承传统,尤其是曹魏邺城的规划思想并发扬完善。唐长安城是对以前城市建设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宋汴梁城在原汴州的基础上扩建而来,内外三重城墙,城内道路系统以宫城为中心的方格网路网系统。宫城居中心,稍微偏北。旧的里坊、市坊制度瓦解,集中设市的历史时期结束。繁华的街巷,形成了开放的多功能的街巷空间。城市商业点线面结合,社会经济发达,市民活动空间繁盛。宋汴梁城则开创了新的一页,是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15. 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要点(附图说明)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明代北京城: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左祖右社”2.城市布局艺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4.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5.商业向南发展,自发形成,街道布局极不规整。行会发达。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清代北京城: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3.商业进一步发展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16.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几种基本类型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受到自然地理条件、政治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因而表现出规则型、次规则型、非规则型三大类。 规则型:南北方平原,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城郭方正(部分由于河流山川形成近圆形),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等,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 次规则型:是中国传统规范型建设模式在不断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文化风俗、历史条件和城市某些特定功能的要求中,有所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形成背景总体上的一致性,其空间结构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异,但基本模式中追求方正的传统却一直贯彻其中,如斜方正型(榆林)、叠合型(南京)等。 非规则型: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这一系列的城市,可根据其主导影响因素和空间结构特征的不同,主要分为山水条件主导影响型、发展产业主导型、少数民族文化主导影响型等。17.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我国封建社会曾先后发生两次市制变革:第一次春秋战国:“宫市”“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第二次北宋,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将集中的市制,扩大而成遍布全城的庞大的城市商业网络体系。市不再只是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而是一个以全城为领域的庞大网络体系。使得市得以更有效的发挥其繁荣城市经济、便利城市居民生活的职能。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形成许多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同时营业时间也不再受时间限制。明清时期城市商业面貌逐渐向近现代型转变。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门外沿江、沿河、沿路地区形成商业区。到明清时期又发展形成城外的“关厢”地区。18. 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及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周代已经将对称的布局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中。 春秋战国一些城址中,大型建筑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 汉长安总体布局虽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是很严整的。 曹魏邺城布局就采用了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对称的形式。 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中将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完善。城门的数量及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又以轴线来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宫殿。 宋东京(开封)也对宫城的正门开辟了宽广的御用道路。 到元大都,总体布局艺术又达到一个高峰。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以外还出现了东西向的横轴线,并在两线的交汇处修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加强了总体布局的次序感。 明清北京城在总体布局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19. 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都城建设具有影响,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西汉长安、洛阳;汉以后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邺城的论述,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宋东京,明南京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体现了一定城制的布局,但。说法太过绝对。(论述题需展开回答)20. 试阐述礼制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礼制与周礼考工记典型案例出现的背景两种力量的交锋城市案例研究21. 近代城市体系的两大类型城市 突变型这类城市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这些城市无论在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城市建设和城市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共占上海、天津、汉口等帝国主义独占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国内资本主义唐山、焦作、蚌埠、郑州等,主要由于现代工矿业发展或现代化交通铁路而兴起 渐变型这类城市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变化。各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等。约开商埠的城市福州、宁波等本国资本主义,主导产业类型为工商业的城市南通、无锡22. 近代“上海都市计划”一、二、三稿的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上海都市计划三稿 19461949一稿:人口1000 万人。市区外做一绿化农田环形地带,外围新区作“卫星城”。住宅区以4000 人为小单位,再组成“中级单位”、“市镇单位”、“市区单位”。扩大中心区范围,在乍浦及吴淞建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规划运用“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理论,注意了城市功能及交通问题。二稿:1500 万人,提高了人口密度,设想了市内高架道路。研究了相关的规划管理措施、技术问题和局部地区的详细规划。三稿:进一步研究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的比重。研究了工业区的分布,提出在工业区附近建立居住区,以减少交通人流。对外交通: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建集中引入式港口,将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道路交通计划:道路按功能分类:一种是交通性道路,车辆能安全而迅速行驶(高速干道、干道和辅助干道)。另一种是供工商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道路(支路和小路)。为了保证交通流畅,鼓励公共机动车辆发展。意义:三次规划积累了不少历史资料,对交通等技术问题研究比较细致。尽管运用中未能很好的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但从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当时的这些理论使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对近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传播也起一定的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3. 苏联模式及其评价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急需建立城市规划体系。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在具体规划中重视基础资料的搜集和分析,重视原有城市基础的利用改造; 采用一整套的规划定额指标,对建设标准进行控制; 讲求构图和城市建设艺术,带有“古典形式主义”色彩,城市总图布置众多广场和强调对称式轴线的干道系统,讲究轴线、对称、放射路、对景。 城市建设一度出现了“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求新过急、标准过高”的所谓“四过”现象,忽视工程经济等问题。24. 我国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