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251.3-1996 是一项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人类工效学 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该标准主要针对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声光信号设计,旨在规范并优化这些信号,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传达安全相关信息,同时避免误解或忽视,从而提升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效率。下面是标准内容的几个关键点: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作环境、公共场所及特定设备中使用的声光信号设计,目的是为了在险情发生时迅速警示人员,或在非险情情况下传递指令和信息,以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和人员间的沟通。

  2. 声信号要求:标准规定了声信号的特性,包括频率、音调、持续时间、间隔等,要求这些信号应能清晰可辨,且不易与环境噪音混淆。对于险情信号,通常采用急促、高音调的声音,以快速吸引注意;非险情信号则使用平和、低音调声音,传达指令或状态信息。

  3. 光信号要求:光信号的设计需考虑颜色、亮度、闪烁频率等因素。险情信号通常使用红色,因其具有强烈的警告意味;非险情信号可采用绿色、黄色等颜色,分别代表正常状态或需要注意的信息。标准强调光信号应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能被有效识别。

  4. 综合声光信号的应用原则:在某些场合,单一的声或光信号可能不足以达到最佳警示或传达效果,此时应结合使用声光信号。标准提供了如何同步声光信号以增强信息传达一致性和紧急性的指导原则。

  5. 人类工效学考量:标准强调所有信号设计需遵循人类工效学原则,即充分考虑人的感知能力、反应时间和认知特点,确保信号不仅能够被正确接收,而且不会引起操作者的过度紧张或疲劳。

  6. 测试与评估:为确保声光信号系统的有效性,标准还提出了一系列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用于验证信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是否满足安全与效率目标。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1251.3-2008
  • 1996-03-26 颁布
  • 1996-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国家标准】GBT 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_第1页
【国家标准】GBT 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_第2页
【国家标准】GBT 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_第3页
【国家标准】GBT 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国家标准】GBT 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谢谢阅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