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A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W)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B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JI)索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C至于这一回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X)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D他蜷(QUN)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A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B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反映之强烈,出乎意料。C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明老师就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D古玩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珍宝,藏之名山,散之村野,不是轻易能够得到的。【答案】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各地稳妥推进跨省就医结报工作,逐步统一省外就医补偿政策,与分级转诊制度相结合,鼓励各地建立省级结算,规范跨省就医结算流程。B21日,空难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对此作出妥善处理,正在查明事故原因,坚决防止类似事故不再发生。C针对日本右翼人员再次进入我国钓鱼岛领海的非法行为,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组成的中国海监巡航编队10月3日继续进入我钓鱼岛领海内进行维权巡航。D休斯敦说,前期搜索之所以没有发现任何残骸,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所导。【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缺少“建立”的宾语;B不合逻辑,应改成“防止再发生”,D句式杂糅,“因为,”或“导致的”。【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典例拓展】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3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比如题中B不合逻辑,应改成“防止再发生”。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ABCD【答案】C4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完成题目。(3分)“车祸猛于虎”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何止上万文明开车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车德”和“人德”一样重要,选择礼让,营造一个和谐、文明、安全的交通环境,需要每个驾驶员为自己、家人以及社会负起责任,让文明行车成为一种习惯。请拟写一条宣传文明行车的标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简明生动,朗朗上口。【答案】心头常记红绿灯,文明交通伴我行路好,车好,文明最好;快行,慢行,安全才行。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对比、对偶)(2)浓浓鲜血,生命源泉。(比喻)(3)A献血诚可5贵,助人价更高。B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间接引用名句、诗句)3用万能标语套用例如以“保护学校环境”为主题,拟一条宣传标语。公式(1),人人有责。如保护学校环境,人人有责。公式(2),从你我做起。如保护学校环境,从你我做起。公式(3),靠大家。如学校是我家,环境靠大家。6阅读下面这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概括其寓意。(不超过20个字)(4分)一番怒放之后,一朵朵洁白的梨花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翩跹飞舞的蝴蝶看着这种情景黯然神伤,对梨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那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这个我完全知道。”梨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能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答案】舍弃表面的浮华,追求生活的真谛。7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选做3题,共6分。)(1)谨庠序之教,。(寡人之于国也)(2)念去去,。(柳永雨霖铃)(3)独上高楼,。(晏殊蝶恋花)(4)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5)_,不可胜记,_(报任安书)【答案】(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3)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4)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6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人之所以能在陆地上成长,是因为身体内有一整套完善的储水系统。这个系统在人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正因如此,人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与此同时,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其运行原则是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人体的干旱管理机制十分严格,分配水时,身体内的所有器官都会受到监控,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进行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体的所有功能都直接受制于水量的大小,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重要器官,于是,别的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这时,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表明某个局部缺水,这非常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如果冷却系统缺水,散热器就会冒热气。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往往会犯最基本的、灾难性的错误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水,而且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茶、咖啡和工业饮料里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还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一方面我们的身体急需水,发出了口渴的呼唤;一方面我们用茶、咖啡和工业化饮料在糊弄口渴,并没有真正满足身体对水的急切需求。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麻木;久而久之,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新陈代谢功能一旦紊乱,身体的某些区域缺水,干旱管理机制发出的信号就不仅是口渴,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它们会让你的腰疼痛;它们会让你的颈椎疼痛;它们会让你的消化道溃疡;它们会让你的血压升高;它们会让你哮喘和过敏;它们甚至还让你患上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多么可怕的结果,多么巨大的灾难但原因却既简单又平常。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原因,一味地用化学药物让这些信号“闭嘴”,就会铸成大错。我从医多年,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明明是身体缺水发出的信号,明明是身体出现了局部干旱,急需补充水,此时只要增补水就能解决问题,但人们却用化学药品对付这些缺水信号。当生病的所有条件都齐备了,人就真的病了。更不幸的是,这个错误还会持续,身体的病状逐渐发展,脱水症越来越复杂,用药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病人死了。这时,谁都说不清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渴死的。我曾经对3000多名消化道溃疡患者做过临床观察,只用水治病,并将结果公之于众。在整个医学界我第一个发现,这种“经典疾病”对水做出了反应。从临床角度看,这种现象与饥渴症很相似。在同样的外部环境和临床条件下,水对别的“疾病”好像也起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我的临床观察。人们普遍认为“口干”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进而推断只要“口不干”,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其实,“口干”7是身体极度脱水是发出的最后信号。在发出“口干”信号前,脱水已经存在了,并且危急身体健康。当然之后长期、持续缺水,才会引起慢性缺水症。治疗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就是缺什么补什么。8下列对“干旱管理机制”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体内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每个器官都将平均得到水分,以保持正常的运转。B文章用“这非常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如果冷却系统缺水,散热器就会冒热气。”来说明干旱管理机制在人体缺水时会及时的报警。C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人感到口渴时,越喝茶、咖啡越会感到口渴。D新陈代谢功能一旦紊乱,身体的某些区域缺水,干旱管理机制发出的信号就不仅是口渴,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9下列有关文章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用化学药品对付人体缺水以此来治疗疾病,最终也能将疾病治好。B“口干”是身体缺水的表现,因此只要“口不干”,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不需要补充水分。C治疗有人体缺水引起的疾病的最好办法就是缺什么补什么。D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此时我们应该马上对人体进行水分的补充,所以在体育课后,喝些可乐、雪碧对人体“解渴”有很好的效果。10人们对于身体缺水有哪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请分点概括回答。(3分)【答案】8A9C10(1)当身体急需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水。(2)身体出现了局部干旱,急需补充水,但人们却用化学药品对付这些缺水信号。(3)人们普遍认为“口干”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进而推断只要“口不干”,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给满分)8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A人们用化学药品对付人体缺水以此来治疗疾病,最终有害无益。B“口干”是身体缺水的表现,但“口不干”,并不就说明人体内水分充足,不需要补充水分。D在体育课后,喝些可乐、雪碧对人体“解渴”无效果,甚至会有反作用。【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1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人们对于身体缺水有哪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请分点概括回答”,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本题的答案关键词“身体缺水”“错误的认识和做法”,首先应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文中的答题区域,答题区间在24两节中,提取的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切块,答题区间在24两节。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0分)9翡翠莲雾林清玄外祖母家最后的一棵莲雾树,因为院子前面拓宽道路,被工程队砍除了,听说要砍的时候,树上还结满了莲雾。看到哥哥的来信,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家前就是一个大的果园,种满荔枝、柿子、龙眼、枣子、莲雾等水果,因此暑假的时候,我们最爱住在外祖母家,每天都在果园中追逐嬉戏,爬到树上去摘水果。外祖母逝世很多年了,每次想起她来,自己就仿佛置身在那个果园中,又回到外祖母的怀抱。记忆中的果园所盛产的水果,和现在的水果比较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都是“土种”,大部分是长得细小而有酸味的。柿子比不上现在的肥软多汁,荔枝修长带些酸味,龙眼是小而肉薄,枣子长得还没有现在一半大,一点也比不上现在市场上经过改良的品种。只有十几株莲雾树是我印象最深的。树上结出的莲雾全是翠绿颜色,果实瘦瘦的,形状有一点像翡翠雕成的铃铛。但那种绿色是淡的,就着阳光,给人透明的感觉。这种土生土长的莲雾汁水虽少,嚼起来坚实香脆,别有风味。那十几株绿色莲雾树长得格外粗壮高大,柿子、荔枝树都比不上它,它大到小孩子可以躺在枝桠的杈上睡午觉。一串串累累的果实藏在树叶中,有时因颜色相同而难以发现。不知道绿色的莲雾何时在市场上消失,现在的莲雾都是淡红色的品种,肥胖多汁,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吃它,总觉得好像是水做成的,少了莲雾应该有的气味,尤其是雨季生长的红莲雾几乎是淡而无味的。每次看到红莲雾,我都想起一串串的绿色铃铛,还有在莲雾树上午睡的一段记忆。由于舅舅们并不是赖着那个果园维生,多年来,一直让它任意生长,收成的时候总会送一些给我们家,有时表兄弟上台北,也会带一袋来给我。因此尽管时空流转,我和果园好像还维持着一种情感的牵系,那种感情是难以表白的,它无可置疑地见证我们一些成长的痕迹。又一年,因为乡道的开辟,莲雾树几乎被砍光了,只留下最靠屋子的一株。外祖母的果园原本是没有路的,后来为探收方便,在两排莲雾树间开了一条脚踏车可以走的路,不久之后,摩托车来了,路又开宽一些,最后汽车来了,两排莲雾首先遭殃,现在单向的汽车道也不足了,最后一株莲雾因而不保。听说要砍那株莲雾树,方圆几里的人都跑去参观,因为它是附近仅存长绿色果实的莲雾,它的树龄五十几年,也是附近最老的果树了。砍倒一棵莲雾树在道路拓宽时是微不足道的,对我而言,却如同砍除了心中的一片果园。我知道,再也不能吃到那棵树结成的莲雾了。我的表兄弟,近年来因为纷纷离乡而星散了,家园已不复昔日规模,家前的果园自然日益缩小,现在剩下的,只是几株零散的荔枝、柿子了。最后一株莲雾树的砍除不只是情伤,也让我想起品种改良的一些问题。现在市场上的所有水果无不是经过品种的改良,我幼年的时候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现在竟有那么大的荔枝、龙眼、枣子的,然而这些新的品种,有时候味道真是不如从前,翡翠莲雾是最好的例子。10有一回我在市场上买到几条土生的小萝卜,高兴得不得了,因为那些打过荷尔蒙、施过大量农药与肥料,收成时还经过漂白的大萝卜,只是好看罢了,哪里有小萝卜结实呢,可惜我们生长的是一个快速膨胀的时代连水果青菜都不能避免膨胀,结果是,品种不断改良,田园风味逐渐丧失,有许多最适合台湾气候和环境的品种也因而灭绝,这是值得担忧的现象。外祖母手植的莲雾树不在了,我只好把它种在心中,在这个转变的时代,任何事物只有放在心中最保险。我把它种在心灵果园的一角,这样我可以随时采摘,并且时刻记得,在这片土地上曾生长过绿如翡翠的莲雾,是别的品种不能取代的。11翡翠莲雾有哪些特点(4分)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那棵莲雾树倒下,脑中却浮起一幅图像莲雾树应声倒下,满地青色的莲雾在阳光下乱滚。13请分析倒数二、三两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6分)【答案】11颜色翠绿且透明、果实很瘦、形状像翡翠雕成的铃铛、坚实香脆。(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2这一句采用了想象(联想/虚写)的手法,写出了莲雾树被砍倒、莲雾满地乱滚的画面;以明媚的阳光反衬青色的莲雾满地乱滚的画面,表现了工程队砍树的残忍;(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13内容上,二三两段由莲雾树被砍引出对水果和萝卜品种改良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分)主旨上,将新品种与老品种的味道进行对比,突出了原有品种的味道的纯正,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事物的眷恋,同时也对品种改良的做法提出了含蓄的批评,丰富了文章的主题。(3分)在结构上,也与前文翡翠莲雾的消失形成照应。(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4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对外祖母等亲人的怀念,对承载着人们美好情感的事物的消失的无奈,对社会片面追求物质丰富而不断改良品种从而使田园风味逐渐丧失的现象感到担忧。(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112【试题分析】题干“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题内容应该包括,手法、内容、情感。这一句采用了想象(联想/虚写)的手法,写出了莲雾树被砍倒、莲雾满地乱滚的画面;以明媚的阳光反衬青色的莲雾满地乱滚的画面,表现了工程队砍树的残忍。【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画线句子相关句子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比如本题中的“想象”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比如本体就实在抓住主要人物的基础上,分析句子。1分清句子12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首抓住描述主题“翡翠莲雾”,然后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分析情感。【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切入口1翡翠莲雾2现在市面上的莲雾。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甲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乙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13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B委身为贾人妇委身托身,这里指女子出嫁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肤色D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玷辱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转徙于江湖间圣人不凝滞于物B歌以赠之是以见放C铮铮然有京都声恬然自安D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莞尔而笑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是琵琶行的序,用简短的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为下文作铺垫。B甲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琵琶行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C乙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D乙文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4分)】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答案】15C16C17D18(1)为此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2)屈原说“全世上全都污浊(或人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流放。14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中“转徙于江湖间”的“于”解释为“在”,“圣人不凝滞于物”中“于”解释为“被”;B项中“歌以赠之”中的“以”解释为“用来”,“是以见放”中的“以”解释为“因为”;C项中“然”解释为“样子”;D项中“渔父见而问之曰”中的“而”表承接,“渔父莞尔而笑”中“而”表修饰。【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15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C项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18【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因”“为”“以”“凡”;“举”“是以”“见”。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16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甲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乙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考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惊残惊醒。故山即家乡。19这首词开头“茅檐人静”等三句有什么作用(4分)20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答案】19(共4分)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1分),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1分),为杜鹃出场作铺垫(1分),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1分)20(共3分)运用反衬手法(1分),好处是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2分)172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语言能力,赏析要以手法为主从意象、意境、情感几个角度考虑,“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反衬手法,以莺燕的无声反衬出杜鹃啼声的悲切。【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育培训师专业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设计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化妆师技能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会展设计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教育师中级面试模拟考试题
- 初中双谱教学课件
- 2025年老年活动中心面试技巧及答案集
- 2025年农机长助理笔试冲刺模拟题
- 2025年燃气储运初级面试bi备知识题
- 希沃白板课件教学
- 上海开放大学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答案
- 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说课稿
- 幼教培训课件:《幼儿园如何有效组织幼儿户外自主游戏》
- 立足单元视角 提升核心素养
-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及尾矿库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
- 股权投资撤资通知书
- 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含各种附表)
- T-CACM 1371.5-2021 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技术规范基于证据的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 跨文化沟通障碍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 ±800kV等级及以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设计规程(修订)
-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