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er双相方波除颤技术_第1页
ruer双相方波除颤技术_第2页
ruer双相方波除颤技术_第3页
ruer双相方波除颤技术_第4页
ruer双相方波除颤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ectilinear Biphasic Waveform双相方波除颤技术,ZOLL MEDICAL CORPORAtion卓尔医疗仪器公司,除颤技术的发展历史,60年代初期:体外除颤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除颤工作原理:,高压电容,机内阻抗,人体阻抗,在除颤仪的高压电容器充电至选定的能量.在同时按住放电开关的瞬间,将储存在高压电容器的能量,通过机内阻抗和人体胸廓放电,产生足够的电流,达到除颤的功能.,除颤工作原理,重要公式:能量 = 电流 x 电压 x 时间 (焦耳) (安培) (伏) (秒),除颤工作原理:,重要公式:,除颤工作原理:,高压电容,机内阻抗,人体阻抗,选择的能量越高,高压电容器充电电压越高.流经人体胸廓的电流就越大.,除颤技术要求:,参考资料: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0:1029(suppl I):I-90-I-94.,除颤工作原理:,高压电容,机内阻抗,人体阻抗,各人的人体阻抗是不相同的, 人体阻抗越大,要求的电压就越高,选择的能量也越高.,除颤电流波形:,除颤电流指标:,电流均值(Average Current)电击全过程的流经人体的电流的平均值成功除颤的决定因素峰值电流(Peak Current)电击全过程的流经人体的最大电流电流尖峰容易引发心肌功能紊乱,第一代除颤技术 MDS:,MONOPHASICDAMPED SINEWAVEFORM (简称:MDS)单相衰减正弦波,第一代除颤技术-MDS的特征:,放电电流是单相.机内阻抗固定不变.峰值电流很大.平均电流不足,第一代除颤技术-MDS的缺陷:,对高阻抗病人的除颤效果不明显.峰值电流太大,容易引发除颤后心肌功能紊乱.峰值电流太大,容易烧伤病人.,第二代除颤技术 BTE 双相锯齿波特征:,双相放电电流.平均电流比单相除颤技术高.峰值电流比单相除颤技术低.,第二代除颤技术 BTE 双相锯齿波特征:,科学研究证明:正反相放电时间比例为6.5:3.5时,除颤效果最佳. 除颤能量阈值最低,参考资料: Dixon et al. Circulation 1987;117:358-364.,第二代除颤技术 BTE 双相锯齿波特征:,除颤能量低.对低阻抗ICD, 短时期AF, VF病人除颤效果较高.,参考资料: Dixon et al. Circulation 1987;117:358-364.,第二代除颤技术 BTE 双相锯齿波优点:,峰值电流大,副作用大.对高阻抗, 中长期房颤,室颤病人除颤效果不良.双相放电时间与病人的阻抗相关.,参考资料: Dixon et al. Circulation 1987;117:358-364.,第二代除颤技术 BTE 双相锯齿波缺陷:,第三代除颤技术 RBW:,RECTILINEARBIPHASICWAVEFORM(简称:RBW)双相方波,第三代除颤技术 RBW 双相方波特征:,正相电流波形是方波, 没有电流尖峰, 对病人的心肌损害最小, 灼伤病人的概率最低.,第二代除颤技术 BTE:,BIPHASICTRUNCATEDEXPONENTIAL (简称:BTE)双相锯齿波,第三代除颤技术 RBW 双相方波特征:,正相电流波形是方波, 相同除颤能量的平均电流最大,除颤效果最高.,第三代除颤技术 RBW 双相方波特征:,能灵敏感应人体阻抗的变化,自动调节机内阻抗.,第三代除颤技术 RBW 双相方波特征:,保持正反相放电时间比例 (6毫秒:4毫秒),同一病人所需要的除颤能量最低.,第三代除颤技术 RBW 双相方波特征:,对超长时期纤颤病情, 高阻抗病人的除颤效果特佳,不一样的波形 不一样的结果,不同双相波形除颤技术之间的差异,功能对比,对胸廓阻抗的敏感性电击电流的特性临床表现美国心脏协会(AHA)统计论证,病人胸廓阻抗对双相除颤技术 -电流及放电时间的影响,双相方波技术(RBW),高阻抗,双相锯齿波技术(BTE),低阻抗,不同波形的峰值电流对比,Current,Time,200焦耳单相衰减波,150焦耳双相锯齿波,120焦耳双相方波,双相方波(RBW)与双相锯齿波(BTE) -电流均值对比 - 150焦耳,Source: ZOLL Medical Corporation,双相方波(RBW)与双相锯齿波(BTE)电流均值对比 最高能量,Source: ZOLL Medical Corporation,除颤能量阈值对比:,Canine heart3 mins untreated followed by 2 mins femoral compression,0,20,40,60,80,100,120,10 sec,5 min,Fibrillation time,DFT (J),M,B,5419,3810,415,8030,M,B,参考文献: Walcott et al. Circulation 1998; 98:2210-2215.,特征:单相衰减波能量阈值增加40% (p 0.05)双相方波能量阈值与纤颤时间无关,参考资料: 1 Higgens et al.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2000;4:305-313. 2 Bardy GH, et al. Circulation. 1996; 94: 2507-2514. 3 Mittal S.,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99; 34: 5.,除颤效果对比:,以传统的单相正弦波除颤技术,200焦耳为基准,E,f,f,i,c,a,c,y,75%,80%,85%,90%,95%,100%,PHYSIOCONTROL1,130JBTE,200JMDS,飞利浦2,130J,200JMDS,ZOLL3,120JRBW,200JMDS,心肌功能紊乱副作用- 7 min VF,Mean arterial pressure higher (p0.05),双相方波的副作用非常小,Ejection fraction higher (p 200J,参考资料:Bardy et al. Circulation 1996;94:2507.,n = 316p = ns,一次电击有效率,双相切角波 (BTE) -室颤统计,n = 115p = ns,参考资料: Higgins, et al.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2000;4:305-313.,一次电击有效率,PHYSIOCONTROL双相切角波 (BTE) -室颤统计,93%,n = 184p = 0.05,参考资料: Mittal et al.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99; 34:1595-1601.,ZOLL 双相方波(RBW )-室颤统计,一次电击有效率,99%,参考资料: Page, et al. Circulation 2000; Supplement 102: II-574 (abstract).,n = 209p = ns,双相锯齿波 (BTE) 房颤转复试验统计,Mittal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1:1282-1287.,Randomized MultiCentern=165,ZOLL双相方波波 (RBW) 房颤转复试验统计,99%,95%,100%,63%,60%,80%,100%,90 ohms,120J RBW,200J MDS,p = 0.02,除颤有效率,参考资料: Mittal et al.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99; 34:1595-1601.,ZOLL 双相方波除颤(RBW ) -对高胸廓阻抗病人优越性能,ZOLL 双相方波除颤(RBW ) -院外除颤统计,参考资料: G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