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代书家个案研究教案第一讲欧阳询一、生平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长沙)。陈武帝永定元年(557)生于广州。祖籍渤海千乘(山东高青县东南高苑城北)。从十世祖晋欧阳质避祸南迁,成为潭州豪族。当时,欧阳询祖父欧阳頠以克定岭南之功,出任广州刺史,都督南衡二十二州诸军事,后晋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征南将军、封爵山阳郡公,天嘉四年(563)卒。欧阳询父欧阳纥继承爵位,继任广州刺史都督交、广十九州诸军事。陈宣帝时,宣帝陈顼疑其久在外有二心,遂招入朝任左卫将军,纥惧,在广州造反,次年兵败被诛,籍没全家,欧阳询因藏匿幸免于难。太建二年,570年,欧阳询年十四,被父友江总收养。开皇九年(589),隋灭陈,欧阳询随养父入长安。后任太常博士,负责的是“掌五礼仪注,引导乘舆,赞相祭礼,定诔谥,及守祧庙,开闭坎堂及祥瑞之事”,为七品清选官。后奉召修魏书,却未以文名胜,以善书名长安。当时名将重臣如屯卫大将军姚辩,左仆射元长寿,上仪同杨缙的碑志皆出其手。隋朝灭亡,欧阳询为窦建德的东夏王朝所用,欧阳询担任朝廷礼仪的最高长官太常卿,两年之后,东夏朝被李世民所灭,欧阳询归降唐王朝。当时是高祖武德四年(621)四月,欧阳询已经六十五岁。高祖李渊在隋时便与欧阳询为旧友,入唐后便成为五品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违失,位置相当贤达。白居易言“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集进谏、制宪(司法)、注册(档案管理)于一身的门下省常务长官。同时,还奉召修陈书、编纂艺文类聚。艺文类聚“类事居前,文列其后”,为当时学者撰写骈文、诗赋,参考采集辞藻典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书从武德五年至九年共五年编成,一百卷,四十六部,七百二十七条。该书成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欧阳询因是李建成集团成员,权臣罢位,入东宫,为太子中允,升太子率更令。后授予渤海县开国男爵,银青光禄大夫。贞观十五年,八十五岁的欧阳询去世。欧阳询事迹,旧唐书有载,却极为简略。其中有“虽貌甚寝陋,而聪悟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高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故谓其形魁梧耶武德七年,诏与裴矩、陈叔达撰艺文类聚一百卷,奏之,赐帛二百段。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年八十余卒。”裴矩官至吏部侍郎,闻喜人也。欧阳询一生在政治上不是一位得意者,仅以书法名世,恐怕不是他的初衷。二、书法成就对于欧阳询的书法,除旧唐书所载,张怀瓘所论最详,其书断称“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按今之书体有五,所谓八体是大篆、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飞白书、章草。这就难怪后人要以书法家目之了。张怀瓘将欧阳询的飞白、楷、行、草列入妙品,将其大小篆及章草列入能品。云“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奇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自羊、薄(绍之)以后,略于勍敌,惟永公特以训兵精练,议欲旗鼓相当。欧以猛锐长驱,永乃闭壁固守。”欧阳询传世墨迹及碑刻,飞白书与章草无传,篆书仅见小篆,且只出现于碑额书,并非高明。而楷书与行书则刚劲清雄,洵为杰作。而草书仅有传世刻帖千字文,几经传刻,精神已失。隶书传世者有宗圣观碑、房彦谦碑、昭陵六马赞,格调高于唐隶名家蔡有邻、韩择木,朱关田先生谓之古雅幽深,但功力并不甚好。欧阳询学书,最早受江总影响。江总被述书赋论为陈时二十二为著名书家之一,谓其“陂陁总持,独步方外,甘率性而众异,非接武于兴会,若时违隐沦,卒不冠带。”所以,欧阳询受其养父影响是情理之中的。“陂陁总持”谓字形欹斜而又能严谨无失,与欧体字风格极为接近。宋释适之金壶记谓“欧阳询因见右军教献之指归图一本”,购回临写云云。按右军教献之指归图为张彦远定为赝品的王羲之教子敬笔论,故欧阳询所学当为伪迹,风格近于王献之。述书赋云“若乃出自三公”,三公为北齐三公郎中刘珉,书迹无传。窦皋距欧阳询不远,所言当无大误。故欧阳询真书、草书当学过刘珉。再者,李昉太平广记曾记述欧阳询下马观索靖书碑,宿碑下三日而去的记载,说明了欧阳询章草的来历。综上所述,欧阳询学书经历大致为梁陈书风王献之书风刘珉书风索靖笔法六朝碑版隋代书风,终成欧家样式。三、与虞世南书法比较欧阳询与虞世南大致生活在一个时代,且曾同朝为官,书风也有相似之处,故有相互比较的必要。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今浙江),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出生于东南名门旧族,小欧阳询一岁。父虞荔,官至太子中庶子。虞世南4岁,父卒,过继给叔父虞寄。虞世南幼而失怙,与欧阳询相似,但虞世南家族颇为陈文帝宠幸,与叛将之子欧阳询不同,虞世南境域要好得多。陈文帝关爱虞世南有加,23岁,入建安王府任法曹参军。开皇九年,陈亡,虞世南入京,征为晋王杨广的王府学士。后迁为东宫学士。杨广继位,升秘书郎,管图书兼文学侍臣。大业中叶迁六品起注舍人。编纂北堂书抄160卷。隋亡,虞世南也被窦建德东夏王朝所用,任二侍中。后又降唐,作了李世民的幕僚,后转六品记室。史称虞世南善属文,长于作诗。李世民册为太子,虞世南出任中舍人。后任著作郎,编纂群书治要五十卷,起到了“以古为鉴”的作用。后任秘书监、秘书少监等。卒以弘文馆学士卒,时在638年,年81。唐太宗评其“博学、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一人而已,兼是五善。”虞世南书法直接智永和尚,工于真行书,是王献之今体的继承人。“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明籍甚。”智永结体加长,为王献之体,已非羲之。早年,欧阳询书名大于虞世南,虞世南撰文,欧阳询书之。贞观年间,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碑获王羲之黄银印之赐,声名鹊起,与欧阳询并列。唐太祖书法,实出虞世南。书断有言“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而公允的说,欧阳询开创新风,影响更为深远。虞世南谨受智永家法,规矩有余,创造未足。气息平和为其长,亦为其断。虞世南传世书法有汝南公主墓志铭稿,有临摹本传世;破邪论序,有刻帖传世,以赵州石氏本为佳。第二讲褚遂良书法研究一,生平褚遂良字登善,开皇六年生于长安,显庆三年卒于爱州(越南清化),年六十三。(596658)其先祖为河南阳翟(禹县),从十二祖晋安东将军扬州都督褚丰刀石随晋元帝渡江迁居丹阳(安徽当涂)开始,成为江南望族。后一支又迁居杭州钱塘,所以一般说褚遂良为杭州钱塘人。唐人以郡望称,作“阳翟褚氏”。褚遂良父褚亮(560647)曾在晋王杨广府中作东宫学士,字希明,陈朝秘书监褚玠之子,旧唐书载“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喜游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谒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文章,深异之。陈后主闻而召见,使赋诗,江总及诸辞人在座,莫不推善。”陈后主荒淫好文,常召集文士与八美人宴集赋诗,交宫女演唱。在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中,陈被隋所灭。褚亮弱冠入仕,任太子春坊,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归晋王杨广。大业七年611,任太常博士,与欧阳询共掌礼仪,参与编修魏书,官至黄门侍郎。后因杨玄感谋逆牵连,贬至青海,褚遂良年十八,随父赴陇右。后薛举起事,建立西秦,任褚亮为黄门侍郎,褚遂良任通事舍人,负责外交。翌年被李世民击败,褚亮受到礼遇,加六品王府文学,褚遂良也留为王府近臣,任铠曹参军,管器械及公廨营缮之事。不久入文学馆,太宗即位,褚亮任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封爵阳翟县男,拜通直散骑侍郎,成为顾问级的开国元老。贞观十六年642,进爵开国县侯,遂致仕。647年卒,年八十八,赠太常卿,谥曰康。以贞观功臣陪葬昭陵。从以上情况不难得知,褚遂良的家庭背景如何。褚遂良是褚亮的次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得到太宗的赏识与重用,又得魏徵、虞世南等眷顾,担任宏文馆馆主,参与编纂群书治要,给太宗提供政治统治之借鉴与得失。旧唐书载太宗语“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如怜爱。”褚遂良遂得太宗重用,先后任六品秘书郎、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检校大理卿,直至大权在握的中书令,甚至作了辅佐太子的顾命大臣。史载褚遂良善谏,上书数十,多见采纳,主要在太宗时期。其中太宗择立太子事较著。太宗有子十四,太宗宠者为长孙皇后的三个儿子,即长子太子承乾,四子魏王泰,九子晋王治。承乾好声色,狎小人,且患有脚疾,贞观十年,太宗有换嗣之意,欲立魏王泰。给李泰的供给大于承乾。褚遂良在贞观十三年提出异议,认为不立长子为“私恩害公,惑智乱国”。并催促太宗制定确认嫡尊庶卑传统,维护太子承乾的地位。但最终因太子图谋李泰。事泄而败,于贞观十七年被废为庶人。后太宗言梦,云李泰百年后杀子立晋王,欲立李泰,褚遂良复谏“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太宗终于听从了褚遂良的建议,立晋王李治,这便是唐高宗。太宗即位,倚重褚遂良,封爵河南县开国公,旋进晋公。中间因抑卖中书省译语人地产受弹劾出贬同州,旋还朝,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宰相职,兼太子宾客。永徽四年,晋升右仆射,辅佐天子,总管百官。高宗王皇后无子,遂生废皇后,立武则天事。褚遂良数次谏诤,云“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怃陛下,罪当死”遂置朝笏于阶上,脱冠解巾,伏阶叩头,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头血迸溅,意犹未止。太宗大怒,执送出朝。武则天于帘内大骂“何不扑杀此獠”司空李勣进言曰“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遂改立昭仪为后。不久,褚遂良以潜谋不轨之罪贬爱州,即越南清华,卒于任上,年六十三。此后,子孙流配,两子彦甫、彦冲被杀。二,书法首先讨论褚遂良书法的取法。张怀鹳书断言“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虞监书法,恪守右军,圆融内蕴,与褚遂良瘦硬迥异。而其父褚亮与欧阳询相善,观褚遂良早年书法,颇多隶意,与欧阳询多相似之处。褚亮与欧阳询同在隋朝为官时,褚遂良年十六左右,正是志学之年,故其学当自欧阳询。观其伊阙佛龛碑,碑近隋碑风格而亦有欧体风神,可为佐证。另外,李嗣真书后品言唐太宗、李元昌(汉王)、褚遂良“皆受之于史陵”。史陵为隋人,书断称其“亦有高古,伤于疏瘦”,恰与褚遂良风格相近。然虞世南与褚遂良的关系,势必影响到褚的书风。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在宏文馆招集二十四名五品以上子弟,“敕虞世南欧阳询教授楷法”,次年在国子监设立书学,置书学博士教授书学。褚遂良当时为负责图书缮写秘书郎,书风受到虞世南、欧阳询的影响应所难免。所谓“祖述右军”,当在贞观十三年太宗搜集王羲之书法之后。贞观十年,褚遂良被太宗召为侍书,世人所献大王书迹,均由褚遂良鉴定,“天下争赉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并编辑了右军书目。然此时褚遂良书风已基本确定,只是进一步完善而已,故右军书法,对他影响并不是根本上的。其影响最重要的是得虚实之辨,而非一味瘦硬。二,书法风格前人评褚遂良书法云“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书断)“婉美华丽”(朱长文墨池编)。“褚登善以姿态胜,故举笔辄变”(蒋衡拙存堂题跋)。足见其书风属于优美一路。但褚遂良的疏瘦则并非枯瘦,王澍云“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当是识者之言。综言之,褚遂良书法,就是其楷书,线条瘦劲,结字谨严,用笔富于节奏,华丽而不失刚劲,上承隋人书法,下开有唐一代书风,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有人云其书法平民化云云,实则是褚遂良书法有普及之功。褚书之短,前人谓“丰艳雕刻”、“恨乏自然,功勤精悉”云云,可作参照。三,代表书作褚遂良传世书法多为碑刻,主要有伊阙佛龛碑(三龛记),贞观十五年641书。书在龙门石崖之上,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是褚遂良早年书作,书写工整,隶书意味浓郁,有礼器碑的影子。结字平正,横平竖直,笔画棱角分明而少起伏。其略带波势,中瘦的横画,已为典型的褚书风格,已初具自己的风格面貌。孟法师碑,书于贞观十六年642,碑原在长安,后佚。有唐拓本传世,今在日本。拓本共二十二页,七百七十六字(一说769)。此碑与前碑相差一年而风格有别,除仍存隶意外,用笔多圆,风格近于欧、虞。拓本有李宗翰、王世贞、王澍、王文治诸人题跋。雁塔圣教序碑,原碑在西安大雁塔下南门东西龛内,永徽四年653刻。此碑二石,一为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21行,行42字;一为高宗李治撰写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20行。行文右行。万文绍刻字。这是褚遂良的代表作,字体瘦劲,兼用行书,华丽秀劲,亦兼隶法,人谓金生玉润;结字亦严谨精密,而风神疏朗,古雅风流,堪称杰作。大字阴符经,墨迹纸本,传为晚年之作。96行,461字。笔力劲峭,意韵古淡,沉着痛快为其特点。然此迹多认为为唐宋人所书伪迹。褚氏其它书作尚有千字文、房玄龄碑、枯树赋、太宗哀册、倪宽赞、清娱墓志等。第三讲张旭与怀素张旭张旭与怀素是古代书法史上的三位草圣中的两个,另一个是汉代的张芝。一、生卒年。张旭字伯高,陆彦远之甥,唐吴人(江苏苏州)。官右率府长史,故称张长史。按,吴实当为吴郡,详考之,张旭当为吴郡昆山人,即今上海松江县西北昆山北人。关于张旭的情况,新唐书有一段简略的记载“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昊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初,仕为常熟尉,有老人陈牒求判,宿昔又来,旭怒其烦,责之。老人曰观公笔奇妙,欲以藏家尔。旭因问所藏,尽出其父书,旭视之,天下奇笔也,自是尽其法。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也。传其法,惟崔邈,颜真卿云。”而张旭之生卒年均无正规之材料。按闻一多先生撰有张旭年考,该文认为,窦皋述书赋叙述并世书家似依年辈为次,张旭在贺知章前,贺生于显庆四年659年,假定张旭长贺一岁,当生于658年,以天宝六载卒计之,当享年九十。但闻一多全集未录该年考,但其中有唐诗大系,犁头所记张旭生年为675年,即高宗上元二年,晚显庆四年十七年。谁对呢朱关田先生从窦皋入手,将其中所列书家一一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书家并非按年龄排队。这样,贺知章未必小于张旭,显庆四年之说便被代之以上元二年。故张旭生于675年。张旭年考定张旭卒年为天宝六载747年。闻一多所据为颜真卿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所记颜真卿于天宝五载访张旭,及苏涣约写于大历二至三年的赠零陵僧兼送谒徐广州诗中“张颠没在二十年”所推出,然此文系后人伪托,不足凭。郭沫若先生考订为卒年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即759年,675至759年,年八十五岁。无论如何,张旭是一位长寿书家。二、生平张旭在开元年间与会稽贺知章、润州包融、扬州张若虚称“吴中四士”,是一位著名诗人,传世诗六首。如“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清丽画面,淡淡忧愁,境界极佳。(清溪泛舟)又“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家在清溪何处边。”(桃花溪)前人谓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又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焦遂诗酒相会,称饮中八仙。以此知,张旭是当时诗酒及书法名士。据史料载,张旭仅作过常熟尉、太子左率府长史,与贺知章曾同为东宫属官。而其放浪醉酒,当在退隐归乡之后。张旭行迹,除作官外,尚传授书学,门徒有吴道子、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邬彤、韦玩、崔邈、翰滉等。余事则殊难相知。三、书法艺术张旭书法,初学舅父陆彦远。陆彦远从褚遂良处的印印泥法,不解,见锥画沙而悟笔法。此法为张旭所得,并传之后学。张旭作书,喜欢题壁“回眸面壁而无全粉,挥笔而气有余兴。”(述书赋)所以传世墨迹极少。宣和书谱载有二十四帖,皆无传。现传世者有1古诗四帖五色笺草书,40行,188字。董其昌定为张旭书,但现代专家多以为伪托。书法用笔连绵,方圆兼用。2肚痛帖刻帖,无款,传为张旭书。草书6行,30字。真迹不传,现有明刻,存西安碑林。此书变化多端,劲健清奇,颓然天放,意态自足,颇具疯颠之味。对怀素影响甚大。3断千字文真迹亦不传,西安碑林留二百余字残石,字大二三寸,肥笔古怪,极难效仿。3般若波罗蜜经又称张旭草书心经,单刻本,小草无款,今存西安碑林。4;郎官石记序即;郎官厅壁记,陈九言传,张旭正书。原在西安,今佚,仅存孤本传世。点画精到,气息优雅,深得二王之法。张旭书法,可概括为如下几个特点1、率意。下笔自然,无做作之习,做到了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充分展现了张旭的天才创造力,达到了力与美的精美结合。2、险劲。险者奇也,劲者力也。能造险者,才调也;能劲健者,功力也。草书忌平正刻板,否则则索然乏味。3、神逸。苏轼评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神逸谓神妙出世,传神写意。四,书法理论世传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虽为伪作,而所谈张旭对笔法的见解也并非完全向壁虚造,值得研究。此为书论,姑且不论。怀素一,生平怀素(725785;一说737),俗姓钱,字藏真,自幼出家,唐代长沙人。一说为玄奘门人,误。玄奘的确有法号怀素的弟子,俗姓范,与书法家怀素不是一人,玄奘早在664年便卒,相距一百多年,与书家怀素毫无关系。怀素的生平,正史无载。一般采用他的生平资料多取自他的怀素自叙帖,也有采用全唐文卷433中陆羽所撰僧怀素传的,宋代宣和书谱也有相关记载。宣和书谱云“俗姓钱,长沙人,徙家京兆,玄奘三藏之门人也。初励律法,晚精意于翰墨,追仿不辍,秃笔成冢。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昧,斯亦见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当时名流如李白、待叔伦、窦皋、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壮其势以为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及其晚年益进,则复评其与张芝逐鹿,兹亦有加无已,故其誉之者有若是耶考其平日得酒发兴,要欲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是可尚者。”后人评怀素书多从此出,而“玄奘三藏之门人”之误说亦从此出。怀素自叙云“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中录颜真卿为诸名公为怀素草书赠歌诗所作序文,序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行以游处,兼好事者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于伯英,尤善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摹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力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急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亟揖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据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引一统志云“怀素,零陵人,睹二王真迹及二张草书而学之,书漆盘三面尽穴。赠之歌者三十七人,皆当世名流,颜真卿作序。”今传世者有全唐诗中;李白、王邕、窦冀、鲁收、朱逵、许瑶、戴叔伦、任华、苏涣、钱起等人的诗作,及自序中提到的卢象、张谓的诗句,敦煌也发现过怀素师草书歌。怀素生卒年,迄今无有定论。而生活于中唐时期是没有问题的。而其籍贯为长沙或零陵亦有争论。而自序被定为伪作,故持零陵说者居多。综合诸说,怀素一生的大致经历如此早年生活于家乡零陵(737768或长沙),中年生活于长安(769798);晚年复返故里时期(799)。怀素幼年家贫不能生活,父母将其送入寺院。这一段经历约持续了三十多年。期间以书闻名,结交了李白、戴叔伦、韦陟、张谓等人。最早在天宝十二年(753),尚书韦陟被贬,见到怀素草书,谓“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如以737年生,此时怀素年方十六。肃宗乾元二年760,李白游九嶷途径零陵,与怀素相遇,后作诗“少年僧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此间又结识了卢象、张谓、戴叔伦等,还南赴广州拜访徐浩(广州刺史)。第二阶段,怀素开始了“西游上国”的行程。贯休诗云“师不谈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朽”,怀素与贯休一样都是艺僧,而非的道的佛教徒。此后,他拜金吾兵曹钱塘邬彤为师习书,得张旭笔法。期间曾回故里,于代宗大历十二年771在洛阳遇颜真卿(见藏真帖)。这一阶段的食鱼帖说明怀素曾患病,又食鱼食肉。从其客舍帖“客舍非常之忧也”知其并没有举家迁居京兆。第三节阶段。怀素何年返归故里即归后生活已不可考。以799年记当是是年书小草千字文,即德宗贞元十五年。二、书法艺术怀素以草书名世,其学书过程大致经历了学习钟、王时期,取法张旭时期,复归平淡时期。这个阶段的作品论书帖,侧锋妍丽,与王书极类。取法张旭实则为向邬彤及颜真卿学习。即大历十二年在洛阳见颜真卿以后,此后怀素以篆书笔法作草,瘦劲圆转。晚年书作,怀素已无往日狂躁之气,而归于质朴平淡。以小草千字文为代表,应具备了自家面貌。其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1、豪放不羁,心手两忘。其作书,技巧娴熟,做到了无意之意,行笔自由,不逾法度。2、神速骇人,气势飞动。颜真卿谓其草书“迅急骇人”,李白则云“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草书歌行),皆此之谓也。3、点画瘦硬,篆意盎然。杜甫主张书贵瘦硬,黄庭坚认为“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这是时代风尚,也是怀素自己的艺术追求。三、代表书作1、自叙帖。草书,款署大历十二年777,纸本墨迹。高283厘米,横755厘米。凡126行,首两行早损,传为宋代苏舜钦补书。后有李建中、苏辙、文征明诸家跋。启功先生以为为后人伪造,亦有宋人摹写之说,然一般仍以怀素书迹目之。人评其风格为“奔蛇走虺,骤雨旋风”。称真迹者有数本,以故宫所藏为完整,现在台湾。2、苦笋帖。绢本墨迹,高11尺,宽053尺,二行十四字。书风现藏故宫。书风逼似二王。3、论书帖。草书,纸本墨迹,高385厘米,宽405厘米,文9行,85字。纯用二王法,赵松雪跋云“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人以为唐宋人伪作。4、食鱼帖。草书纸本,高29厘米,宽515厘米,凡8行,56字。放逸而不狂怪,极具肌肤之丽。现藏青岛博物馆。考证为伪,另有一帖伪本。5、小草千字文。绢本墨迹,凡84行,款署贞元十五年799。是其暮年杰作。停云馆帖载文嘉跋曰“此卷笔法谨密,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专趋于平淡古雅。”其他尚有圣母帖、大草千字文、藏真帖等。第四讲颜真卿颜真卿被称作亚圣,在书法史上的位置仅次于书圣王羲之。加上其崇高的人品与刚烈的性格,成为艺术与人格均受到后人崇仰的人物。一,生平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出生于京兆万年县敦化坊,即今西安市。其父为颜惟贞,母殷氏,共姊妹七个,真卿排名第六。颜真卿4岁丧父,先后投考舅父殷践猷、外祖父殷子敬。其祖籍为山东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费县方城镇诸满村)。十三祖颜含随司马睿南迁建邺,至五世祖颜之推随周武帝入雍州万年(西安),再四世至颜真卿。颜维贞曾作隋朝太子学士,著有颜氏家训,精通经史文艺。其祖父辈的颜勤礼、颜师古,父辈颜维贞、颜元孙,皆精通经史训诂文辞书法。其母亲殷氏伯祖父殷令名、祖父殷令言伯祖父殷仲容善书、父殷子敬任吴县县令。颜真卿26岁即开元22年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30岁,母亲去世,服孝三年后,天宝元年742,颜真卿又参加制举考试,出任醴泉县尉。746年,调任长安县尉。747升任监察御史,进入朝廷作官,是年39岁。此后,出任河东等地的复试屯交兵使。此后,两次入京,两次遭杨国忠排挤出京,天宝十二载753,出任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为官清廉,严守祖训“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任监察御史出巡陇右时,在五原郡为百姓平反冤案,久旱的陇地突然间大雨倾盆,于是,御史雨被传为美谈。安史之乱前夕,颜真卿曾向玄宗密奏安禄山谋反的证据,遭到扣压。又以防灾之名加强战备。同时,每日大宴文士,装作怠于政务迷惑安禄山。其间书刻了东方朔画赞。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谋反,举兵20万向唐王朝腹地进军,沿途诸州郡,望风披靡,不久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唐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而颜真卿则在平原城西门外宣誓“焉有人臣,忍容巨逆,必当竭节,龚行天讨”并派李平赴京奏报玄宗,玄宗叹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如何,所为得如此”在颜真卿的号召下,河北有十七郡复归朝廷,公推颜真卿为盟主,平定逆贼。此举牵制了叛军的行动,但也招致叛军的反扑。史思明再攻常山,颜杲卿举义八天,立脚未稳,太原尹王承业坐视不救,常山很快被攻破。颜杲卿被俘押送洛阳,骂不绝口,惨遭杀害。包括颜季明在内的颜氏家人30多人同时殉难。颜真卿被加封为户部侍郎、河北采访使等。此后,颜真卿组织进攻魏郡(今聊城一带),斩敌万余,郭子仪与李光弼又收复了河北大部。而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遭谗言冤杀,另派重病在身的老将哥舒翰带领新兵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强令出关进攻,遭惨败。是年为天宝十五载756,潼关失守,长安陷落,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颜真卿在平原遭围,后突围,南渡黄河到达荆襄一带,转赴肃宗所在的凤翔县。途中任命为宪部尚书。到达后,颜真卿写了让宪部尚书表,言平原失守,自己有责,应受惩处,肃宗感动,诏令兼任御史大夫,“掌持邦国宪刑典章,以肃正朝廷”。颜真卿在位,秉公执法,忠谠直言,弹劾惩处了一大批违反朝纲的官员。颜真卿的正直之行,遭到一批权贵与奸佞的忌恨。此后,颜真卿先后遭到三次贬谪。第一次是至德二年757,宰相崔圆谗言煽动肃宗罢免颜真卿朝官,贬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刺史。至肃宗乾元二年759两年多,先后任蒲州(永济)刺史、饶州(江西波阳)刺史、升州(南京)刺史等,乾元二年,兼任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乾元三年760,颜真卿回京任刑部侍郎,然耿直之性不改。宦官出身的殿中监李辅国,权倾朝野,每以皇帝之名发号施令,举朝皆敢怒不敢言。玄宗回朝后,李辅国趁机挑拨父子关系,趁肃宗患病,将住在兴庆宫的玄宗携至甘露殿,直接监控。颜真卿挺身而出,联络一百多同僚起草向太上皇请安的奏章,呈给肃宗。李辅国于乾元三年760以“忤旨”罪将颜真卿排挤出朝,贬为蓬州(四川仪陇)长史,官阶由四品降到六品。宝应元年762,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李豫继位,诛杀李辅国。十二月,颜真卿回朝,先后任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三品)。广德三年764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他“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全唐诗)人尊称其为颜鲁公。第三次入朝的颜真卿禀性依然不改,刚肠烈胆、疾恶如仇。此时,元载任宰相,依然专横霸道。广德元年,郭子仪击败吐蕃,收复长安,颜真卿依礼法,要求代宗拜谒宗庙,然后回宫,却遭到元载的讽刺“公所见虽美,其如不合时宜何”真卿答曰“用舍在公耳,言者何罪然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除邪”广德二年764,郭子仪自泾阳班师,代宗命百官在安福寺举行兴道之会欢迎。安排坐次时,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谄媚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将他坐次排于尚书等官员之上,破坏朝廷礼仪。众官皆不敢言。颜真卿则在后致书斥责郭为“清昼攫金之士”,这就是争座位帖。后来,元载竟以代宗名义宣布“自今论事者,诸司官须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后奏闻。”举朝哗然。永泰二年766,颜真卿上论百官论事疏,向皇帝提出尖锐批评;“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焉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公然如此,今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主,后纵悔之无及矣。”元载更为忌恨。永泰二年766二月,因太庙祭器问题,元载以“忤旨、诽谤”罪名,将颜真卿贬为硤(宜昌)州别驾、吉州(吉安)司马,降为五品下。大历四年768。任抚州刺史;七年772,任湖州刺史,直至十二年777,任地方官十一年。大历十二年三月,元载被代宗赐死,颜真卿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尚书。此时,颜真卿已年七十,多次提出告老还乡皆不允。大历十四年779,代宗去世,德宗李适即位,让颜真卿兼任礼仪使,职位升至散官光禄大夫、勋爵上柱国、鲁郡开国公,官阶二品。建中元年780,升太子少师;三年,升太子太师,成为一品高官,朝野咸仰。元载之后,杨炎任宰相,曾免去颜真卿礼部尚书一职。之后卢杞任宰相,此人更为阴险,先免去颜真卿礼仪使。建中三年782,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叛唐称王,谓之“四王”。讨伐李纳的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也同李纳勾结,占许州,自称建兴王。威胁洛阳、长安。卢杞向代宗建议“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则,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新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重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德宗听信,封真卿为淮西宣慰使,前往许州劝降李希烈。许多人劝阻,颜真卿说“君命也,焉避之。”从建中四年783起,至贞元元年785,两年中,颜真卿与李希烈周旋,最后死于蔡州龙兴寺(河南汝南)。初,李希烈唆使爪牙千余人恫吓颜真卿,后又利诱他。颜真卿曾向朝廷修书,替李希烈罢兵休战说明情况,均被卢杞扣压。颜真卿多次向家人写信,表明了为国捐躯的意愿。后四王劝李希烈称帝,要颜真卿作宰相,颜严词拒绝。李希烈又威胁活埋,颜真卿镇定自若。兴元元年784,李希烈称帝,建号“大楚”,李希烈再次胁迫颜真卿归顺,并架火要挟,言“不能屈节,当自焚”,颜真卿毅然蹈火,李部下辛景臻急忙救出。此后,李希烈受到朝廷攻击败退蔡州。贞元元年785正月,颜真卿给朝廷写遗表,并自撰墓志铭,指西墙曰;“吾殡所也。”八月,李希烈派人将颜真卿缢杀于龙兴寺,年七十七。后德宗谥曰“文忠”,安葬于长安万年县凤栖原颜氏祖茔。二、书法艺术分期颜真卿传世书迹有七十多种,且有真迹传世。一般把颜真卿书法分为三个时期早中晚。早期为五十岁以前758。这个时期的书法属于向前人学习阶段。以四十四岁所写千福寺多宝塔碑及四十六岁所书东方朔画赞为代表。前者受隋代碑刻及欧阳询影响,后者据说受王羲之影响。字形欹侧,不类后期中正之态。中期为五十岁到六十岁768时期。此期以五十四岁时所写鲜于氏离堆记及五十六岁书赠太保郭敬之庙碑。虽然风格未能完全摆脱早期的影子,但颜体刚健雄厚、大气磅礴的风格已初具规模。这个时期,他的行书取得了极高成就,祭侄稿54、与郭朴射书65、大致属于此期的刘中使帖等。晚期则在六十岁以后。代表作有六十岁所书颜勤礼碑、六十三岁的大字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六十四岁的右丞相宋璟碑、八关斋会报德记、七十二岁的颜维贞家庙碑等,终于完成了颜体书法的演变过程。四、书法艺术风格1、大气磅礴、气象宏伟颜体书法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具有唐人博大宏伟的胸怀。其字逾大逾见出气势,为初唐书家所不具备,与整个中唐的审美风格相一致。2、结字宽博、端庄方正颜体字与初唐书家结字中宫紧收不同,而呈方形填满界格的结字特点,且字形端正,有正面视人的视觉效果。这与颜真卿的品节相关,也与他吸收民间书法相关成份有关。3、篆书用笔入楷,点画圆润浑厚颜真卿成熟期的楷书及行书,借用篆书笔法,圆劲浑厚,方圆笔并用,极具立体感。其行书几乎纯用中锋,圆转流走,纵横涂抹,极具感染力。五、颜体书法的影响颜体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现在通行的宋体美术字便是从颜体演化而来,足见颜体楷书的正统地位。其次,在他之后,王羲之书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颜体与王羲之分庭抗礼的局面。宋人书法就是颜体唐楷与王羲之行书结合的产物。尤其是他的外拓笔法与王羲之的内拽笔法成为书法的两大笔法系统。颜真卿以后,行书书法出现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风格。颜真卿以后的书家不外三种情况纯学王羲之、纯学颜真卿、王羲之与颜真卿结合。所以,颜真卿被称为“楷圣”或“亚圣”,是当之无愧的。第五讲苏轼苏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最典型的文人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所有优秀品质,也集中了中国文人最典型的弱点。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才华、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文化伟人,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哲学家、美食家等等头衔都可以冠诸坡老头上而不为过。可以说,没有苏东坡,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一、生平年苏轼的资料相当丰富,苏轼的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苏轼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而书法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所以,苏轼的生平可以具体到月份甚至日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父子三人史称三苏,即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弟兄又同为嘉佑进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苏轼一生生活在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到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间,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仁宗期间1057年21岁中进士,同年母丧,守孝三年后,于1059年举家迁往京都汴梁,次年二月抵达。1061年11月至1064年12月,出任凤翔县判官。英宗时期1065年2月至1066年4月担任职使馆。1065年,丧妻,次年,丧父,1066年4月至1068年7月守孝三年。神宗期间;1068年娶王闺之。1069年2月,复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1月任告院监官。同年6月,往杭州担任杭州通判,直至1074年8月。1074年9月,往密州担任密州太守。1076年12月,往徐州担任徐州太守。1079年任湖州太守,同年8月,苏轼入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1080年2月,苏轼贬往黄州,1084年再移常州。1085年6月,出任登州太守。哲宗时期1085年,哲宗祖母高太后摄政,苏轼于同年10月返回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年8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经请求出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钤辖。1091年1月回京都任吏部尚书,8月,又出任颖州太守。1092年3月,出任扬州太守。1092年9月,又任兵部尚书,11月,任礼部尚书。1093年,苏轼再丧妻,同时,高太后也病逝,苏轼调往定州任太守兼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3月,58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10月抵达贬所惠州。1097年4月再贬海南儋州,直到1100年。徽宗时期1100年1月,神宗皇后向太后摄政,起用旧党,苏轼方平反北返。1101年7月28日,在走到常州时,65岁的苏东坡溘然长逝。林语堂先生如此评价苏轼“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这些话确实还不足以说尽苏轼这位大才子,但也说出了大概。东坡一生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始终能够保持其天真淳朴,终身不渝,这是他最可爱处,也是他最伟大处,是艺术家最可宝贵的禀性。他爱憎分明,遇有不快之事之人,不能忌口,自谓“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善开玩笑,玩笑的对象甚至不分敌友。他能恶人,却从不记仇。自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但天下人并不尽如苏轼这样善良,所以,他遭受到少有的迫害,且是一再的迫害。苏轼一生大致分为童年青年期(10361061),即仁宗景佑三年至嘉佑六年25岁以前。仁宗算是北宋最好的皇帝,故东坡得以少年得志。壮年期(10621079),仁宗嘉佑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25至43岁之间。英宗在位仅四年,而神宗是一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他的变法导致了反对变法的苏轼在呆子皇帝哲宗时被贬。起因是作诗,但实际上是反对派的陷害。成熟期(10801093),即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佑八年,44至57岁之间。这期间,苏轼贬往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妻子帮他纳朝云为妾,成为苏轼的红颜知己。人生的磨难,却成就了他的艺术。这期间筑东坡雪堂、游赤壁,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书法名篇,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等。同时,苏轼列为元佑党也在此时。晚年期(10941101),即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58至65岁去世。这是苏轼一生最艰难的阶段,一贬再贬,至于琼州,几乎客死异乡。二、苏轼的文学绘画成就1、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是他一生诸多成就中第一位的。他在散文纵横捭阖、随机生发,自谓如万斛泉涌,在政论、书札、杂记、杂说、赋、游记、题跋等诸多体裁上均杰力特出,风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俱健,受庄子影响极大。他的诗歌承李白浪漫之风,清新豪健,善用比兴夸张,许多诗作善于讽刺,关心民瘼,独成一家。尤以七言最善。苏轼的词尤开一代风气,是豪放派的开山人物,词风意境开阔,豪迈奔放,一洗此前软靡颓废、男愁女怨之词风,影响深远。2、绘画成就苏轼在绘画上提出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说法,倡导王维开创的文人画风,推崇王维提出的“得之于象外”说,主张绘画“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提出“常形”、“常理”说,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竹一杆到顶,但写其意而已。有枯木竹石图等传世。三、书法艺术苏轼书法艺术的最大成就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书学与书艺并重,以学养为书;二是哲学思想偏重佛道,开创了尚意书风。所谓书法史上的“宋尚意”,其开创者便是苏轼。1、书学思想第一,意造无法。在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我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论草书)。这就是无意于佳的美学思想,与其诗歌主张是一致的。第二,艺道相合。他主张庄子技进乎道的思想,在日寓一文中引用了子夏的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前所谓意造,并非完全无法,而是进乎道的无法之法。所以他又说“虽然,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第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思想。该语见于次韵子由论书诗,又尝言书要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东坡集)解缙评东坡书“丰腴悦泽,绵里藏针”,仿佛得之。这也就是孔子所言的尽善尽美的美学境界。黄庭坚“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亦是。2、书法师承黄庭坚云;“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晚乃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大致道出了东坡书法的渊源。3、书法风格特点第一、点画丰腴。浓墨大笔、丰腴遒媚。第二、字形偏扁,欹侧取势。黄山谷言“公之字故不敢轻议,然间觉褊简,亦甚似石压蛤蟆。”如此取势,有内敛紧凑之长。第三、用笔偃卧。据说东坡写字不悬腕,枕腕作书,运指不运腕,笔锋亦呈一定角度偃卧纸面。这样便造成点画厚实丰腴的特点,也造成横向舒展,纵向拘束的情况,形成了苏轼特有的风格特征。具体言之,苏轼书法又有凝练端庄类、豪放不羁类、潇散淡宕类的区别。4、代表作欣赏苏轼传世书作甚多,据说传世书简八百通、传世题跋六百件,尚有大量刻碑刻帖传世。祥见作品集。第六讲米芾米芾的影响远不及苏轼,口碑也相去甚远,但他们却是好朋友,联系他们的纽带之一便是书画。米芾小苏轼十五岁,故苏轼对米芾有奖掖之功,就象欧阳修对苏轼那样。而单以书法论,米芾的才情似乎在苏轼之上。换言之,米芾的笔墨技巧在宋四家中应该是最出色的。因此,在近千年之后的现在,出现长盛不衰的米芾热就绝非偶然了。一、生平米芾生于宋仁宗皇佑三年十二月1051,卒于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58岁。初名黻,41岁后更为芾、字元章。别号甚多,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斋号宝晋斋。祖籍太原,后迁襄阳。米芾祖上皆为武官。父米佐,字光辅,曾为英宗随从,官至左武威将军,死后赠中散大夫。其母阎氏,死后赠丹阳县太君,米芾墓志铭云“宣仁圣烈皇后在藩与丹阳君有旧”;杨万里则云“元章母尝乳哺宫内”,亦有其他说法,但米芾是靠母亲这层关系入仕则没有疑意。米芾一生经历大致如此从6岁起1056,读律诗,过目成诵。7岁开始学书法。先后学过周越、苏舜钦、沈传师。英宗治平四年1067,随母亲至汴京,住在宫廷。神宗熙宁四年1071,21岁的米芾以任子经铨选授秘书省校书郎,旋补(广东)浛光县尉。熙宁七年1074,24岁时迁任临桂(桂林)尉。熙宁八年1075,任长沙掾、后成为荆湖南路安府使谢景温幕僚。元丰五年1082,32岁的米芾在黄州拜见了苏轼,苏轼赞其书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元丰六年1084,在杭州推官任,次年,母亲去世,离杭州回丹徒吊丧。元佑二年1087,37岁,守孝三年期满,赴扬州任淮南东路长官谢景温任幕僚。元佑四年1089,转润州州学教授。元佑七年1092,赴京受告,任雍丘县令,次年在雍丘与苏轼相逢,互赠书作。从绍圣二年1095起,家居润州。绍圣四年1097,赴涟水军使任。元符二年1099,六月去涟水任归润州。次年,赴京遍谒权贵,得任真州发运司管勾文字职,同年拜识蔡京。崇宁二年1103,任蔡河拨发运,三月转太常博士。崇宁三年,遭弹劾东归润州。次年,在无为军任上。崇宁五年,56岁的米元章经蔡京提拔任书画两博士。大观二年1108,在淮阳军任职,三月死于任上,年58。死后葬于丹徒长山下。二、书法艺术米芾书法,以行书见长。其欹侧多变的艺术风格,成为宋四家中个性最为强烈,也最遭人争议的一位书家。故宫复制苕溪诗完毕,有人甚至提出苕溪诗有几个字写得好的疑问。其实,米芾的许多书法都是信手挥洒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是胡写的结果。这是他的率真处,也是他的荒唐处。真正具有艺术才情的人,往往是那些感情色彩浓厚,感性大于理性的人。米芾就是这样一种人。1、师承从米芾自己的记载,他的书法取法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沈传师、段季展、罗让,还有宋代的周越、苏舜钦、蔡襄等。米芾对段季展的评价是“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从中不难见出他书法的真正出处。段季展为唐代宗时书家,其书“运笔流美”,而米芾书法正是流美一路。复曰“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魏晋平淡。”而魏晋中,米芾最得力于小王沈传师书法,书迹不传,而人言得力于王献之。世传中秋帖、东山帖专家皆定为米芾临本。米芾学书,曾下过双钩摹写的苦功,足见其“胡写”是有前提的。传世许多名迹,亦有米氏摹者,如鲁公湖州帖、王羲之的大道帖等。米芾书法,风格变化也较为丰富。有近于欧阳询者,有近于兰亭序者,有近于褚遂良者,有近于颜鲁公者足见其取法之广。2、风格特点第一是笔笔不同、富于变化。所谓“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群玉堂帖卷八)第二是用笔爽利、气势夺人。赵构评其书云“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翰墨志)可谓的论。第三是笔力沉着、古朴凝重。此则东坡老所谓“沉着痛快”之意也。米芾的用笔方法是中锋悬肘法,所谓八面出锋仍以中锋为主,而又不拘滞于中锋。不解者多以侧锋笔法为之,大谬。三、绘画艺术米芾与苏轼、文同李功麟等都是文人画派的开创者。董其昌甚至说;“诗至少陵,书至鲁公,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米芾著有画史,画风崇尚平淡天真,并以山水见长,创制了“米点山水”或曰“米家山水”,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但米芾画作无传,从米友仁画作上可以体会出米家山水的风致。第七讲赵孟頫赵孟頫与王铎是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极高,争议也极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书法成就都称霸一时,而一身仕两朝的经历却都受人谘诟一世。而赵孟頫书法的影响似乎更大,整个元朝及清初书法都在他的绝对笼罩之下;同时,作为赵宋王室后裔,他出仕异族统治下的元朝,更为传统礼法所不容。然而,这两位书法巨匠,却又绝非为非作歹的奸臣贼子,而是缺乏气节的传统文人。所以,他们的书品虽不算很高,技法与气息却并非俚俗,故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一、生平赵孟頫出生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元至治二年1322年去世,终年69岁。赵孟頫生于浙江吴兴,其父赵与时42岁时由继室丘夫人所生,赵孟頫弟兄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家注册质量审核员QMS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四川东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面试电工笔试试题及答案
- 美术笔试题型分类及答案
- 麻醉师笔试题目及答案大全
- 2021年学校-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班会课件
- 工厂企业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高新区辅警考试必刷题及答案
- 楚州区辅警笔试必刷题及答案
- 2025浙江嘉兴桐乡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试历年参考题附答案详解
- 2025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五
- 第四版(2025)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解读
-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 广西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说明及计算规则
- GA/T 594-2006保安服务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 髋关节解剖资料课件
-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联培训)课件
- 颅脑外伤(共61张PPT)
- 人教版《生命.生态.安全》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矿种代码与规模分类表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