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调查笔记201405根据地籍调查规程修改_第1页
地籍调查笔记201405根据地籍调查规程修改_第2页
地籍调查笔记201405根据地籍调查规程修改_第3页
地籍调查笔记201405根据地籍调查规程修改_第4页
地籍调查笔记201405根据地籍调查规程修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地籍制度概述和地籍调查概述第一节地籍制度概述一、地籍的类别与地籍制度的建立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1、税收地籍主要内容土地面积、土地等级等。2、产权地籍主要内容土地界线和界址点的精确位置,土地的准确面积等。3、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提供信息服务。现代地籍是以土地地块为基础的地籍信息系统。(注意不是宗地)5、地籍的研究对象土地产权是最重要的要素二、地籍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地籍管理工作的原则第一,必须有国家制度体系作为保障;第二,连贯性、系统性和现势性;第三,可靠性和精确性;第四,概括性和完整性。(现联系玩,均可(括)靠)3、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等。4、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是主体。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即地籍调查)是基础,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是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后续,是各项工作的归宿,并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5、地籍测量历来是地籍管理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6、地籍最简单、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图簿册。信息化处理是地籍管理手段发展的方向。第二节地籍调查概述1、地籍调查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位置、面积和用途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二、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注意与权属调查内容区分,此处多地籍测量内容即界址、面积等)包括土地权利主体、土地权属性质和来源、土地权利客体及与这三方面直接相关的其他内容。1土地权利主体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权利人的地址、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法定代表人、个人身份证明等。2土地权属性质和来源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的性质及其来源证明。3地籍调查时对土地权利客体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的界址、面积、坐落、用途地类、使用条件、等级和价格等。4其他相关内容的调查包括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的权利限制等。(二)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权属调查的核心是界址调查(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地籍测量的核心是细部测量,细部测量的核心是测定界址点。另外权属调查和地类调绘是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的核心、土地登记是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部分)1土地权属调查内容标定界址点、线,绘制宗地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表。3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又分为测定界址点位置、测绘地籍图、宗地面积量算、绘制宗地图。1、土地权属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土地权属状况和界址,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填写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等。2、地籍测量。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量算等。三、地籍调查分类1、地籍调查通常分为地籍总调查和日常地籍调查。地籍总调查是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地籍调查。日常地籍调查是因宗地设立、灭失、界址调整及其他地籍信息的变更而开展的地籍调查。注地籍调查规程为与土地登记办法相协调,将“初始地籍调查”调整为“地籍总调查”,“变更地籍调查”调整为“日常地籍调查”;“初始权属调查”调整为“土地权属调查”,“初始地籍测量”调整为地籍测量”,“变更权属调查”调整为“日常土地权属调查”,“变更地籍测量”调整为“日常地籍测量”。2、地籍调查还可按区域范围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村庄地籍调查。城镇地籍总调查的范围是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的用地。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村庄地籍总调查的范围是城镇郊区、集镇、村庄,国营农、林、牧、渔场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非农业建筑用地。比例尺一般为11000或12000。第三节地籍总调查概述地籍总调查是土地总登记前的区域性普遍调查,3地籍总调查要求其成果具有精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均可玩,普遍调查,当然都可以玩)三、地籍总调查的工作程序1地籍总调查的工作程序包括准备工作、初始权属调查、初始地籍测量、文字总结、资料整理、检查验收(6个步骤)地籍总调查包括准备工作、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整理与归档、数据库与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减少了文字总结,增加了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建设)2准备工作主要包括1)组织准备(地籍总调查工作是否顺利开展,调查队伍是关键。调查队伍应由土地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2)宣传工作3)试点工作4)技术培训5)资料收集与踏勘6)制定地籍总调查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一般由承担调查任务的实施单位负责编写;技术方案的提纲包括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权属调查方案、地籍测量技术设计、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分工和衔接、应提交的成果资料)3初始权属调查主要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调查、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记忆调查草图)4初始地籍测量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制作宗地图、面积量算;(记忆测量、量算、测绘正图)5文字总结主要包括编写地籍总调查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2、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A地籍总调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订工作计划,编制技术设计书,负责地籍总调查的宣传、培训和试点工作。B工作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调查的范围、任务、方法、经费、时间、步骤、人员和组织等。C技术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范围、技术路线和程序、技术要求和成果质量控制等。(2)资料准备A收集、整理土地权属来源资料。包括1土地审批、征收、转用、划拨或出让、转让、登记以及土地勘测定界等资料。2履行指界程序形成的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地籍调查成果。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土地权属争议调解书。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5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调解书。B收集、整理有关测绘资料。包括航空正射影像、航天正射影像、地形图、控制网点和其他已有图件等。C收集、整理土地调查、土地规划等资料。包括文字报告、图件(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已有地籍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等)、数据库等。D收集、整理其他资料。包括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房屋普查、标准地名等资料。(3)工具与表册准备A表册包括地籍调查表、指界委托书、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指界通知书、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等。B仪器包括GPS接收机、全站仪、钢尺、测距仪、计算机等。C软件包括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字测量系统、遥感影像处理软件等。D界址点标志。(4)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五制定地籍总调查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的编写单位承担调查任务的实施单位。2技术方案的提纲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权属调查方案、地籍测量技术设计、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分工和衔接、应提交的成果资料。1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范围、行政隶属、用地概况、技术方案编写的依据、地籍调查工作程序、人员组成、经费安排、时间计划等。2权属调查方案确权的规定依据、工作用图、调查区的划分、地籍编号的要求、调查指界方法和要求、界标设置要求、宗地草图勘丈方法及要求。3地籍测量技术设计已有控制点及其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控制网采用的坐标系统、控制网的布设方案、控制点的埋设要求、各项技术参数的改正、观测方法、计算方法、采用的数据采集软件、界址点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地籍图的成图方法、地籍图的比例尺、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等。第四节日常地籍调查概述一、日常地籍调查的特点1变更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2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3变更同步、手续连续。4任务紧急。第五节全国土地分类体系我国三种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一、土地分类方法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进行分类。一般按地貌、土壤、植被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二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也称为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主要依据一些评价指标进行分类。一般按土地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土地生产潜力、土地适宜性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主要依据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一直(宜质)潜水】三土地综合分类系统,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应用最广泛。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管理特性及其他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分类。一般按土地的覆盖特征、利用方式、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效果等为具体标志进行分类。【利用腹肌(覆经)】三、我国土地调查分类回顾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84年,两级分类,其中一级类分8类,二级类分46类。二城镇土地分类1989年9月,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城镇土地分类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变更调查。三全国土地分类土地分类试行三级分类。其中一级分3类,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二级分15类;三级分为71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1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分类1科学性原则2实用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继承性原则(开学纪实)3一级类设定1依据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交通运输用地”。【用力】2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经营特点,考虑到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的需求,设定“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经历】3为了保证地类的完整性,对上述一级类中未包含的地类,设定“其他土地”。4二级类设定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泳镜自付】一级类二级类(基本按由好到差、由大到小、由常见到不常见的顺序排列)01耕地011水田、012水浇田、013旱地02园地021果园、022茶园、023其他园地03林地031有林地、032灌木林地、033其他林地04草地041天然牧草地、042人工牧草地、043其他草地05商服用地051批发零售用地、052住宿餐饮用地、053商务金融用地、054其他商服胜地06工矿仓储用地061工业用地、062采矿用地、063仓储用地07住宅用地071城镇住宅用地、072农村宅基地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1机关团体用地、082新闻出版用地、083科教用地、084医卫慈善用地、085文体娱乐用地、086公共设施用地、087公园与绿地、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09特殊用地091军事设施用地、092使领馆用地、093监教场所用地、094宗教用地、095殡葬用地10交通运输胜地101铁路用地、102公路用地、103街巷用地、104农村道路、105机场用地、106港口码头用地、107管道运输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1河流水面、112湖泊水面、113水库水面、114坑塘水面、115沿海滩涂、116内陆滩涂、117沟渠、118水工建筑用地、119冰川及永久积雪12其他土地121空闲地、122设施农用地、123田坎、124盐碱地、125沼泽地、126沙地、127裸地第二章土地权属调查第一节权属调查的准备工作一、确定调查范围、制作调查工作用图1地籍总调查的范围,一般要覆盖城镇的规划区,地籍控制网应覆盖城镇的规划区。2初始权属调查、初始地籍细部测量可只到建城区边缘。3工作底图的选择与制作(1工作底图比例尺宜与测绘制作的地籍图成图比例尺一致。(2工作底图的坐标系统宜与测绘制作的地籍图成图的坐标系统一致。(3已有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籍图等图件可作为调查工作底图。(4已有地形图和航空航天正射影像图等图件可作为调查工作底图。(5无图件的地区,在地籍子区范围内绘制所有宗地的位置关系图形成调查工作底图。该图可以用概略比例尺绘制。(6工作底图上应标绘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界线。(7除(5外,工作底图都应该是数字化的,并输出一份纸质的工作底图用于土地权属调查和地形要素的调绘或修补测。二、地籍区、地籍子区和调查单元一划分地籍区和地籍子区A在县级行政辖区内,以乡(镇)、街道界线为基础结合明显线性地物划分地籍区。B在地籍区内,以行政村、居委会或街坊界线为基础结合明显线性地物划分地籍子区。C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定后,其数量和界线应保持稳定,原则上不随所依附界线或线性地物的变化而调整。二调查单元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A在地籍子区内,划分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内,划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宅基地使用权宗地。B两个或两个以上农民集体共同所有的地块,且土地所有权界线难以划清的,应设为共有宗。C两个或两个以上权利人共同使用的地块,且土地使用权界线难以划清的,应设为共用宗。D土地权属有争议的地块可设为一宗地。E公用广场、停车场、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市政设施用地、城市(镇、村)内部公用地、空闲地等可单独设立宗地。三、预编宗地号1从西到东、从北到南2当一宗地分布在几幅图时,在这几幅图内都注明该宗地的宗地号。四、调查通知1通知可采用亲自登门送达、挂号邮寄、电话通知,公告。五、实地调查前的准备3调查人员要带好调查工作用图、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丈量工具等,按指界通知书规定的时间,准时到达现场。采用电话通知的,还要携带地籍调查通知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指界委托书。4调查作业小组一般由三人组成第二节宗地权属状况调查(根据地籍调查规程略有改动)一、土地权利人。调查核实土地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土地权利人的名称、单位性质、行业代码、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明、代理人姓名及其身份证明等。土地使用者名称应该与其营业执照或身份证等的记载一致;单位全称为该单位公章全称。二、土地权属性质及来源。调查核实土地的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土地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使用期限等。1、我国的土地权属性质分为国有土地所有权(不用调查)、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及地役权等。集体农用土地使用权【包括承包经营权、依法取得的“四荒地”使用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乡村企事业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未利用地使用权)。2、对地役权的登记,一般把它记载在“登记的其他内容及变更登记事项”栏,而不记载在“土地权属性质”栏。3、国有土地使用权类型一般有划拨、出让、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家租赁、国家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3土地权属调查时,国有土地使用权类型调查一般只涉及划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划拨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新开工大中型建设项目土地预登记文件、大中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勘测定界图件出让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缴纳证明三、土地位置。对土地所有权宗地,调查核实宗地四至,所在乡镇、村的名称,所在图幅等。对土地使用权宗地,调查核实土地坐落、宗地四至、所在图幅等。四、土地用途。调查核实土地的批准用途和实际用途。(教材中还要求调查申请书中用途与实际用途、批准用途一致性问题)土地用途的调查调查至二级类。1对土地使用权宗地,根据土地权属来源材料或用地批准文件确定批准用途,并现场调查确定实际用途。2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不调查批准用途和实际用途。宗地内各种地类的面积及其分布直接引用已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一致申请书上的土地类别抄录到地籍调查表上申请书填写的土地类别与实地不一致注明原因,并将调查的实际使用用途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批准用途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土地分类不对应将批准用途和实际使用用途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并在说明栏内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二级类,说明该宗地的主要使用用途、其他使用用途。2共有使用权情况调查是指调查人员现场调查共用宗地使用情况、共有使用者各自使用的土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共有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土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及确定的每个使用者的共用分摊面积填写到地籍调查表上。五、其他。包括土地的共有共用、土地权利限制等情况。第三节界址调查一、界址调查的程序步骤1本宗地、相邻宗地使用者及调查人员共同到现场,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使用者指界、认定界址点及界址线,也可分别到现场指界、认定。A对土地权属来源资料合法,界址明确,经实地核实界址无变化的宗地,可直接利用已有资料填写地籍调查表,原土地权属来源资料复印件作为地籍调查表的附件。B土地权属来源资料中的界址不明确的宗地,以及界址与实地不一致的宗地,需要现场指界,并将实际用地界线和批准用地界线标绘到工作底图上,并在地籍调查表的权属调查记事栏中予以说明。C无土地权属来源资料,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经核实为合法拥有或使用的土地,可根据双方协商、实际利用状况及地方习惯现场指界。二、界址认定的要求1相邻宗地界址线间距小于05米时,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的使用者亲自到现场指界、认定。大于05米或土地使用者已有建用地批准文件且用地图上的界线与实地界线吻合时,可只由本地指界人指界。2单位使用的土地,必须由法定代表人出席指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本人身份证明)个人使用的土地,须由户主出席指界(户口簿及其身份证明)法定代表人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可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出具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3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出具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指界人指界时,调查员应查验指界人身份证明。1权利人是单位的,指界人可以是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也可以是代理人。2权利人是个人的,指界人可以是权利人本人,也可以是代理人。3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出席指界的,应出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和本人身份证明;权利人本人出席指界的,应出具本人身份证明;代理人出席指界的,应出具代理人身份证明及指界委托书。4共有或共用宗地,由共有人或共用人共同指界或共同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代理人身份证明和指界委托书。5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指界人由该农民集体依法推举产生,公告推举结果,并出具证明。4经双方认定的界址,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共同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的,本宗地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即可。如果户主不识字,可由调查人员代签,户主按手印或户主盖章并按手印。与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相邻的宗地,可根据土地权属来源资料单方指界。调查员、本宗地指界人及相邻宗地指界人应同时到场进行指界,并在地籍调查表上、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上或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上签字盖章确认。5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对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多用部分在调查表中注明,待后处理。对批多用少的,原则上按实际使用范围定界。代征的市政建设用地的宗地,按规定扣除代征地后,确定该宗地的界址。6历史用地、没有权属文件的宗地,经审核后,一般按土地使用现状确定界址。7宗地界址有争议的,调查人员应在现场调解处理。现场调解不了时,在调查记事栏上写明双方争议的原因,并标出有争议的地段,呈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裁决处理。8一宗地有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时,能查清各自的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的,要查清。9所有宗地界址点,都要按规定设置界标。调查员对指界人指定的界址点,应现场设置界标,确认界址线类型、位置,并标注在调查底图上。三、对指界人缺席或不签字的处理1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2如双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3将现场调查结果及违约缺席指界通知书送达违约缺席者。违约缺席者如有异议,须在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15日内重新提出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者,则1、2两条确定的界线自动生效。4指界人认界后,不签字盖章的,可参照缺席处理。1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根据土地权属来源资料及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2如双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土地权属来源资料、实际使用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3将现场调查结果及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送达违约缺席者。违约缺席者对调查结果如有异议,须在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15日内,重新提出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如逾期不申请,经公告15日后,则上述1)、2)两条确定的界线自动生效。指界结果处理1现场指界无争议的,填写地籍调查表,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对面积较大、界线复杂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宜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并签字盖章。界址线有争议的土地,填写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并签字盖章。2应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调查结果送达指界人,并要求指界人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上说明指界结果,同时以张贴公告形式公示指界结果。如有异议,必须在结果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出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异议期间届满后,指界结果即为生效。3指界人在指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上签字盖章的,参照违约缺席指界规定执行。四、界址标志的设定必须对所有界址点设置标志界标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界标类型由界址线双方的土地权利人确定)界标种类适用范围混凝土界址标桩、石灰界址标桩在较为空旷地区的界址点和占地面积较大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的界址点,应埋设或现场浇筑混凝土界址桩;泥土地面也可埋设石灰界址标桩带铝帽的钢钉界址标桩在坚硬的路面或地面上的界址点,应钻孔浇筑或钉设带铝帽的钢钉界址标桩带塑料套的钢混界址标桩、喷漆界址标志在坚固的房墙角或围墙角等永久性建筑物处的界址点,应钻孔浇筑带塑料套的钢混界址桩,也可设置喷漆界址标志界址点和界标设置1、界址点设置(1界址点的设置应能准确表达界址线的走向。(2相邻宗地的界址线交叉处应设置界址点。(3土地权属界线依附于沟、渠、路、河流、田坎等线状地物的交叉点应设置界址点。(4在一条界址线上存在多种界址线类别时,变化处应设置界址点。2、界标设置(1在界址点上应按规定设置界标,界标类型由界址线双方的土地权利人确定。设置界标有困难时(如界址点在水中),应在地籍调查表或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中,采用标注界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等方式描述界址点具体位置。(2损坏的界标,可根据已有解析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宗地草图、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资料,采用现场放样、勘丈等方法恢复界址点。第四节地籍编号地籍编号应填写到地籍调查表及宗地档案袋上。宗地号应以预编宗地号为基础,在权属调查中调整预编宗地号,形成正式宗地号。一、地籍编号的原则【记忆可以食、可以食暂未食、重(统)新食】一适应性六实用性二唯一性三统一性四可扩展性五可更新性二、地籍编号(一)宗地代码1、代码结构宗地代码采用五层19位层次码结构,按层次分别表示县级行政区划、地籍区、地籍子区、土地权属类型、宗地顺序号。2、编码方法A第一层次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6位,采用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B第二层次为地籍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C第三层次为地籍子区,代码为3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D第四层次为土地权属类型,代码为2位。其中,第一位表示土地所有权类型,用G、J、Z表示,“G”表示国家土地所有权,“J”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Z”表示土地所有权争议;第二位表示宗地特征码,用A、B、S、X、C、W、Y表示,“A”表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B”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表),“S”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上),“X”表示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地下),“C”表示宅基地使用权宗地,“W”表示使用权未确定或有争议的土地,“Y”表示其他土地使用权宗地,用于宗地特征扩展。E第五层次为宗地顺序号,代码为5位,用0000199999表示,在相应的宗地特征码后编码。宗地编号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L”开始顺序编号。(二)界址点号A在地籍子区的范围内,应对界址点统一编号,并保证界址点号唯一。B在地籍调查表和宗地草图中,可采用地籍子区范围内统一编制的界址点号;也可以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从“1”开始编制界址点号。C解析界址点编号可采用J1、J2、表示,图解界址点编号可采用T1、T2、表示。D界址变更后,新增界址点号在地籍子区内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废弃的界址点号不再使用。(三)界址点编号可分为按宗地编号、按图幅统一编号和按地籍子区统一编号三种。按宗地编号无近期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或其他能清楚地反映宗地之间关系的图件【不能反映宗地之间关系,就不能统一编号】两宗以上共用界址点有多个编号,可以在界址点编号前加上宗地号区别按图幅统一编号调查范围内,具有与要施测的地籍图同比例尺、坐标系统和分幅亦相同、现势性也比较好的地形图做工作底图时,可依据权属调查时,实地勘丈绘制的宗地草图将每宗地都勾绘到工作底图上按地籍子区有现势性好、能反映宗地相互关系的图件做工作底图时,可依据权属调查时勘丈统一编号的宗地草图,将一个地籍子区的每宗地都勾绘到工作底图上第五节绘制宗地草图1在恢复界址点或解决权属纠纷时,除利用界址点解析坐标外,还常常利用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重要地物之间距离数据、界址点的几何条件作为依据。因此,地籍测量中很重要的是界址点的相邻精度和几何条件。5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的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8宗地草图是宗地的原始描述。9宗地草图特点是图形现场绘制、图形是近似、不依比例尺、实地丈量注记的边长等。10、可以利用正射影像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等,依据实地丈量的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或条件距离绘制宗地草图。11、面积较大、界线复杂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可不绘制宗地草图,宜利用正射影像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籍图等绘制土地权属界线附图。一、宗地草图的作用及内容1宗地草图是地籍资料中的原始记录,在地籍调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宗地草图为界址点的维护、恢复和解决权属纠纷提供依据;宗地草图可配合地籍调查表,为测定界址点坐标和制作宗地图提供重要信息;宗地草图是检核地籍图中各宗地的几何关系、保证地籍图质量的重要图件。3宗地草图的内容有本宗地号和门牌号、相邻宗地的宗地号和门牌号;本宗地使用者名称、相邻宗地使用者名称;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编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界址边边长、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及建筑物边长;界址点的几何条件;指北线、丈量者、丈量日期等【见书中宗地草图】A本宗地号、坐落地址、权利人。B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宗地内的主要地物。C相邻宗地号、坐落地址、权利人或相邻地物。D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距离。E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方位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F丈量者、丈量日期、检查者、检查日期、概略比例尺、指北针等。二、宗地草图绘制的要求1作业人员需搜集本宗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平面位置图、竣工图等大比例尺平面图中的一种,作为绘制宗地草图的参考图,也可以用参考图作为草图的底图。3宗地草图的规格为32开、16开或8开,对特大宗地可分幅绘制。4宗地草图以概略比例尺,用24H的铅笔绘制,数字、注记、字头要向北、向西书写,斜线字头垂直斜线书写。5宗地使用者名称注记在宗地内,字头一律向北书写,本宗地相邻界址点之间的距离及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等所有勘丈数据、几何条件都要进行注记。6界址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外,建筑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内,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注记在相应的位置。7注记过密的部位可移位放大绘出。8宗地草图必须实地绘制,一切注记应实地丈量记录边长较长的界址边允许用坐标反算,不得涂改,不得复制。三、绘制宗地草图时丈量边长的要求绘制宗地草图时,视地籍细部测量的方法、宗地面积的大小、已有的图件资料情况,确定如何丈量边长。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每个界址点至少丈量一条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或条件距离;未采用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每个界址点至少丈量二条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或条件距离。确实无法丈量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和条件距离时(如界址点在水中等特殊情况),应在界址标示表中的说明栏中说明原因。采用钢尺(尺段规格为30M或50M)丈量界址边长时,应控制在2个尺段以内。超过2个尺段时,解析法测量的界址点,可采用坐标反算界址边长,并在界址标示表的说明栏中说明。地籍细部测量有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图解勘丈法三种解析法1对于较大宗地界址边长较长的,不需丈量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边长可以采用坐标反算;2对小宗地相邻界址点间距必须丈量;记录界址边的直角和平角条件;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建筑物周边长等可选择性地丈量。较大不量,较小量,点物距离、建筑物选择量部分解析法1对于采用解析法测定坐标的界址点的大宗地,且界址边长较长的,不需丈量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边长可以采用坐标反算;2对于小宗地相邻界址点间距必须丈量;记录界址边的直角和平角条件;3对于不是用解析法测定坐标的界址点都必须勘丈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及建筑物周边长等可选择性地丈量。解析法测的大的不量,不是解析法和小的必须量,点物、建筑物选择量图解勘丈法1相邻界址点间距、几何条件、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必须丈量2建筑物周边长等可选择性地丈量。都必须量,建筑物选择量第六节地籍调查表地籍调查表由封面、基本表、界址标示表、界址签章表、宗地草图、界址说明表、调查审核表和共有/共用宗地面积分摊表等组成。2、基本表(2)权属性质。按下列分类填写。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填写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或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填写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填写乡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或集体农用地使用权。(3)使用权类型。按下列分类填写。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填写划拨、出让、作价出资(入股)、租赁、授权经营、其他。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填写荒地拍卖、批准拨用宅基地、批准拨用企业用地、集体土地入股(联营)、其他。(4)土地坐落填写宗地所在地的名称。根据地名办提供的名称进行现场核实后填写。(11)宗地四至。填写相邻宗地的土地使用权人、所有权人名称。与道路、河流等线状地物相邻的应填写地物名称;与空地、荒山、荒滩等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相邻的,应准确描述相应地物、地貌的名称,不得空项。(19)共有/共用权利人情况。应全称填写共有/共用权利人的名称以及共有/共用情况。无共有/共用情况的不填。如因权利人过多填写不下时,可根据申请书编号顺序填写第一个权利人名称,后面加“等几人”,将详细情况填写至共有/共用宗地面积分摊表。(20)说明。可填写以下内容。填写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的情况说明。日常地籍调查时,填写原土地权利人、土地坐落、宗地代码及变更主要原因等内容。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还可说明宗地被线状国有或其他农民集体土地分割的情况,需详细说明宗代码及如何被分割。4、界址签章表(1)界址线起点号、中间点号、终点号例如某条界址线的界址点号包括1、2、3、4、5、24、25、6;起点号填1、终点号填6;中间点号填2、3、4、5、24、25。7、调查审核表(1)权属调查记事现场核实申请书有关栏目填写是否正确,不正确的作更正说明。界线有纠纷时,要记录纠纷原因含双方各自认定的界址,并尽可能提出处理意见。指界手续履行等情况。界址设置、边长丈量等技术方法、手段。说明确实无法丈量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距离和条件距离的原因。(2)地籍测量记事测量前界标检查情况。根据需要,记录测量界址点及其他要素的技术方法、仪器。遇到的问题及处理的方法。提出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3)调查结果审核意见审核人对地籍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审核,如无问题,即填写合格;如果发现调查结果有问题,应填写不合格,指明错误所在提出处理意见。三、填表要求1地籍调查表必须做到图表与实地一致2填写各项内容不得涂改,同一项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次,全表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员印章。3地籍调查表以宗地为单位填写,每宗地填写一份。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完的可加附页。4地籍调查结果与土地登记申请书填写不一致时,按实际情况填写,并在说明栏内注明原因。5界址调查表可以续页,宗地草图可以附贴,凡续页或附贴的,必须加盖管理机关的印章。1、地籍调查表以宗地为单位填写,每宗地填写一份。所有宗地的地籍调查都应填写此表。2、地籍调查表必须做到图表内容与实地一致,表达准确无误,字迹清晰整洁。3、表中填写的项目不得涂改,每一处只允许划改一次,划改符号用“”表示,并在划改处由划改人员签字或盖章;全表划改不超过2处。4、表中各栏目应填写齐全,不得空项。确属不填的栏目,使用“/”符号填充。5、文字内容一律使用蓝黑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谐音字、国家未批准的简化字或缩写名称。6、项目栏的内容填写不下的可另加附页。宗地草图可以附贴。凡附页和附贴的,应加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印章。7、对面积较大、界线复杂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宜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并签字盖章。界址线有争议的土地,填写土地权属争议原由书并签字盖章。第七节土地权属调查资料的检查与归档一、土地权属调查成果的检查1土地权属调查成果的检查可分为自检、审核和实地检查三个方面。【注意城镇地籍总调查成果实行作业人员自检、作业组互检、作业队专检、省级验收的三检一验制。】自检的内容有检查地籍调查表各项目的填写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漏项;检查界址认定手续是否齐全有效;检查宗地草图的绘制是否符合要求,注记内容是否齐全。3审核内容与自检内容相同。3对审核后的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应组织有关人员会同调查人员进行实地抽查。二、土地权属调查资料的归档1经检查合格后,对土地权属调查成果进行分类整理。通常分为两类能够继续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宗地材料调查成果合格,没有权属争议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宗地材料调查成果不合格或权属尚有争议2分类完成后,将权属调查成果、土地登记审批表和有关宗地材料,按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单位分宗装袋,整理归档。3权属调查成果资料归档的要求为1宗地调查资料按宗进行立卷立卷内容包括1土地登记审批表。2土地登记收件单。3土地登记申请书。4申请人身份证明。包括法人身份证明、企业营业执照、身份证件、指界委托书等。【记忆4S】5地籍调查表。6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7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产权证明。【记忆各类产权、权属、身份、证明文件,土地登记表、单、书,地籍调查表】整理后的资料按地籍区、地籍子区汇总,与宗地资料集中存放,并造册摘录违法用地者名称、地块编号、面积、用途和违法用地性质,以便处理。地籍总调查工作报告中工作组织、计划、经费是报告应反映的主题。【猪鸡精】第三章地籍测量第一节概述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地籍测量不同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地形测量除测量地物外,还主要测量反映土地权属的地籍要素,而反映地貌的高程等要素不是地籍测量的重点地物和地貌地籍测量三个基本功能法律功能、社会经济功能及系统功能。【记忆法律经济系】一、地籍控制测量概述地籍控制测量的作用1、传递点位坐标;2、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由控制点构成的几何图形,称为控制网,对控制网进行布设、观测、记录的测量工作称为控制网测量,根据控制网测量成果,进行控制点坐标的计算称为控制网平差。控制网测量(分为地面控制网测量和GPS控制网测量)与控制网平差统一称为控制测量。我们一般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地面控制网。二、地籍细部测量概述地籍细部测量的内容包括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制作宗地图和面积量算等内容。地籍细部测量方法有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三种。这三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测定界址点所采用的方法不同。细部测量的方法特征适用范围解析法所有界址点都用实测元素按公式解析计算其坐标保证精度,有条件地区部分解析法只有部分界址点通常是地籍子区外围界址点及内部明显界址点采用解析,其余界址点位置依靠图解勘丈法确定。当街坊内部建筑物密集,采用解析法地籍测量有困难时,可以采用部分解析法进行地籍细部测量图解勘丈法(精度较低)全部界址点位置应用勘丈的数据确定,界址点的坐标可以在图上图解获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条件成熟时,应采用解析法更新。第二节地籍控制测量一、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地籍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的测量控制网,分为地籍首级控制网和地籍图根控制网,各等级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1、宜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统。也可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地方坐标系统或独立坐标系统,这些坐标系统应与1980西安坐标系统联测或建立转换关系。2、对110000或15000图件或数据应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150000图件或数据应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统一6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按照地图投影分带的标准方法选定。3、对1500、11000、12000图件或数据,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应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依次选择(1有抵偿高程面的高斯克吕格投影统一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2高斯克吕格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有抵偿高程面的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4、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本精度应符合下面规定1四等网或E级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不得超过1/45000。2四等网或E级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C乡(镇)政府所在地至少有两个等级为一级以上的埋石点,埋石点至少和一个同等级(含)以上的控制点通视。D控制点的选点、埋石、标石类型、点名和点号等按照城市测量规范等标准执行。二、首级地籍控制网的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首级地籍控制网的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首级控制网优先以GPS网形式布设,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方法。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的等级分为三、四等或D、E级和一、二级。主要采用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建立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也可采用导线测量方法施测。(一)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利用已有的国家二、三、四等三角点和国家B、C、D、E级GPS点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已有的三、四等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和一、二级城市平面控制点含GPS可直接作为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利用已有控制点成果前应进行检查和分析。在投影面上,相邻控制点的水平间距与原有坐标反算边长的相对误差不超过下表的规定。已有相邻控制点间距检查的规定等级相邻控制点的水平间距与原有坐标反算边长的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二等、C级1/12万三等、D级1/8万四等、E级1/45万一级1/14二级1/1万(二)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加密加密控制网可分期、分片布设,也可以一次整体布设完成。加密控制网可以采用GPS网或导线网的形式布设,当调查区域范围较大,并要求一次整体布设加密控制网时,一般多采用GPS网形式布设。根据调查区域已有首级平面控制网点的情况,可采用静态、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方法加密二级以上的地籍首级平面控制网点。也可采用光电测距导线等方法加密一、二级地籍平面控制网点。加密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点时,应联测3个以上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点。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超过复合导线长度的07倍。一般说来,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密度每KM2不少于10点。四、地籍图根控制网的布设一地籍图根控制网和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的区别地籍图根控制网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大小基本无关布设规格由测图比例尺决定应埋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志。在内业处理时,应有示意图、点之记描述。设临时性标志根据界址点位置和密度决定,控制点密度大,每KM2应布设100400个地籍图根控制点。密度小二地籍图根控制网通常采用导线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在建筑物稀少、通视良好的地区,可以布设地籍图根三角网。可采用动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快速静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方法或导线测量方法建立地籍图根控制网点。1、RTK(含CORS)图根点的测量(1可采用RTK方法布设图根点。保证每一个图根点至少与一个相邻图根点通视。(2为保证RTK测量精度,应进行有效检核。检核方法有两种每个图根点均应有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3CM、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5CM,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在测量界址点和测绘地籍图时采用全站仪对相邻RTK图根点进行边长检查,其检测边长的水平距离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3000。2、图根导线测量1当采用图根导线测量方法时,导线网宜布设成附合单导线、闭合单导线或结点导线网,其主要技术参数见下表。图根导线测量技术指标测回数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DJ2DJ6测回差方位角闭合差坐标闭合差(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12120121824N1/5000二级07701400221/30002图根导线点用木桩或水泥钢钉作标志,其数量以能满足界址点测量和地籍图测量的要求为准。3导线上相邻的短边与长边边长之比不小于1/3。4如导线总长超限或测站数超限,则其精度技术指标应作相应的提高。5因受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图根支导线,每条支导线总边数不超过2条,总长度不超过起算边的2倍。支导线边长往返观测,转折角观测一测回。三)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1当导线长度小于允许长度的13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小于13CM,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记忆200010510501首级控制等级四等以上控制网一级小三角边网或一级导线网二级小三角边网或二级导线网图根导线土地勘测定界放样步骤确定界址点放样元素、实地放样、界址桩设置、界址点的编号及绘制点之记【确实射编辑】二实地放样一般的放样方法有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角度或方向交会法、长度交会法等。界址点放样的中误差应控制在土10CM,允许误差为土20CM。三界址桩的设置1界址桩设置原则界址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150M,曲折线的主要转折点应埋桩,折线可用建筑物勒角或木桩、铁钉作为临时界址点。如果项目用地范围行政隶属不同,应在用地界线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村的行政界线交点上加设界址桩。基本农田界线与用地界线的交点及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分界线与用地界线的交点应加设界址桩。2界址桩类型主要有;混凝土界址桩、带帽钢钉界址桩及喷漆界址桩适用范围界标种类地面建筑已拆除或界址点位置在空地上混凝土界址桩【注意石灰界址标桩】坚硬的路面、地面或埋设混凝土界址桩困难处可钻孔或直接将带帽钢钉界址桩钉人地面永久性明显地物上如房角、墙角等喷漆界址桩【注意无塑料套的钢混界址桩】四界址点的编号及点之记“点之记”用02MM线条绘制,撑线用虚线表示三、界址测量1政府用于审批的项目用地的界址点必须进行界址测量,经测量的界址点坐标才能作为审批坐标。2界址测量一般采用极坐标法,须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站。角度半测回测定,经纬仪对中误差不得超过3MM,一测站结束后必须检查后视方向,其偏差不得大于土30;3距离测量可用电磁波测距仪或钢尺,使用电磁波测距仪时,距离一般不超过200M,个别放宽至300M,使用钢尺测量时一般不得超过2尺段。4相邻测站至少应检测一界址点;5界址边丈量应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或钢尺丈量。解析法测定界址点坐标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6两相邻界址点间,坐标反算距离与实地丈量距离的较差,不得大于10CM;解析法测定的界址点坐标与原拟用地界址点坐标之差的中误差为土10CM,允许误差为土20CM。内业工作土地勘测定界内业工作包括土地勘测定界面积量算和汇总、编制土地勘测定界图及项目用地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