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a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a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a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a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阴阳学说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简单地说,阴阳学说就是研究阴阳的概念、发生、特性、关系及其应用的一门知识体系。,来自于对太阳的观察。,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温暖,太阳,明亮,上升,运动,兴奋,男,月亮,寒冷,晦暗,下降,静止,抑制,女,阳古体为陽,阴古体为陰。故说文曰:“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阴阳起源于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西周的晚期,人们已用阴阳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节气,地震等多种自然现象。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皇帝内经,引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和阳,既可以表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表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所以,任何事物都不可随意分阴阳,必须按照阴阳所特有的属性来一分为二才是阴阳。 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三)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有内 在的联系 2、普遍性: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客观事物 3、相对性:可再分,可转换,可改变 4、规律性,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一)阴阳的对立制约1、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相互排斥和相互约束的关系。 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2、举例: (1)自然界:四时温热寒凉的循环往复。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2)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昼夜寤寐兴奋抑制的交替。,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概念:(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寒与热等。 (2)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阴阳的互根互用还包含阴阳互藏,(3)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阳受阴冷凝而降阴受阳蒸腾而升 地气水 自然界,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沙漠中雨水少,(2)医学:如人体气血之间,气属阳,血属阴,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互相助长关系。,气,血,气可生血,行血,气可,气可,摄血,血可,血可,载气,养气,气,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亡阴、亡阳)而死亡。,(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地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 2、阴阳消长平衡大体可概括为四个类型:(1)此长彼消 临床中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皆属此类(2)此消彼长 在疾病中的阴虚火旺,阳虚阴盛皆属 此类(3)此长彼亦长 临床上所用的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等治法,皆以此为理论基础。(4)此消彼亦消 临床上常见的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必然气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等皆属此类。,(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以转化为阳。 (1)转化的内在因素与条件: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2)转化与消长的关系:,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量变,质变,基础,结果,2、形式(2种) (1)渐变: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伴随彼此消长过程,缓慢地发生着阳转化为阴,或阴转化为阳的过程。如四季寒暑交替,昼夜转化等。 (2)突变:是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没有显著的质变特征,当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的限度,或者有某种条件的诱导,使阴阳双方迅速地向其各自相反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如自然界六月飘雪,人体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1. 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内脏与体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点分阴阳。 2. 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人体组织结构,心阳心阴 肾阴肾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躯壳(阳),内脏(阴),背(阳),胸腹(阴),腹(阴),胸(阳),六腑(阳),五脏(阴),肝脾肾(阴),按部位划分,按功能划分,心肝(阳),肺脾肾(阴),心肺(阳),下半身(阴),上半身(阳),内侧面(阴),外侧面(阳),(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是由精所化之气来推动和调控的。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进程。,(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胜、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以阴阳的对立制约来阐释病机 (1) 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外感)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实热兼阴虚证; 阴胜则寒(外感)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实寒兼阳虚证。 (2)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 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以阴阳的互根互用来阐释病机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以阴阳的相互转化来阐释病机 (4)阴阳转化: 阴证阳证 热证寒证,阴阳失调病理图,(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 气息分阴阳 动静喜恶分阴阳 脉象分阴阳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2. 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2)依据阴阳理论确定的治法 热则寒之实热证(阳盛则热)实则泻之 寒则热之实寒证(阴盛则寒) 阳病治阴 虚热证(阴虚则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则补之 阴病治阳虚寒证(阳虚则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双补阴阳两虚,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寒、凉阴 温、热阳。 五味: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