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_第1页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_第2页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_第3页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_第4页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教育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单元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3、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习其说理擅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孟子文章善用比喻、铺排的艺术特点单元教学难点欣赏孟子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语言和说理艺术单元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积累单元教学过程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教学难点 :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法设计: 互动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 学生结合注释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 3.内容讨论: 孟子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是如何分析的?(小组讨论后交流) 战国时代,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他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望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好,但孟子却指出,梁惠王的政策虽好,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君好不了多少。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有里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这有什么作用?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课时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二、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来看看黄药师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 (2)蚤起:“蚤”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 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良人未知之也。 (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 无乃尔是过与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余之人不余欺也 大王来何操 夫晋,何厌之有 三、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翻译错误。 四、研讨课文内容。 1.文章虽短,但情节引人入胜。请学生概括情节纲要,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展示。 2.分析齐人形象。 学生先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归纳: 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即一般官僚。乞墦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3.辩“齐乞何能有妾妻?” 学生先按个人的理解谈看法,教师最后总结: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五、小结全文。 孟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揭开了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们的虚伪面纱,暴露了他们“厚厚脂粉”后面的丑恶嘴脸,显示了他们龌龊的灵魂。让我们明白了人不能为名利而忘廉耻,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 将本课课文改写成剧本。 附:板书设计 齐人有一妻一妾 情节纲要: 一、齐人对妻子的夸口二、妻子的怀疑与妻妾商议 三、妻子的追踪和真相的披露 四、妻妾的羞愧和哭骂 五、“良人”无耻得意的丑相 第四课时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沛然(pi)嗜杀(sh)枯槁(go)恶乎定(w)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出,语人曰语:告诉 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统治 如有不嗜杀人者如:如果 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全 一 A谁能一之统一 B用心一也专一 C一鼓作气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一经 就 A由水之就下也往 B金就砺则利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着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着。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卒然问曰卒同“猝”,突然。 则苗浡然兴之矣浡同“勃”,生机盎然。 由水之就下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第五课时 芬芳的譬喻 孟子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譬喻的3种表现形式;2、领悟孟子譬喻独特的表达效果;3、从譬喻入手,把握孟子“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究性学习之一:了解孟子譬喻的表现形式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课文中的四则选文,并且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将从“比喻”这个角度切入,力求比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切实感受一下孟子比喻的艺术魅力,还有他通过比喻所传递出来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孟子好用比喻,善用比喻的特点,古人早就发现了。比如东汉的学者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这里的譬喻就是比喻的意思,清代学者方宗诚说孟子“设喻奇幻,有锋铓。” 那么,本课的4则选文中,孟子到底使用了哪些比喻呢? 请同学们将课文再浏览一遍,迅速找出这些比喻。2、交流 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邻国君王用心战场上逃了五十步的士兵笑话逃了一百步的士兵。(他们的行为其实没有本质差别); B罪岁罪兵(向外找原因或者说推卸责任);C那个不择手段去乞食,尊严丧尽,却恬不知耻地骄其妻妾的齐人当时社会官场上钻营富贵利达的卑鄙无耻之徒。D 宋国君臣只肯稍微减轻关市之征小偷由日攘一鸡改为月攘一鸡(宋国君臣知错不改)E “民遇仁君”“旱苗遇雨”(强烈的渴望、喜悦之情)。F “民归君王”“水之就下”(归趋的势头都很强劲)。4、思考:四则选文,用了 6个譬喻,的确体现了孟子论辩好用譬喻的特点。同学们在寻找、体验孟子比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孟子的譬喻和现代人使用的比喻似乎有不一样的地方?(A、孟子比喻的形式很丰富,有以句为喻的,比如用“水之就下”比喻“民归君王”;有以段为喻的,如五十步笑百步;还有以整篇文章为喻的,如齐人乞墦。B、孟子以事来比喻多于以物来比喻,这便带来了他比喻的寓言色彩。比如五十步笑百步,罪岁与罪兵,齐人乞墦,月攘一鸡,不仅带有一定的故事性,表达了一定的寓意,而且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顺带刻画出来了!)二、探究性学习之二:感悟孟子的譬喻“长于”何处A、长于譬喻的表现之一:执着地“以喻言志”。1、导入:如果说孟子的譬喻是“宾”的话,那么譬喻传递的道理则是“主”了。现在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譬喻,看看孟子通过譬喻传递了怎样的思想。2、学生齐读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一自然段,思考:梁惠王自觉比别的国君治国更尽心,可是孟子却用两个譬喻否定了他。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梁惠王的做法并不比别的国君高明多少,和别的国君并无本质差别。罪兵之喻更指出正是梁惠王自己“不知检”、“不知发”,才使得生灵涂炭,梁惠王不从自身找原因,却推卸责任,怎能期望老百姓增多呢?我们不禁要问:在孟子看来,国君到底该怎样做呢?3、交流。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使老百姓数口之家无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多找自己的原因,反身而诚的思想。4、你们是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思想呢?(这种关注老百姓的生存权,受教育权的思想实际上正是孟子“以德行政者王”的“王道思想”的一种体现!后文无论是指出关市之征的不义,还是希望君王不滥杀无辜,都是在讲“德”,这和当时君王们奉行的依靠暴力实行统治的“霸道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在孟子的王道思想中,我们还能发现孟子对君民关系的辨证思考。君王爱民、保民、富民、教民,就可以王天下;反之,则会失去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孟子说“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说得正是这个道理。5、从中,你发现孟子的譬喻有什么特点吗?执着地用比喻为自己王道思想鸣锣开道成了孟子譬喻的一个鲜明的特点,简言之即“以喻言志”。这一特点和其他人放在一起比较特别鲜明,比如韩非子所言的是严刑峻法的霸道思想,如“守株待兔”,庄子所言的主要是在污浊的世界中如何自我解脱,自我保全的思想,如“曳尾涂中”。B、长于譬喻的表现之二:悄然地以喻抒情。1、出示“五十步笑百步”和“罪兵”这两个寓言,齐读。2、讨论:你们喜欢这两个譬喻中的人物形象吗?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行动剖析其性格,如抓住“弃”、“曳”、“笑”感受人物对自己错误盲视的可笑,抓住语言中的荒谬逻辑感受人物无赖的嘴脸。)3、点拨:我们的厌恶之情正是孟子通过譬喻所要传递的情感!刻画得越细致,越荒谬,传递的情感就越强烈!所以,孟子的譬喻不仅能执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能悄然地传递自己的情感!有评论家指出:孟子使用譬喻“不是逻辑思维产物,而是情感联想产物,因此它也是抒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特色对照一下战国时代的邹忌就不言而喻了,比如邹忌从妻子私我,小妾畏我,客人求我而不说真话的现象中悟出君王蒙蔽更深的道理,进而说给齐王听,写实性很强,给人的感觉好像完全是在说理。孟子没有,他的譬喻虚拟性、夸张性很强,理和情是双管齐下的!4、让我们再读“五十步笑百步”和“罪兵”这两个寓言,好好体会一下孟子所抒发的情感。C、长于譬喻的表现之三:巧妙地以喻显智。1、质疑:在寡人之于国也这则选文中,孟子说梁惠王好战,史料记载这位好战之王曾经侵略别的国家,如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被别的国家打败,想重整旗鼓,又怕失败,竟然用自己的子弟去殉葬。面对这样一个愚昧、残暴的君王,孟子比喻中的逃兵显得很傻,那个杀了人却说责任在兵器的家伙则是一副无赖的嘴脸,这种带有讽刺性的譬喻矛头直指对方,对方为什么没有被激怒呢?2、交流。a、孟子的譬喻针对了梁惠王的困惑点“用心了,而民不加多”,且取得了他的认同。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孟子的譬喻结合了梁惠王的兴趣点“王天下”民加多的真正目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c、孟子的譬喻适逢梁惠王的着眼点。经历了错失商鞅、孙膑的惨痛教训,他的脑筋转弯了,开始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更何况,孟子是当时名人,君王也需要借助他的名声扩充自己的势力。d、孟子“入势而化”的智慧。先让对手认同,再借势反击。对照一下唐朝敢谏,死谏,气得李世民有一天当着长孙皇后的面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的魏征,我们不能不惊叹孟子的睿智与深刻!3、请将课文第一节中梁惠王与孟子的部分对话分角色朗读一下,深刻感受一下孟子的言语智慧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长于譬喻的表现之三:自信地以喻骋性。1、但是这并不妨碍孟子个性的张扬。同学们能在四则选文中找出相关例证吗?2、交流。a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没有一句话赞美梁惠王。发生饥荒,梁惠王能够移民、移粟,这一点完全可以表扬一下;b比喻中对君臣形象的漫画化,如逃兵、偷鸡贼、齐人的形象刻画,说梁襄王不像人君,都体现了他作为帝王精神导师的心理倾向。孟子曾说自己退居在家,跟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王虽然有智慧的萌芽,自己不能及时帮助他,王不聪明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他有一种傲性、刚性在,说他超级气粗,一点没有错!c他和对手的对话不容置辩的语气。比如和梁惠王对话中的反问语气“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果断语气“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比如和戴盈之的对话中的无比肯定的语气“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小结: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孟子的傲性、刚性,这种高贵的个性是和他对“浩然之气”的存养是不可分割的。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所以他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然而奇怪的是,这位至刚之人提出的以德治国的王道思想却又是令人感到非常温暖的,被梁惠王说成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这不禁令人感到其实豪情背后也有悲凉的况味!复旦大学樊树志说孟子只要“稍加迁就,那么就可以立刻成为布衣卿相。一个布衣学者,发表一番意见,便可以改变一国之命运,也可以使自己飞黄腾达。然而孟子并没有迁就,当然也没有腾达,这使后世知识分子感慨不已。”是的,没有迁就,没有腾达,但是那股浩然之气依然充斥于天地之间,这就是孟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让我们再读一遍他解答梁襄王问题时所描述的那个要求并不高却很难实现的政治蓝图,以表达对长眠地下2000多年的伟大亚圣的深深敬意4、学生朗读。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四、结语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真正深刻的思想是不能言说的,一旦用逻辑的语言说出,语言就背叛了思想,因此它们主张“像嗅到玫瑰花香那样去感知思想”。今天,我们从孟子的譬喻入手,实际上也是等于嗅了一回他芬芳的思想。沐浴着这飘逸了两千多年的芬芳,我们似乎重回了那个民不聊生的战国时代,切身感受了这位伟大智者在拯救乱世过程中所体现的执著与刚毅,潇洒与睿智,傲岸与豪情。但是,真正走入这位大师的心中,感受他那浩瀚深邃的思想,还需要我们为之投入永远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智慧。五、作业请搜集一些古今中外作家的比喻(比如荀子、鲁迅、茨威格等) ,看看这些比喻除了形象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之外,还折射了这些作者怎样的个性特征?反思: 王何必曰利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法设计 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 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学法指导 诵读法 、自读法结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二、读课文,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_2、然而不王者_3、孳孳为善者_4、蹠之徒也_5、利与善之间也 (提示:kng、wng、z、zh、jin)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上下交征利_2、苟为后义而先利_3、吾闻秦、楚构兵_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5、愿闻其指_6、然而不亡者_7、孳孳为善者_8、舜之徒也_9、利与善之间也_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_(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 四、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特殊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_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五、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_2、未之有也_ 六、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原文: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3、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4、原文: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第二课时课文内容分析一、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4、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二、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三、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四、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五、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第三课时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二、复习上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 、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1、朗读课文,并思考: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四 、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 (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五、巩固课文内容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六、布置作业: 1、领悟书本P52(相关链接的意义)。 2、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3、书面作业: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表转折“却”)资料补充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猛子是否要人民完全不考虑“利”?孟子的义利观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词。“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三、(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结合文本简析四、1、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2、(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 反思:民为贵教案目标定向: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二、熟读成诵三、解释本文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丘:众。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人民万岁!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六、布置作业: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反思: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2、把握孟子“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