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体验的个案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期和父母离开,在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却少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感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父母不是很亲近。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学习和性格品德等方面都受到了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的方式,通过对亳州市利辛县城关镇,调查适龄儿童共112人,其中留守儿童47人。分析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成长中的问题及原因,找出解决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信心、自控力差、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容易下滑。表现为学习动力以外部学习动力为主,经常拖拉作业,并且不会主动去订正错题。2在行为方面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3在心理健康方面;性格内向,不爱与人接触,不愿意向别人吐露自己内心的情感,自卑心理严重,幸福感很低。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心理健康IIABSTRACTRURALLEFTBEHINDCHILDRENAREASPECIALGROUPINTODAYSSOCIETY,PARENTSANDTHEIRLONGTERMLEAVE,INTHEMOSTNEEDPARENTSLESSPARENTALCAREANDCARE,INTHESTUDYLIFEWITHOUTPARENTSCARE,SENSETHECAREOFPARENTS,ANDPARENTSARENOTVERYCLOSETHEMEARLYFROMTHEPARENTSCAREANDEDUCATION,LEARNINGANDTRAITSOFCHARACTER,ANDSOONHAVEBEENAFFECTED,LEFTBEHINDCHILDRENPROBLEMTHATNOTSALLOWTOIGNOREINTERVIEWAPPROACH,THISSTUDYADOPTSTHECASEOFBOZHOUCITYXINCOUNTYTOWN,INVESTIGATELEFTBEHINDCHILDREN112,ANALYSISOFTHEEXISTINGSITUATIONOFLOCALRURALLEFTBEHINDCHILDREN,GROWINGPROBLEMSANDREASONS,FINDOUT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THISPAPERMAINLYSTUDIESTHERURALLEFTBEHINDCHILDRENARETHEFOLLOWINGTHREEISSUES1INTHEASPECTOFLEARNINGRURALLEFTBEHINDCHILDRENLEARNINGATTITUDEISNOTCORRECT,LACKOFLEARNINGMOTIVATION,LACKOFCONFIDENCE,SELFCONTROLISPOOR,DONTWANTTOACTIVETOLEARN,BADLEARNINGHABITS,LEARNINGINTERESTISNOTHIGH,EASYTOFALLINGGRADESSHOWTHELEARNINGMOTIVATIONISGIVENPRIORITYTOWITHEXTERNALMOTIVATION,OFTENDRAGOPERATION,ANDDOESNOTTAKETHEINITIATIVETOCORRECTWRONGTOPIC2INTHEASPECTOFBEHAVIOROFTENLATE,TRUANT,KIP,LYING,FIGHTING,BULLYINGBEHAVIORSUCHASCLASSMATE,SOMEINFATUATEDWITHTABLETENNISROOM,INTERNETCAFESANDVIDEOGAMES,ANDEVENSOMEBADHABITSINADULTSOCIETY3INTHEASPECTOFMENTALHEALTHINTROVERTED,NOTCONTACTWITHPEOPLE,IDONOTWANTTODISCLOSETOOTHERSTHEIRINNERFEELINGS,SERIOUSINFERIORITYMENTALITY,HAPPINESSISVERYLOWKEYWORDSLEFTBEHINDCHILDREN;LEARNINGBEHAVIOR;MENTALHEALTH;CASESTUDIES1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1一、引言2(一)研究背景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22当前国内研究现状3(三)基本概念的界定41留守儿童42心理健康4二研究设计5(一)研究对象5(二)研究方法5(三)研究过程5(四)研究过程的反思5四研究结果6(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61在学习方面62在行为方面63在心理健康方面7(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71家庭方面72学校方面83社会方面8四结论与建议9(一)结论9(二)建议10参考文献12致谢14附录1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体验的个案访谈方案152一、引言(一)研究背景本世纪初期以来,我国农村中不断增长的被外出打工父母留在家乡的儿童群体开始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笔者称他们为“留守儿童”。他们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父母单方或者双方在城市打工。这些“留守儿童”有的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则与“监护人”一起生活,他们普遍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和指导,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少,致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习成绩不稳定、性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1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治安的稳定,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此,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笔者通过检索阅读知网上的文献,发现国外在留守儿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国外而言,更多类似研究是从移民角度去考虑的,移民家庭中儿童会具有更多心理问题行为和更高的犯罪行为也有研究表明,移民国外的儿童在自律,权威,孤立,拒绝,疏远,幻想等方面呈现相关。2然而国外并没有类似中国一般出现大规模留守儿童的问题,所以涉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相对少许多。总体上3来看,(1)海外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交问题比非留守儿童严重。(2)海外初中留守女童的内隐性问题行为比留守男童更为严重。(3)与初一、初三的海外留守儿童相比,初二年纪的海外留守儿童在焦急、抑郁、退缩、身体不适方面表现最好。(4)兄弟姐妹数量越多,海外留守儿童的身体不适问题越严重。32当前国内研究现状一般地,留守儿童通常指农村留守儿童。2004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以“留守儿童”为检索词对“题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9942008年有关文献813篇,其中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三年的文献共有751篇,占到总数的924。检索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笔者拟对最近几年的研究进行回顾,国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就学生与学习方面而言,研究表明父母的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对学生的学业有显著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信心,自控力差,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容易下滑。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4。2就心理健康方面而言,目前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总体倾向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相对较差,差异达到显著程度。儿童这一时期正面临着“心理的断乳期”,成长的烦恼要大于其它时期,而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指导,他们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出现的负性生活事件要比非留守儿童增多。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在躯体化、恐惧、敌对、仇视、逆反、偏执、强迫和人际关系就敏感问题上的得分较高;初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小学留守儿童,高中又好于初中,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同时男生的症状强于女生5。3就自我意识方面而言,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较低,幸福感明显偏低;存在强烈的自卑感,同时他们对自身评价偏低;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和盲目的反抗心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父母采取充满怨恨的方式。464就情绪与社会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较不稳定,同辈人群体对它的影响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腐蚀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灵。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很强的认知能力,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对其错误行为无法及时给予纠正。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失范和越轨行为。社会化的不完全将导致青少年在成人后对自我角色定位的不明晰,成为社会的不稳4定因素。7在心理叛逆时期,存在一些打架、斗殴、喝酒、抽烟的行为,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三)基本概念的界定1留守儿童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不断地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用辛勤的劳动获取家庭收入,他们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却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家里,这些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的,有的由叔姨等近亲或远亲照看的,还有就是没有亲戚照顾,直接塞到寄宿学校的他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89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是在中国被提及,也是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社会现象。其出现的原因是现代化的发展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留守家庭中,父母需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由于无法担负过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不能接孩子进城或留在身边。那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的分开从而缺少必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更容易在学习、行为及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2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将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自觉控制自我,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改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变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心理,像春天的原野,应当是阳光明媚,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些人心里笼罩着沉重的阴影,或抑郁孤独,或嫉妒猜疑,或喜怒5无常,或无端恐惧,或顾虑重重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为心理阴影,或叫心理失衡,它对人们的生活是有害的。22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为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城关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在校生,年龄分布在716周岁之间。调查适龄儿童共112人,其中留守儿童47人。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4196,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占适龄儿童总数的287,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占总数的1326。(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设计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方案。对研究对象本人及其的家属、老师、同学进行了访谈。针对研究对象制作出一套访谈方案,每次访谈的时间大约为5分钟访谈时记录访谈内容,当然访谈的地点由被访谈者决定。在征求他们的同意后记下被访谈者的面部表性,肢体动作及语言。以便于更为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健康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三)研究过程笔者把每次访谈的内容都用心的记录下来,为以后的研究分析做准备。笔者及时的处理收集来的材料,将资料的收集与资料分析同步进行。资料的分析综合运用了类属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类属分析主要使用了分类的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分类,然后分门别类的进行报道。笔者主要从学习、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结合情景分析,将收集到的材料按照个案的方式呈现出来。(四)研究过程的反思笔者在访谈时没有录音,事后在分析材料的一些细节是只能是凭着当时的记忆去记录和分析,然而这样的话存在很多的遗漏和错误;此外因为笔者和有谢研6究对象是相互认识的原因,那笔者在对被反访谈者进行提问时,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掩饰或回避一些问题,从而影响研究的描述性效果。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个人价值观面,笔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开始了“前设”和“倾向”从而影响研究的评价性效果。四研究结果(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1在学习方面表1学习态度与成绩分析父母外出情况爸爸一人外出妈妈一人外出爸妈都外出爸妈都在家优秀1208198112良好285276297315中等432446443412比较差143170132137很差4327324表1显示,四类儿童学习成绩好坏参半。在各类群体中,85左右成绩是属于中等或中等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双亲留守儿童与“爸爸一人外出”或“妈妈一人外出”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双亲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显著低于“父母都在家”儿童学习成绩。2在行为方面比较参见表21。表21留守与非留守行为问题比较()与“父母都在家”的孩子以及“爸爸一人外出”打工的孩子相比,双亲留守儿童在某些行为问题上更为突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做事不能控制自己,“经常想大喊、打骂人、摔东西”(参见图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双亲留守儿童比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爸爸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经常与人打架;双亲留守儿童比冲动敌对留守儿童20559非留守儿童167507“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妈妈一方外出”打工的孩子更可能有撒谎问题。可见,在行为问题方面,双亲留守儿童更加值得人们关注。课题组访谈发现,很多教师和校长反映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在打架斗殴、迷恋上网、小偷小摸等方面比较明显。这些孩子的教育是学校“老大难”问题。表2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表2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不良行为,监护人、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担忧。3在心理健康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孩子(688)在生活中有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1/3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别为312和227),其中4左右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分别为41和48)。相对而言,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差得多。表3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情绪与情感比较()统计表明145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孤独感;12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恐惧;68的留守儿童有抑郁倾向,“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思”;227的孩子有过敏倾向,“对一点小事都很敏感”。总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恐惧感和抑郁感都要比非留守儿童高(见表3)。结果选项人数百分比()迟到、旷课18161逃学653迷恋桌球室1198网吧25223游戏厅653说谎37330感到安全感到幸福感到孤独过敏抑郁倾向留守儿童68777322868非留守儿童724835213598教师问卷显示46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抵触情绪比非留守儿童要强一些。总体来看,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消极情感。(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1家庭方面从访谈的内容可以看出,由于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教孩子,笔者感觉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真空。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快速时期,在各个方面,如生活,精神上都需要父母的照顾。大多数留守流动儿童则与“监护人”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过程中爷爷奶奶有意或无意的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他们普遍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大都为文盲或半文盲。对孩子学习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和指导,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较少,致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习成绩不稳定、性格发展不健全。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这必然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形成。18192学校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比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于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此外,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对其进行真确的引导。在对这一群体的健康教育中,学校忽视了着重培养他们对生活事件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于此同时,老师也没有做到应注意加强与留守儿童心理层面的沟通,了解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20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往往采取不理睬的方式等等。3社会方面第一点在农村社区方面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力和功能相对较弱。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不稳定,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农村基层组织机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的数量被减到了尽可能少的程度,他们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等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至于留守儿童问题基本9不在考虑之列,他们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监管问题,既缺乏认识,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农村可支配的资金很贫乏,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改善社区的文化环境,需要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村级图书馆等,这部分资金难以得到保障。村社区精神生活比较贫乏。以所在的村庄为例,长期以来,广大贫困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地方农民的农闲时间分配不合理、不科学,甚至还混杂着封建迷信思想,一些不良的传统文化、庸俗文化很容易乘虚而入,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此时“读书无用论”思想开始出现。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将升学看作是跳出农村、改变命运的首要出路,然而现在却变得困难重重,即使有了相对较高的文凭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由于这些严峻的现实的存在,导致了“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占据一些人的头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与被研究着监护人的对话中,笔者就听到了这样的话语“念啥书呀,念书没用,等我家娃娃初中毕业就让她出去打工,那挣得钱可比念书挣得钱多多了。”第二点政府缺乏有效对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城镇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准备不足以及政府缺乏相关的引导和规范。然而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因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相关政策法规难以出台,政府至今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台政策性的相关文件或采取实质性的对策。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笔者在对农村儿童留守的学习、行为、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调查。调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青壮年流动人口的出现,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然而,流动儿童并不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部。流动人口的子女并未全部随父母进入城市,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留在了农村老家,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儿童。我们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并不亚于流动儿童问题首先,留守儿童在数量上明显多于流动儿童;其次,尽管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都面临不少困难,但无论如何,流动儿童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可以更多地得到父母的关爱。而留守儿童却在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他们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更多、更艰巨;其次,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通常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能够用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10资源十分有限,能够用于解决与留守儿童问题的资源则受到更明显的限制。通过在城关镇的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问题是综合性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留守儿童面临的学业问题也有心理发展和性格培养问题。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由祖父母代为抚养照顾,甚至有少数留守儿童根本没有人照顾;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面对面沟通,儿童和父母之间关系难免会出现隔阂;流动在外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多念书,将来能上大学,但家乡环境因打工而发生的变化也从多方面影响着留守儿童,他们中的部分人对未来的理想远没有他们父母期望的那样远大;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个性发展、家务负担等都有一定影响。同时,这种留守现象也使留守抚养人(特别是爷爷奶奶)劳动负担加重,在外的父母也受到情感上的煎熬。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是难以全面解决的。这就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能够及早地认识和重视留守儿童问题。要加强宏观协调,因为单纯依靠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地区,是没有能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部门和系统能够对此问题予以关注。(二)建议关于进一步开展留守儿童调查研究的建议,由于时间、经费、人员等各方面限制,笔者只是选择了一个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村进行了调查。这种调查,对于我们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状况是很有帮助的。但是,要对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做出概括性结论,还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依据定性访谈资料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做了初步探析。定性访谈资料可以帮助笔者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理解被研究对象,所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推动我们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但是,定性访谈方法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定量地揭示被研究对象。而对被研究对象的准确的量的把握,是认识对象、制定政策的基础。因此,建议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及早对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开展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专项调查研究。因此,中央的政策导向虽然改变了,但政策阻力仍然山重水复。从这个角度看,未来解决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最重要的工作是打破城市学校本身的坚冰。与以往的研究比较,本项调查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更为深入。在学习、行为、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留守儿童”对打工和留守生活的评价充满矛盾,他们的内心世界隐秘且斗争激烈。其一,在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的价值判断上,一方面他们高度认同父母做出的外出打工的决定,这种认同是说他们很清楚地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个选择是从家庭大局出发考虑的;11在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出打工本身的定义并不坚持肯定评价,或者说,在这些孩子的描述中,父母的打工生活充满负面、消极的色彩。但是,他们在理性上支持父母外出打工并理解父母将他们留在家乡的决定,他们不认为是被父母遗弃,或者认为父母是置孩子于不顾在城市享受生活。笔者发现,这种认同其实成为了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的重要基础。其二,在关于个人留守生活的价值判断上,他们有着令人叹服的客观辩证的看法。他们虽然不愿意过留守生活,但是,他们并不认为留守生活只有消极的影响和痛苦的记忆。在参与式沟通活动中,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清楚地指出留守生活的积极影响,例如培养独立能力、学会做家务、磨练意志、学会自己处理困难和与人交往等。与此同时,他们也能看到留守生活的消极作用,例如“没有人告诉自己行为的对错”、“与父母的感情有些疏远”、“约束力变小”、“想念父母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这个角度看,留守生活对于儿童其实是有一些正面影响的。从社会角度看,不论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组织,都可以在如何扬长避短方面做很多工作。如同农民工群体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一样,“留守儿童”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他们的变化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通过三个突出的特征表现出来。其一是动态留守。简单地说,就是大多“留守儿童”都有或长或短的流动生活的经历。有的上学前曾经随同父母在城市生活,小学在城里上,初中阶段有了自立能力便回到家乡。这种动态的过程一直在持续。其二是逆向监护。通常,人们认为“留守儿童”是被其他人关照的,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其实负有照顾祖父母的使命,这种代替父母照顾祖父母的儿童主要出现在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中。因此,这些儿童的家庭压力是比较重的。其三是监护软性化。这里的“软”不是指监护人的监护能力不够,而是说监护权的存在方式是不稳定的或者不明确的,有的监护人经常变换,有的监护人很年轻,而有的“留守儿童”在一段时间里没有监护人。笔者希望,这些关于“留守儿童”的新认识,有助于社会有关方面增加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帮助;同时,也有助于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政策创新,能够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开展工作,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2参考文献1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2005(4)2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2005(15)3潘佳丽李丹张雨青海外初中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及其影响J2002第34期4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时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6赵红罗建国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心理学杂志2006(14)7冯建,罗海燕“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学院学报2005,28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0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8(6)11高文斌王毅王文忠刘正奎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王良峰张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7)13于小燕单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J广西党史2006(12)14高中建孟莉艳论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的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1)15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16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朱卫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318范方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习成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19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0王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及与自尊和个性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第24卷第3期21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2刘佰桥王薇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