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第一节 病 因,第一节 病 因,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3.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4. 了解疫疠、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第一节 病 因,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内经分为两类: 阴、阳。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病因的分类:,金匮要略: “千般疢chen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病因的分类:,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wei)折,疰忤(zhu wu)附着,畏压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外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饮食、劳逸、金刃、虫兽所伤。,病 理 产 物,脏腑功能失调,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第一节 病 因,包括: 六淫、疠气、七情、劳逸、饮食、病理产物、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第一节 病 因,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一)六淫(二)瘟疫邪气二 内伤性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二)饮食失宜(三)劳逸失度(四)禀赋异常,第一节 病 因,三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一)痰饮水湿(二)瘀血(三)结石四 其他病因(一)意外损伤(二)不良环境(三)药邪,一、外感性致病因素,(一)六淫:1.六淫的概念 风、寒、暑、湿、燥、火(热),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气”。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素问 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一)六淫: 可致病的、超限度的六气。 太过六气 不及 六淫 致病 非其时而有其气,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故称外感病因,所致疾病为“外感病”。,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2)季节性: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故又称之为“时令病”。,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3)地域性: 与生活、工作的区域和环境密切相关。 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长期高温环境作业者多燥热或火邪为病。,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4)相兼性: 六淫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5)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感受风寒之邪,可从表寒证转化为里热证。,一、 外感性致病因素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风邪 风邪的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1) 风邪,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 、面)、肌表和阳经。,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内经:“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先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常见症状: 头项强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恶风,发热、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其性开泄,指风邪致病易使机体腠理疏松,汗孔开放,津液外泄。表现:汗出、恶风。,2)风性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例如: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例如:风疹,3)风性主动,动:动摇不定之意。常见:眩晕、震颤、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等。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4)风为百病之长, 长者,始也,首也。 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火。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致病,(2)寒邪寒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乃冬季的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邪也可见于其他季节。,(2)寒邪寒邪的概念:, 感受寒邪的主要途径:气温骤降,外感寒冷;涉水淋雨;汗出当风;贪凉露宿;过饮寒凉。“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致病,最易伤人体阳气,全身或局部有寒冷的表现特点。 例如:寒邪直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四肢不温,泻下稀便。,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寒性凝滞 主痛 凝滞-凝结,阻滞,不通畅。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素问:“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痹,又称“痛痹”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寒性凝滞 主痛 凝滞血脉 寒凝津液 寒郁日久,常从热化,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寒性收引 “收引”-指收缩,牵引。 寒在肌肤-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热、恶寒、无汗。 寒在筋肉-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寒邪致病,(3)火(热)邪,火(热)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温热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火热旺于夏季,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热与火的区别,火与热常并称,或统称“火热之邪”。 热为邪气,多为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等。 火有生理病理之分: “少火”,指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壮火”,火热之邪。“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火邪多由内生,心火上炎、肝火亢盛、五志过极化火、气有余便是火。本教材:火与热区别:热邪致病-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邪-某些局部症状,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阳邪,实热证高热,面红,心烦,口渴,汗出,脉洪数。,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症状多见人体上部,多犯头面。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火热邪易伤津耗气 最易消耗人体津液 - 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短赤。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火热易生风动血“生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热极生风临床表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火热易生风动血“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火热之邪侵犯血脉,轻则加速血行,甚则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等。,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火 邪 致 病,(4) 湿邪,湿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 但四季均可发生。,(4) 湿邪,湿邪的概念 湿邪侵入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多在气候潮湿、涉水淋雨、 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 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最易伤脾阳,常先困脾,脾阳不振:泄泻,水肿等。湿易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脘痞、腹胀等。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重沉重 头因于湿,首如裹。 四肢重、乏力、麻木。 全身水肿、倦怠、身重。,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浊-混浊、秽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大便溏泄;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疮疡,破溃难愈。 耳、鼻、眼、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湿性重浊,易下趋,袭阴位。 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湿性粘滞,易兼他邪粘-粘腻; 滞-停滞症状的粘滞: 粘滞不爽不畅 大便、小便、疮疡。,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湿性粘滞,易兼他邪病程的缠绵: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湿温、湿痹(着痹)、湿疹、湿热、湿毒。,湿 邪 致 病,(5)暑邪,暑邪的概念 暑邪主要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等特性。 暑乃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暑邪。 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5)暑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致病:-高热,口渴, 汗出,脉洪等。,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邪致病,上扰心神或上犯头目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伤暑:头昏、目眩、心烦、面红 。暑邪致病,腠理开而汗多,耗伤津液-津亏 -气随汗泄-气虚。,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暑多挟湿 暑季多雨而潮湿,感受暑病的同时,常兼夹湿邪。,暑邪致病,案例:患者,张某,男,25岁,2004年7月就诊。主诉:恶心欲吐半天。病史摘要:患者下午在田间劳作时,突感头晕头痛,胸闷难受,欲往树荫下乘凉休息,却感脚软无力,随即晕倒在地,不省人事,无口角流涎,无四肢抽搐及惊叫,无半身不遂。随即由他人用车送医院诊治。查体:T:39,P:108次/分,面色潮红,呼吸气粗,神志朦胧,呼吸之间能张目,不能对答,舌红而干,脉洪大。思考题:请结合病史写出诊断、分型(证名)。,参考答案:诊断:暑邪分型:暑热伤阴按语:7月份正值夏令时节。夏季炎暑,田间劳作,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上犯清阳则感头晕头痛;肺失清肃则胸闷难受,闭塞清窍则猝然发厥,表现为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这符合暑邪的诊断。然患者无口角流涎,无抽搐及惊叫,亦无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可与中风及痫证相鉴别。因气机不利,肺气失宣,则呼吸气粗。暑邪犯心包,蒙蔽清窍,则神志朦胧,不能对答,但呼吸之间能张目,说明尚未致昏迷。舌红而干,脉洪大乃暑热伤阴之象。,(6)燥邪,燥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为秋季的主气。 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犯肺。 初秋发为温燥。深秋近冬发为凉燥。,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涩皲裂,尿少,大便燥结。,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燥易伤肺 肺喜濡润而清肃。肺与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肺燥咳嗽。 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痰稠。 -清燥救肺汤主之。,燥 邪 致 病,(二)温疫邪气,1 疠气的基本概念 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 乖戾之气等。,疫:“民皆病也”传染的意思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致病特点:急、强、似,2 疠气的致病特点,(1)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 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2 疠气的致病特点,(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温疫论“此气来之,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2 疠气的致病特点,(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发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疠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从而在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病证。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3 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1)气候反常(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预防隔离工作不力(4)社会因素,4 疠气发生的类型及特点,(1)温疫 (2) 寒疫 (3) 湿热疫,补充:SARS病的辨证论治 (了解),卫、气、营、血及三焦学说,辨证详尽,治法大备卫分初起症状头项疼痛,畏寒、身热、肢节酸痛、胸闷欲呕、或有咳嗽、小溲淡黄、舌苔白腻、或舌质微红,治法当用辛凉中带微温疏散之法。气分如畏寒已差、身热不退、头晕、肢酸、胸腕烦闷、口渴思饮、目赤、少寐或有咳嗽、大便不解、小溲短赤,在春发疹多、在夏发白疮多、或两者兼见、或见斑疹、脉象洪大、或滑数、弦濡而数、或重按必有力、舌苔黄腻或者燥、夜问神凡、或有谵语、此邪人气分、则不宜带有辛温之品、应清宣气分或清泄气分、冀从卫分而人之邪、仍有从卫分宣透之机,但必须顾到津液,所以温燥滋补之药绝对不能妄用。营分若热邪过盛、气分不解、必人营分,则症象为耳热甚壮、或晨减暮剧、胸闷、烦燥、寐寤不安、口渴思饮、唇焦齿黑、或手作震颤、或扬手掷足、或神昏谵语、或见斑疹、白喑、隐约而不透达、大便秘结、或解如溏酱、小溲短赤、而脉象弦数或滑数或浮而洪大,舌苔中黄较燥、或边黄而燥、是症已人营分,法当清营泄热、养津安神之治,但到营分,尚望仍有转机而出,故在清营方中用透热转气之品。血分营分灼热、耗伤阴液、迷脑窒窍、神昏烦燥、唇焦齿黑、声低懒言、口乾不欲饮水、耳聋手震颤、或抽搐、舌短囊缩、舌全红降、或光剥无苔、或前半截红降、後半截糙燥芒刺、或全苔红刺、脉细弦而微数、或微细而数、甚至脉数无伦、症变有痉厥之险、或阳越之危,治法当以凉血养阴、熄风清热、宣窍安神、或三甲复脉汤、鸡子黄汤。,二、 内伤性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二)饮食失宜(三)劳逸失度(四)禀赋异常,二、 内伤性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指使内脏损伤和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或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一类病因.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一般情况下,属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并不致病.但(1)在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人体自身的生理适应调节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2)个体脏腑精气虚衰,或个性脆弱,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下降,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 内伤七情,(一)七情内伤,1 七情致病的基础: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由外界环境的作用,经五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情感反应.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心在志为喜-喜伤心 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肺在志为忧-悲忧伤肺 肾在志为恐-惊恐伤肾,2 七情致病的特点,(1) 直接伤及内脏,首伤心神 喜伤心-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甚者癫狂。 怒伤肝-两胁胀痛、善太息、痛经等。 思伤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悲忧伤肺-胸闷、咳嗽等。 惊恐伤肾-尿频数、二便失禁等。,2 七情致病的特点,(1) 直接伤及内脏,首伤心神 心主神志类经:“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2 七情致病的特点,(2)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 怒则气上暴怒则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血随气升,并走于上。“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临床: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兼肝气横逆,临床可兼见腹痛腹泻等.,2 七情的致病特点,(2)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喜则气缓 过喜则心气涣散。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灵枢临床:精神不集中,甚则神智失常,狂乱,2 七情的致病特点,(2) 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悲忧则气消、气郁 过度悲忧则肺气抑郁以及肺气耗伤。忧:悲忧则伤肺,忧思则伤脾。临床: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2 七情的致病特点,(2) 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恐则气下 过度恐惧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临床:二便失禁,甚则骨酸脚软等,2 七情的致病特点,(2) 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 惊则气乱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气乱 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宁,气机逆乱,肾气不固.临床: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或二便失禁.,2 七情的致病特点,(2) 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 思则气结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临床:精神委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等,怒则气上疏泄失常,肝气上逆,血随气逆,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忧则气郁,喜则气缓 心气涣散不能收持,神不内守,2 七情的致病特点,(3)数情交织为病,多伤及心肝脾神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心主血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2 七情的致病特点,(4) 可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往往因为情志刺激而使病情明显加重。,(二)饮食失宜,1 饮食不节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二)饮食失宜,1 饮食不节 过饥 -气血生化乏源,久之气虚血少,正气不足。灵枢五味“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二)饮食失宜,1 饮食不节过饱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食积、疳疾,消化不良等。,(二)饮食失宜,2 饮食不洁 不清洁,有害。,(二)饮食失宜,3 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 过食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 过食辛温燥热-胃肠积热-口渴、口臭、腹胀、便秘。,(二)饮食失宜,3 饮食偏嗜(2)五味偏嗜过食酸-肝盛而乘脾-脘痛、反酸。过食咸-肾盛而乘心-胸闷气短、心痛、心悸。过食甘-脾盛而乘肾- -面色黧黑、腰膝酸软。过食苦-心盛而乘肺-皮肤干燥。过食辛-肺盛而乘肝-爪甲干枯、筋脉拘急。,(二)饮食失宜,3 饮食偏嗜 (3)食物种类偏嗜:例如:瘿瘤(碘缺乏),(三)劳逸失度,1 过劳 (1)劳力过度:- 劳则耗气 (2)劳神过度:- 劳伤心脾 (3)房劳过度:- 损伤肾精,(三)劳逸失度,2 过逸 素问:“久坐伤肉,久卧伤气” 。,(四)禀赋异常,(1) 禀赋不足 (2)禀赋缺失,三、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一)痰饮水湿: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二)瘀血:体内有血液停积 (三)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 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三、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三、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一)痰饮水湿1痰饮水湿基本概念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更清者为水。 通常统称: “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痰饮,(一)痰饮水湿,1痰饮水湿基本概念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状的痰病。,2 痰饮水湿的形成,外感六淫,七情郁结,饮食所伤 , 导致肺、脾、肾以及肝、三焦、膀胱功能失常,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液代谢障碍,痰饮,2 痰饮水湿的形成,六淫- 七情- 饮食- 劳逸-,肺脾肾肝三焦膀胱,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滞,痰饮,3 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1)阻碍气血运行 气滞、气郁-瘀血,3 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2)影响脏腑气机 痰饮阻肺-胸闷气喘、咳嗽吐痰。 痰饮停胃-胃气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吐。 痰饮流注经络- 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 痰饮结聚局部-形成瘰疬、痰核、阴疽、流注等。,3 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3)易合他邪为患 风痰、寒痰、热痰、火痰、燥痰、 气痰、湿痰、食痰、酒痰。,3 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4)易蒙窍扰神 痰湿上蒙清窍 - -眩晕、头昏、头痛、头重、精神不振。 无痰不作眩 痰迷心窍 -痴呆、癫证。 痰火扰心 -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狂证。,3 痰饮水湿的致病特点,(5)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性重浊粘滞。咳喘、眩晕、胸痛、癫痫、中风、痰核、瘰疠。 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顽痰 伏疾,4 痰饮水湿致病的病证特点,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痰饮上逆头部-眩晕。 水注于下-足肿。 湿在肌表-身重。 湿停中焦-脘胀、纳呆。 痰阻咽喉-梅核气。,4 痰饮水湿致病的病证特点,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 怪病治痰,痰饮涉及疾病广泛,内科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预兆、脑血管意外、癫痫、精神分裂症、肺心病、急慢支、哮喘、慢性呼衰、糖尿病、梅核气等外科乳腺病、脑外伤性癫痫妇科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五官科美尼埃综合征、声带水肿型息肉样变,病例举例,4 痰饮水湿致病的病证特点,常见痰证:痫病,中风等常见饮证 悬饮:饮停胸胁 支饮:饮停胸膈 溢饮:饮留于四肢 (狭义) 痰饮:饮停于胃肠,4 痰饮水湿致病的病证特点,多见舌苔滑、厚、腻,(二) 瘀血,1 瘀血的概念说文解字:“瘀,积血也” 又称“恶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凝聚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二) 瘀血,2 瘀血的形成 外邪入侵-寒、热、湿、风 情志所伤-气滞血瘀- 饮食- 劳逸- 外伤-直接导致,气血功能失调,瘀血,(二) 瘀血,2 瘀血的形成 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的途径. 气虚血瘀 推动无力 气虚 统摄无力,瘀血,(二) 瘀血,2 瘀血的形成 气滞血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二) 瘀血,2 瘀血的形成 血寒致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瘀血,(二) 瘀血,2 瘀血的形成 血热致瘀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瘀血。,瘀血,(二) 瘀血,2 瘀血的形成 血虚致瘀 :经脉不能滑利通畅,瘀血,(二) 瘀血,2 瘀血的形成 出血致瘀,瘀血,瘀血的形成, 血溢脉外 溢出血脉,未能及时消散。 外伤、气不摄血、火热迫血妄行。 血行不畅 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脉内。 气虚、气滞、寒凝、久病、湿阻。,3 瘀血的致病特点,(1)瘀血致病的共有特点 1) 阻滞气机 2)瘀阻经脉 3)病位固定 4)病证繁多,3 瘀血的致病特点,(2)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 1)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甚。 2) 肿块-固定不移,质硬,体表者青紫。 3)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块。,3 瘀血的致病特点,(2)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 4)紫绀-面色、口唇、爪甲青紫。5)舌象异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6)血管异常 脉细涩或结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贵州省黔西南州赛文高级中学高三上化学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各地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北京第五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新疆昌吉市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上海市嘉定区市级名校化学高三上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
- 活动礼品采购合同范本
- 水果供货协议合同范本
- 济南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 DB51∕T 2868-2022 机关事务应急保障规范
- 高中艺术特长生合同协议
- 要素式强制执行申请书(申请执行用)
- 慢性根尖周炎病例汇报
- 2025年秋数学(新)人教版三年级上课件:第1课时 几分之一
- 公司项目谋划管理办法
- 2025年职业指导师考试试卷:职业指导师专业能力
- 小学英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巩固强化练(含答案)
- 防暴器材使用管理办法
- 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钢梁步履式顶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