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游仙区种植业产业优势和潜力分析及其对策建议提要一、现状分析(一)粮油产业牢牢巩固了国家产粮大县地位(二)水稻制种始终保持全市主体(三)蔬菜产业占据绵阳城区市民消费半壁江山(四)蚕桑产业稳居全市第一二、比较分析(一)2000年以来的演变概述1、粮油产业在徘徊中前行2、水稻制种产业曲折发展3、蔬菜生产随行就市不断调整4、蚕桑产业久享盛名其实难副(二)主要经济指标(三)优势劣势分析综论优势粮油产业稳定发展已经具备有利条件水稻制种产业恢复发展已经具有现实可能性蔬菜产业做强做大基础已经奠定蚕桑产业规范发展机制已经成熟劣势粮油产业加大投入创建高产基地已成发展软肋2水稻制种产业震损基础设施恢复已成发展瓶颈蔬菜产业设施建设已成发展桎梏蚕桑产业龙头牵引不力管理体制分割已成发展阻碍分论见正文三、预期目标四、开发潜力五、对策建议综述创建全区粮油高产示范活动基地。区政府每年在产粮大县财政奖励中列支3050专项资金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源,成片改造中低产田土2万亩,扩大水稻制种产能。推进土地流转10万亩,奠定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新平台。建立茧丝绸风险调节基金及生产发展基金,推进全区蚕茧生产可持续发展。分述见正文3一、现状分析(一)粮油产业牢牢巩固了国家产粮大县地位全区常年粮食播面55万亩,粮食总产23万吨;全区常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8万亩,总产32万吨。水稻在全区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油菜是我区的优势农产品。近年来,省市抓粮食总产、优势农产品单产提高的工作力度始终很大,要求也很高,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游仙区也被列入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布局县市区及全省粮食生产重点县市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县市区。我区粮食总产始终稳定在20万吨以上,近10年获得国家、省专项财政奖励资金达3000万元。(二)水稻制种始终保持全市主体全区现有水稻制种31万亩,生产企业16家,涉及17个乡镇、89个村,种子生产总量650万公斤,产值8000万元。虽然距2006年我区水稻制种最大规模505万亩、最大生产总量1250万公斤、最大产值8100万元分别缩小了195万亩、600万公斤、100万元,但仍然保持了全市领先。水稻制种面积、制种量、产值均占全市三分之一,位列第二,仍是全市主体。国家现已把种子安全提到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位置。我区作为国家、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区,种子生产除保证川内水稻生产外,主要供给两湖、云贵、重庆等长江中上游水稻生产区。我区种子质量高、色泽好,为“川种”博得好评、争得荣誉。4(三)蔬菜产业占据绵阳城区市民消费半壁江山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6万亩,涉及22个镇乡。全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石马大棚蔬菜基地、小枧大葱韭菜基地、建华和观太加工海椒基地、忠兴稻后菜基地、新桥和街子食用菌基地、游仙和东林番茄基地、东宣芦笋基地、魏城和徐家瓜果蔬菜基地等八大专业特色蔬菜基地3万亩。我区蔬菜产品在绵阳城区本地市场占有率50以上;外地销售半径超过800公里,远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地。2005年我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四)蚕桑产业稳居全市第一全区桑园面积78万亩,发蚕种169万张,生产蚕茧599万公斤,蚕茧产值18520万元。全区20个栽桑乡镇55万户蚕农,户平蚕茧收入3400元。自2000年以来,我区蚕桑产业面积、发种量、产值始终为全市第一。2011年,全区蚕桑面积实现恢复性增长,守住了7万亩关口;发种量遏制了下滑趋势,稳定住15万张防线;产值取得大幅度跃升,突破18亿元。二、比较分析(一)2000年以来的演变概述1、粮油产业在徘徊中前行我区粮食播面、总产在2000年即已达到545万亩、2343万吨。20012005年经过了结构调整,出现了短暂徘徊。到2006年全区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播面迈上了56万亩、总产站稳了523万吨台阶。我区油菜生产经过20002004年高芥酸基地阶段后回复为“双低”油菜生产,至2008年播面恢复到15万亩以上,总产始终保持在22万吨以上(见下表)。20002011年主要粮油作物面积产量表单位万亩、公斤、万吨粮食作物水稻油菜农作物总播面面积单产总产面积单产总产面积单产总产20008773545430234230549126148159242001874153636019322150211115714322200279651839620521551611115916224200375294844091981995331061571552420048308538417224218539117155163252005841554441922822053911915516425200686745764032322205411191431642320078731581406236224542122139164232008871657040623222553512015714423200986656441723622654712416414724201086775654192372265461241651482520118725704202392295481251661552620002011年游仙区主要粮油作物总产趋势图单位万吨605101520253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粮食总产水稻总产油菜总产2、水稻制种产业曲折发展2000年种子法未颁布,生产规模仅18万亩。2001年种子法实施,种子生产企业改制,种子经营进入市场化,生产经营主体增加,生产基地和规模大幅扩张。我区种子生产企业、发展规模、涉及范围到2006年达到最高峰。近三年来,随着市场行情疲软、行业比较效益下滑、经营主体结构调整、其它地区两系种植规模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水稻制种逐年萎缩,现已触底回升。20052011年游仙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图单位万亩、7051015202530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游仙区面积占全省比例占全市比例3、蔬菜生产随行就市不断调整2000年2011年,游仙区蔬菜产业突出质量和效益,以绿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平台,依靠科技,以优质无公害蔬菜规模生产为核心,以优质特色蔬菜占领、开拓市场,促使产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蔬菜生产面积相对稳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综合效益稳步增长见下表)。20012011年全区蔬菜生产情况表单位万亩、公斤、万吨年度播种面积亩产总产量200010361487154020011062130713892002887147613102003830163213542004808170713802005813173714138200689617881600200798417501725200885516281393200985218841606201086118771622011930196018220012011年全区蔬菜生产发展趋势图单位万亩、万吨0246810121416182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播种面积总产量4、蚕桑产业久享盛名其实难副我区蚕桑产业发展曾经独步全省,久负盛名。目前,全区丝绸加工企业普遍经营管理粗放,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以低端的生丝加工和出售蚕茧原料为主,发展深加工和开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心有余而力不足,效益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企业现有加工干茧能力为2300吨,产丝能力760吨,织绸能力96万米。全区9丝绸产业税收下滑也相当明显,20012003年平均每年纳税为32059万元,2004年降幅达177,2006年实现税收总额397万元,2007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可以看出,我区现属于蚕桑名区、产茧大区,同时又是剿丝、织绸、服装、蚕桑副产品加工利用与品牌落后区。(二)主要经济指标1、粮油产业我区耕地面积在全市所占比重较小,但我区粮油作物单产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自2000年以来,全区水稻平均单产稳定在530公斤以上,最高年份达548公斤,在全市单产排名中列前三位;全区油菜平均单产稳定在150公斤左右,最高年份达164公斤,在全市油菜单产排名中名列前茅。2、水稻制种四川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省,常年制种面积占全国的30左右,绵阳市常年制种面积又占全省30左右,我区常年制种面积占全市2030。2011年四川省水稻制种面积455万亩,绵阳水稻制种生产面积157万亩,占全省的345,游仙水稻制种生产面积31万亩,占全省68,全市20,制种面积排绵阳市制种生产县第二位。20052009游仙区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排位表单位万亩10年度四川省面积绵阳市面积游仙区面积占全省比例占全市比例全市排位200548217940832231200647222550510722422007288155351222261200821513235163265220092856109227720222010350135298321522011455157316819723、蔬菜产业在全区蔬菜生产播面上,2004年面积808万亩,到2007年面积达到最高峰984万亩,2008、2009两年基本稳定,保持在85万左右。2004年2007年阶段生产上主抓突出规模、扩大效益;20082011年阶段生产上主抓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就全市而言,20042009年,我区播面在2004年占全市比重最高,2010年占全市比重最低;总量方面,2008年占全市比重最低,2009年以后比重稳定在9以上,主要是近几年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确保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游仙区2000年2011年全区蔬菜分析表单位万亩、公斤、万吨游仙区全市全省11年度播种面积亩产总产量播种面积亩产总产量播种面积总产量200480817071387625169012881455926239200581317371417891171313531487327143200689617881601018515651586177292971220079841750172977617031655164323001920088551628139978616821646165323078320098521884161976173216912010861187716210141765179201193019601821057180519084、蚕桑产业从2000年2011年,桑园面积、发种量、产值蚕桑生产三大指标,我区稳居全市第一名。游仙区蚕桑产业20002011比较优势详表单位万亩、万张、万元桑园面积发种量产值时间全市游仙比重名次全市游仙比重名次全市游仙比重名次20002048240013510630291136504134302912001215124291361193306114040464133061200221522476138133350011482051873500120032254245513814237371148205538373712004256124401441543524117043600635241200525632520144158359111848066363591120062577308014417940681237609666406812007258032001451942221279001178042221200823783391140171427511800076954275120092275340913815340261266001071040261201022783545140165412513800017276454612011227835451401694225139900185204642112游仙区蚕桑产业20002011年比较优势示意图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桑园面积占全市比重产值占全市比重(三)优势、劣势分析综论优势粮油产业稳定发展已经具备有利条件水稻制种产业恢复发展已经具有现实可能性蔬菜产业做强做大基础已经奠定蚕桑产业规范发展机制已经成熟劣势粮油产业加大投入创建高产基地已成发展软肋水稻制种产业震损基础设施恢复已成发展瓶颈蔬菜产业设施建设已成发展桎梏蚕桑产业龙头牵引不力管理体制分割已成发展阻碍分论131、粮油产业(1)有利条件全区水源、土壤、气候条件具备,奠定了粮油优势产业坚实基础。区内涪江、芙蓉溪、魏柳河3条河流脉状分布,且有各种水利工程7612处,武引工程在粮油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土壤条件好,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粮油作物生产。现有粮油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和优质品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水稻、油菜高产优质品种不断涌现,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不断组合,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政策和项目配套集成的力度越来越大。自2007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以来,连续实施多年,示范区水稻、油菜单产全面提升,有力带动了全区粮油产业的发展。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了技术推广力量。全区各级农技推广人员74名,各乡镇农资经营户170余户,这支农技推广力量,长期从事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工作,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我区已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数年,培育几千名农民生产骨干,举办各种农业种植实用技术培训数十万人次,发展粮油产业,具有稳固的专门人力资源。全区形成了以科研院、校、所为依托,为粮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游仙区也已成为科研院、校、所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重要基地。龙头企业是游仙区粮油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保障。以14仙特米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从事粮油产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粮油产业龙头企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运行机制与农产品基地、农户发生联系,带领农户进入市场,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不利因素总量不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畜牧养殖业的加快发展,耕地减少,粮食库存量也逐年减少,全区的粮油生产压力巨大。品质不高。一是优质稻谷商品率低;二是双低油菜比例太小。这些制约了农户通过粮油生产增收致富的步伐。农业基础条件差。粮油生产抵御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年度间、区域间单产水平受自然灾害影响变化大。2、水稻制种(1)发展优势基础设施较为健全,沟渠排灌体系较为完善;气候适宜,尤其7月气温、光照条件适宜水稻制种获得高产;种植农户生产技术掌握较为熟练,种植规模化程度较高;“川种”在全国水稻主产区多年形成良好信誉,外销数量大,有市场前景;生产企业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资金、技术、营销实力较强,利于大规模生产。(2)发展劣势部分中低产田土有待改造;近几年气候变化异常,生产产量不稳定;种植农户向老龄化发展,种植技术提高缓15慢;劳动力成本增加,种植比较效益低;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国家财政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未把种子安全上升到粮食安全高度。3、蔬菜产业(1)优势品牌优势游仙区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定的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农业部确定的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因此具备发展优质蔬菜得天独厚的条件。气候适宜蔬菜多数品种生物学周期短,气候要求宽。区域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终年湿润,春秋皆早,夏无酷暑,冬无“死冬”,无霜期长。一年四季长绿,终年都是蔬菜生长季。游仙气候条件宜种性强,适宜发展蔬菜。交通通讯基础条件好108国道横贯境内,宝成铁路、绵广高速公路和新建的绵遂高速公路、绵梓、绵盐一级标准公路跨境而过,境内已建成的镇、乡、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形成游仙区良好的交通网。通讯设施装备齐全,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区,便捷的交通、通讯基础条件,有利于蔬菜销售。水资源丰富,有利于蔬菜生产境内有涪江流经过,芙蓉溪、魏刘河横贯境内。境内以仙海沉抗水库为代表的库塘堰都具有很大的蓄水能力。同时游仙地处武都引水工程灌溉区,为农业用水提供了充足水源。除芙蓉溪下游有轻度污染外(仍高于农业用水标准),其余水系清洁度很高,这为建设优质蔬菜产业提16供了优质水源保障。土壤条件良好区域内以紫壤土、黄壤土、冲积沙壤土主,紫壤土是大宗蔬菜绿叶蔬菜菜、豆类蔬菜、榨菜、青菜的理想土壤,黄壤土是保健蔬菜芦笋、生姜、加工海椒的较好生长土壤,冲积沙壤土是高档精细茄果瓜类蔬菜、调味蔬菜理想土壤。平坝、中丘与深丘地貌,较小的海拔高差也是满足蔬菜品种多样性和不同品种个性差异的有利条件。区位优势游仙区是绵阳市郊区,是建设绵阳百万人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游仙区具备发展近郊农业的区位优势。随着绵阳百万人口城市建设、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城市对蔬菜的数量需求日趋增加,对高档、精细、多品种、优质无公害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蔬菜基地不断被征用,蔬菜基地缺口日益加大,因此发展优质蔬菜有广阔的市场潜力。(2)劣势蔬菜规模生产偏低。尽管全区蔬菜生产达93万亩,但各基地蔬菜成片规模生产3万余亩,占总面积的35左右,蔬菜规模化生产偏低。蔬菜设施生产低。全区大棚、中棚、小拱棚蔬菜生产达15万余亩,占总生产面积的16左右,蔬菜设施生产水平低,制约了高效农业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偏低。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17留下老弱病残在家务农,除近郊蔬菜基地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者素质较好和公司、业主经营蔬菜蔬菜的基地外,其余蔬菜基地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制约了蔬菜新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影响蔬菜蔬菜效益提高。投入严重不足。首先是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绵阳市没有征收新菜田建设基金,加之游仙区本级财力薄弱,导致新发展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地专业化生产水平低,基地抗自然风险能力低,其次技术服务体系和加工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影响产业健康发展。4、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分析(1)蚕丝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产业链条短,综合实力弱,具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龙头企业寥寥无几。龙头不举,龙身难驱,是影响我区茧丝绸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建区伊始,绵阳市游仙茧丝绸公司作为区内唯一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区蚕桑产业积极健康的发展。游仙茧丝绸公司改为民营企业后,区内陆陆续续又成立了游仙区玉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石板衡泰丝绸有限公司、绵阳市仙力丝绸有限公司三家茧丝绸企业,在我区茧丝绸行业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一度促进了全区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2)蚕业技术曾一度领先,但近几年来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蚕业科技服务网破断档脱节,科技普及有所削弱。这是影响我区丝绸产业做大做强的一块明显软肋。18自1999年原区茧丝绸公司改制后,其相当部分蚕业专业技术人员陆续改行从事其他职业。目前,全区实际从事蚕桑科普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上世纪末相比减少了30以上,村组技术人员由于报酬不落实已多年未配备,造成技术服务断层脱节。区内蚕种经营市场混乱,蚕种质量存在严重隐患。加之企业技术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在品种搭配、发种时间、养蚕布局、防疫治病上各自为阵,蚕期间隔时间短,消毒防病措施难以贯彻,交叉感染蚕病的机率增大,导致蚕病暴发流行,蚕农利益受损,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3)蚕茧市场混乱,蚕茧大战频发,严重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改革和理顺蚕茧丝绸管理体制,健全发展机制,是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区蚕丝管理由区农业局(区蚕业局)、区商务局、区畜牧局分别负责蚕桑蚕种、茧丝绸、蚕药的管理职能,工商、物价、技监等部门相应负责市场、价格和质量监督管理,存在农、工、商分割、多头管理,大家都管,大家都管不了,统筹协调服务难等问题。三、预期目标(一)粮油产业我区是绵阳城区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价值经济作物用地不断增加,稳定粮油作物特别是水稻、油菜种植面积的压力逐年增大。19要巩固我区产粮大县的牢固地位,必须稳定面积、提高总产。主要以在全区范围内发展水稻和油菜为主的优质粮油为重点。粮油产业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水稻面积稳定在225万亩,总产达125万吨,力争发展优质稻13万亩,总产71万吨;油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总产达26万吨,发展“双低”油菜10万亩,总产16万吨。到2020年水稻面积稳定在225万亩,总产达128万吨,力争发展优质稻15万亩,总产82万吨;油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总产达27万吨,发展“双低”油菜12万亩,总产19万吨。我区优势粮油作物发展规划表单位万亩、万吨水稻优质稻油菜“双低”油菜面积总产面积总产面积总产面积总产20152251251371162610162020225128158216271219水稻产业发展主要规划在芙蓉溪流域的忠兴、新桥、太平、街子、凤凰;魏刘河流域的魏城、徐家、柏林、刘家、玉河、石板;沉抗水库区域的沉抗、建华、观太;涪江沿岸的东林、小枧。全区共4个主产区16个乡镇。油菜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区24个乡镇,重点做好新桥、云凤、东林、街子、忠兴、凤凰、太平、柏林、魏城、徐家、东宣、石板、观太、刘家、玉河等15个乡镇集中连片的“双低”油菜种植工作。20(二)水稻制种预计2016年我区水稻制种规模发展到55万亩,生产量1320万千克。以2011年水稻制种兑付价计算亩产值可达3600元,总产值198亿元。(三)蔬菜产业围绕绵阳城市居民菜篮子供应,抓住绵阳建设百万城市人口机遇,以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为平台,在新桥、魏城、忠兴、街子、建华、石马核心区新建3万亩常年蔬菜基地,带动全区发展10万亩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四)蚕桑产业我区茧丝绸发展目标定位统一到“把茧丝绸产业建设成为游仙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把优质茧丝绸打造成为游仙的一张重要名片上来”。力争十二五全区优质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年发种量20万张,产优质鲜茧800万公斤,产值35亿元,实现蚕业规模优势向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转变。四、开发潜力(一)粮油产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和无公害生产政策,并且绵阳市游仙区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列为绿色产业示范区,发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不仅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充分的前期准备,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尤其是产业化龙头企业绵阳仙特米业公21司及其生产的“仙特”牌产品在市场竞争能力强,有他们同基地和农民进行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的“订单化”生产,将促使全区优质粮油生产更上层楼,产业化生产经营链条不断向纵深延伸。到2020年实现全区优质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在改变农户种植技术和种植习惯的基础上,每亩净增收益100元以上,累计净增收2000万元以上。同时能显著提高粮油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可增加企业年加工经营增殖效益1000万元以上。通过优质粮油产业的发展,不仅水稻、油菜单产有所提高,而且其品质必将得到显著改善,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商品率的目的,并将对我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使产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二)水稻制种开发利用前景随着国家把种子安全上升到粮食安全的高度,政策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增加,而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种子生产价格随之增加,带动种子行情的回暖;加之管理的规范,减少企业间无序竞争,使生产更加规范有序,将促进种子生产规模和效益的增加,带动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使我区水稻制种产业尽快恢复到2006年发展高峰。发挥优势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若制种面积5万亩,正常年份种子生产总量可达1300万千克,以2011年水稻制种兑付价计算年产值可达16亿元,亩产值3198元;而一般水稻制种比常规22水稻可提早收获3550天,利用水稻制种早收获,田间空闲时间,并把握8月下旬至10月初适宜光照条件,增种一季秋菜和秋粮,既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又能增加农民收益。以一年制种5万亩计算,水稻制种收后增种3万亩秋菜(萝卜、莴苣、白菜、花椰菜),2万亩秋粮(马铃薯、大豆),秋菜每亩增收3000元,秋粮增收1500元,可增收12000万元,亩可增收2400元;两项计算一季亩产值可达5598元。(三)蔬菜产业绵阳百万人口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涉及征用近郊蔬菜基地,为城市提供蔬菜供应的蔬菜基地日益减少。同时,绵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每年1比例计算,20012011年累计转移近20余万人,另外外来人口的增加,加大蔬菜消费量,蔬菜供需缺口日益加大。以绵阳市100万(含流动人口)计算,人均消费蔬菜1公斤/天,每天需求100万公斤蔬菜,年需36500万余公斤蔬菜,加上外调、加工蔬菜10000万公斤/年,合计年需46500万余公斤蔬菜,以本地供应占80计,年需要生产蔬菜达37200万公斤,这需要游仙、涪城提供近20万亩蔬菜生产来满足,以游仙供应6070计,蔬菜生产达1214万亩,这为游仙区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提供了市场空间。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到2015年,新建高标准优质蔬菜基地35000亩,示范带动全区建成川西北最大的优质蔬菜基地生产基地,规模生23产面积达10万亩,上市优质无公害蔬菜265亿公斤左右,预计年综合产值可达65亿元左右。社会效益实施游仙区优质蔬菜产业建设,一是可以有效增加全区农民收入,加速全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二是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蔬菜生产区域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可以降低蔬菜生产成本,增强蔬菜产业的竞争力;四是上市优质蔬菜,丰富城市“菜篮子”供应,维护社会稳定。生态效益实施游仙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可以提高全区蔬菜生产水平,加快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全面推广,从而促进全区蔬菜产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全区农业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加快全区建设现代农业步伐。(四)蚕桑产业全区桑园进行优化改造,桑园面积可达到10万亩,在现有基础上扩大面积25万亩,增幅30;发种量可达到20万张,扩大生产5万张,增幅5;优质鲜茧生产能力和加工干茧能力大幅提高;生丝生产及丝绸加工形成贸工体系,产业产值大幅跃升,利税大幅增加。五、对策建议综述创建全区粮油高产示范活动基地。区政府每年在产粮大县财政奖励中列支3050专项资金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源,成片改造中低产田24土2万亩,扩大水稻制种产能。推进土地流转10万亩,奠定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新平台。建立茧丝绸风险调节基金及生产发展基金,推进全区蚕茧生产可持续发展。分述(一)粮油产业我区是水稻和油菜生产的优势产区,作为城市近郊,要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加强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促进粮油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1、建设优质稻、“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核心科技示范片,对优质水稻、“双低”油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为全区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生产筛选出抗逆性强、丰产性好、抗病虫的优质良种,并进行规范化栽培、示范。在科技示范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配套农机具,抓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展示及推广。2、为了加强游仙区优质粮油生产发展的科技宣传,技术培训,高产示范和信息服务,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功能。建立延伸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科研单位,重点镇和专业大户等社会单位的信息网络,并建立与农业部农业信息联结通道,进行连网信息交换。253、鼓励种植大户进行大规模粮油生产。在有条件的区域,通过土地流转,鼓励种植大户进行大规模粮油种植,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油总产。4、区政府拿出部分粮食奖励资金用于粮油生产。我区每年获得国家、省政府的粮食奖励资金数百万,区政府应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粮油生产基础设施改进完善,进一步促进全区粮油生产。(二)水稻制种1、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利用中低产田土和粮食产业发展资金,改造2万亩田土,新增生产能力150万千克,新增产值1600万元。2、开展水稻制种产业规划,建立稳定的生产区域,保证可持续发展。在现有主要水稻制种生产区外,主要粮食生产区(魏城、徐家、石板、刘家、玉河等乡镇)规划23万亩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区。3、分工合作,明确职责,规范种子生产基地的管理。严格执行种子法、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4、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减少生产质量风险,确保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建立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完善企业种子质量监管制度,加强经营环节的种子质量的抽检。5、对基地种植农户进行种植补贴,提高种植积极性。利用粮食补贴,增加水稻制种生产补贴。6、开展水稻制种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的培训,提高规范种26植程度,增加产业效益。利用阳光技能培训和生产企业的技术优势,加强制种生产者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能力,提高生产效能。7、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全国种业五十强企业来我区发展,减少生产不稳定因素,促进健康稳定发展。(三)蔬菜产业1、健全机构,为产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对蔬菜基地乡、镇的组织领导,配强乡镇领导力量,由镇乡党委书记负总责,将蔬菜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区目标考核。2、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提供科学指导。3、加大投入力度,确保项目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打捆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快对基地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建设。其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争取区农业产业化资金重点投入蔬菜产业化建设。4、狠抓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全面整体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生水平。5、加强专业市场、专业组织建设,推动蔬菜产业发展。6、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健康快速发展。7、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四)蚕桑产业1、加强基地建设,夯实基础。由于近年来对基地建设重视不够,我区蚕茧优势,已随着其他新区的崛起,明显趋弱,甚至已无优27势可言。为了搞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我们建议(1)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加强蚕桑项目包装,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东桑西移”、“退耕还林”和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用于蚕桑基地建设。同时,区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重点要向发展蚕桑倾斜。(2)鼓励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土地闲置现象,积极支持企业和个人集中承包土地投资参与蚕桑生产基地建设。(3)积极建立茧丝绸风险调节基金及生产发展基金。采取财政和茧丝绸企业各拿一点的办法,建立茧丝绸风险基金及生产发展基金,用于鲜茧低于市场保护价时的收购补贴及蚕桑基地规范化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务段的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于区块链的多目标关键路径研究-洞察及研究
- 高速公路封路合同模板(3篇)
- 高速边坡水沟施工合同(3篇)
- 高空修剪树木施工合同(3篇)
- 产业园区租赁承包管理合同
- 农业企业农产品质量及种植技术保密合同
- 法人名义挂靠免责协议范本
- 2025公务员综合岗位面试题及答案
- 原材料典当借款协议范本
- GB/T 42834-2023油气管道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运行维护要求
- 计算机专业英语第4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国防法规优秀课件
- 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解读
- GB/T 37573-2019露天煤矿边坡稳定性年度评价技术规范
- 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
- GB/T 1631-2008离子交换树脂命名系统和基本规范
- 清洗地毯操作流程课件
- 第3章-微波与卫星通信课件
- 2023年石家庄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中药的煎煮方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